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啸”的历史:忐忑流有旋律但无词 曾是隐士高人音乐 如今无踪影

“啸”的历史:忐忑流有旋律但无词 曾是隐士高人音乐 如今无踪影

时间:2019-01-29 14:32:53

相关推荐

“啸”的历史:忐忑流有旋律但无词 曾是隐士高人音乐 如今无踪影

神曲《忐忑》无人不知,有旋律但无词,吟唱难度极高。不过这种类型的音乐,可不是龚琳娜夫妇首创,我国历史上,早就有这种类型的音乐了,那就是“啸”。

东汉经学家郑玄说,啸就是把嘴缩起来然后发出声音。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形容,啸就是吹出声音。

后世常常理解为类似口哨模式,实际上没这么简单。它有着自己的发音规律,不是简单的弄出声响。

西晋的名士成公绥写过《啸赋》,他把啸分成三种。

图解:晋 成公绥《啸赋》

第一种是只用嘴,即蹙口啸

这种方式要求,啸者只能用唇齿发出声音,不得借助他物。开口动嘴唇的时候,声音旋律就要跟着流出来。等啸的曲子结束后,还得有余音绕梁的感觉,让人念念不忘。

有时候,还得配合着有词儿的吟唱,达到一种自唱自合的效果。

第二种得用手指或者手掌帮忙,即指啸

这种模式,最好是仰着头,然后手掌合在嘴边,形成一个扩音的喇叭形状。同时,还得把手指放在嘴边,啸的时候吹出的气流摩擦手指,发出有旋律的声音。登高远望的时候,这种指啸最适合抒发情感。

第三种就是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群啸,即相合啸

实际上这就是啸中的大合唱,这需要啸者默契配合,声音要有层次。高超的相合啸,得像一个交响乐队一样。

有时候,啸者也得会模仿别的声音。有时候是模仿乐器,比如说钟声、鼓声、箫声和胡笳等。有时候还得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像什么风声雨声,山洞崩塌的声音等。

高手会在啸声中模仿季节的声音,结合自己啸的曲子,让人能感受夏日的炎热、冬日的酷寒、也有秋日的萧索。

当然了,这只是啸发展到巅峰的状态。实际上,远古时期,人们就喜欢用啸声表达情感。而啸,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最终成为一种复杂的音乐形式。

一:先秦的啸,多为女子之啸

啸,可不是在东汉和魏晋时期才出现的。先秦时期,啸就作为劳动人民的声音,被各种典籍记载。

诗经里,就记载了不少女子,因为各种感情原因而啸的事儿。

图解: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召南》中,有一个女子,她的心上人移情别恋,有时候见到她就当看不见。这女子十分愤恨负心郎,所以就用啸声附和着歌声,来抒发自己失败的感情。

《小雅》中,有一个女子因为遇人不淑,嫁了一个不靠谱的男人。但毕竟是自己选的,也只能接受。可心里总是憋屈,又无法和别人诉说,只能成天以啸来表达自己的郁闷。

《古今注》中还有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结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孩子。丈夫一看这情况,觉得传宗接代大事儿不能耽误啊!于是张罗着休了妻子,再娶一个老婆。

妻子很伤心,但那个时代她又无法诉苦,只能成天靠着门,用别人都听不懂的啸声来表达自己被抛弃的命运。

可见,早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初期,这啸声就成为女子们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

当然了,啸声可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有时候还是某种爱国情怀的抒发,或者是祭祀时用来祈求上天的语言。

鲁国次室这个地方,就是后世有名的兰陵,有一个女子,年龄大了还嫁不出去,于是天天以啸声和哭声为伴。别人以为她是因为嫁不出去而长啸。但她说自己是因为看着鲁君衰老,太子又小,国家越来越不稳定而长啸。

图解:春秋时期女子形象

这境界,那就上升到忧国忧民了!

阖闾得到伍子胥的帮助,把吴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所以他决定攻打楚国。但一想到现状,他就没辙,所以经常登上高处,对着南风长啸半天。

伍子胥一听这啸声,知道吴王为何苦恼,于是把孙武举荐了上去。这下就解决了阖闾有兵无将的难题,从此阖闾就不用再长啸了。

嗯,阖闾这也算是在众女之啸中独树一帜。

《灵宝经》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个国家,遭遇了旱灾,国王就请了个女法师来做法。这位法师也没干别的,就是对着天空长啸,而且旋律从来没有人听过。效果嘛自然不错,不久就下起了大雨。

虽说这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其他先秦的典籍中,举行各种祭祀盛典的时候,往往会让女巫等神职人员来负责。这时候,女巫们发出的声音,就类似有旋律的长啸了。

二:魏晋时期,“啸”到巅峰

在魏晋之前,男人的啸,记录的还真不多。大量隐士出现后,那就“啸”声不断了。

东汉末年的怪才向栩,就是一个啸的高手。这家伙自命清高,觉着谁也不懂他,不过做官做得一塌糊涂。最后,他被宦官以诽谤朝廷,心向黄巾的罪名给处死了。

这家伙平日不爱看儒家经典,反而天天抱着道家的书。他看到精彩之处,觉着有所收获,就仰天长啸,那旋律没人懂,但都觉着好听。

他开了这风气之后,隐士们纷纷模仿。

比如阮籍和嵇康两人,就曾经想和著名隐士孙登学如何长啸,不过孙登没看上他俩。阮籍请教孙登,孙登不回答。等他离去之后,山林中传来孙登的啸声,阮籍自叹不如。

孙登的水平有多高呢?可以从阮籍的啸中侧面证明。

据《世说新语》记载,阮籍的啸声,几百步之外都能清晰的听到,能让听众如痴如醉。

图解:南朝墓砖壁画 阮啸之姿,描绘阮籍长啸时的情景

除了阮籍,魏晋南北朝时期善于啸的名士不计其数。

比如晋谢鲲,这家伙曾经去挑逗邻家织布的女郎,女郎很生气,就用梭子打他。这打的那个惨啊,门牙都敲掉了。但他毫不在意,还得意洋洋的和别人说,牙掉了不碍事儿,不耽误自个长啸。

本文开篇提到的《啸赋》中,男主人公十分厉害。他的啸,悲伤低沉的时候就像是来自大地深处的悲歌,明快的时候又像是水中滑过的飞石,跳跃不止。

刘宝在晋代曾经做过“太祝令”,就是后来的太常,负责祭祀和管理巫师之类。他能当这官儿,也许和他善于啸有关,毕竟专业对口嘛。据说他小时候,经常跑到水边,要么高歌,要么长啸。听到的人,经常停下脚步欣赏他的表演。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经常和徐庶他们到各处游学。不过诸葛亮和徐庶等人不同,他们几个看书那都是仔仔细细的揣摩,孔明就看个大概。好多时候,别人在学习,诸葛亮就抱着腿在那长啸。

徐庶他们就问他,怎么不仔细看?诸葛亮回答说,你们几个啊,以后也就做个太守之类的官儿,算是到头了!然后又开始长啸。或许,诸葛亮吟唱梁父吟的时候,伴随的也是啸声。

图解:诸葛亮隐居时和友人的艺术形象

夏统这位隐士的啸,算是魏晋时期直接记载中,展现过神迹的。毕竟前面提到的孙登,没有正面描写。

据说太尉贾充遇到他的时候,问他是不是真的善于啸,并且能啸出天地的声音。他二话不说,卯足了劲开始长啸。

他这一出声可不得了。人们感觉到现场如同大风刮过飞沙走石,又像是暴雨降临,中间还夹杂雷鸣电闪。但他停止长啸后,一切戛然而止。贾充等人听了都觉着十分惊恐,就像是风雨真的到来。

看起来这位夏统的啸,那也是善"口技"的先驱啊!

在那个时代,啸声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像是谢安之类的名臣,都曾面对广阔的自然长啸过。

为何魏晋时期,啸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呢?

或许是那个时代,人们不再追求儒家的名教,反而是追求任自然的感觉。所以玄学崛起,清谈盛行。这时期,葛洪等道家人士也纷纷崛起。

而啸这种不依靠外力,完全由自己随心发出声音的音乐,恰好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从《啸赋》中可以看出,啸能够模仿自然的声音,又能够在不同场合使用。于是,追求道法自然的士族隐士们,纷纷回到这种最原始的音乐中寻找自我。

这才有了啸的大发展。《啸赋》就是对啸在这一时期的影响的总结。

三:魏晋之后,“啸”声逐渐暗淡

南北朝结束,中国又迎来大一统的日子,隐士们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毕竟人们已经不需要通过避开现实的方式,逃离乱世的束缚。这时候,“啸”也就慢慢的暗淡了。

唐代的时候,“啸声”还能隐约地听到。

王维就曾在诗歌《竹里馆》中写过自己喜欢一边弹琴一边长啸,感受自然的乐趣。李白到泰山的时候,也曾经面对着巍峨的东岳发出长啸。

《云溪友议》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个人犯了重罪,按照唐律,他应该被砍了脑袋。审判官让他自辩的时候,他说自己没别的特长,就是从小开始学习长啸。审判官于是下令除掉他的镣铐,让他自由的长啸一次看看。

他照做了,那啸声惊天地泣鬼神,直冲云霄。审判官都被感动了,于是赦免了他的罪过。

额,以无词歌免罪,他倒是古今第一人。

《无为州志》中记载过一位唐代的高人张纶,也善于啸。据说他穷得要死,家里什么都没有,经常穿得破破烂烂的。

但只要他发出啸声,人们就肃然起敬,因为那抑扬顿挫的啸声,就像是高僧念经,又像是老子骑着青牛出关时的囔囔自语。

这种空灵的声音,能让人忘记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反而像是一个不出世的君子。

四:唐之后,啸声在上层社会就彻底没了踪影

也许是五代武夫当政的年代,懂得如何长啸的士人们在战火中消逝。

又或宋后儒学发展,读书人们不是忙着研究义和理,就是忙着科举为官,无暇顾及这类精神享受,

总之,啸这种曾经是高人隐士专属的自然音乐,慢慢的暗淡了下去。

只有偶尔的记载和现代的考古,偶尔能发现啸已经沦为伶人或者街头表演者的东西,再也没有之前的辉煌。

图解:宋元杂技雕刻

到了元朝之后,啸更成为丑角的专属,完全褪去原有的高雅。甚至更晚一些的时候,啸,就真变成普通的口哨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总结

这就像是一个“轮回”。曾经产生于人民当中的声音,因为时代的发展,成为近千年隐者们专属的音乐。又因为时代的发展,啸又回到百姓当中,不再是阳春白雪。

到如今,我们早就无法!啸,到底该如何演奏。也许它是忐忑,也许它是Beatbox。

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不少的东西。

如果没有那些史书典籍的记载,或许当今的人们,还以为节奏口技只是外来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早就把这类东西玩到极致,只是失传了而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