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估价入库 估价入库的估价多了怎么办

估价入库 估价入库的估价多了怎么办

时间:2018-09-24 21:48:11

相关推荐

估价入库 估价入库的估价多了怎么办

暂估入库

暂估入库怎么做会计处理-华图教育

从朝贡体制中对外国使团的限制,分析宋朝的外交政策(4)

三.两宋对外国经济的限制

1.对进贡物品的限制

《宋会要辑稿·蕃夷》记载了一个关于朝贡法令改革的法案,由广州官员提出,并得到了宋真宗的批准。法案分为两个要点,对进贡物品、进贡使团的规模人数都做了规定。

首先关于进贡物品的内容是这样的:“海外藩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拣香、异宝听谱持赴阙,其余辇载重物,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供奉物悉收税算……”,也就是说有公司会在港口对贡品先进行甄别,只有奇珍异宝才有上朝进贡的资格,其余物品由地方政府折价入库,并将估价金额上报朝廷。

经朝廷批复后,给予进贡的使者相应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区分了贡品与非贡品,遏制了某些海外商船借进贡为名而为其交易的商品逃税之现象。

2.对使团规模和人数的限制

同时,法案对外国使团的人数也有限制。内中有:“每国使、副、判官各一人,其防援官大食、注辇、三佛齐、阇婆等国勿过二十人;占城、丹流眉、勃泥、古逻、摩迦等国勿过十人,并来往给券、料……”的记载。同时,法案中还规定了假冒贡使的商客要依法入罪。

从以上这些规定看出,宋朝会根据所交往的国度之重要性,划分出不同的朝贡使团规模标准。另一方面,以朝贡贸易为基础的外交经济制度因为赏赐无度、薄来厚往而导致成本不断推高,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通过限制进京贡使的人数来削减朝贡贸易的规模,并严禁番商假冒贡使,从而降低了宋朝经济外交的成本,有利于这项政策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

结语

宋朝虽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外交方面,还是相当失败的。无论在军事冲突过程中是占上风还是下风,外交特点都体现出投降性和屈辱性,尤其是花钱买和平成了惯例。

在对强邻的邦交上吃了亏,两宋非但没有痛定思痛,振作起来提升自身实力,反而热衷于发展以海外朝贡贸易为主的外交经济,以至于朝贡贸易泛滥成灾。虽说朝廷及时出台政策规范了朝贡外交制度,对国民经济和世界交流而言也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舍本逐末之举。

参考文献

1、《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2、《中国古代外交史》

1968年,一位男子经过废品站,里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几个人正在讨价还价:“这罐子老沉,你给5毛钱太少了!”他挤进人群一看,顿时眼冒金光:“这东西3块钱我收下。”

究竟什么罐子这么值钱?男子为何要花钱去买一个被当作废品了的物件呢?这事要从两年前说起。

1966年春,武汉蔡甸区长征村农民王老汉一大早去犁地。中午时分,王老汉手中的犁头突然一顿,犁头被一块坚硬的东西卡住了,弄得他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他觉得很蹊跷,想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弯腰扒开泥土,没想到竟扒出一个大罐子,四方形的口,圆鼓鼓的肚子,上刻龙凤纹饰,一看就很有年头感。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老汉很疑惑,决定先把它挖出来再说,但如此庞然大物要弄出来,谈何容易?王老汉使出全身力气,罐子依然纹丝不动。他又去找了一把铁锹,把周围的土都挖开。

没想到这一挖,竟出现了奇迹!原来大罐子的下部竟然还带着五个小罐子,难怪很难拽上来。

很快,王老汉挖到罐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们顾不上吃中午饭,都聚拢过来看热闹,他们都围在王老汉的身边。

并且议论纷纷:“这是什么东西啊,看着太奇怪了”。有的甚至说:“看着像祭祖的东西,肯定不吉利,不如砸烂它!”

王老汉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听着乡亲们的话,心里膈应又为难:东西带回家没啥用,丢了又觉可惜,该咋办呢?

村民们讨论了很久,仍然没有定论。最后队长拍板,让他们用牛车将4个罐子拉到村里的库房里,暂作保管。由于村民们没人知道它到底为何物,因此这一放就是两年,无人问津。

1968年,村里组织买锣鼓宣传,就是以铜换铜,大家这才想起仓库里的大罐子,于是给村长汇报后,王老汉就和几个村民抬着大罐去商店,看能不能换铜锣。

谁知他们说明来意后,售货员仔细看了看大罐,认为它乌漆抹黑的不确定是不是铜,坚决不给换。几人商量:罐子这么重,抬回去太重了,不如当废品卖算了。

于是他们抬着罐子来到废品站,但工作人员坚决不按铜收,只按5毛钱一斤的铸铁来收。村民们急了就跟他们讨价还价,这样一喧哗就引起了路过的文物专家赵开祥的注意。

赵开祥挤进人群,一见到罐子就眼冒金光,估定它非比寻常的文物,就摸了摸口袋,但身上只带了3块钱,就出3块钱收购了罐子,让村民们将它抬到汉阳县文化馆。

但是,在那个激荡的年代,这件青铜罐子并未引起文化馆领导的重视,也无人知其来历,于是将罐子入库、待检,一等就是,罐子就此“明珠蒙尘”吃了灰。

直到1978年,武汉市文物局的专家到汉阳文化馆来进行调研,角落里布满灰尘的大件青铜器才引起了众人的注意,这件国宝级文物也才重见天日,有了好的归宿。

也有了一个名字叫“凤纹方罍”。那么,这件“凤纹方罍”到底是怎样的文物?我们一起欣赏看看。

器身高38.5厘米,口径16.2厘米,整体长方圆形。形制为侈口、圆肩、鼓腹。正面及隅处有扉棱,看上去棱角分明,很有立体感。肩部正中有兽面纹,两侧有兽首衔环,通体以云雷纹衬底,还有长凤纹等,整体给人端庄大气之感。

那么,什么是罍(léi)呢?

罍,出现于商朝晚期,流行于西周与春秋,在古典文献也经常出现罍,如《诗.周南.卷耳》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就是指的青铜罍,就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

《毛诗正义.卷第一.二》载:“金罍,酒器也,诸臣之所胙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金饰龟目,盖刻为云雷之象。”就是说,罍是一种刻画有云雷之象的大容量盛酒器。

《礼记.明堂位》载:“山罍,夏后氏之尊也”。《后汉书.班彪传》载:“罍,酒器也,壶罍同训,是以二器古通称意。”

因此,专家鉴定,凤纹方罍所处年代为商代,是一种大型酒器。而又因其腹部有一钮,属礼器范围,而且商朝人比较信鬼神,因此它也是祭祀用的礼器,属二器通一。

但凤纹方罍也仅限于当时的王公贵族可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时,专家们疑惑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凤纹方罍为何会出现在武汉市长征村呢?它到底是墓葬还是窑藏呢?

专家们探访了3个月,最终得出结论:不是墓葬,不是遗址,而是窖藏。再有,从历代文献以及商代疆域看,那时商代势力还没到达长江流域,更不用说到达长江以南的武汉了。

说明使用凤纹方罍的贵族不可能是商王室嫡系。

专家们又调查了当地的陈子墩遗址,在那里出土过一些青铜器。于是专家猜测,在商代有一个叫陈子墩的小诸侯部落,非常重视祭祀,每次祭祀完后,就把凤纹方罍窑藏起来,等下次用时再取出。

毕竟青铜礼器也是国家祥瑞的征兆。

但专家又发现凤纹方罍是商王朝核心区域铸造的,事件变得扑朔迷离。后来结论:商朝虽疆域未达长江流域,不等于文化未达长江流域,再有湖北本就有铜矿。

如今凤纹方罍收藏在武汉市博物馆,成为镇馆国宝之一。曾经它被认为是不吉利之物,后历经曲折终于有了归宿,为我们了解商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武汉头条# #域见湖北#

会计同行们:这家公司我要不要辞掉?

今天去税务大厅为代账的一家公司办理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变更以及退税。

这家公司是一家从事煤炭贸易的一般纳税人,是我们当地的招商引资企业。这家公司注册地选在一个村里,去年11月成立时税务核定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为5%,今天去办理变更为1%,同时申请退税,已办好。

去年12月,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2100万,因采购是从个人那里采购,没有取得进项发票。大数据比对后发出黄色预警,税盘被锁死。后来公司法人代表提交采购合同,入库单银行付款流程,运输车辆车牌号,运输司机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销售合同,出库单,货款结算单,收款凭证,增值税完税证明。最终结果省捕虚网解除风险预警,没有认定为虚开发票。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我很纠结:公司进货是从个人手里买,没有取得进项发票,增值税直接按销项税实交,附增也如实交。由于没有进项发票,企业所得税先暂估入账,等汇算清缴时如果没有取得进项发票,要做应纳税所得额调增,如实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公司法人代表说,他和我们当地税务部门所得税科沟通好了,说是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达到千分之3就可以了。这个显然和企业所得税法不相符,我认为这是一个偷税漏税风险。

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我该不该辞掉这家公司的兼职会计?请各位给予指导[作揖][作揖][作揖]

二十多年前,马未都去博物馆逛着玩,正好赶上有一批文物入库。工作人员邀请他进库房看看,马未都留了个心眼,没去。结果没多久,博物馆丢了件价值千万的辽代金龙!

马未都年轻的时候,因为喜欢文物,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熟,没事就找他们聊天。有一回,马未都正跟他们聊着呢,赶上一批文物入库,博物馆的人说:“进来看看吧,让你大开眼界!”

马未都别提有多想进去看了,可转念一想,博物馆管理这么懈怠,这万一要出了什么事,首先肯定怀疑我这个外人!于是婉言谢绝了邀请。

没想到,过了没多久,还真出事了。博物馆​在清点库房的时候,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的金龙不见了,只剩下个空箱子。这金龙可是辽代的,纯金的,估价在千万以上,都不知道是啥时候丢的。

博物馆赶紧报案,公安人员开始走访调查博物馆附近的金店,还真有了眉目。一个小金匠说,前几日,有个人拿着一坨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让他给打了个金镏子。因为以前改金首饰都是拿现成的金项链、金耳环改金戒指啥的,还没见过拿这奇怪的东西改的。

办案人员一听,忙打听这人的相貌特征,小金匠如此这般描述了下,办案人员心里大概有了数,顺藤摸瓜,找到了偷金龙的盗贼,原来是博物馆的内部人员。案子破了,本该是高兴的事,可大家心里都拔凉拔凉的!

原来8个月前,这位工作人员趁着管理松懈,利用职务之便,把这金龙偷回了家里。偷回家后,他就等着案发,等来等去也没动静。过了8个月了,他心想应该是没事了,就把金龙拿出来放在菜板上剁了两截,拿到金店让金匠给融了改成金镏子。

刚改成金镏子没两天,博物馆就发现金龙丢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觉得自己很危险,得赶快销毁证据。他回家后拿出剩下的金龙,又剁吧剁吧成碎块,扔到护城河里去了。

博物馆赶紧找专业的“水鬼”下河打捞,十一月份的时候河水冰冷,又特脏。打捞人员下去了半天只捞上一些残渣,金龙已经被剁的面目全非。

博物馆专家捧着这堆残渣,心里那个疼啊!这可是一千万的文物啊,现在连1000块都不值了。还不如卖给文物贩子,追回来,好歹是完整的。

那位工作人员最后被判了十多年,无独有偶,还有因此被判死刑的。

有一年,故宫博物院的叶佩兰先生去香港出差,正好赶上佳士得做展览,叶佩兰就去参观。拿过文物一看底下吓一跳,上面写着:故1234567,还是叶佩兰的笔迹。原来叶佩兰年轻的时候,刚进故宫博物院,正好赶上故宫文物编码入库,她干的就是这活。

故宫的东西怎么会流到香港拍卖了呢,叶佩兰不动声色的放了回去。回来立马报告了文物局,相关部门马上赶到香港,扣下了文物。

因为有故宫的编号,很快就查出来这件文物后来被调拨到承德避暑山庄了。

原来是避暑山庄保管部主任李海涛干的,陆陆续续拿了十多年,总共200多件,若不是这次拍卖案发,估计还会继续下去。连底下的故宫编号都没注意到,可见当时李海涛有多大意,估计是十多年都没人发现,他自己都麻痹了。

以前的博物馆管理相当松懈,内部作案调包的情况屡见不鲜,不知道有多少文物流出国外呢!

#驾照考试# 昨天(5月6日),终于把驾照拿到手了。心情大好,以后终于不用被教练吼了。

学驾照是件痛苦的事,费钱费时费力。共计耗时十个月,学车费用、考试、练车、跑长途费用7240元。其中省外学车花费3080,科目二考试没过。异地转至昆明花费4160元,刚好60天拿到驾照,如果不是有事,估计40多天就能拿到了。

第一个驾校,朋友介绍的,学费2800元,告诉我最快40天左右。7月24号报的名,8月25号才考的科目一。去驾校准备练科目二,结果一辆车有14个人练车,这也没有时间等啊。后来到十一月底去练的车,半联动就踏了一个星期,倒车入库练了两个星期,后来一个星期教完剩下四项。12月22号去考的试,去了10个人,过了3个,其中五个未摘口罩,直接掉了。

在省外没有时间学了,今年2月底托亲戚找的教练。3月1号到昆明车管所转的异地,3月5日开始练的车,估计十天左右吧!3月25号考的科目二,一把过。本来约的是4月12号的科目三,家里的事耽误了。后来4月19号跑的长途,21号约的科目三,5月6号考的试。4号练了一个小时,被教练骂的一无是处,5号四个人练的考场,一人一个小时。6号教练和我说练一下考点以外的路线,练了一把。考试的时候一把过了,感觉自己快高兴疯了,终于不用在练车,也不怕被教练吼了。

对比了一下两个驾校:

第一个驾校规模比较大,学费便宜,但考试费用自己出。由于在学校附近,学生比较多,一般是凑够8个人以上才给你练车。教练把考试项目一说一演示,每天钥匙一丢,学员自己去练吧!练的好和坏,全靠自己的悟性。从来不会多说你一句,练模拟场地(还不是真实的考场,真实场地说被举报了,不开放),每小时30元,每个学员两圈,一人200元,八个人以上才去。考试不过,交200的油费。练完考场也不给你纠正你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教练,是亲戚介绍的。是挂靠的驾校,教练自己收学员。每天练车的人一般三四个,教练每天会到你住的附近接你去练车场,晚上再把你送回去。

练科二教练先给车上学员说一遍要点,开一遍给你看,每人指导你开一遍,然后看着所有学员自己开,然后就会在旁边看着,稍微做的不好就开始说你,声音很大的吼你。

教练对每个学员都说:你做不好,我就要说你,但是我单纯的是针对练车,我不会侮辱你的人格。

科目二考试前会带你去考场练,可以用他的车,也可以用考试车。用他的车模拟费全交给考场,不会多收你一分钱。练考场出来,会针对你做的不好的地方继续吼你。

考科目三之前,都会建议你跑长途。没有刷学时之前,科目三成功以后,一般练车两天左右,就直接考试。考不过,下次会针对你不足继续吼你。

考完驾考,明白了驾考教练是最重要的。认为自己笨,自己心态差,考了很多次都不过,是自己的问题。其实这都是教练的问题,教练的不负责,教学水平差,才会导致你多次不过。

好的教练,还会在考试之前,让你预约好考的考场。比如科目三,县里面的考点就比市里面的考场好考,毕竟车流量就要少很多。

还在考驾照的朋友继续努力,我已经上岸了,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用。

,南京林业大学,施工队正在扩建新校区。在挖到一处荒地时,突然发现荒地下的山洼里居然泡着一座明朝时期的古墓。谁曾想,里面居然放着个酷似“天之蓝”酒瓶,专家看到后更是慨叹:价值过亿。

当时,工人们发现墓地后迅速通知了文物保护部门。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才发现这个古墓居然有一大半泡在一片山洼里,被污水淹没。

在初步排掉污水后,考古专家看到现场如此之多的盗洞可谓心痛不已,这意味着这个古墓在历史上已经被盗了很多次了。

从经验来看,这种古墓一般已经成为了盗墓贼自家的“后花园”,估计早已经被偷过一遍又一遍了。

果不其然,专家们在打开墓穴后发现,墓室内部可谓空空如也:不仅棺椁被盗走了,甚至死者遗骨都荡然无存。

专家们不肯放弃,又继续了两天的发掘,结果却另有所获:

在遍地盗洞的情况下,处在角落里的壁龛里居然出土了两只躲过无数贼手的器皿,其中一只白色的陶罐略显普通,另一只则是散发着幽幽蓝光的梅瓶,让在场的不少考古专家都惊叹神奇。

要知道,扬州博物馆同样也有个这样的梅瓶,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唤作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这个梅瓶是我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估价甚至超过十个亿,稀有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次墓中发现的这只梅瓶虽然比不上扬州的镇馆之宝,但相差也不会过于悬殊,不少专家都说这个梅瓶至少价值过亿。

大概是因为被埋在土里太久了,瓶中多少进了一些泥土,高26.8厘米,口径4.4厘米,通体蓝紫色,色泽可谓润丽,整体做工非常考究。

当时,这件梅瓶被小心取出后,立刻被包裹得严严实实,送往了南京博物馆封存入库,如今展览在该馆的三珍殿中,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这个占地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只是用简单的青砖堆砌而成的双室墓会有如此稀世珍宝呢?墓主人究竟是何人?

要知道梅瓶在古代就是身份的象征,往往只有王公大臣的墓葬里才能有如此高等级的随葬品。

在考古现场,专家们找到了两对足以证明墓主身份的合字墓碑。经研究后发现,这座古墓不仅是夫妻合葬墓,而且男主人是一个叫做徐叙的锦衣卫指挥使。

考虑到在此处目的不远处有明朝开国大将的徐达墓,而这位指挥使又姓徐,因此有学者推测他可能是徐达的第七代子孙。

至于女主人的身份反而比较明确,是周瑄的孙女。周瑄生前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死后被葬在江宁一带,还被明宪宗追封为太子少保,足可见皇室对他的认可。

考虑到男女主人都和明朝皇室关系匪浅,极有可能收到过朝廷的恩惠,因此出现如此珍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专家们却还是有问题未能解决:既然男主人是锦衣卫指挥使,又是徐达后人,女主人也是太子太保之后,为什么还要自己造一个如此简单的墓室呢?

要知道,明朝时期较为显赫的家族往往都是朝廷派工部来建造墓地的。若真是朝廷不重视,墓中又为何有这罕见的梅瓶呢?

只可惜由于史书流失不少,这个问题暂时成为了未解之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