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解析《狮子王》:别担心孩子自卑 “自卑”也是孩子进步的源泉

解析《狮子王》:别担心孩子自卑 “自卑”也是孩子进步的源泉

时间:2020-10-25 18:04:32

相关推荐

解析《狮子王》:别担心孩子自卑 “自卑”也是孩子进步的源泉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期,迪士尼公司放出"大招",将"真狮版"《狮子王》送上荧幕,而这部经典的迪士尼动画也在时隔25年之后再度回归观众视野。在无数人心中,《狮子王》是童年的回忆,辛巴、彭彭和丁满,这些卡通形象已经成为电影界的经典。

在放出第一支预告之后,"真狮版"《狮子王》就已经收获了2.25亿次的观看,揽获全球影史第三的殊荣,而且从电影院出来的观众更是纷纷在网络上给出"五星推荐"。

无数观众对小狮子辛巴的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它在朋友的帮助和陪伴下,一步步地经历困难的挑战,朝着父亲狮王的方向前进,最终成为了勇敢无畏的森林之王。

《狮子王》的卖点不仅仅是可爱的动画形象,它还有着另一层意义。小辛巴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的成长,小狮子从自卑到勇敢挑战、回归草原的过程,就像是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许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可爱又勇敢的"狮子王"。

换个角度思考,电影《狮子王》对人生的教育意义还涉及到"自卑"这个话题,小辛巴从刚刚开始自卑怯懦到最后的勇敢无畏,经历了一个艰辛又真实的奋斗过程,而其中表现出来的自卑感更是很多孩子需要面对的现实困难。

一、 《狮子王》:自卑感使辛巴一次又一次落入圈套

作为小王子,辛巴在出生之后就已经荣誉加身,被各界的动作看作是"新一代国王",而他的名声和地位遭到了叔叔刀疤对他的嫉恨,想方设法要除掉木法沙,并且挤掉辛巴,梦想着自己登上王位的宝座。

从小时候开始,辛巴就对外界的一切感到非常好奇,电影就用了一段辛巴在草原上嬉戏打闹的片段作为开篇。辛巴纯真可爱,不谙世事,所以受到了刀疤的利用。刀疤欺骗辛巴去到谷地,引来大片的鬣狗军团,而木法沙来营救辛巴的时候被刀疤算计,最后惨死。

在刀疤的威逼之下,辛巴开始把所有的过错拦在自己身上,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草原。虽然辛巴逃脱了猎狗的追杀,但是他开始陷入迷惘、退缩和逃避,带着恐惧和自卑离开自己的家园。

辛巴身上背负着统领王国的责任,而这也是他因此变得自卑、愧疚、恐惧的原因。加上辛巴认为自己是导致父亲木法沙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更加不愿意面对现实,容易被刀疤欺骗。

后来,辛巴的成长和蜕变是一个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他不相信自己、不认可自己,到最后抛弃了信心和自尊。小的时候,辛巴踩着父亲的脚印往上爬,当发现自己的脚印不如父母的那么大时,他开始显露出最初的自卑感。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卑情结,甚至是生来就自卑,这源于孩童时期我们感到弱小,必须依赖他人生活。这表明了自卑并不是一种过错,而是孩子幼小心灵中一个非常正常且常见的心理现象。

辛巴觉得自己没有父亲强大,正如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觉得自己长得矮、吃得胖、长得丑……正是因为心中的自卑感,辛巴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落入刀疤的圈套,不顾父亲的教训冒险行事,最后使自己身处险境。辛巴希望通过证明自己来剥除自卑感,但是却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 孩子自卑没有错,自卑感能够转化为孩子的动力

"自卑感"一词最初是由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概念中,自卑感是一种能够判断出自己的价值不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通常在和他人进行比较时容易显现出来。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自卑感常常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中。比如我们在和比自己长得美的人面前,常常感到自卑;与比自己学历高的人比起来,也容易感到自卑……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他人,所以我们常常背负自卑的压力。

然而,自卑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处理得当,它能够变成成长的催化剂,变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从"人格心理发展理论"来说,5岁后的孩子的自卑感会迅速增强,在5-12岁的时候,孩子还会经历自信危机。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有自卑感,但有的孩子不能与自己的不足共存,然而有些孩子却能够把自卑感变为进步的源泉。

自卑与超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很多时候,孩子在自卑感的推动下,他会更快地学会勤奋上进的意义,能够以更优秀的自己为目标前进。

国天才哲学家尼采,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身材上又矮又瘦,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比不上其他强壮、开朗的小伙伴,所以自卑感常常围绕在他的心中。尼采曾经追求过一个美丽的姑娘,但因为自己太笨拙,所以没有成功,这令他更加自卑了。

在幼年时期,尼采的人生一直被自卑困扰,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寻找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来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他从文学上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凭借自身的灵感写出了许多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著作,而在追寻文学的道路上,尼采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克服了自身的自卑。

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动力使尼采比别人更努力,付出更多。所以,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沉溺其中,自暴自弃。

三、 教育孩子将自卑转化为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制定合理化的目标

日本心理作家岸部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个观点:自卑的人,往往很想改变自己,却很少真正付诸行动。这是因为,自卑的人,害怕承担尝试后失败的风险,所以便把自己困在糟糕的现状里。

自卑的人并不是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常常会有改变、改善、奋斗的念头,但是当他想到要做出改变的时候,常常无法跨出行动的第一步。因为他们内心感到担忧和恐惧,觉得自己一旦在第一次不能实现目标,那就更加坐实了自己的"无能"。

行动是化自卑为动力最好的武器,而在辅助行动之前,必须要设定一个可行的合理化目标。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而不敢行动,以至于自卑感越来越沉重。当孩子的目标太高、太难实现时,他们就容易失去进取心,他们就很难取得进步。

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考量孩子的正当需求,不应该强求孩子过多的进步和成长。而且,目标的细节要具体,让孩子一步步获得小成就,后来累积成大成就,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能培养起来。

而且,家长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保持与孩子有效的沟通,而且也能在努力下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且扩展他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我是美美的娜,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