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不许打死白骨精 唐僧为何信任猪八戒 怀疑孙悟空?

不许打死白骨精 唐僧为何信任猪八戒 怀疑孙悟空?

时间:2020-02-09 04:07:05

相关推荐

不许打死白骨精 唐僧为何信任猪八戒 怀疑孙悟空?

我一直觉得,《西游记》电视剧拍得不错。但比起原著,还是浅了很多。

三打白骨精,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要与下文的猪八戒请美猴王结合起来看。这是唐僧与孙悟空从貌合神离、到心有灵犀的转变节点。

毛主席有句诗,“僧有愚氓犹可训”。很多读者对唐僧的认识,只停留在“愚氓”的阶段。唐僧屡次念紧箍咒,读者先入为主地认定,是由于孙悟空看出了妖怪,而唐僧看不出。孙悟空打死妖怪,唐僧却认为是打死了好人。也就是说,是唐僧的认识错误,导致孙悟空无罪被罚。

其实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全是。像孙悟空跟着唐僧的第二天,遇到了六个“剪径”的贼,孙悟空把他们全打死了。唐僧认为:“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

出家人慈悲为怀,这件事是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价值观的对立。也就是说,从师徒相遇的第二天起,二人就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不止是观念对立,唐僧还说:“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对孙悟空表示不信任。

人们常常读唐僧迂腐,实际唐僧并不是一味迂腐。虽然说“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对于要伤害自己的老虎,唐僧可没有坚持不让孙悟空打死它,也没有反对孙悟空用虎皮作衣服--孙悟空从此,才摆脱了“裸奔”的窘境。

但是这六个贼,是抢劫未遂(有无前科,我们不得而知,孙悟空也不知道),的确罪不至死。孙悟空在作妖怪的时候,随便打死多少人、多少妖,也没有人能管得了;现在跟着唐僧,作了和尚,这样随便地打死人命,就的确是他的错误了。

这件事发生得很早。结果是唐僧说得多了,孙悟空不耐烦,掉头就走;观音专门送给唐僧紧箍咒,用来约束孙悟空。于是师徒关系,从五行山脱困时纯粹的感恩,变成了没有信任的彼此约束。

唐僧不仅不信任孙悟空的人品,也不信任他的本领。在鹰愁涧玉龙三太子吃了唐僧的马,唐僧就这样责备孙悟空:“你前日打虎时,曾说有降龙伏虎的手段,今日如何便不能降他?”

事实是白龙马的归顺,并不是被孙悟空武力降服,而是观音亲自到来,才收服了玉龙三太子。接下来降黄熊怪、收猪八戒、收沙僧,都是观音出面;打败黄风怪,却是灵吉菩萨助力。在这过程中虽然孙悟空也大显神勇,可是唐僧都没有亲眼看到,并不能增加信任。再接下来偷吃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就纯粹是孙悟空三人惹事,连累唐僧受罪了。

离开镇元大仙,下一难就是遇到白骨精。白骨精屡次变化,都没有现了本形,在唐僧眼中始终是年轻妇人、老婆婆、老公公。直到被打死,化为一堆白骨,唐僧也不能分辨,是妖怪现了原形,还是孙悟空把尸体变化为白骨。

有人说唐僧相信猪八戒、不相信孙悟空,是由于猪八戒关于逢迎,孙悟空太不听话。这是不对的。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缺少顺我者昌、睚眦必报的领导,但并不是全部。而且越是做大事的人,越有大格局,越能够接受不同意见。

唐僧是为国家利益与个人信仰,却进行取经大业的,不是蝇营狗苟的小官僚,更不是投机取巧的利己主义者。他怎么会为八戒的几句奉承,就相信他的话,而赶走取经事业的得力助手孙悟空?

不是唐僧相信八戒,而是唐僧与八戒观点接近,认识相同。这并不理解,如果换了你我,一个本来不太信任的同伴接连打死三个人,然后告诉你这是妖怪、要吃你,你会轻易相信吗?

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关键并不是八戒的挑唆,而在于师徒之间本来就不信任。唐僧是相信悟空确实连续打死人命(白骨精的三个化身,还不像前文六个山贼。山贼是轻罪重惩,这三个可是完全无害的善良人)、屡教不改。

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被迫离开唐僧,重回花果山。结果是唐僧虽有悟能悟净两个徒弟(还得加上白龙马,那就是三个徒弟了),仍然是寸步难行。直到孙悟空重回身边,才能把取经事业继续进行。到这次,唐僧才对悟空有了基本的信任,相信他识妖辨魔的眼光。

在这次之后,唐僧再没有因为孙悟空打死妖怪而念过紧箍咒了。再念咒,有时是因为孙悟空打死贼人(又是罪不致死的问题,这个分歧还要慢慢磨合),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威胁:你要不听我的话,我就念咒!

就连这种威胁,也越来越变成调侃和取笑,失去了严肃的意义。比如第九十八回,唐僧拒绝寇家人的挽留,激怒了寇家母子。孙悟空“欷欷的笑在一边”,唐僧就怪他“你笑甚么?” 要念紧箍儿咒。孙悟空赶紧陪礼:“师父,我不曾笑,我不曾笑!千万莫念,莫念!”唐僧也就算了。

把这个场景换到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求饶,唐僧肯答应吗?当然不肯。

三打白骨精之前,唐僧师徒是互不信任的观念冲突,三打白骨精就是观念冲突的总爆发;在此之后,紧箍咒变成了心有灵犀的合作者之间的玩笑。《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不是儿童故事合集。在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之间,也有内存的脉络、情感的变化、形象的发展,是容易被忽略的。而这些容易被忽略的东西,才是《西游记》的精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