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那些年 我们正年轻》用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那些年 我们正年轻》用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时间:2019-05-18 05:14:26

相关推荐

《那些年 我们正年轻》用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导读:作为一部以“航天人”的视角,关注中国现代历史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质朴、真实、真诚地再现了以张利军、马朝阳、陆若文等为代表青年工作者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青春本色,更彰显了那一代人立志为航天事业献身的主流价值,诠释了什么是“航天精神”,达到优秀文艺作品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文 | 影子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电视上追着看造火箭。”日前,这部被网友笑称“造火箭”,由慈文传媒、艺能传媒出品,四川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在北京卫视圆满收官。

慈文传媒集团董事长 马中骏

《那些年》围绕“两弹一星”的科研历程,讲述了一群怀有崇高理想的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响应党中央号召奔赴三线建设,积极投身科研设计,为航天梦想付出青春的热血故事。9月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电视台主办的《那些年》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出品方、播出方的领导以及众多影视领域专家学者对该剧创作与播出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在研讨会上表示,“《那些年》注入了对历史的思考,也注入了对当代年轻人对青春的思考,这是艺术创作上第一个鲜明的特点。”此外,慈文传媒作为整个电视剧发展中老牌的、品牌的、骨干的电视剧出品方,能坚持这类题材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为其他的制作企业树立榜样、建立体系。

现实主义的多面表达,用青春阐释航天精神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李京盛

“青春可以说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题材”,在李京盛看来,《那些年》能够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动,能够让老年人引起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崇敬、感叹和欣慰,这正是青春的力量。该剧用怀旧的镜头将一代人把青春与生命奉献给了航天理想的故事细细讲述。

“用我们的生命捍卫我们的国家”,不是一句留在天空中的血色誓言,而是她们用青春、理想、生命去践行的人生轨迹。“导弹不成功,火箭不上天,我绝不谈恋爱。”陆若文在崇山峻岭的基地里,找到了自己一生应该追寻的意义;火箭发射时第一作业组的工作人员需要写好遗书在到岗工作,火箭发射若失败第一作业组绝无生还可能,“军人的后代”向晴就是在这里义无反顾走进了第一作业组的工作间。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有各自的青春故事,这部作品承载着一种特定时代的青春故事,这些青春故事深入人心的程度也恰恰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年轻人的价值追求”,谈及这个问题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表示,这部剧展示的青春是一个奋斗奉献的青春,是一种向上的青春,他们的这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一种大格局情怀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戴清

剧中无论是乔部长、孙司令、高占武等科研管理者,还是向晴、马朝阳、刘连柱等技术研发者,他们都有一颗年轻的心,并为了共和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表示,该剧是一曲青春赞歌,把青春两个字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这是一种精神。“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个戏诠释了这样一个的命题”。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袁新文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赵彤指出,“该剧之所以能引发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在与其满足了两种青春的诉求,一方面是过往的年轻人和当代年轻人结合;另一方面,剧中出现的大量情感史可能疏离了历史时代的情感模式,但反而更靠近今天如今观众的情感诉求”。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 赵彤

“青春永不落时”,作为一个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故事”,《那些年》却在暑期档成功突围,离不开其表达出的“青春”观感。该剧播出至收官,于很多90后甚至是00后的人而言,和父母一起在电视机前追看造导弹成为近期每日必修课,“原来我们爷爷奶奶辈的精神世界可以如此纯粹”“剧中的爱情、友情说明了越简单越美好”“以前只是听说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但从不知道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如此的艰辛和曲折”……微博上年轻网友们热烈的讨论,也恰恰说明了“青春”的共识性。

“七年磨一剑”,从“大三线”流出的新故事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400万人来到了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等地,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那些年》的故事就是这400万人中的一小部分。而四川省梓潼县,因为在1965年8月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梓潼,在这里,中国科学家们相继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九院旧址被成为“两弹城”。

几十年后,四川籍的制片人铁佛收到了一个自己家乡故事的剧本,这个剧本便是以“大三线”为名,由一位名叫黄鉴的编剧所撰写,黄鉴原本就是在基地某研究所的管理员。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他写出了“大三线”最初的故事。之后,该剧编剧几易更改,最终由曾经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编剧王之理接手。

制片人 铁佛

王之理在研讨会上表示,最初接到这个剧本,想到大三线这个话题时有三点要写:第一点写他们的情怀,这些大学生、军人、工业研究者是什么样一种情怀;第二点写他们怎么爱国、爱家、爱事业,但不是空洞的,如当高占武知道要脱掉这身军装以后的情节都是一些真实的感受;第三点写他们的生活,为了真实地呈现,采访了很多曾经在大三线生活的人。

编剧 王之理

就这样,《那些年》的创作前前后后耗时了七年,主创团队翻阅了大量与题材相关的报告文学,实地采访了多位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退休技术员,时至今日,这些老人中已有多位离世。为了在剧中真实再现导弹与火箭发射的过程,主创团队专门从中央台新闻电视制片厂、八一厂、中国档案馆甚至国防科工委的资料馆,购买了与之相关的所有影像资料,才让这个从“大三线“流出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从“两弹一星”事业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该剧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既能还原历史质感,又能体现平民质感、生活温度,收获年轻人的喜爱呢?

中国作协全委、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范咏戈表示,故事形态上《那些年》有三大块戏组织得极具亮点,一是围绕着“让中国的导弹能够打下U2飞机,让我们的火箭能够把外国的商用卫星送上天”的目标展现出军工人他们的情怀、牺牲,并始终没有脱离这条主线;二是通过文化大革命这一块表现了人性丑恶的对决;三是对题材的整体把握,对故事桥段的设计,对情感的细腻浓墨重彩等方面可以看出其剧本的扎实,而这些也是能让观众看到从头看到尾的关键。

中国作协全委、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 范咏戈

军人后代张利军、农民的儿子马朝阳、“资本家千金”陆若文、留苏高才生向晴……身份各异的几个“普通人”角色构成了一组充满斗志和激情的青年人物群像。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看来,“剧中人物的生命经历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大三线’的发展历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是其写作比较成功的一点”。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 邢戈

剧中对高占武等人死亡的描写,形成了对“生死在价值面前意味着什么的”一种确切的回答;对向晴、陆若文、张利军等人的爱情描写形成了对信仰高于爱情的价值判断;对向晴父女两人共同争取最危险任务等亲情的描写形成了本剧对信仰责任高于生命、亲情一个伦理的判断。邢戈提出,该剧的创作已不是通过人物命运写中国航天事业和大三线的发展历程,而是做到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大三线的命运就是人物的命运,达到了一种高度的一体性。

主流价值的新发现,“国防梦”是一以贯之的

比起古装、玄幻、青春等市场常见题材,《那些年》在市场上则是不折不扣的“非主流”,当观众将目光聚焦在这部“非主流”电视剧上时,“三线精神”的意义在新时代建设时期变得更加宝贵。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强调,“这部剧把中国最先进科技领域奉献故事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正是讴歌时代、讴歌英雄的力作”。

老工匠刘连柱已经办了退休手续,却仍旧愿意去发射场帮忙,他说,“人退休了,我这手艺不是还没退吗,我这心不是还没退吗。”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丁亚平表示,该剧不能简单称作现实题材,“我觉得这部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通过对上一代人家国情怀的展现,务实地真干实干并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凝聚人心,振奋国民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 丁亚平

“‘强军梦’这个梦想是我们整个中国梦的翅膀,是整个中国梦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飞不起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从这个意义上,《那些年》一是为大三线证明了其历史价值;二个塑造了张利军这样一个由科学家来担任军工科技前锋管理的科学管理家形象;三是非常生动地诠释了发展军事科技的梦想是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最坚实的支架和翅膀。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李准

戎马一生的高占武,为了能把基地从一座军营建设成一座真正的科学城,高占武也不得不脱下自己珍爱的军装。留在历史中的声音,是这一批军人一起左手持军帽,右手握拳,“用我们的生命捍卫我们的国家。” 在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汪守德看来,“该剧非常真实、生动、准确地揭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特质,这部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是时代的精神,是军民的气概,是民族的情怀”。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 汪守德

可能,属于“航天人”的故事或许并不是每位年轻的电视观众都能够有所共鸣的,但是由剧中体现的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大义深深捆绑后的牺牲与妥协、将国防建设远远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的“大我”情怀,成为了每一个年轻观众为此感动落泪的原因。

《那些年》播出的电视机前,有经历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退役老兵感动落泪,有看到了自己爷爷奶奶故事的年轻人拍照发给老人。电视剧唤起的是属于全体中国人们的共同记忆,更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平凡人都成为英雄,但是一定要让英雄们那些思想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得到后人的崇敬,能够在不同时代都感动、流泪,这就够了”,李京盛最后强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