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开学日 初中女生坠楼身亡 真相让人痛心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孩子

开学日 初中女生坠楼身亡 真相让人痛心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孩子

时间:2023-04-05 16:28:35

相关推荐

开学日 初中女生坠楼身亡 真相让人痛心 拿什么拯救我们的孩子

父母一时疏忽

孩子用一生的痛苦偿还

4月26日,又一起未成年自杀事件登上了热搜。

事件发生于4月23日,正是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惠园学校七年级开学的日子。

上午8时23分左右,该校女生刘某某由母亲陪伴入校,并与舍友一起搬运行李,最后回到了宿舍。

当舍友在整理床铺时,女生刘某某独自搬了一把板凳到了隔壁宿舍,爬上护墙并且坐在护墙上。

9时30分左右,两名舍友目睹刘某某后仰坠楼。

调查发现,刘某某曾与同学在交谈中流露出悲观情绪,并在日记中自感患有抑郁症,多次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暴露出轻生厌世念头。

并于4月13日按开学日期为自己的生命作了“倒计时”。

为何花季年龄,却早早凋零?

为何七彩世界,却无法渲染女孩灰白的灵魂?

为何父母的爱,却无法拯救无助的孩子?

孩子,我们应该拿什么拯救你?

1.

抑郁症不是大人的专利

很多父母认为,自家的孩子没心没肺,不开心的事情转眼就能忘,抑郁症更不可能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4%-8%,而青春期后可高达20%。

青春期前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抑郁症。青春期开始,女性抑郁症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约为3:1)。

每年,上千万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四分之一,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并且,儿童抑郁症更是导致儿童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抑郁症从来不是大人的专利。

也许,我们的孩子也暴露在抑郁症患者的风险之中,尤其是女孩子。

因此,家长们必须足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不受抑郁症侵害。

2.

儿童抑郁症更易复发

研究证明,儿童抑郁症更易复发。

一项随访数据表明,其中40%-70%的儿童抑郁症,会在随后3-5年内复发。

并且,专家认为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后,预期效果并不会良好,相当大的一部分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其实,很多成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就是从青少年时期抑郁发展而来的。

著名武打明星李连杰的小女儿Jada学业优异,现在就读于美国知名高中。

近日,香港媒体爆出:李连杰小女儿抑郁症复发。

同时,小女儿Jada本人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曾经有过抑郁症的病史,目前正经历着非常严重的复发。

那么,是哪些原因导致儿童抑郁症呢?

3.

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原因

(1) 遗传因素

有研究证明,家族内如果有抑郁症病史,则患病率是一般正常人的8-20倍。

并且,如果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而女孩的发病率更明显高于男孩。

(2) 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影响的两方面。

例如:家庭关系中父母婚姻破裂或父母离异,以及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严厉惩罚、过度干涉,等等。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自身以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

例如,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等等。

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容易患抑郁症。

(4) 应激生活事件

应激生活事件,则是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

例如,疾病导致的健康状况的变化,搬家所导致的生活环境的改变,升学导致的学习环境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

抑郁症儿童的调查证明,65.2%的儿童抑郁症由家庭因素造成,26.1%的患儿产生原因来自社会因素,其余为其他原因。

这也是提示我们,家庭是导致儿童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4.

哪些家庭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儿童抑郁症

武志红曾说:所有的感受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但是,儿童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却来自于家庭。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某些家庭已经成为了儿童抑郁症的温床。

但是,父母却毫不知情,由于没有及时改善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最终将孩子推入抑郁的黑暗中。

(1) 夫妻关系不和谐。

一直在强调,夫妻关系绝对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

夫妻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大于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破裂基本上家庭教育已经失败了一半。

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子女更容易因父母的争吵而向两个极端发展。

其一,是特别调皮捣蛋,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这是,因为父母之间糟糕的关系,导致孩子对家庭完全失望,归属感不被满足,不再信任父母的管教,甚至一次次突破父母的底线与其抗争。

其二,则是性格内向、格外胆小。

这类孩子会不自觉地将父母的婚姻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因此,面对父母时,他们时刻都在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导致父母之间的矛盾爆发。

这类孩子及其敏感,不仅对父母的情绪十分在意,同样会很在意身边所有人的目光。

甚至,长大后会形成讨好型人格,缺失自我价值感,自卑自闭。这类孩子也是最有可能陷入抑郁的人群。

(2) 忽略孩子童年的家庭

一些父母迫于生活压力,工作忙碌,从而忽略了孩子的童年。

最常见的就是农村留守儿童。

但是,现在城市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交给上一辈或者保姆照看,晚上回家后孩子却已经入睡。

或者,一些父母下班后,自己已经疲惫不堪,更不想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陪伴孩子,导致孩子虽然在父母身边,却是心理上的“留守儿童”。

这些父母都忽视了心理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导致孩子长大后用一生治愈童年。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会这样说:“趁孩子还小不懂事,我先忙几年,长大后再补回来”。

这完全就是一种给自己找借口的心态。

龙应台说:“孩子的童年是有保质期的,错过了保质期,父母的爱就会大打折扣,永远无法弥补。”

这类孩子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内心的想法无处倾诉,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建立充分的信任。

就如,一个人长时间身处一座孤岛,没有建立起与外界的连接,最终会导致抑郁倾向。

(3) 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家庭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妈妈宋倩毫无界限的爱,让孩子英子窒息。

为了让英子考上最好的大学,她从春风中学辞职,给孩子吃不喜欢但营养高的海参,并给孩子布置试卷亲自补课… …

而最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一句“我恨你”。

最终,英子整夜失眠,深陷抑郁无法逃脱。

父母的过度干涉,看似是爱,其实是控制。

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会在某一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爆发。

很多父母在孩子患病后,仍然不知其原因,认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为什么换来的,却是严重的抑郁症呢?

因为,爱的方式错了,过犹不及,被约束的灵魂迟早要发疯的。

(4) 父母打击式教育的家庭

有一类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骄傲,永远都在贬低打击孩子:“99分可不行,你要继续努力!下次考100分。”

这也是中国式家长看似谦虚,其实,是虚荣心作祟的通病。他们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家孩子什么都不行,你家孩子比我们家优秀”。

父母只是为了表面的谦虚。

但是,话语传到孩子的耳朵里,却是满满的自我否定。

这样的孩子无法建立起自我价值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始终认为不如别人,内心脆弱自卑。

众所周知,身体虚弱缺乏免疫力的人,更容易被病毒攻击。

其实,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内心脆弱的孩子也更容易被抑郁症侵害。

5.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

首先,父母必须要明确一点:抑郁症与抑郁情绪是不同的。

抑郁情绪是会经常出现的,比如,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朋友拒绝了自己的邀请、被老师批评了,等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孩子会感到沮丧、无力、甚至想要哭泣。

但是,几个小时之后,抑郁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好转,或者随着注意力转移而逐渐消失,不会对学习、生活产生过多影响。

然而,抑郁症则不同。

虽然,抑郁症也会出现这些抑郁情绪,但是,这些抑郁感觉的出现是完全没有理由的,随时会突然感到难过、想哭。

并且,这种抑郁情绪并不会立刻消失,会长时间持续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严重的抑郁症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产生自残、自杀的念头。

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点时,父母必须要提高警惕,有可能是抑郁症的预警。

(1) 生理上的表现

产生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急剧下降、头疼、疲乏无力、气促、胸痛等各种躯体不适。甚至产生抑郁症幻觉。

睡眠障碍可表现为早醒,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难以入睡;有的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上难以醒来。

(2) 心理上的表现

孩子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不愉快、悲伤、经常哭泣,并表达心理感到压抑,失去往日的兴趣和欢乐,即使是快乐的回忆也无法产生愉悦感。

常说:“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

自我评价低,有自卑感和无助感。认为自己脑子笨,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对日常娱乐和学习丧失兴趣,不愿上学,看不到希望。另外,抑郁症患儿常表现出抗挫能力差。

逐渐产生自杀观念,轻者会感到生活没意思,不值得留恋,“想到自杀”。随着抑郁加重,自杀欲望逐步强烈,寻找或准备一些自杀方法,最后实施自杀。

(3) 行为上的表现

运动迟缓,出现攻击行为,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不愿意外出,不愿意参加平时喜欢的活动。

少数患儿会表现为不听从管教、对抗父母、冲动行为。

(4) 情绪上的表现

情绪激动,易怒。

经常哭泣,不易安抚。

语言迟缓、思维速度缓慢,反应迟钝。

自己感觉“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学习能力下降。

6.

父母应该如何呵护儿童心理健康,给出十点建议

1、维持和谐的夫妻关系。

2、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少评价,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3、给予孩子必要的赞扬和鼓励。

4、给予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

5、尊重孩子的隐私。

6、给予孩子信任感。

7、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一件事情,寻找共同话题,产生共情。

8、了解孩子的爱好,并尊重孩子的爱好。

9、用心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

10、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