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把“说文解字”搬进小学语文课堂 可行吗?上海一所小学 用象形文字读懂汉字

把“说文解字”搬进小学语文课堂 可行吗?上海一所小学 用象形文字读懂汉字

时间:2018-09-08 22:04:30

相关推荐

把“说文解字”搬进小学语文课堂 可行吗?上海一所小学 用象形文字读懂汉字

广东教师圈

教师资讯搬运工。广东教师在关注。

“暴”、“曝”、“瀑”该怎么区分?为什么“鹊桥相会”是用“鹊”而不是“雀”?对于小学学龄段的孩子来说,学习识字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有没有可能让识字变成一个有趣的过程?

在上海筑桥实验小学,语文老师们把“说文解字”搬进了课堂。不过,老师们并不是照本宣科,简单地“说”和“解”,而是引入象形文字、借助神话故事,甚至还和学校的特色食育课程结合起来,做起了跨界融合。面对字的拆解、词义的延伸,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吗?

近日,小编来到筑桥实验小学,旁听了三堂学校特色的“语文课”,分别为一年级的《驯化群兽》、二年级的《狐假虎威》和三年级的《履癸亡国》。之后,随筑桥语文组老师们共同教研,详细了解学校两年多的实践经验。筑桥以“汉字与历史文化”为特色的语文课程是如何进行融合的?随小编来看。

课堂上,学生们表演狐假虎威

深入浅出,用象形文字读懂汉字

“‘暴’字的象形文字长这个样子,谁来告诉我,它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字?”三年级的周子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暴”的象形字之后,向学生们发问。

图:“暴”字的象形写法

中间的一双“手”和下面的“米”在之前的课上学习过,学生们很快就回答上来。“上面的‘日’大家都认识,这个图看起来是不是——太阳散发光芒。”周老师给学生们解释道,“通过双手不断翻晒稻子,可以防止大米受潮,还可以给稻子去皮,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呈现的就是这个场景。”

经过周老师的一番解释,“暴”字似乎从二维、空洞、无意义的符号,瞬间变成了一幅三维立体画。尽管几乎没有做农活的经验,但是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进入了这幅画作之中,许多小朋友都挺直了后背,聚精会神期待周老师讲下去。

“暴”字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拆解为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属于图画文字。周子然告诉小编,通过拆解和组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个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强烈的阳光才能更好地晒米,‘暴’字的本意是过分的、强烈的”。

三年级语文课堂

而说到对文字的拆解和组合,则是基于汉字本身创造和发展的逻辑基础之上一种“说文解字”方法。上海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理事长李山川老师对“汉字思维”课程有着1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当天他也旁听了课堂。在他看来,汉字与文化课要想讲好,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深度学习,因为只有教师真正“吃透”了每个字,才能讲好每个故事,一旦逻辑不顺,故事有了跳跃,学生就很难跟上。“老师更像是主持人,而非报幕员,不仅要知道下一个节目是什么,还要巧妙串场、掌控全局。”

用“字根”教学,在深刻理解一个字的基础上,再结合偏旁部首,就可以高效地拓展学习一组形近字,而且不易混淆。例如“曝”就是强烈的太阳,“瀑”就是过分的水,“爆”就是强烈的火……一节课“学会”、“学懂”、“学透”一个字的筑桥汉字文化课程,就是这样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语文学科组长梁晓有着语文教学经验,她从筑桥创校时开始探索汉字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梁老师告诉小编,一般我们都会说“声旁表音,形旁表义”,但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很多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基本汉字,如青、坙等,既是声旁,有表音功能,但也是有意义的。这些偏旁部首是经过简化的象形文字。一旦把这个字的象形结构拆解出来,就容易理解了。

一年级语文课堂

象形文字天然自带的“图说功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仿佛在听故事一样就学会了一个字。而实际上,“故事”正是筑桥汉字文化课程的另一条主线。不同于一般的识字学习从聚焦某个字开始,在筑桥低年级的汉字文化课上,教师都会从历史故事引入,随着故事的展开,再聚焦某个或者某组汉字的学习与理解。

一年级《驯化群兽》的课上,通过“如果回到古代,你想要养什么动物?”的问题引入,在师生共同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一系列动物类字根,最后沈玉华老师将课堂难点落在“驯”字的解读上,学生们理解了“驯”字之所以是“马字旁”,是因为“马”是古代最难约束的一种兽。

二年级的《狐假虎威》是部编版教材的一篇课文,课上俞慧琳老师抓住的是“假”这个字,以“假“字的不同含义来贯穿对“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解读。

三年级《履癸亡国》的课上,周子然老师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讲解“暴”字,而是先一起阅读《履癸亡国》的故事,并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出现的“暴君”的含义,才自然地引出了对“暴”的解读。

不仅仅关注文字本身,学生在学习单个字或一组字的时候,能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如何演化而来,老师们希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因而在挑选字的时候,老师们也会有多重考量。

周子然老师介绍,在历史故事中挑选汉字,除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是能够引领故事中心意义的“文眼”,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设计。

融合探索,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字”

在筑桥实验小学,汉字学习既可以是课堂上与老师一起头脑风暴的奇幻之旅,也可以是和小伙伴一起探索的发现之旅。梁晓介绍,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学校还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字。

去年4、5月份,一年级的学生们开启了一场“魔豆计划”。在食育老师的指导下,种植豆子,观察记录种子从萌芽到长大的整个过程,并记录各个时期种子形态所对应的汉字。

“魔豆计划”

原来,学校一年级语文组教师在备课《教民稼穑》过程中,了解到“甲—氏—屯—才—生—耑”这几个汉字,都是对应种子生长过程创造出来的,于是与食育老师一拍即合,合作开设了这门“语文+食育+科学”的融合课程。

由语文老师结合汉字文化课了解有关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的知识,认识了代表各个阶段植物生长的基本汉字;食育课上,老师们指导孩子在芒种节气种下豆子,并带领孩子围绕豆子的生长进行观察;老师接着在语文阅读课及科学课上,通过阅读的方式进一步找到豆子的种植方法。同时,一年级老师们也结合定期观察进行“我想对魔豆说”的口语交际,及尝试画一画、写一两句关于魔豆生长的观察笔记。

语文教师手绘的学习单

在这样的跨学科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实践中。随着“魔豆”的一天天长大,孩子们收获了6个代表植物不同成长阶段的字,收获了植物知识和种植方法,还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

二年级语文组则开展了一次博物馆课程。在学习《嫘祖养蚕》一课时,学生们实地来到上海纺织博物馆,观察观察博物馆中陈列的制作衣服的棉毛丝麻等材料,了解上海“棉纺中心”的由来,更是亲自动手尝试布料的扎染。

在前往博物馆之前,学生们首先学习了和纺织有关的基本汉字,壬(织布机)、坙(排好经线的织布机)专和予(纺织的工具)、巾(织好的布)、丹(染色的矿石);然后与美术组进行跨学科,美术组老师们在课堂上教授孩子们关于各种布料花纹图案以及扎染的有关知识,并利用兴趣课开设了编织的实践课。

梁晓老师表示,“这样的博物馆课堂,我们是基于把课内知识向课外进行贴近生活的有效延伸的思考,同时在跨学科联动中,发挥孩子特长,深度合作学习,能动起来,将知识活学活用。”

今年,筑桥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又多了一个特色展览“王的一天”。在不大的“展览区”里走上一圈,你就可以了解王的生活了。这个展览中涉及的展品在上海博物馆青铜馆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是,筑桥小学展厅里的展品经过精心挑选,组合成一个有趣的“迷你博物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展品背后的汉字故事讲给孩子听。

老师给孩子们讲述“王的一天”

以前去上海博物馆都只是走马观花,孩子也没有耐心真正了解;如今青铜馆成了常去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小讲解员,许多展品都能说得上名字,还会讲上一堆故事,“这是王喝水用的”“这是王吃饭用的”……让家长感到意外又惊喜。

学校语文组教师开展教研

对于刚刚经过两年摸索的筑桥语文汉字文化课程,老师和校长籍莉似乎还有着更多的想法。有没有可能将课程做单元整合式的探索?还有哪些有趣的融合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会将这种教学方法融合到部编版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的脉络,有机地、恰当地融入到课文的教学逻辑里。“有时候,可以作为汉字识字方法、汉字词理解运用的补充;有时候可以是一种文化寻根的拓展。”梁晓老师说。

校长籍莉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聚焦“母语思维”的教学探索,让低年段的孩子突破点状识字与刻板记忆的模式,让高年段的孩子找到母语在历史文化与经典作品中的根脉,让思维流动起来,丰厚起来,才能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内驱力,更能让孩子的母语素养扎根。

来源:第一教育

文、编辑 | 谢然

图片由学校提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