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始建于北宋靖国年间的龙华古寺 古树参天 寺宇巍峨

始建于北宋靖国年间的龙华古寺 古树参天 寺宇巍峨

时间:2023-10-08 09:03:51

相关推荐

始建于北宋靖国年间的龙华古寺 古树参天 寺宇巍峨

龙华古寺

文/程怀祥

这里的山峦虽然没有泰山之巍峨高大,但绵延挺拔、沧桑厚重,山里蕴藏着五千多年前的中国陶唐历史文化遗址;这里的河虽然没有黄河之汹涌澎湃,但潺潺清泉、奔流不息,蜿蜒曲折的小河缠绕着一个近千年的古寺。古寺随着青山的雄浑厚重,绿水的丰腴润泽,山水交融、灵光散发,呵护一方土地,惠顾一方百姓。这就是位于榆阳区鱼河峁镇北十公里处依石峁山,傍桐条沟河的宗教胜地龙华寺。

沿川而过的鱼桐公路在此豁然开阔,路北是一座石雕的牌楼,牌楼上面龙飞风舞、花木鸟兽、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楼门上面刻有“龍華勝境”四个黄色大字,两侧题有楹联。

青山环古刹此乃仙界宝地,

绿水绕庙宇正是人间胜境。

牌楼深处的石峁山前的寺院依山递增渐高,寺院上方显露一樽观音菩萨石雕像高高矗立、普度众生。寺院下方是一樽地藏王菩萨的汉白玉雕像,足踏莲蓬、手执禅杖。寺庙山门上题名“龙华寺”三个格外醒目的金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穿过牌楼走在两侧龙柱对立的路面上,走近古寺一刹那间,仿佛穿越时空,观到几百年前寺院白日香火缭绕、香客涌流、众生祈祷,夜晚僧人月下关闭庙门、敲鼓声息而安之场面。闻到由寺院而发晨钟暮鼓之音、禅院众僧的诵经之音,回绕山涧、经久不息。

龙华寺始建于北宋靖国年间,历经苍桑,千年香火、风侵雨蚀、百折不挠。这里曾经古树参天、寺宇巍峨、灵气十足,称为榆林城南第一大庙。这里曾经战火频繁,是历代兵家争夺战略要地。据碑文记载:曾有一西域来僧手持布袋,见此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榆树,枝盛叶茂、形如华盖。就此树下说法三会,才让寺院勉糟战火,周边百姓安居乐业,故命名为龙华寺,大榆树亦称为龙华树。明代万历年间,寺庙处于兴旺鼎盛时期,寺內僧人近百。清代康熙年间,了亮和尚主持扩建,成立了以梅家畔、刘小沟、付家畔、田园等十八大会,历有上万常住人口,一时成为禅宗殊胜道场。同治八年,由果清和尚主持将寺庙又进行扩建。数名僧徒祠奉、香火缭绕,四方香客如云,庙会人流似潮,实乃历史名胜。民国十八年,白昌玥和尚任寺院主持,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爱教之人。据说白昌玥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幼年父母许愿进入佛门,在前任任文菩主持的授教下勤奋好学。十八岁就精通佛经,且任方仗主持,其间纳徒五名,每日学乐颂经。昌玥方仗不忘劳动本色,组织寺庙全体和尚磊石造田,修整水地20亩,山地10余亩,种植花果树70余株。除自己食用外还经常扶贫济困。实现以农养僧、自经养寺的模式。并对寺庙进行两次彩画,多次维修。1946年,在寺院东侧建立私塾,开始招纳冬书班学子读书,学子来源于十八大会各村的村民子弟,主要学习国语、书法、算术等科目。1956年,私塾扩建后命名为龙华寺小学,后来为龙华中学。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遍及各地,其中几十多名优秀教师分布周边各村,为峁沟的教育事业奠定结实的基础。此外昌玥主持还动员有条件的和尚参军,和尚任生先和陈隆庵就报名参军,都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复员专业回来任桐条沟小学教师。昌玥方仗善长书法,每逢过年组织和尚去周边村为村民写对联、送祝福等活动。

wg期间,政府安排众僧人带着土地到付家畔种田落户。寺院摧残荒废。庙宇、神像、壁画、禅房惨遭破坏,就连名僧白昌玥方丈陵寝也未逃之劫。昔日的龙华胜景毁于ー旦,造成信众香焚无门、祈祷无所。喜今朝时逢盛世,国泰民安,民间恢复宗教信仰自由。

1983年,经十八大会会首会议,一致同意修复龙华寺。会中信众、贤士积极响应、奉献劳力、募捐資金、大兴土木,历时十三年,投工上万余人次,耗资数百万元,基本遵循记忆中的寺貌修复一新。后又重新修建宽敞双层乐楼一座。

,庙会管委会会长梅成智捐资600多万元,会里信众集资筹劳。在寺庙中轴线北台地上(原古庙遗址)修复防古木结构三佛正殿一座、傍殿两处、钟楼、鼓楼两处,直立五米高观音石像一樽,汉白玉石狮两对,入殿双向坡阶踏步一处、寺庙前入殿道路建石牌楼一处、石雕龙柱一对。道路殿院绿化、亮化配套实施一步到位。

龙华寺庙有大小殿宇三十多间。寺庙布置精美。分设ー廊三院、两楼、两亭、两圆门。右下院娘娘殿的门楣上题有“娘娘殿”三字。沿着殿前踏步10级台阶而上,殿内香火缭绕,装配神龛的神坛上从南向北依次供奉的是“碧霄娘娘、云霄娘娘、琼霄娘娘之神位。走出下院门,沿着两侧配有石栏14级台阶而上进入山门,山门内北端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之神位,四天王塑像神态各异、威武凶猛、一副除妖降魔、惩恶扬善姿势。天王殿内石台中间雕塑深绿色图纹石屏,石屏北莲台上是倒座观音之神,石屏南是笑世弥勒佛之神,腆着大肚满面笑容。

笑口常开,笑看天下是非;

大肚能容,化解人间祸福。

山门正中东西两间分别供奉山神、土地之神位和温神之位,南端东西两间分别供奉水神之位和火神之位,两两对应。穿过天王十字殿进入中院,东侧两间分别是孤魂殿与药王殿。西侧靠北一间是马王殿,供奉马王爷、青龙、黑龙之神位,中间一间是财神殿,供奉福、禄、寿、禧、财之神位。山门右侧面北一间供奉文昌神位,背部面南两间分别供奉黄云、黑云大仙之神和魁星神位。中院两处均有11级台阶,顺台阶而上跨入东西日月两门进入上院正殿院。倒座东边是钟楼,西边是鼓楼,正中庙殿内面南供奉白云菩萨之神,面北供奉护法神韦陀菩萨,双手合十站在大雄宝殿对面,降魔杵平端护寺院。据传说寺院里韦陀菩萨的降魔杵方向放置包含着暗示,扛在肩上,表示是大寺院,可待云游和尚勉费吃住三天。平端手中,表示中寺院,可待云游和尚勉费吃住一天。杵在地上,表示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和尚。以平端降魔杵可以看出寺院是中等规模。

释门殿是寺院最大的建筑,顺着踏步13级石阶而上就是正佛殿,殿门两侧均有石碑,殿内两侧山墙均雕塑天地十八层佛壁像,壁上数个塑像形态各异、精彩如生。正面三尊佛祖石像更是颜慈容祥。东侧靠北一间正面供奉观音菩萨之神位,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塑像,靠南一间关圣帝君之神。西侧靠北供奉地藏王菩萨之神,两侧十殿阎王塑像个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一种阴渗透骨的感觉袭击全身。靠南一间供奉前郎之神位。据说前郎是人名,很久以前在修建龙华寺庙时,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夜以续日地劳作,几年下来被活活地累死。后来当地善男信女为了纪念这个修庙功臣,便以神灵敬奉起来,一直延袭至今。

过了释门殿转右侧门而入,沿坡而上的是两条汉白玉石护栏57级台阶的神路,两路之间是种有花草树木的绿化带,造型美观、大方。台阶上面寺院前是一栋5米多高直立的观音菩萨石刻像,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食指弹水洒落、济世百姓。石像东边的亭台上挂有一口2米高、直径1.5米的铸铁大钟。西边的亭台上悬着一面2米长、两头直径1米的大鼓。正面是24根红色立柱托起一座双层木石结构檐头的框架。3开门12窗,建筑风格雄宏厚重、气势磅礴。门额之上,悬有“大雄宝殿”四字的匾额,殿前九龙石雕图案两侧是装有护栏的9级踏步台阶,两踏步边是一对3米多高的石狮。进入正殿,空旷肃静,香气扑鼻,飞天佛幡,辉煌无比。高台之上,撑天力士顶举宝莲,三台九品莲花宝座中间是释伽牟尼佛、左边一座阿弥陀佛、右边一个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大约10米多高三世佛的高大完美形象,堪称神工妙艺,精美绝伦,相好庄严,所绘佛靠、光焰辉煌无比。顿时,无不使人肃穆恭敬、虔诚礼拜。大殿顶棚高处用玻璃制作,殿内光线十足,使墙面本来精湛、秀美的壁画,人物形象更加逼真,花草鸟兽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清晰、舒适之感。

东西两排各三间侧殿,分别是左边是坐骑青狮的普贤菩萨、右边是坐骑白象的文殊菩萨,左边十殿阎君朝地藏,右边十八罗汉拜观音,左边是关公之神、右边是前即之神。两两相望,建筑风格一致、协调。

这座千年古寺院背部是石峁山上五千多年前陶唐遗址诸多的原始窑洞部落景区。一阵阵来自寺殿檐头四角悬挂被风吹动的铃声,一曲曲从殿内发出的诵经之音相互交融,旋律萦绕在宽阔、幽静的寺院内外,在这块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上回响,美妙声乐倾注心灵,让人豁然忘却喧嚣、纷争世事,顿感这里成为洗涤灵魂的一方净土。

寺庙群西石峁山脚有河神庙一处。庙东北的悬崖岩石下,有一石孔涌流一股细细的泉水,流入小石潭里,清澈见底、夏天清凉甘甜可口,冬天潭里从不结冰。多少年来为龙华寺僧人和村里百姓提供用水,当地人称为神泉。现在仍然是龙华寺院和梅家畔村民的主要饮水源。入寺道路东侧文化广场后前排楼房是原来龙华中学,现已并入鱼河峁中学。后两排平房是庙会管委会办公室、待客室、饭堂、祠奉禅房、僧徒居室等。西侧有乐楼一座。木质结构双檐头前拱型后两层弧形顶棚被六根黄色圆柱高高托起,乐楼高6米、宽18米、前后深度16米。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楼面两侧题有楹联:

演干朝古今事唱悲欢离合感悟世上人,

座万方来往人观忠奸善恶比鉴剧中事。

乐楼正面有30多阶依次渐高的石阶,供周边群众观看演出,庙会根据多年流传下来的惯历,唱大戏两次,每年农历3月17日至19日唱戏三天,7月份又唱戏三天,附近乡邻每逢庙会观看戏曲演出,敬奉神灵以祈求保佑。这里也是亲朋好友谈话叙旧的场所,成为十八大庙会群众文化娱乐的中心。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平台。

。随着考古学者在龙华寺周边发掘了五千多年前的中国陶唐遗址,经过文化部门认定并加以保护。远古遗迹的发现为龙华寺注入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近两年来,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龙华寺管委会会长梅成智的带动下,着力打造以寺庙为主题的中国陶唐都城遗址文化景区,其建设规模空前、精致绝伦、风格独特,有效融合宗教信仰、历史文物、自然景观、健身休闲、观赏娱乐五大元素,精准形成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农业特色景观综合体的文化氛围,深信这里必将成为国内传承和研究中国陶唐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基地,成为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龙华胜地。

程怀祥 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协会员、榆阳区政协文史员、榆阳区作协会员、诗词学会会员。喜欢文学、文史,擅长散文、纪实文学写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