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行为主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

时间:2019-10-14 21:32:44

相关推荐

行为主义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对特定对象恐惧症做过一项实验。他抱来一个3岁的幼儿,然后在他的身边放上一只兔子,来测试一下幼儿是否害怕。可谁知小家伙非常勇敢,一手抓起兔子耳朵使劲一抡,可怜的兔子就被抛到2米开外。随后,华生又拿来一只小猫。和兔子一样,小猫也惨遭同样的命运,被幼儿抓住尾巴倒提起来甩了出去。幼儿竟然不怕活的小动物?真是无知者无畏。——《怪诞心理学》

.2.13

1、(单选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这句格言说明的学前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

A儿童的主动操作

B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C尊重儿童

D儿童积极情感体验

2、(单选题)敲打、抓、握物等发现物体性质的动作,能够帮助婴儿对物体进行初步的分类:有的物体硬,有的物体软,有的物体黏,婴儿采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

A理解空间

B因果关系

C使用工具

D学习图式

3、(单选题)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发展了强化理论,提出了等概念。

A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

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D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

4、(单选题)精加工策略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下列运用了精加工策略的是

A历史老师教学生记忆明朝迁都背景的历史年代时,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溢”

B政治老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时,列出结构提纲并留出些空位,要求学生填补

C英语老师教学生记忆单词时,要求学生必须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单词

D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时,要求学生标出文段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子

5、(单选题)正强化物的分类中,糖果、饼干属于

A消费性强化物

B活动性强化物

C拥有性强化物

D社会性强化物

6、(单选题)很多幼儿喜欢玩手机游戏,不喜欢做作业,为此,家长可以为幼儿制定合理的规则,下列规则中属于合理规则的是

A规定玩手机游戏的时间

B玩完手机游戏再做作业

C做作业后再玩手机游戏

D规定做作业的时间

7、(单选题)高老师发现,班上的幼儿往往在熟悉了“西红柿”“土豆”“白菜”等概念之后,再逐渐理解“蔬菜”这一概念会更加容易。幼儿的这种学习过程属于

A上位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8、(单选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体现了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现象。

A分化

B泛化

C退行

D替代强化

9、(单选题)在“蝴蝶与花”的语言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幼儿:“蝴蝶是怎样找花的呢?”幼儿边回答边做双臂上下摆动的动作。教师又问:“你看到的蝴蝶是这样找花的吗?”教师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A追问式策略

B启发式提问

C反问式回应

D重复式回应

10、(多选题)代币制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矫正方法,下列关于代币制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A使强化作用更加有效

B用代币惩罚幼儿的效果比体罚要好

C代币本身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工具

D幼儿不易对代币产生依赖性

11、(不定项选择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因为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E条件反射

12、(判断题)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两个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A正确

B错误

13、(判断题)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A正确

B错误

14、(判断题)学习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A正确

B错误

15、(判断题)成就动机的强弱取决于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反比。

A正确

B错误

《心理学简100年》,作者朱广思,从事心理学科普、心理学研究等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邀心理讲师、中国科技馆特邀心理科普人,而且他很擅长写科普文章,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原创文章多次被新华社转载。

先看看这些名字吧:

1、威廉·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威廉·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不同意冯特把意识拆成元素,就像研究瓶子里的水代替研究河流。代表做《心理学原理》

3、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啥都能用性做解释。

4、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刺激反射原理,这是广告哲学的一条根。

5、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学派,擅长做心理咨询,他做咨询的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如果给人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的,人会最大限度地进行对自我的理解,改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6、伯尔赫斯·斯金纳,认为以人为中心没什么问题,人内心的感觉、意识等等并非不存在,只是目前没有科学的探知和量化测绘的方法,人类还没有能力对此展开研究。但——如果你想研究这些“皮肤内的事件”,那就是开科学界的“倒车”,是原始的泛灵论。

我最近听了不少“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书,那些关于生和死、孤独和幸福的探讨,给人启发。

心理学和伦理学怎么理解人?经济学怎么理解人?有各种理论和流派。我今天简单写点什么介绍一下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中对人性和人格结构的分析,以及发展和基础和几个流派。以及这些概念的德语表达。(3)

共读《心理学与生活》第六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一·学习的研究

1、什么是学习

学习:基于经验而使行为或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A、行为潜能变化:行为未能展现学习的全部内容,而形成了某种态度或改变的潜能。

相对一致变化:习得的行为会减退,但重新学习时会更容易。

B、习惯化:刺激反复呈现时,行为回应减少;

敏感化:对重复呈现的刺激的反应更强烈。(刺激强烈或令人不适时更宜发生)

2、行为主义和分析

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斯金纳:激进行为主义

二·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1、巴普洛夫的发现

UCS—UCR:无条件刺激引起无条件反应

CS—CR: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

通过将UCS与CS匹配,得到CR。

2、条件作用过程

刺激泛化:CR自动扩展到未与UCS匹配过的刺激上。

刺激辨别:辨别与CS相似的刺激,使不产生CR。

3、习得

CS先出现且与UCS出现的时间足够接近,且CS能可靠地预测UCS的出现,才能习得。

4、应用

毒品过量

在特定情景下使用毒品产生UCS导致UCR,因此情境+毒品构成CS,当情景变化时,即CS变化了,CR(身体)未做好准备,造成过量。

三·操作性条件的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1、效果律:带来满意结果的反应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大,带来不满意结果反应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小。

2、行为的实验分析:行为结果引发刺激

3、强化相倚:某一反应和它使环境发生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正强化:喜爱的刺激呈现

负强化:讨厌的刺激呈现(逃脱/回避条件作用)

任何持续发生的行为都是强化所致。

4、强化物特征

初级强化物:由生物学因素决定。

条件性强化物:中性刺激与初级强化物的结合。

反应剥夺理论:当阻止某项行为时,这种行为变得更受喜爱且被强化。(老头奖励孩子摘苹果的故事)

5、行为塑造

连续接近塑造法: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其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一步步来)

四·生物学与学习

1、本能漂移:习得的行为会向本能行为漂移。

2、味觉—厌恶学习:通过新味道CS与其后果UCS的一次匹配即可完成。

勿逆势而为

五·认知对学习的影响

1、比较认知

认知地图:对整体布局的表征做反应,而不是盲目试错。

2、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和替代惩罚

阿尔波特·班杜拉:电视暴力实验#心理学# #读书# #学习#

#读书有感#

#尼采#

《当尼采哭泣》

欧文亚隆继承了新弗洛伊德学派大师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的理论,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当代权威,其心理治疗的背景还融合了存在心理治疗和人本心理学。他是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的大师,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多年,除了关于团体心理治疗和存在心理治疗的数本经典教科书之外,他还写作了多本心理治疗小说,将存在问题和关系议题融入其中,致力于将枯燥晦涩的专业观念与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和解读。

故事开始于深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撩拨异性的路.莎乐美富有魅力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当尼采数次拒绝后,以奇特的诱饵劝说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经历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几番绝境、几番峰回路转,双方都面临过高处不胜寒的困惑,最后以出乎意料的方式达成了完全的沟通,最后得以超越了自己的人生困境。

开篇,路.莎乐美就展示了她迷人并所向披靡的女性魅力,她懂得如何赞美人,懂得如何做会让异性心荡神驰,并且对婚姻持消极的评价,她虽然知道自己的魅力,却不倚仗自己的美貌来获得便利,而是希望倚仗自己的学识和看事物本质的能力。莎乐美并非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她价值体系高度自洽与强悍,自我而迷人。此后的几次出场,她也非常迷人,不光是外貌,她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可以清醒地表达自身感受和想法,在理性的框架中传达感性,达成智识与情感的合一。布雷尔医生从始至终都试图以医生身份的理性强迫自己与莎乐美保持距离,却也难以遏制内心的性冲动本能。这个女人的确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路.莎乐美的影子,可以引发一群传奇男人一连串心理上的碰撞,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与话语权。

从她的口中我们初步了解尼采,他醉心于先苏哲学,尤其是“关于一个人只能透过竞争来启发天赋的信念”,他对权力的话题极其敏感,并且从不相信利他主义,我们也得知尼采这位敏感的天才是如何饱受偏头痛的折磨和本身的绝望感。其后的篇幅中,书中引述了部分尼采写给路.莎乐美和其他友人的书信,有些是草稿,有些已经被寄出,现实生活中,因为与莎乐美爱情的失败,诱发出尼采的厌女观点,他出生于一个女性角色环绕的环境,这也是他终其一生竭力想摆脱的生活环境。

而布雷尔医生,通过他的心理活动、通过他同弗洛伊德的谈话和同妻子的日常沟通,明确可知病人贝莎.帕朋罕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渴望与贝莎相处,疏忽对待妻子和儿女,回避与家人相处,并渴望逃离这一切,他觉得自己老去, 丑陋而肮脏。这是他自己的“病”。关于布雷尔医生在安娜.欧案例中的真实心理,目前的学界共识是,布雷尔对贝莎的治疗对两者都引发了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并让婚姻遭遇危机,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布雷尔之所以对贝莎有强烈情感,缘于他也叫做贝莎的母亲在其童年早逝。

书中的尼采,在几次谈话之后决定拒绝接受布雷尔医生治疗,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承受真理的压力,“你必须在慰藉与真理的探究之间做出抉择”;更因为真实的尼采那句名言“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他说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而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远远容易得多。他认为所以的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的服务都是利己的,所有的爱都是自私的。还有他认为人们爱的是欲望,而不是欲望的对象,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爱得多。那些渴望灵魂安宁与快乐的人,必定相信,并拥抱信仰;反之,那些希望追寻真理的人,必定背弃心灵的安详,并奉献他们的生命于解惑。成长和力量,是痛苦的回报,“人,必须在自己体内拥有混沌与狂乱,才能诞生一位舞蹈明星”。上帝已死!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最好的真理,是从一个人自身生命体验中破茧而出的血淋淋的真理——我想,亚隆教授的这句话,也是对尼采自身的绝佳演绎了。

在布雷尔医生成功留下尼采之后,二人通过不断的交锋,谈话与争吵,操纵与控制,隐瞒与坦白,他们在理性和感性的对峙中试图调和,他们在小心翼翼又得意洋洋的试探中互相了解更深,并结下了深厚友情。布雷尔完全认知到他本身的绝望以及他的确需要尼采的帮助。在被帮助的过程中,尼采和他都意识到,某些心理问题的“症状或许是意义的信差,而且,只有在它们的意义获得理解后,症状才会消失”,“必须期望于意义,症状不过是携带了忧惧正在内心最深处爆发的消息而已”,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的精髓所在。

掩卷之后,纵览全书论点,能够看出作者是一位不拘于特定心理学派的学者,只要是有效的做法,就会接纳并实践的应用者,但其核心论点仍不脱离人本学者的立场,且会深刻质疑行为主义学派中“人”的观念。虽然句句字字都是关于真理的叙述,但更是缜密的思辨与人性的探索,阅读之后,完全能引发人与自我的对话,引发对自己真实而可贵的探究,什么是真正宝贵的,什么又是虚荣浮华的?

正念疗法是怎么在古罗马打开流刑通道的?本文从历史视角一探究竟。

现代心理治疗干预的浪潮已经被认可,第一种起源于流行的行为主义学说。

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的过渡恰逢认知行为疗法的诞生:这段话经常被描述为在科学心理学领域发生的认知革命的临床等价物,这要归功于诺姆·乔姆斯基和其他认知科学先驱的工作。

第二波心理治疗的革命包括扩大以前的模型,该模型假设环境触发因素和行为反应之间有直接联系,通过插入一个在“第一波行为方法”中缺席的认知中介“第二次浪潮”可以说代表了认知革命的临床等价物。

心理治疗的“第三次浪潮”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被宣布为一组疗法,其中包括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和接受和承诺疗法。

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在过去几年中变得越来越流行,这种治疗技术承认一系列广泛使用的方法,从专注于正念的干预到接受和承诺疗法,这些方法已被纳入循证建议。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可以改善神经精神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一系列神经性疾病中。

具体而言,有证据表明,基于正念的干预措施对与行为症状相关的运动障碍患者有效,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睡眠障碍、头痛和慢性疼痛症状。

获得性脑病变的患者,如轻度创伤性脑损伤,脑血管意外和痴呆,也被证明可能受益于基于正念的干预措施,以及他们的照顾者。

正念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疾病的条件。

特别是,正念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在焦和情感症状的治疗中的作用已经确立,最后,有初步证据支持正念在一系列神经发育状况中的作用,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以及与智力残疾有关的行为症状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

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和灰质变化,涉及岛叶,可能还有前扣带回和邻近的扣带回皮质正念的练习也与皮质中线结构的活动和连通性降低有关,包括后内侧顶叶皮质。前叶和邻近的后扣带回皮质被认为参与自我参照处理,包括沉思、担忧和自我批评。

虽然这些发现指出了对边缘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的潜在影响,但需要进行重复性研究,以就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有效性的神经机制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希腊和罗马斯多葛学派作为治疗,一波新的经典研究揭示了古希腊哲学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形式的作用。

当希腊哲学渗透到罗马文化中时,他们带来了一套旨在恢复或保持健康心灵的心理技术。

斯多葛式的军械库被发现与罗马的精神特别一致,并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斯多葛主义把它的名字归功于雅典中央广场。

西提翁的奥弗·芝诺教导他的门徒,反过来,芝诺也接触到了苏格拉底的教导,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斯多葛学派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苏格拉底学派,与之相对立的伊比库伦主义学派。

关键的是,斯多葛学派对苏格拉底学说的接受,深受苏格拉底自己的弟子之一的影响。

犬儒派哲学家安提西尼,以节著称。斯多葛派中大写字母S的使用暗示了最初的哲学学说,而不是广泛意义的斯多葛派,后者唤起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的形象,他忍受痛苦或困难,而不表现出感情。

斯多葛哲学提出了一种更加微妙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这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目标更加一致。这种误解并没有阻止斯多葛主义从繁荣和影响西方文化两千多年。

斯多葛主义传统上被学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或早期斯多亚,以芝诺为特色,他是创始人,在他之后,哲学家是斯多葛学派的第一批领导人,包括阿索斯的克林斯和索利的克里西普斯。

斯多葛学派的教义被引入罗马,是在中世纪斯多亚学派的另外两位领导人实现的,他们是哲学家罗得岛的帕奈提乌斯和阿帕梅亚的波西多尼乌斯。

晚期或罗马柱廊部分与早期基督教时代重叠,其特点是卢修斯·安奈乌斯·塞内卡和穆索尼乌斯·鲁弗斯的活动。

早期斯多亚和中期斯多亚的唯一幸存文本是分散的碎片,而一些由罗马斯多亚学派写的完整文本已经到达我们这里。

罗马斯多葛哲学与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有多个相似之处。

在他们的古代文献中,罗马斯多葛学派提出了一套理论原则和行为策略,这些原则和策略与广泛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直接相关,正念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的“现代心理治疗的第三次浪潮,非常类似于古代斯多葛学派的专注或“专注于当下”的做法。

斯多葛派正念让人们注惠到驱动斯多葛派和现代心理治疗的主要原则之一:认知活动,介导情绪和行为的假设。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神经精神病学;哲学;斯多葛主义斯多葛学派建立在他们的希腊前辈的工作基础上,更侧重于实践。所谓的学说的含义。

参考贡献:

【1】心理治疗:意义的世界。

【2】中国人民解放军报)身心干预: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3】克雷默,贾恩法,梅塔,亮里克乔尼, 神经病学中以冥想和正念为中心的干预

【4】国家精神卫生合作中心《》 患有慢性身体健康问题成年人的抑郁:治疗和管理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动员正念冥想的神经科学。《神经科学评论》

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一个哲学本原命题,哲学家轻轻松松地就提出来了,却坑苦了一群心理学家。

一、弗洛伊德说:我是由“三个我”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二、卡特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上百个人格特征中归纳出来了典型的16个,称为16PF。

三、塔佩斯觉得16种太复杂,继续概括归纳为五种,也就是所谓的“大五人格”。

四、艾森克将人格特征高度浓缩为三个: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即EPQL理论。

五、霍兰德的观点是六种人格特征,即MBTI理论。

六、大名鼎鼎的“九型人格”到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历史痕迹了,究竟创始人是谁也是历史学家的事啦!后人只是不断在完善这个理论而已。

七、行为主义流派则认为人格只是行为的固化模式而已,可谓轻描淡写。

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团队研究出来了MMPI,即明尼苏达人格测试理论。

九、人本主义流派则越说越糊涂,无非还是站在五个层次上解释人格。

十、认知心理学流派尝试用ABC法则解释人格。

你晕不晕?上面我写的这段文字算是很简约了,《人格心理学》是一本特别厚的书,各个流派百家争鸣,能上台面的理论都一大堆,可见“我是谁”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

我本人比较喜欢艾森克的理论,也许是受教育心理学影响太大吧!测试的过程要搞清楚内外向,即开放维度,然后是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再然后是精神的可控性,即对冲动的控制性,这个理论明显带有显著的生物性特征,和本情认知论是完全吻合的。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然,满满的哲学味!

人确实很复杂,要彻底解剖一个人的意识系统可变性量化指标太多了,几百年的理论沉淀到今天为止依旧没有彻底解释清楚。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是存在人格障碍的!这也很正常,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教育的本质力量就是为了健全人格,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提前知道人格的构成要素,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定论,但无非还是个体与群体两个监考老师。

人格障碍的实践案例更是千变万化,就像围棋一样,千古无同局,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是科学史上最残酷的实验之一,但对人类认识母子关系有重大帮助,如果你是为人父母的话,请务必看看。

1950年代,多数科学家认为,婴儿只是出于对食物的需要而与母亲建立联系。哈里·哈洛用残酷的猴子实验证明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远远超出了对食物的需求。

当时一些心理学家甚至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地安慰或抱孩子,他们觉得这会使孩子变得太过依赖。“当你想抚摸你的孩子时,请记住母爱是一种危险的工具,”行为主义者约翰·B·沃森说。

但哈洛的实验证明了婴儿需要爱、抚摸和舒适的重要事实。

哈洛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师, 1950 年代,他开始用小恒河猴进行了一些实验,这将使他备受争议。

首先,哈洛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把小猴子和两个代替“妈妈”放在一起,一个是用钢丝做的​​,一个是用软布做的。

有时,钢丝妈妈有奶瓶,有时布妈妈有。但无论如何,哈洛发现小猴子和布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更多。铁丝妈妈有奶时,宝宝们就上前喝,喝完回到布妈妈身边。当布妈妈有奶时,婴儿们忽略了钢丝妈妈。

更重要的是,代替妈妈的陪伴让婴猴更有信心。当与代替妈妈一起被放置在新环境中时,它紧紧抓住代替妈妈,但随后开始冒险探索。如果受到惊吓,婴猴会跑回代替妈妈身边并抱住它一段时间,然后再冒险出去。当没有代替妈妈时,婴猴会因恐惧而畏缩、尖叫、瘫痪、蜷缩成一团或吮吸拇指。

在另一项“恐惧测试”中,婴猴会受到一种可怕的刺激,通常是一只会发出声音的熊。没有代替妈妈在场时,婴猴畏缩并避开物体。然而,当代替妈妈在场时,婴猴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恐惧反应,而是经常接触设备——探索和攻击它。

另一项研究着眼于仅与钢丝妈妈或布妈妈一起抚养长大的不同影响。两组体重增加的速度相同,但在钢丝妈妈身边长大的猴子大便较软,难以消化牛奶,经常腹泻。哈洛对这种仍然被广泛接受的行为的解释是,缺乏接触舒适感会给猴子带来心理压力,而消化问题是这种压力的生理表现。

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既与限制或避免身体接触以避免宠坏孩子的传统教学建议相矛盾,也与主要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学派坚持认为情绪可以忽略不计的观点冲突。

哈洛得出结论,护理加强了母子之间的联系,因为它提供了亲密的身体接触。他将他的实验描述为对爱的研究。他还认为,母亲或父亲都可以提供接触安慰。虽然哈洛的说法现在被广泛接受,但在当时他对爱的研究和理解是革命性的。

哈洛的最具争议性的实验,涉及隔离不同时期的婴猴和幼年猕猴。被隔离的猴子在被引入或重新引入同龄群体时表现出社交缺陷。他们似乎不确定如何与同种动物互动,并且大多与群体分开,这表明社交互动和刺激对于发育中的猴子以及相对而言在儿童中形成与同种动物互动的能力的重要性。

在完全隔离实验中,幼猴将被单独放置 3、6、12 或 24 个月的“完全社会剥夺”。这些实验产生了严重心理障碍的猴子。

哈洛写道:“隔离期间没有猴子死亡,然而,当它们最初从完全的社会孤立中释放出来时,它们通常会进入一种情绪冲击的状态,其特征是——自闭症的自我纠缠和摇摆。被隔离 3 个月的六只猴子中的一只在释放后拒绝进食,并在 5 天后死亡。尸检报告将死亡归因于情绪性厌食症。... 6 个月的完全社会隔离的影响是如此具有毁灭性,以至于我们最初认为 12 个月的隔离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衰减。这个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12 个月的隔离几乎使动物的社交能力消失了…… ”

哈洛还测试了拥有同龄猴群体对小猴子的影响。他发现与同龄猴和母亲一起长大的猴子很容易与其它猴子互动。有布妈妈的猴子也这样做了——但互动很困难。然而,有母亲但没有同龄猴陪伴的猴子是恐惧和好斗的,而没有同龄猴陪伴的猴子则完全没有社交技能。

哈洛的实验今天被一些人视为不道德的,将小恒河猴从母亲身边带走,将它们隔离起来,哈洛给他的研究对象造成了深刻的心理痛苦。但或许哈里·哈洛会认为他的工作对于更好地理解生活中最强大的情感至关重要,他的研究为现代关于爱和母子互动重要性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

他对恒河猴的实验引起了争议。但他们也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爱(或者它的缺席)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每天讲一个体验管理的小案例 (76):

好的体验与坏的体验

经济学有很多流派,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制度学派,行为经济学,等等。

社会政治思想也有很多流派,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保守主义又分信上帝的保守主义,信市场的保守主义。

有人否定这些分法,薛兆丰说,经济学只有好的经济学与坏的经济学;张维为说,社会治理只有好的好的治理与坏的治理,即,良政善治。

不管他们的标准是什么,这也是分析方法。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为好的与坏的,或有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

体验也有好的体验与坏的体验。但要注意的是,好与坏并不是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而要深入研究,然后促进转化。

饥饿、疼痛、恐惧、失败、衰老,这些都是坏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用的,饥饿让你去寻找吃的,疼痛对你身体的问题予以报警,恐惧提升你的生存概率,失败中蕴藏着创新与发展的机会。衰老似乎没有好处,也许只是衬托青春的可贵,让人平静地接受死亡。

如果人没有饥饿感,或者饥饿感不那么难受,也许就不会费尽心力地找食物,开发农业,就发展不出这些文明成果。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饥饿一直威胁着老百姓,它真是个坏东西。但是,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终于走出了饥荒。这时,饥饿不再是坏的体验了。

好与坏,不是绝对的,有坏民主,也有坏慈善。它既存在于我们的脑子里,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又存在于我们的手中,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体验管理,或体验治理,是体验由坏到好的桥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