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时间:2020-12-18 00:40:04

相关推荐

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叛逆,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是那么开朗、乖巧?或许,你应该静下来反思,你现在正在对孩子做什么事情?是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吗?你的教育是不是有哪些不足?

1最不受宝宝欢迎的教育方式

都说育儿先育己,父母也是从子女当过来的,不妨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是宝宝,你从小最讨厌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下面一起来看看最不受宝宝欢迎的教育方式都有哪些吧!

错误教育方式一:对孩子喋喋不休

我想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吧,丈夫讨厌喋喋不休的老婆,老婆亦如此;员工讨厌喋喋不休的上司;学生讨厌喋喋不休的老师。所谓的喋喋不休通俗的讲就是过度的唠叨,一件事情甚至是小小的事情都得反复讲,这或许会更容易让人记住,但却不是个好方法。

父母不断的唠叨不能培养出一个好记性的宝宝,宝宝记得最深刻的是爸妈偶尔一次的严厉教训。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提倡严松有度、收放自如,该对宝宝严厉的时候不手软,该放松的时候就别追着宝宝跑,让宝宝觉得束缚。

错误教育方式二:对孩子进行不理智的武力措施

中国传统观念就是“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父母要通过武力树立孩子心中的权威形象,让孩子对父母的命令绝对服从。然而人非圣贤,父母也是人,能保证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吗?不能,让孩子盲目的服从大人的观点,只会带来错误的结果。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父母没办法为孩子一生的错误买单。因此,在引导孩子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时,千万不要盲目的对孩子使用武力,孩子会因为武力而产生畏惧,但不会产生认同。而且不理智的武力教育还会伤害亲子间的感情,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错误教育方式三:别人家的孩子好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缺点拿去比别人的优点,人各有志。当你一直对着自家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的好”时,你不知道“别人家孩子”的父母为此付出多少心血,而你还没对孩子做什么就让孩子要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好。如果对比只是为了激励孩子,那就先拿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来激励下自己,然后借鉴精华教育应用到孩子身上,等到那时你要说别人家孩子好时,会发现自家孩子更好!

错误教育方式四:对孩子只惩罚不奖励

人人都希望被公平的对待,孩子亦如此,希望父母能公正的对待自己,犯错时会惩罚,表现好时也应该被奖励,孩子对这样的方式才会心服口服。若孩子对你的教育方式都不心服,又怎么能让他人心服。个人威信不是靠手中棍棒或者道德标准建立,而是要靠公正的对待方式,尽量让人人都感到公正。(健康网(健康网)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惩罚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健康网健康网温馨提示,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

3那些让孩子反感的教育方式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整理)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 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小编健康网温馨提示: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一直都是好的,但对于孩子,他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你们,这时候父母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一种交流方式也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4教育方式无法改变孩子的智商

一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可能会让许多家长松一口气…或只是让他们更加困惑,如何才是培养孩子的最佳方式。研究人员发现,父母抚养孩子的方式不会影响孩子的聪明程度。从个人层面上来说, 不管你的父母是否愿意陪你阅读, 是否愿意与你沟通,或者是否常常与你互动,这对你的智商几乎没有影响。

这是真的吗? (传统)神经科学证实的孩子们大脑的可塑性、可发育性以及它在维护突触间连接能力的不就是基于孩子们的经验的吗?与父母间频繁和积极的经历怎么就不能对孩子们的一般智力产生有益影响呢?“以一般的方式来教养孩子,那么父母们的教养方式就不大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商。”凯文·M·比弗博士告诉塔拉哈西的民主报的记者道。比弗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犯罪学专家教授,专门从事生物和环境因素对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为了了解教育方式是否会影响孩子们智商,比弗和他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也称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 ”的结果。这项研究调查涉及1万5000多名美国的初、高中生。“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重点查看了父母的育儿行为及其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影响。其实就是“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的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跟父母聊天的次数,以及孩子们是否与父母亲近等。

接下来,学生就要告知研究人员,在家人对他们宽容程度,以及上一周他们与父母间进行互动的次数。互动的内容包括一起参加锻炼和一起看电视等。在调查开始前,研究人员会对孩子们的初始智商进行测试,然后还要测试孩子们上初、高中时,以及他们在18 - 26岁之间时的智商。在当前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查看了“青春期健康纵向调查” 的一般结果,他们也分析了220名被收养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排除了父母基因因素的干扰后,研究人员能最清楚地观察到教育方式和收养的孩子的智商之间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了什么?不管父母是否与他们的孩子互动,这对孩子们的智商并没有影响;在收养家庭中这一结论也是成立的。“家庭和育儿方式并不能显著地改变孩子的智商。”研究的作者写道。显然,父母们这下可以好好歇着了。对于害怕自己做得不够的,吻别你们多于的担心吧——无论你做什么,对孩子的智商都影响甚微。(实习编译:叶秀金 审校:黄志伟)

5孩子顽皮怎么办 教育顽童的3种方式

孩子调皮是有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为自己身体比女孩子多个小鸡鸡而感到骄傲。这一年龄段的男孩对自己的性器官有强烈的兴趣。小鸡鸡让他们感到疑惑,但同时又引以为傲,并时时表现出一些男子汉行为,试图控制甚至欺负其他小朋友。

第二个原因是角色期望和培养差异。由于家庭和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角色期望和培养大不相同,男孩多被要求勇敢、自立、自强,如引导不当,就会表现为男孩的攻击和顽皮行为。

第三个原因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至6岁之间,男孩对母亲产生强烈感情,并由此产生了罪恶感和焦虑。加之这一阶段的抚育责任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男孩与母亲之间的感情更难以理清,因此,他们常会通过攻击、喊叫、活动与游戏等激烈的方式来减少内心的恐惧。而这一时期的女孩,虽然潜意识中对父亲产生强烈感情,但由于她更多地是和母亲在一起,在母亲的呵护下她会很容易认同母亲。这样,在母亲与女儿良好的关系下,女孩潜意识中的罪恶感和焦虑大大减少,也就较为安静、平和。

这一阶段孩子的性格发展对日后的影响不容忽视。明白了男孩女孩性格迥异实际上事出有因后,作为父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帮助自家的男孩子度过调皮期:

其一,对调皮的男孩切忌过分禁制。过分禁制会使孩子的潜能难以发挥,其感情与想像力也会受到压抑,严重的甚至导致成人后的性无能或性冷淡。为了防止孩子长大后出现这种不良倾向,父母应注意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不要只看到孩子调皮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调皮积极的一面。调皮的孩子通常好奇心较重,乐于探索外部世界,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对孩子恶意伤人或破坏东西的调皮行为,父母应及时劝导和阻止,但应容许孩子没有恶意的或没有伤害到他人的调皮行为。同时,尽量少用贬义的言语评价孩子,少拿孩子的弱点与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多赞扬自己孩子的优点,从而将孩子的调皮转化为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

其二,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进取心。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中包含有进取的因素,这是好事,但如果进取心发展过度就会引起孩子过分补偿的心态。过分补偿指人会不顾一切去追求某些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以证明自身的价值。这种心态常使身心缺乏休息,过分紧张,易导致心理性的身体疾病。过分补偿的倾向有时也表现为自炫或自我宣扬。自炫者其实内心胆小怕事,但为了掩盖,却偏爱出风头引人注意,以期抬高身价。因此,对待孩子的调皮行为,父母应加以区别,奖赏分明:一般的调皮捣蛋父母可对孩子讲清道理,鼓励孩子行为中所出现的进取的、创造性因素;而当孩子过分捣蛋并出现激烈的攻击性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制止,约束他改正,无效时可适度惩罚,如暂时不准他和同伴玩、剥夺一些权利(如不准看电视)、当众道歉等。

其三,这一时期孩子的模仿倾向极强,父母应注意对孩子起榜样的作用,树立起家长的权威;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为孩子创建一个充满友爱、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会对他人的关心、尊敬和爱护;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特别是父亲更要多与孩子交往。一起看电视、做游戏等亲子活动,有利于缓解孩子的焦虑感,同时可促使男孩认同父亲的角色,对调整孩子的恶意调皮有帮助。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调皮难以听话的时候,家长们不要用严厉的态度来指责他们的不听话,对于这些“调皮蛋”,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