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古诗枫桥夜泊诗句的意思

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古诗枫桥夜泊诗句的意思

时间:2023-11-27 07:55:18

相关推荐

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古诗枫桥夜泊诗句的意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析:

夜晚时分,在落着枫叶的桥下停泊。全诗的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在唐朝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羁旅诗。

读给孩子的时令古诗(46)

秋---白露(三)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简析:

白露节气,旧时在江浙一带很受重视,有祭祀大禹,喝白露茶,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而在白露的一个晚上,诗人乘船路过苏州的枫桥,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写道:在一个宁静清寒的夜晚,月亮已经下落了,乌鸦不住地叫着,霜华漫天。我看着江边的枫叶和渔船上的灯火,忧愁难免。

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里的钟声传到了我所在的小船,想到自己的漂泊和孤独,我更加愁苦难眠了。

枫桥:在今天江苏省苏州市。

乌:乌鸦。

姑苏城:古代对苏州的称呼。

寒山寺:在姑苏城外枫桥边,因唐代僧人寒山在此居住而得名。

时令提点:

进入白露,夜间降温很快,民谚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说法,意思是说,从白露到秋分,一晚更比一晚冷。

与白露有关的诗句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再水一方”“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秋分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白露滋园菊,秋分落庭槐”等。

(网图侵删)(撰文:王聪)

《对枫桥夜泊诗的歪解》

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无论大人孩子都能背诵,也都能朦胧的、大致的理解诗的意思。真正要把诗用自然和生活逻辑的关系解释清楚,除了张继恐怕没有其他人了。后人虽然对该诗争议不断,但无论如何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枫桥夜泊》诗的喜爱。

本人理解枫桥夜泊应该是诗人虽然考取了进士及第,但却未被录用为官后沮丧心情的流露。诗人在回家的途中,到了姑苏城边的小桥码头已是傍晚十分,到了之后的自然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不仅勾起了身心疲惫的诗人沮丧的心情,更给诗人平添了无尽的凄楚。

诗人于公元753年考取进士,但却没有被朝廷录用为官,只背负了进士的功名,之后又发生了“安史之乱”,诗人命运无情的捉弄。枫桥夜泊诗成于756年,762年诗人才被朝廷启用为盐铁判官。

试想,诗人在灰心丧气的心情下,异地漂泊,加上清冷的黑夜,江水生成的雾气遇冷凝结的白霜扑在身上,寒气逼人。时不时江边小村传来的吊亡人一会强一会弱的哭声,搅的诗人难以入睡。耳朵里是哭声,脑子里是沮丧,到了半夜还能听到寒山寺超度亡人的钟声,诗人的心境是多么的悲凉苦闷啊。

所以,我认为人们存在争议的枫树,乌啼,钟声要换一种理解方式了。先说枫树。有人考证姑苏城外根本就没有枫树,那么这个“枫”就把它理解成风即可。江上易起风,桥洞也易起风,那时的桥大多是孔洞桥。因人们一到桥下便感觉到有风,所以人们爱称为风桥或风洞。再说乌啼。人们说乌鸦天黑后就不再啼叫了,更何况姑苏城外根本也不曾有过乌鸦。那么我认为乌啼就是指黑夜中传来的吊亡人的啼哭声。因为桥上就是渔村,村上有人死亡了,亲人们因思念亲人而啼哭。后说钟声。据考证,寺庙只有晨钟暮鼓,半夜是不敲钟的,但有的寺庙除外。一般平民百姓死亡只在村外“五斗庙”烧香送纸;稍有条件的有的把和尚老道请到家里做法事超度;有条件的去寺院给逝去的亲人超度亡灵。无论在哪里,半夜子时都要举行一场祭祀或超度法事,和尚颂经,寺庙敲钟。

如此理解,诗的意境虽不算美好,但却符合诗人当时沮丧悲凉的心情,也符合姑苏城外当时的自然环境。乌啼和钟声都是烘托诗人心绪的手法而已。

近日去亲戚家做客。

在新建的上房屋,正堂上赫然悬挂着中堂,文字内容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主人说是一位省书协会员写的。

说心里话,张继的这首诗很有意境,但泛着缕缕愁思,在上房里悬挂很不适合。

由于此书法挂上不久,我不便直接说出来我的感受,我只含蓄地谈了诗歌的意思。

乡村里大多人家都喜欢在大房悬挂字画,但对文字内容不太在意,如把《望庐山瀑布》挂上,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水从大房里真流出来,就麻烦了。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也不必在正房里挂。

我的看法,字是丑书还是好字,仅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文字内容要积极向上,要有正能量,是吉祥的,欢快的,乐观的,劝勉的诗文金句。这样的书法作品,在正房里挂上更好。

对此,大家有何感想?

下图1是邻居家悬挂的中堂,图2是今日头条的书法家知书的作品,在此转载,特说明。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雪晴晚望诗。

赏析这首诗最不可放过的有两处,一则诗人落第,二则寄寓山寺。如果不知这两个背景,则难以读懂诗的深层含义。对于这首诗背后的情感,也就难以捕捉,不知所云了。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首联是说,倚着竹杖,远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之上,白云千万重。这是写“晚望之远景”。

“倚杖”,言登山之孤。“望”,言登山之高。“晴雪”,言登山之时。“溪云几万重”,表面看是写溪水与白云二景,实则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悲苦。“几万重”的背后,是对于艰难困苦几万重的诘问,也是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一种担忧与困扰。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颔联是说,砍柴的樵夫,归来走进白雪覆盖的茅舍;寒冷的夕阳缓慢落下高高的山峰。这是写“晚望之近景”。

“樵人归白屋”,使人想起“天寒白屋贫”以及“风雪夜归人”之句。一个“归”字,表面看是写樵人归家,实则是写诗人想家。诗人来长安并非游玩,而是参加科举。落第之后的心情,想必与张继写《枫桥夜泊》大抵相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多少个日夜难以入眠,多少个白天失落愁苦。

“寒日下危峰”,这一句很有意思,其实贾岛本来在用“落”还是“下”之间摇摆不定,正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与“推”一样,让诗人为难。其实,这里用“下”明显要比“落”含义更丰富。“下”,有一种人的情感在其中,比如“满天风雨下西楼”中的“下”,就很能感受到诗人寂寞的心情,更加的人格化。而“落”则相对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色彩。且前面有寒冷的落日了,再加一个“落”字,略显重复。值得一提的是,“落”这个字,常常与不好的字联系在一起使用,比如“落井下石”“落子无悔”“落魄”“落拓”等。通过“下”与“落”,也可以感受到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精神。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颈联是说,山下的野火烧燃着山冈上的枯草,时断时续的烟雾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这是写“晚望之动景”。

一个“烧”字,一个“生”字,让整个雪晴晚远图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人世间的热爱与深情。落第的诗人,终于在人间的烟火之中,找到了一丝慰藉。无论未来怎样,日子总要继续。乐观生活,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态。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尾联是说,天色已晚,“我”沿着道路返还寄寓的草堂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声悠扬的暮钟。这是写“晚望之环境”。

尾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之句。在“樵人归白屋”之后,诗人也开始返回草堂寺,日落而息,显得最为平常。然而,诗人为何不归旅店,不归亲朋家,而归山寺呢?一则说明贾岛经济情况不好,住不起旅店客栈,二则说明诗人心中的落寞,唯有在山寺之中,可能更加容易平复。三则因为之前的诗人曾出家河北云盖寺为僧,住在寺庙也算是一种“归家”吧。

“闻打暮天钟”,表面看是交代诗人平安返寺,实则是诗人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一种惆怅与寂寥。除了科举这一条路,摆在诗人面前的还有什么路呢?

幸好,前方还有韩愈,如一盏明灯,照耀着诗人在雪夜前行,在他落魄之际,时常提携关心。如此看来,他又算是幸运的。

每天一首诗第67天,《唐诗三百首》之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非常喜欢这首诗,写了个“隶书”[微笑][微笑][微笑]

​隶书写起来很简单,它的主要“标志”就是“蚕头燕尾”,但是要严格遵守“蚕不二卧,燕不双飞”的原则:意思是,一个字里面不管有多少个“横”画,只能有其中的一个“横画”用“蚕头燕尾”写,而写“蚕头燕尾”的一“横”大多都选择最下面的一“横”。还应该注意很多字里的“横”是不能写成“蚕头燕尾”的,比如这首诗里的“船”字。

​其他的还有点小要求,比如“点画”一般都是用“小短横”,还有一些笔画是借鉴“篆书”的写法,因为隶书是从“小篆”发展而来的……

今天看到了一首诗。

本来以为张口就来,想发给大家。可是想了好长时间想不起来了。我再想一想哈。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尼龙归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里面有多少个错的地方呀?

其实我一开始想的不是这一首诗。我想的是另外一首。我想起来了。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里面有错字吗?我也懒得去查了。

通过这首诗,我又想到了李白的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其实我想的是另外一首。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通过这几首诗,你能想到哪一首诗呢?

对了,还有一首。有时候张口就来,可又想不起来了。

枫桥夜泊。

第1句怎么想不起来了呢?现在的脑袋真的进水了,成浆糊了。

想起来了。

刚想起来又忘了。

想起来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1句就是死活也想不起来了。

再想一想哈。

想起来了,月落乌啼霜满天。

还得益于毛宁的那首歌才想起来这一句。

那一张破船票还能不能登上你的客船?

关于古诗词要的是意境和画面。有些时候特别熟悉,但你真的不一定明白作者究竟想表达的意思。

说得孤独和寂寞,就得说独钓寒江雪了。

江上往来人,但爱如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怎么又出来了呢?

我想说的是,独钓寒江雪呀。

寒江雪就在心头,就在脑海就是不出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寒江雪还没有出来。主要是想不起来第1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一份孤独。真的已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

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想不全了。只记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你看完上面的这些诗词能想到哪一句呢?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经常提笔忘字呢?

古诗词日历

唐诗宋词古诗词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雪晴晚望诗。赏析这首诗最不可放过的有两处,一则诗人落第,二则寄寓山寺。如果不知这两个背景,则难以读懂诗的深层含义。对于这首诗背后的情感,也就难以捕捉,不知所云了。“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首联是说,倚着竹杖,远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之上,白云千万重。这是写“晚望之远景”。“倚杖”,言登山之孤。“望”,言登山之高。“晴雪”,言登山之时。“溪云几万重”,表面看是写溪水与白云二景,实则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悲苦。“几万重”的背后,是对于艰难困苦几万重的诘问,也是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一种担忧与困扰。“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颔联是说,砍柴的樵夫,归来走进白雪覆盖的茅舍;寒冷的夕阳缓慢落下高高的山峰。这是写“晚望之近景”。“樵人归白屋”,使人想起“天寒白屋贫”以及“风雪夜归人”之句。一个“归”字,表面看是写樵人归家,实则是写诗人想家。诗人来长安并非游玩,而是参加科举。落第之后的心情,想必与张继写《枫桥夜泊》大抵相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多少个日夜难以入眠,多少个白天失落愁苦。“寒日下危峰”,这一句很有意思,其实贾岛本来在用“落”还是“下”之间摇摆不定,正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与“推”一样,让诗人为难。其实,这里用“下”明显要比“落”含义更丰富。“下”,有一种人的情感在其中,比如“满天风雨下西楼”中的“下”,就很能感受到诗人寂寞的心情,更加的人格化。而“落”则相对比较客观,不带感情色彩。且前面有寒冷的落日了,再加一个“落”字,略显重复。值得一提的是,“落”这个字,常常与不好的字联系在一起使用,比如“落井下石”“落子无悔”“落魄”“落拓”等。通过“下”与“落”,也可以感受到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精神。“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颈联是说,山下的野火烧燃着山冈上的枯草,时断时续的烟雾缭绕着山石中的古松。这是写“晚望之动景”。一个“烧”字,一个“生”字,让整个雪晴晚远图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人世间的热爱与深情。落第的诗人,终于在人间的烟火之中,找到了一丝慰藉。无论未来怎样,日子总要继续。乐观生活,才是最好的人生姿态。“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尾联是说,天色已晚,“我”沿着道路返还寄寓的草堂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声悠扬的暮钟。这是写“晚望之环境”。尾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之句。在“樵人归白屋”之后,诗人也开始返回草堂寺,日落而息,显得最为平常。然而,诗人为何不归旅店,不归亲朋家,而归山寺呢?一则说明贾岛经济情况不好,住不起旅店客栈,二则说明诗人心中的落寞,唯有在山寺之中,可能更加容易平复。三则因为之前的诗人曾出家河北云盖寺为僧,住在寺庙也算是一种“归家”吧。“闻打暮天钟”,表面看是交代诗人平安返寺,实则是诗人对于未来不可预测的一种惆怅与寂寥。除了科举这一条路,摆在诗人面前的还有什么路呢?幸好,前方还有韩愈,如一盏明灯,照耀着诗人在雪夜前行,在他落魄之际,时常提携关心。如此看来,他又算是幸运的。

韵味、“猜想”与音乐

由于诗歌语言极其精练,因此我们欣赏诗歌时,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词包孕着的丰富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通的现象。有一首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以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隨意性”。例如枫桥夜泊,那悠扬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喚起的具体的思念,则是不可规定的;有人可能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是一缕轻愁,这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们能够领略李煜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规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后,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成为不再是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我们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写的情感,但这并非最后的目的。我们欣赏诗歌,预期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谓诗的教育,也会在感情的潜移默化中进行。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诗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这种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这种“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別。“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乃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例如闻一多有一首《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驼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也爱高山,

对于这样一首诗,要达到正确的欣赏,就要开动机器“猜”。经过我们的思索,发现诗人一颗纯真、坦白的心在跳动:他沒有把自己复杂的内心隐藏起来,而是勇敢地揭示在读者的面前,它只是说明:由古老文明所培育的美好品德中,依然存在着不和谐,尽管这种不和谐是次要的。当然,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当你读诗时是否感觉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动性很大。为了使上述我们所谓的“综合牲思考”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对这种不连贯进行“加工”——即是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这无论对旧诗新诗都是需要的。例如这样的诗句:(艾青:《启明星》)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贝你

这里就省略了许多关连,隐藏了许多阐发和判断。这一切,都留给了读者自己去联想,去进行创造性的欣赏活动。这种现象在使用文言的旧诗中更为普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与惆怅的此时此地,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奧秘被我们理解,当跳跃之间的关连为我们所连缀,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它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流传千余年,人们总是一代一代的传诵。

那些为人诟病的古风歌词,其实要强行解释,都还可以大概解释得通的。

比如——

“别姬也已走远”,可以理解为:别的姬妾都走了,只有虞姬还在。

“天下为公我为母”,可以理解为:天下为公的胸怀太广大,我却只有为红颜冲冠一怒的觉悟。

“你的笑像一只恶犬”,可以理解为:你笑得恣睢而恶毒,有点狗仗人势。

“与虎谋早餐”,可以理解为:虎口夺食一般危险。

“今两股痒痒”,可以理解为:坐不住了,蹦起来。

倒是“今人比枯叶瘦花黄”,这枯叶瘦后面的花黄纯粹为了押韵拼改的,正确顺序应该是“今人比枯叶黄花都瘦”。

“若我为月只为你圆”,无非也是为了表达天大地大,爱情最大。就跟天下为公我为母一样的套路。

“我说寒山别哭我带你出”,则是将寒山拟人化,意思就是表达一种人与青山俱萧骚,于是相对青山,相互安慰,相互取暖。把枫桥夜泊的意境拖进独坐敬亭山的诗意,其实也还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