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和原文拼音

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和原文拼音

时间:2020-04-21 18:17:16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和原文拼音

庆庵寺桃花

谢枋得 〔宋代〕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

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

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红:桃花开放。

遣:让。

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简析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不敢细想,《桃花源记》的真相是,武陵打鱼人其实误入了死人国!

这当然只是个脑洞,但真是越想越觉得毛骨悚然。

[石化]原文解读往生的“桃源村”真相:

1.在黄泉一村人幸福地生活,忘了已在战乱中惨死,所以不再有时间流逝。

直到外来者误入,这才知道后来的历史。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进入桃花源的那条路,村里的人安宁祥和得不像真人,无不是非人间的写照。

原文“阡陌交通”,阡陌就有通往墓地小路的意思。

再比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酒食就是祭品……

3.误入者离开后再也找不到回来的路,是因为裂缝修复了。

但另一个去找桃花源的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人死了,也就找到了。

#桃花源# #古文# #故事#

学习《唐诗三百首》之(十六)

《送崔九》(题注:《送崔九》,又名《崔九欲往南山口号与别》/《留别王维》。崔九,人名,九是同族排行。

盛唐崔九有两位,一为崔涤,中书令崔湜的弟弟。曾任从三品殿中监,极得唐玄宗宠幸。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个崔九是指崔涤。

另一位崔九,名为崔兴宗,唐玄宗时曾为从七品右补阙,“诗佛”王维的妻弟兼好友。这首《送崔九》就是指崔兴宗。两位崔九差别巨大,一位是权贵,一位是小官兼诗佛妻弟,不要混淆。)

作者:唐·裴迪〔裴迪(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与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交好,晚年隐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风格受王维的影响,诗歌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近。《全唐诗》存诗二、三十首。〕

裴迪的名气小一些,就多介绍一下。

诗文: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平水韵,上声四纸)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平水韵,上声四纸)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归,回归。归山,归隐山林。深浅去,山路难行,一脚深一脚浅,这里应该指要脚踏实地去践行。丘,山丘。壑,山谷。《晋书·谢鲲传》:“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丘壑,指代隐居不仕,一语双关。)

译文:你这次回山隐居,要脚踏实地的去走走,要赏尽高山幽谷的美景。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武陵人,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别学《桃花源记》里的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里暂时游玩几天就匆匆离开了。

赏析及感悟:

1.为方便学习理解,补充一个小故事。

王维与裴迪可是算是生死之交了。准确的说是裴迪救过王维一命,说来有点话长。“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王维不知怎的就被叛军抓获了。王维名气大,安禄山让他当官,他吞药诈称有病,最后还是被迫做了伪官。有一次裴迪冒险跑来看王维,王维就偷偷写了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没想到,这首诗后来救了王维一命。

乱军被平定后,当过伪官的人都要清算治罪,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做刑部侍郎,提出把自己官职削了,为王维赎罪。他还将这首《凝碧池》呈给唐肃宗。唐肃宗看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这一句,明白了王维的忠心,但仅仅凭一首诗还不能说明问题,难免还心存疑虑。肃宗找来裴迪作证,裴迪肯定是替王维说好话啦。就这样,王维被赦免了,只做了降职处理。

可以看出,裴迪与王维交情极深,对于崔九来说,裴迪就是有恩的长辈。所以裴迪这种敦敦教诲式的劝诫并无不妥。

2.为何裴迪会对王维妻弟崔九,送出一首语气颇重的劝诫呢?原因就与成语“终南捷径”有关。

唐代的科举考试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但是也有很多弊端。如“行卷”制度,当时考卷没有糊名,考官知道答卷人是谁,于是考生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制造舆论效果,便会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用工整的字体抄写成卷轴,呈献给达官显贵,以求获得赏识和推荐,这种做法被称之为”行卷“。

还有一种提升知名度的方法就是“终南捷径”,指有一定名望的人想要出仕做官,偏偏效仿名士隐居山林,以彰显自己淡泊名利,说到底还是在搞自抬身价的炒作,但朝廷还很吃这一套,似乎隐居的人在士人眼中德行更高,更有影响力。所以隐士如果出山参加考试,朝廷往往会考虑让隐士考中,以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裴迪就是看破崔九的心思,写下这首诗劝诫崔九,不要走“终南捷径”,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

3.明典(武陵人)、暗典(丘壑),一语双关,意蕴深长。明面说要赏尽山景,其实在说:既然选择了归隐山林,就要脚踏实地,真正领略隐居的人生美景。别跟那个《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玩几天就走了。

读到这里就能领会这首诗的直白,满满的劝诫意味。

4.人生道路其实很忌讳首鼠两端这种做法,选择之前就要考虑清楚,作出选择后就要全心全意去拼搏奋斗,即使最终留有遗憾,但可以拍着自己胸脯说:没有后悔,因为自己领略了奋斗过程中每一步的风景。如果三心二意、浅尝即止,往往哪一路的风景都不会领悟到。

#头条创作挑战赛#

#秋日生活打卡季#

#书法的乐趣#

#唐诗##天天古诗词#

#寻找小组生活家#

#我的生活日記#

学写“文言文”,巩固文言词

尚庆学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运用文言词语的机会,学生觉得有趣,乐意做,有效果。我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写“文言文”,也就是给学生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不讲究写法多么巧妙,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给出课文中学过的文言词,让学生用上这些词写“文言”故事。例如学习《桃花源记》后,让学生用上这些词写故事:缘、异、怡然、咸、无论、及、遂、向、既。有学生写出这样的文言文:吾缘山路而行,忽见丛林,甚异之。林中高低之树咸茂,无论芳草碧绿。吾怡然而乐,复前行,既近深处,遂归。便扶向路,及家中,饥渴难耐。尽管文中有的词句不够完美,但学生领会了词义,再想办法用到自己的故事中,肯定印象深刻。

2、给学生展示一段白话文故事,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文言文。给出的白话文故事一定要与学过的课文和要掌握的文言词密切相关,使学生能够顺利迁移。例如学过《醉翁亭记》后,我根据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用法,用现代文编了这样一段文字:树林旁边的野花开放,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特别优美。这里没有音乐的响声,没有好的图画来欣赏。可是大自然的乐趣很浓,欣赏草木的情趣很美,所以来了就不想回去,为它取名叫“忘忧林”。故事中的很多词句都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学生容易改编。有学生是这样编写的:林边野芳发,林霏开,尤美。此处无丝竹之声,无佳画以赏。然山水之乐甚浓,观草木之意甚美,故至而不欲返,名之曰“忘忧林”。如果学生写文言文的能力较强,我们就可以撇开课文,将学生没读过的文言小故事改编成白话文,然后再让学生还原。还原后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纠正。这种做法效果很好。

3、仿照课文的结构、句式写“文言文”。这种形式与修辞中的仿写相似,只不过用的是文言语句。例如学了《陋室铭》,就让学生用文言词语写《教师铭》;学了《愚公移山》就让学生写《愚公治水》。如果课文太长,可以只仿写一个段落。学生的仿写可能会显得生搬硬套,但我们不必苛求,重在运用。

4、根据课文中的人或事新编“文言文”。这种形式相当于“故事新编”,是利用课文中的人或事物写新的故事,当然也免不了移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式。例如学了《桃花源记》让学生发挥想像,编写《渔人重回桃花源》的文言文;学了《捕蛇者说》让学生写《柳宗元上书唐太宗》的文言文。篇幅长了,学生在文中可能会出现半文半白的句子,但只要把该把握的文言词用好就行了。

让学生写趣味性的文言文,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写文言文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强化文言词语,加深理解。

不报班,不报课,能不能学好文言文?

之前我在视频中推荐过一本《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当时我就说,这本特别适合当成课外读物来读。

一些家长就问到我,文言文应该怎么学,是不是越早越好,是不是很难学,要报班才行啊?

我认为,不报班、不报课,完全可以学好文言文。

学习古文的最佳期应是小学高段。过早接触文言文付出时间多,可能除了机械的背诵之外,收获并不大,一二年级诵读童谣,童读;三四年级读背古诗;五六年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也打好了古诗的基础之后,再学习文言文就是水到渠成了。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我认为并不是越经典越好,越深奥越好。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言效果,都有很大的难度。一般成年人都要借助工具书和释义解读的书才能读得明白。小朋友直接读原文,太难了。

所以,选择上要选那些编排上由浅渐深的,这类书就会比较适合。比如《文言文启蒙课》就是按1-6年级的一个顺序编排的;还有《小古文00课》,包括这个《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内容都是先简单,慢慢加深,而深也不会过深的。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理解心理。

说关键。为什么不建议报班呢?

如果你在网课看过一些文言启蒙的课程,或是文言启蒙的书看得多了。你会发现,在内容编排上,太近似了。

导读+原文+注释+翻译+解读+赏析+知识拓展+练习题

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变形或调整。

那些讲得好的老师呢,多是拓展的文化知识多一些,文言的语法或是解释深一些。

可是讲得多,讲得深就是讲得好吗?

太多的老师能“深入”,却无法“浅出”。

所以,学习文言,别贪多,别贪深,把《唐诗三百首》读熟了,学透了。就算你不再学任何其他诗歌了。你的基础也是牢牢的了。

文言启蒙也如此。

其实,文言的启蒙阅读,更多的是在读的基础上有疑。

好的文言启蒙书,应该是能启发孩子思想的,比如这推荐的这本《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他的体例也无外我上面列的那几项,还没有练习题。但是他有一个版块叫“思与练”。这个思是由古及今,启发孩子能联想思考,联系现实与其他;这个练也不是做题的练,也是写作的练。写写对内容的理解,讲讲内容中的几个“为什么”。

比如读了《笑林广记》中的“白鼻猫”。文后有这样的“思与练”:

有人说:“几乎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人的懒惰。”人类因为懒,发明了自行车、汽车、飞机;因为懒,发明了电梯;因为懒,有了外卖、网购、送货上门,快递行业因此诞生了;就连电脑,也是因为有人懒得计算一大堆公式而发明出来的……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这样的问题多么启发孩子的思考啊!

而“白鼻猫”这个故事,就是讲了一个懒人的故事。思与练与原文有了联系,有了拓展。

所以,如果能有这样一本启蒙孩子思考,加强对内容理解的启蒙书,自己学,效果一定不会差。

这时有的家长就说了,我的孩子就是缺少这个自律啊。要是能自己学,我用得着给他报个课嘛。

没错。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

你的孩子有没有兴趣?你是不是破坏了他的兴趣?

你可能会说,有没有兴趣也没有办法,还得学啊,就只能报班了。

如果你没有按照上文所说的。在一二年级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背诵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上古文言,是很容易破坏孩子对古文的兴趣了。如果从一开始孩子就觉得这些文言文“不是好东西,读不懂”,就会抵触,这等于一开始就破坏了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能从小多读一些历史文化类的故事,读一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从小培养好孩子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当他开始读《论语》时,会想“孔子的故事我读到过”;读《史记·项羽本纪》时他知道,项羽,我在上下五千年里读过他的故事;读《桃花源记》之前,他读过陶渊明的诗歌……

有了这个底子,孩子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当你觉得没兴趣就报个班,报个课的时候,他还是学不好,你信不信?

有的家长会反驳,报了班上了课是不是就会有兴趣?

不否认,有这种可能。

但是前提是遇到一位好的讲授者,有一个好的内容的编排。人、内容、形式都与孩子对上点了。就有这种可能性。

而家长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了。

不管如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亦是如此。有了兴趣,你送他出去学,他自己也会学得津津有味;你不送他出去学,没准孩子自己嚷嚷着要你给他找老师学呢。哈~

最后再总结一下今天我说的内容:

观点:不报班,不报课,也可以学好文言文。但不意味报班报课就学不好。

1.按照学习规律与心理发展来。不亦过早

2.选好书,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3.兴趣是最重要的。解决了兴趣的问题,途径就不重要了。

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