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北大药学考研综合参考书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药学考研参考书目

北大药学考研综合参考书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药学考研参考书目

时间:2023-04-10 06:47:12

相关推荐

北大药学考研综合参考书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药学考研参考书目

前言

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探讨与究诘自然变化的规律,讨论自然界气象活动对人以及各种生物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指导人们摄生延年,对疾病及早预测,以及既病之后的诊断和应对策略。其基本方法,是把纪年所用的天干、地支和自然界气候运动结合起来,推测其年的气候变化情况及其对各种生物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比如甲子年,天干“甲”代表的是五行中太过的土运,地支“子”代表的是六气中的少阴君火之气,大致看来甲子年的气候是以湿和热为主要特点。但由于运是分五步运行的,其中又有主运、客运之相互交错;气分六步运行,其中又有主气六步和客气之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及客主加临等不同;每一步中,运与气又可以相互影响,所以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中的寒、热、燥、湿在主格调湿与热的基础上又有差异。在对人体的影响方面,《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敦阜之纪…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胃,其病腹满,四肢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侵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干肿上。”在预防与治疗方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运气学说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学内科、外科、儿科、妇科,还是学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都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精神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运气学说中,我们只有掌握了运气学说,才能得到中医学的真谛,才能见微知著、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而防病于未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手到病除。

运气学说对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医药学中的每一个飞跃发展和辉煌时期无不与运气学说有着密切关系,张仲景之论伤寒,宋、金、元四大家之主土,主火,主滋阴,主汗、吐、下,清代温热病学派之兴起,哪一个不是在运气理论指导下崛起的!现在中医药学要复兴,要改变百余年来无所突破、衰颓不振的局面,必须从运气学说上去打开缺口,才能使中医学重新辉煌于世人面前。

怎样才能学好和熟练掌握运气学说呢?说来并不很难。运气学说中的很多知识,其实就是气象学和天文学的常识,这在周代以前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如《诗经·小雅》“如彼雨雪,先集微霰”(冬天下大雪之前,必然先飞雪珠),又《国风》“朝蛴于西,崇朝其雨”(早上太阳出来时西方出现了彩虹,不久就要下雨了),老百姓都会相互传诵;又明代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只要我们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学习一些气象学知识,弄清阴阳五行制克生化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花甲子所含的各种信息,那对学习运气学说就易如反掌了。

关于运气学说的著作,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宋有刘温舒所著之《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明有熊宗立所著之《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张景岳所著之《类经图翼》,清有吴谦等所著之《医宗金鉴·运气要诀》,汪省之所著之《运气易览》,坊刻运气书有《运气要诀》《运气毂》《运气掌诀》《运气指掌》,近代有任应秋所著之《运气学说》,皆对运气学说多所发挥,都不失为很好的学习参考书。但由于运气学说牵扯的知识面太广太泛,其间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干支甲子,刑冲克害,关系翻来覆去,非常复杂,且所著又多是古文古语,艰涩难懂,学起来确属不易,所以历来多有医者望而生畏。致使中医这块瑰宝几欲埋没。

为使人人都能看懂运气学说,人人都会使用运气学说来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鄙人不揣固陋,在前人的基础上左右参酌,条而理之,摄其要点,采其精华,尽量用俗言白话,编著了《五运六气推算与应用:直断疾病运势》一书。

此为前言第一部分!感谢阎钧天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通俗易懂的教材读本!

提到大黄这味药,除了通泻大便,大家是否知道还有活血化瘀、荡逐饮邪、通利小便的功效?裴永清老师在《论用传统方法研究伤寒论》中提到应该参考《神农本草经》来研究药物功用,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继承和学习《伤寒论》,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和运用仲景创立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思想和用药经验,从而治病救人。不言而喻,正确认识药物的功用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中心环节。《伤寒论》序中有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胎胪药录》......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仲景用药有鉴于《药录》,该书早佚,比较接近于仲景时代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原书失传、经后人整理)便成为我们研习《伤寒论》用药方面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时至今日,中药学发展很快,为什么还要提及《神农本草经》呢?并非厚古薄今,乃是客观的需要,舍《神农本草经》来研究和体会仲景用药,唯恐有失仲景原意,或对药物的功用领会不全。现举例言之,以临床中习用的大黄为例,世人论大黄多从泻下大便着眼。诚然,大黄有通下大便之功。但仲景用大黄却不限于通大便,还用大黄活血化瘀、荡逐饮邪、通利小便。请看仲景书中的大黄鹰虫丸、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等,即是用大黄活血破瘀的明证。大陷胸汤(丸)即是用大黄荡逐饮邪。茵陈蒿汤中的大黄即是用以通利小便以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方后注明言:“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对于大黄既可通下大便,又能通利小便之功明白无晦。大黄的上述这些功能中,对其通大便的认识已为普遍,而对其活血化瘀、荡饮邪,特别是通利小便之功,今人往往认识不足。如果我们能重温《神农本草经》,一切疑惑悉解。《神农本草经》言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癜坚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字字细解,《本经》之言对大黄之功用概括无余。尚需指出,句中“通利水谷”四字,即通水利谷,言大黄既可通小便以利水,又可利大便以泄谷,切不可与主“宿食”的泄大便之用相混淆。今人习用的时方八正散中有大黄,似可见大黄通利小便之良能。近年有人报道大黄利小便的实验研究。倘若溯其源,亦当在仲景和《神农本草经》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