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地理概论专业考研学校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及学校

地理概论专业考研学校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及学校

时间:2023-03-30 23:49:45

相关推荐

地理概论专业考研学校 地理科学考研方向及学校

《坤舆万国地图》到底是明朝人画的,还是利玛窦画的?我们只要看地图中的地名就知道了。比如,里面有贵阳府,而贵阳府是16世纪中期出现的,那时候郑和都死了好多年了,所以肯定不是郑和年间的地图。

再来看美洲,写的的亚墨利加,实际上就是亚美利加(America)。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因为哥布伦到死都不承认自己发现的是新大陆。后来,有个叫做亚美利哥的人探索美洲,发现了这的确是新大陆。1507年德国出版的《世界地理概论》中,将这块大陆标为“阿美利加”,就是美洲的来源。

当然,该地图的西伯利亚很多地名来源于中国古文献,比如什么狗国,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已经消失的民族,可见当时中国人和欧洲人对这里都不了解。

地图中也没有库页岛,因为当时的欧洲人根本没有发现这里。而地图中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感觉河西走廊直接和印度接壤一样,这也是对青藏的不了解。

网上无意中看到一篇嘲讽近些年无数为《坤舆万国全图》奔走正名的爱国者的文章,把他们统称为明粉,似乎只要打上这个标签就可以不承认这些人是中国人了,作者认为该图确是欧洲人绘制无疑,理由是高中教材就是这么写的,因为里面明确说,是“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刊印的世界地图”,还把一些当时人对待这幅图的看法标注出来,好体现明朝人的无知和愚蠢,其实这种说法要是换作满清那就合情合理了,明朝人的世界观明显优于清朝,为什么明朝人的看法却与清朝人划等号了呢?北斗公公想过没有?

该文作者还说这幅图里美洲标注为亚墨利加就是美国的意思,说是当初一位叫做亚美利哥的航海家的名字,他在1497年前往新大陆考察,1507年德国出版的《世界地理概论》中正式定名“阿美利加”,而郑和是1433年去世的,所以郑和不可能是该图的作者,这个结论倒是没错,因为这幅图从来也没有人说过是郑和画的,众所周知这幅图是1602年李之藻画的,错的是引用材料有问题,因为无论是那个叫亚美利哥的航海家,还是所谓1507年德国出版的《世界地理概论》都是未经实证的口述历史,也就是说他们都可能是假的,因为欧洲最早的世界地图一直都是1570年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而且就这幅图来说也非常令人怀疑。

因为这幅图与坤舆万国全图对美洲位置命名的差异过大,约500个名字完全对不上,如果坤舆图后来参照前者绘制是不可能有那么大差异的,更重要的是欧洲这份号称最早世界地图的方位是错的,是错的,是错的!它根本没有任何方位角度,也就是说他们那个图是一副毫无价值的废图,大概率是不懂地图的人抄的,而且抄作业也不认真,完全抄错了。

2岁能背30多首诗词,3岁时数到100,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6岁读《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是一个举国闻名的天才少年。

上个世纪7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科技人才队伍。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科技大学收到来自江西赣州冶金学院老师倪霖的郑重推荐:去考察一个名叫宁铂的13岁孩子。

宁铂,何许人也?

他2岁能背30多首诗词,3岁时数到100,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6岁读《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中科大很快派了两位老师到江西赣州。他们见到宁铂后,对他进行测试:数学,围棋,天文聊地理……宁铂应对从容,表现优秀。

甚至还现场作诗一首:

正叹惆怅身无处,不待今朝闻明昭。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宁铂瞬间掳获了中科大两位老师的心。

宁铂,也因此被全国报纸争相报道,成为了举国闻名的神童。

他成了中国首届少年班的001号。

多年以后,宁铂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如果可以重来,不会再读少年班。

到底发生了什么?

宁铂父亲的好友、推荐宁铂的教师倪霖透露:

“宁铂进了科大后,按照他的爱好,原本是想学天文或医学的,但少年班里没有这些专业。

当时一位校领导说了句话:孩子聪明,应该叫他学高能物理,更有用。这样,宁铂就只能学高能物理了。

但他很不喜欢物理,这是导致他以后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宁铂喜欢的是文科。平日爱研究天文,爱泡学校诗社。

进入科大一年后,开始选专业。

宁铂坦诚地跟班主任汪惠迪表示:“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

但是,“当时的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想要转系未果之后,孤独的宁铂把对天文的兴趣,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

4年本科毕业,宁铂留校任教。

19岁的年纪就成为一名大学讲师,史上最年轻。

而他的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了!

参加工作后,宁铂没有发表任何论文。结婚后,也因为和妻子的教育观念不同,而矛盾重重。

宁铂主张“不要拔苗助长”,而妻子却希望将儿子培养成下一个神童。

和世界抗争无果后,宁铂选择了避世。

,出家。

,还俗。

至今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雯子说:让孩子,做回孩子。这话说的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我们这边从去年开始也开设了一个创新班。从各个小学选拔最优秀的孩子,然后以封闭式管理进行教育,五年学完六年中学课程,参加高考。

我的孩子有资格,却没有去。我好几个朋友的孩子进去了。

吃饭洗澡都有时间限制,虽然现在成绩优异,但是脸上已经没有少年的活力,取而代之的一脸的倦容。

而且,自从有了这个班,家长们蜂拥而至,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报奥数班,各种各样的提高班,就希望把孩子送进去。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到底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呢,还是真的为了孩子好?

科大少院成立35周年之际,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明确对外表示:

“少年班学员不等于神童,他们只是比普通大学生年龄小一些、早慧一些;

少年班希望培养社会领军人才,但不强求每个学员都当科学家;

一切尊重他们的选择。”

希望在这样一个高度内卷的时代,院长的话,可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和深思。#凌晨爸妈成长记# #头条育儿团#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分布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而我眼中的这位处于地理领域。他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湖北黄冈人,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曾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如果对于地理区域不能科学地认知,是不可想象的。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而我国也缺少像李四光那样的地理科学家。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1950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之后,我们看到这位60多岁的科学家专心地为新中国的地理事业贡献一生的事迹。其中,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地震预报t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

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蜓科》《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可以说,李四光的一生都有在为中国地理研究在努力工作!是值得尊重的中国及至世界尊重的优秀科学家!

痛别![蜡烛][蜡烛][蜡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刘兴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刘兴土,1936年9月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原籍福建永春。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学员;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沼泽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国家湿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草局湿地保护修复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湿地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松嫩-三江平原国家科技攻关专家组组长等职。

刘兴土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提出了粮食核心产区粮-牧-工协同发展、三江平原适度发展水稻规模等多项重要战略咨询建议,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编和参编《沼泽学概论》《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东北湿地》等专著2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网页链接 #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香港养一个孩子需要700万吗?

养育子女,吃喝拉撒无不要花钱,但最花钱的还属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预科、大学,如果都上最好的,那么学费、书本费、各种杂费,加上课外活动费、补习费,就已经数百万。

人尽其才的非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校内成绩及家长意愿,决定是继续升读高中(中四、中五),还是参加职业训练课程。每名中三学生根据成绩表现,尽可能被安排在原校升读高中,如果学校名额不够,未能直升的便参加统一派位,升读资助中四或职业训练课程。香港的高中课程,一般会分为文、理、商三个项目,个别学校会有不同,但所有科目都以"香港中学会考"考试内容为基准,每名高中学生均需要修读至少六个科目,以符合报考"会考"资格。读完五年的中学课程后,所有学生均需在四、五月份参加"会考",以决定能否升读预科课程 ,中学会考共设30多项科目,一次最多可报考10科。科目不但包括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还有商业、经济、音乐、体育、会计学原理、佛学、时装与成衣、家政、视觉艺术、膳宿服务等。大部分考生会报考7至8科。分数按最好成绩的6科计算,满分30分,如考到14分或以上,便有较大机会继续升学。不过,预科名额有限,常常少于达到升读中六资格的考生数额,所以竞争非常激烈。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的放榜日,便会出现学生到处寻找有空额学校的情况。未获录取的参加统一派位。

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升读预科,香港的预科课程以"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考试内容为本,高考设17个高级程度科目(生物、企业概论、中国文学、电脑、地理、会计学原理、纯粹数学、应用数学、化学、中国历史、经济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历史、英语文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艺术)及17个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中国语文和文化、电脑应用、电子学、伦理与宗教、通识教育、数学及统计学、英语运用、应用数学、化学、中国历史、经济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历史、英语文学、物理、心理学、视觉艺术)。学生按文、理、商科分流,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修读科目。因为各大学及学科有各自的基本入学要求和特别要求,所以在预科阶段,学生修读科目时就需有的放矢。读完中六及中七后,所有学生均需在每年的3至5月参加高级会考,每个考生最多可报考8科,大部分会报考5科。高考成绩共分6级(A-F),A级最高,F级最低,E级相当于及格,每年6月底公布。香港8所高等院校(城市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联合招生,按照考生考试成绩、课程需要、面试成绩、个人志愿评分录取,学校还会考虑会考成绩。7月31日起发榜,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须于较短时间内完成注册手续及交付学费及其他费用。特别优秀的中六学生可通过"优先录取计划"提早1年进入大学学习。

对于那些没能顺利升读高中、预科和大学的学生来说,除了就业,还可以有很多求学选择。初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重读中三,也可以读职业训练局课程、建造业议会训练学院课程;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重读中五,也可以进修,如毅进计划(完成后相当于会考5科合格)、专上课程等,或者参加职业培训,包括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职业训练局等;而没能升读大学的预科生,则可以修读高级文凭和副学士学位,前者偏向专业技术,为工作做准备,后者主要为未来继续攻读学位而设。即使直接工作,仍有很多进修机会,如夜校。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在幼稚园阶段便开始了教育长跑,上最好的幼稚园只是其中一部分,家长还会安排孩子上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外语、普通话、芭蕾舞、音乐、画画、游泳等。有家长从孩子两岁开始一年付出的学费就有8万多港元,连课外活动差多20万港元,6岁上学前便用去了120万港元。为了进入好的"小一学校网",还要掷下大笔金钱买房。如果小学、中学都上直资、私立或国际学校,学费在100万港元以上,如果再到外国上名牌大学,又要100万港元以上。再加上生活费、课本费、课外活动费、补习费、出国游学费等等,400万港元的教育经费恐怕还不够,花掉700万港元也完全有可能。如果要求是那么高,上一般的幼儿园,接受免学费的义务教育,然后升读官立或津贴中学的高中,再在香港上大学,200万港元也可以搞定。

所以现在好多人都不愿意结婚和生孩子的原因,教育费用实在是高,再加高房价只能望而兴叹。

高考志愿填报记事本(十三)----专业学群之文史哲学群

学习内容:研究文化欣赏、文字运用以及培养文学创作能力,了解历史现象并进行分析与考据,训练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

大学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文学概论、逻辑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通史、世界史

胜任能力:记忆力强、文字通顺,具有写作思考能力、基本研究与鉴赏能力,对生命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强

专业大类:文学类、历史学、哲学类

适合职业:文史教师、作家、编辑、文物管理师、文史研究员

选科要求:历史或不限,政治、地理、生物不同高校选考要求不同

#光明追思#【著名自然地理学家、湿地学家和区域农业研究专家#刘兴土院士逝世#】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6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刘兴土,1936年9月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原籍福建永春。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学员;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沼泽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湿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草局湿地保护修复科技创新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湿地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松嫩-三江平原国家科技攻关专家组组长等职。

刘兴土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提出了粮食核心产区粮-牧-工协同发展、三江平原适度发展水稻规模等多项重要战略咨询建议,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编和参编《沼泽学概论》《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东北湿地》等专著2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苑)

《治国史之“史料接触”》

一段时间专读一个门类的书,有时候读一本花费一个月时间,有时候读一部花费半年,趦趄不前,疑问重重,越来越不敢随便翻书,批注的密密麻麻,购置书籍也不再杂类旁搜。有时候一天可以读两三本同类之书,感觉如“练武”之人卸下绑腿的沙袋,轻云漫步。近半年来,于唐史学史料颇感兴趣,尤其对中西书局出的一些有关“唐代”的学术书籍慢慢欣赏,慢慢阅读,深怕读快了,没有这么精彩的书可以读了,读学术书本来是件苦差事,读的过瘾在于对新史料的接触往往能解答一些未知的问题,又能得到一些治学的方法,实际行动中往往能得到帮助。

下面归纳总结黄永年先生讲《唐史史料学》的一些重点:

一、归纳为十五类:纪传类、编年类、典章制度类、职官类、仪注类、法令类、诏令类、地理类、谱牒及职官姓名类、杂史杂说小说类、诗文类、类书类、金石类、书目类、敦煌吐鲁番文书类。(双心砚按:这十五类包含的书籍,我统称为工具书,基本搜罗在内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按图索骥即可)

二、北宋时范祖禹的《唐鉴》,只是一部对人君说教的史书,并无史料价值,史学史可以讲,讲唐史史料学就不必提出;又如《文苑英华》,是诗文总集而不是史学著作,史学史里不能讲,但唐史史料学却必须讲,因为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唐史史料。(双心砚按:此则是教读者如何学会读总集之类大部头诗文著作,我用这个方法在总集里找一名家诗文集,剔抉爬梳出有用于我要研究的史料,不然读总集昏昏欲睡的,有带着问题去读,结果是完全两样的,读选集基本以赏析为主,这就是读总集和读选集的区别所在)

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发展到理性认识,即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双心砚按: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探索史料发展丰富唯物辩证的史学观)

四、读几部前辈学者的入门指导著作,如吕思勉师的《经子解题》,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这些入门书态度诚恳,不敷衍,不打官腔,处处为读者着想,对读者讲老实话。(双心砚按:读书路正,少走弯路,汲取可实际行动的经验)

所学方法,用于史料研究的具体案例,验证自己的差距所在,来回反复读文本,对当代的学术动态做一个横向比较,对古代文献资料做一个宏观审慎的纵向分析,一经一纬构建自己的史观网。

险峻的长江三峡,如何为兵家所用?(下)

3. 抗战时期的三峡

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的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在抗战时期,发生在宜昌的几次战役,也充分凸显出了三峡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至重庆,宜昌便成为西迁人员、物资运转的基地,甚至是中国军队后勤交通的枢纽。

1940年5月,为控制长江交通、切断中国军队通往重庆的运输线,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并于6月12日,占领宜昌。

1943年5月,日军为夺取川江第一门户:石牌要塞,威逼重庆,组织10万兵力、上百架飞机,发动了鄂西会战。

此次会战,战线延绵千里,东起湘北华容,西至西陵峡口石牌,历时一个多月。

而长江三峡在此次会战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自然天险的作用下,敌军物资运输受阻,又面临着长江、汉江地区游击部队的不断骚扰,于是急于进攻,最终溃败。同时在三峡的保护下,西南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遭受日军的侵害。

此次战争我军顽强抵抗,毙伤日军官兵25718人、军马1384匹,毁灭日机15架、汽车75辆、船舶122只、仓库5所,大败日军。至此,日军再无能力对鄂西及大西南发动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

三峡的军事文化

1. 三峡军事文化如何形成?

从上文来看,从古代到近代,三峡屡次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千百年来,三峡独特的军用价值也孕育出了独属于该地区的文化:三峡军事文化。

所谓三峡军事文化,是指三峡区域持续两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历史在三峡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打下深刻烙印,进而产生出的一种与其他区域显然不同的区域文化要素。

那么,三峡军事文化如何形成?有何特征?我们接下来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造就了三峡独特的军事文化的形成。

首先,三峡军事文化的起源与三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三峡地区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而且群山都傍以激流。

这种山高水险、关隘丛生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隔阻,进而成为历朝历届兵家的必争之地。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军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

其次,三峡军事文化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产物。三峡位于我国腹地,是东西、南北交通要塞。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是统治者看中的战略宝地。

而且三峡地区民族众多,古时有巴郡(南郡蛮)、蜑族、夷族,现在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回族等。在战争冲突之中,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交流也在不断发生。这推动着三峡军事文化的不断发展。

第三,三峡区域的军事文化是中国社会在三峡地区的一种缩影:建立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其宗法、集权政治都有鲜明的特点。这使得割据和统一成为社会政治的必然产物。三峡军事文化就是形成与这种割据与统一的冲突之中。

2. 三峡军事文化所具有的特征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三峡军事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具有着独特鲜明的特征。

三峡军事文化具有多元开放性。三峡区域虽受交通限制比较封闭,但频繁的战争却打破了这一局面。在三峡区域所发生的战事中,有不少战争涉及多民族、多地区,甚至外来入侵者。战争以三峡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多方面映射,影响全中国乃至世界。

三峡军事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三峡军事文化起源早,因此对三峡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渗透到三峡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之中。

三峡自古以来沉淀出的三峡军事文化及其价值,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三峡人,甚至影响着全国的军事文化。因此研究三峡军事文化对现代军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

三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决定了其军事价值。而多年以来发生在三峡地区的战争以及随之演变的当地民俗与政治,铸就了三峡独有的军事文化。

4000多年的三峡文化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战争史。许多朝代的统一,都是以三峡地区的战争为契机实现的。并使得三峡军事史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以及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三峡地区军事地缘研究-以三国时期为中心》

2.《东汉至隋朝三峡军事浮(索)桥及其攻防战》

3.《三峡战争史导论》

4.《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争评价》

5.《论三峡军事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古代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