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德语专业考研学校推荐江苏 德语考研班

德语专业考研学校推荐江苏 德语考研班

时间:2023-02-07 11:06:22

相关推荐

德语专业考研学校推荐江苏 德语考研班

盘点院校前身之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位于江苏省苏州市。1989年,常熟职业大学和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组成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占地面积1800亩,下设14个二级学院,开办49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高级职称699人,博士613人。,本科招生专业49个。

专业的话,共计49个招生专业,其中经管类5个,理工类33个,人文社科类个6,艺术类5个。师范类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数外和音乐学,人文社科类还有德语、日语等专业,理工类有生物、食品、计算机、软件、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光电、新能源、材料、安全、机械、自动化、测控、电气、机器人、车辆、服装、纺织等专业,师范类有一定的特色。

国家一流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

省一流专业:市场营销、测控技术与仪器、服装设计与工程、汉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学前教育

宿舍的话,有四人间跟六人间,东湖校区以六人间为主,基本上都是上床下空调独卫,洗澡得去浴室里。

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在地方学院中也是比较耀眼的院校。拥有两个校区,东湖校区以及东南校区。东湖校区隔壁就是湖,整体也是位于常熟市区里。东南校区就是跟东湖校区隔着湖,两个校区的距离并不是特别远。

如图,南京,安徽人的柯尼斯堡,江苏人的萨拉热窝,台湾人的耶路撒冷,鸭子们的奥斯维辛。现在后面可以再加一句了:防疫工作者的君士坦丁堡,新冠病毒的伊斯坦布尔!#南京头条# #南京#

简单解释一下。柯尼斯堡是普鲁士的龙兴之地,1945年被苏联占领,并被改名为加里宁格勒,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的一块孤悬海外的飞地。柯尼斯堡,德语里就是国王堡,历代的普鲁士君主都要在此加冕为王才合法,德国的小兄弟也是,古代匈牙利国王的加冕地如今也是外国领土了。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由于该国及历史上的南斯拉夫民族问题严重,此出内涵我大内斗省。南京是旧都,所以说是那啥的耶路撒冷。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凯末尔时期才改成了伊斯坦布尔,之前一直叫科斯坦丁尼耶,就是突厥语的君士坦丁堡。

奥斯维辛就不解释了。毕竟,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不懂的话看看南京人食堂里都是啥就明白了。南京烤鸭板鸭盐水鸭等等,各种鸭子的“死法”,没有一个犹太佬能逃出奥斯维辛,也没有一只鸭子能逃出南京。

时至今日,一切空话不必说了,还是做件切实的工作,借以立功自赎为好。——《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949年4月4日。

远赴欧洲陪读却在孕期被丈夫抛弃的民国第一弃妇——张幼仪,在晚年时仍称:我可能是最爱他的。

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的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开明又封建。开明在于同意让女孩不裹脚,也让女孩读书,故而张幼仪算是当时少有的没裹脚也读过书的女性。封建在于,依然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张幼仪在15岁那年就辍学嫁给了大诗人徐志摩。

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徐志摩反对包办婚姻,也看不上土里土气的夫人,哪怕张幼仪没有裹脚、读过书,但在他心里张幼仪仍然不同于新女性,仍然是一个“土包子”,于是在第一个儿子降生后徐志摩立刻逃到了国外。

后来在公婆的安排下张幼仪前往欧洲陪读,彼时的徐志摩已经爱上了大才女林徽因,得知妻子到来的消息心里有万般不愿,最终却也只能去码头接她。

张幼仪没出过远门,又晕船,在海轮上吐得一塌糊涂,身体很难受,但迎接她的,却是徐志摩的厌烦和冷漠。这让她原本的热切和期望,顿时化作了一片冰凉。

许多年之后,她回忆起这个场面时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可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想要用失踪方式逼迫张幼仪离婚,产期临近,走投无路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独自生下孩子,在此期间徐志摩始终没问过张幼仪没有他要怎么活下去,而张幼仪的生活费来源也只是公婆每月寄给她的200美元。

在这段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张幼仪痛定思痛开始自学法语和德语,产后没多久徐志摩终于出现手拿离婚协议书,张幼仪痛快的签了字,随后徐志摩兴高采烈的回国并连续两天在报纸上发布离婚通告,他自豪的成为了近代中国离婚第一人,而张幼仪则成为了民国第一弃妇。

后来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然而命运并没有放弃对张幼仪的打击,小儿子因为喝了过期牛奶,感染寄生虫不治生亡。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撕心裂肺的打击,张幼仪却没有被打到,她疯狂学习德语,进入裴思塔洛奇学院学习幼教,回国后再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东吴大学教授德语,之后被聘为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将濒临破产的银行经营的风生水起,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后来张幼仪创立云裳服装公司,成为上海滩的时尚引领者,连曾经嫌弃她土的徐志摩也经常光顾。

张幼仪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欧洲前”和“去欧洲后”。去欧洲前,她大概是什么都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伤害;去欧洲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怆痛,与丈夫离婚,心爱的儿子死在他乡,人生最晦暗时光,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她,一切都跌至谷底。伤痛让人清醒,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都是要依靠自己。别人的怜悯,搏不来美好的未来,张幼仪无所畏惧,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罹难,她帮忙操办了后事,她还在经济上帮助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在张幼仪看来,自己有责任照顾徐志摩的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

晚年时总有人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纳兰容若有句词说得好:“人生若只如初见。”可惜的是,徐志摩初见张幼仪时,就没有好印象。所以他们之间的悲剧结局是早已注定的。当徐志摩遇见林徽因时,他们的无爱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我要上微头条# #今日头条# #情感情感# #故事# #爱情##讲故事#

1988年,“民国才女”张幼仪去世。临终前,她嘱托后人,在她的墓碑上刻上四个字:苏张幼仪!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江苏。父亲是当地的名医,大哥是一家油厂的老板,二哥则是中举后做了翰林。

生在这样的富裕家庭里,张幼仪自小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琴棋书画,俨然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

15岁时,中学没毕业的张幼仪,便嫁给了海宁徐家的徐志摩,做起了少奶奶。

三年后,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了儿子。不曾想此时,徐志摩以“使命”已完成为由,抛下了张幼仪与刚出生的儿子,直接跑去了法国留学。

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人,只能用“形同陌路”来形容了。出于对妹妹婚姻的担忧,哥哥多次从国外发来电报,催促妹妹赶紧来法国。

19,张幼仪在漫长的海上航行后,终于到了法国的马赛港。

当船快靠岸时,张幼仪一眼就认出了岸上的徐志摩。可与她的憧憬不同的是,此刻的徐志摩,脸上却写满了厌恶之情。

没多久,张幼仪再一次怀孕了。当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徐志摩时,徐志摩想也没想地说了句:“把这个孩子打掉吧。”

张幼仪隐忍多年,此刻她终于爆发了:“你知不知道,打掉孩子是有风险的。”

徐志摩轻蔑地笑了笑,然后不耐烦地反驳道:“你坐船漂洋过海,还时有倾覆的可能,难道你便选择不坐了吗?”

眼看张幼仪没有回答,徐志摩便大声吼了句:“要么打掉孩子,要么咱俩离婚。”

此刻,远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面对着如此冷漠而又不负责任的丈夫,她心灰意冷之下,便同意了离婚。

徐家出于对张幼仪多年来付出的感谢,仍旧每月给她寄去数百美元,以供养她与儿子在国外的生活。

1926年,张幼仪去德国投奔了自己的二哥。此后,生活无忧的她,便努力地学起了德语。

学成回国后,张幼仪来到了上海。在二哥的联系下,张幼仪来到了一所大学,教授学生德语。

1928年,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这是一家于19创办的私人银行,其往来客户,大多都是上流社会的名媛阔太们。

同年,徐志摩的父亲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服装公司,并邀请张幼仪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1937年,女子商业银行在张幼仪的经营之下,创造了存款超过数千万元的业绩,一时间轰动了整个上海金融界。

自此,张幼仪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滩有名的金融家。

1953年,已移居香港生活的张幼仪,与邻居苏医生相恋。不久后,他们在一家酒店里举行了婚礼。

婚后,张幼仪不仅在事业上帮助苏医生,还为他尽心养育着子女。而后,两人共同生活了,始终恩爱如初。

1988年,张幼仪在纽约安详离世,享年88岁。

张幼仪在临终前嘱托后人,在她的墓碑上刻上四个字:“苏张幼仪”。

@樊嘉恕

晚年之时,曾有人问张幼仪:“你还对徐志摩有恨意吗?”

张幼仪则平静地回答说:我要感谢他,感谢他放过了我。要不然,我怎么能活出自我呢?”

墓碑上的四个字,足以说明晚年的张幼仪,早已原谅了徐志摩曾带给她的“伤害”。此刻,在她的心里,早已经有了新的归宿。

在爱情的世界里,永远都不会有一厢情愿,有的只是两情相悦而已。

或许正是婚姻的磨炼,才成就了张幼仪事业上的成功。无论如何,她的励志经历,都值得我们后辈之人学习!

看完故事,您有什么想说的,评论区告诉我。

@樊嘉恕 #你认为属于你的幸福是什么#

“笃、笃、笃”!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你女儿出车祸了,正在急救!” 开门的母亲天旋地转,急奔医院。不料,孩子的父亲竟拒绝治疗。

她叫潘云妹,是个“单亲妈妈”。里面急救的,是她唯一的女儿潘姝霏。

原本,潘云妹找到了一份去德国的涉外工作,女儿也计划随母亲去德国读大学。

没想到,天不遂人愿,正读高二的潘姝霏却在放学途中遭遇严重车祸。

等待的过程很煎熬,过了几个小时,急救室的门才缓缓打开。

潘云妹一步跨前,拉住医生问:“孩子怎么样?”医生叹了口气说:“全身多处骨折,弥漫性颅内出血。即使,侥幸生存,也是植物人,不会醒来了。”

前夫听到这番话,冷冷地说:"这孩子没用了,抢救没什么意义。”

然而,瘦小的潘云妹却拽住医生的手,坚定地说:“救!有一丝希望也得救!”

前夫怒火中烧,向她吼道:“救?你拿什么救?这可是个无底洞啊?”

其实,前夫说的也不无道理。

当时,肇事司机逃之夭夭,家中积蓄也不算太多,而ICU 的费用一天就要上万。

潘云妹咬了咬牙说:“先卖房子。”

前夫看了她一眼,扭头就走,边走边说:“你这种执拗的性格,真受不了!”

的确,潘云妹是个要强的女人。

1983年,19岁的潘云妹从江苏常州来到北京打工。

白天,她在餐馆打工。晚上,报了夜校学习德语,英语课程。

26岁那年,潘云妹成功应聘到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在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馆工作了近。

后来,她在河北三河市安了家,1992年。女儿潘姝霏降生。

不曾想,女儿3岁那年,潘云妹与丈夫因感情破裂,离了婚。

虽然生活艰辛,但值得欣慰的是,女儿潘姝霏很争气。自小就成绩优秀,而且生活自立,善解人意。

眼看着女儿马上成人,母女即将飞往德国开始新生活。不料,这场车祸彻底打碎了生活轨迹。

经过多日抢救,女儿的命保住了,但成了没有意识的“植物人”。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潘云妹:“长痛不如短痛,这是一个无底洞,不如放弃。”

但是,潘云妹却不忍心这样做。

她下了决心,“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照顾好女儿。

植物人的护理,即琐碎又细致,24小时离不了人。

无奈之下,潘云妹只能辞掉北京的稳定工作,专心守在女儿身边。

每日,她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闹钟,1.5个小时翻一次身;3小时用鼻饲管注射一次流食;4小时换一次尿垫;8小时喂一次药。还要清洗5次身子,吸痰数10次。

,在潘云妹的精心照顾下,潘姝霏摘掉了鼻饲管。后来,潘姝霏的嗓子里竟然可以发出“呜呜”的声音。

在潘云妹的精心护理下,过去了。

可是,57岁的潘云妹却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一方面,是因为潘姝菲的呼吸系统遭受损伤,常常会发生“痰窒息”。

最严重的一次,经过急救,孩子被重新切开气管,插了鼻饲管。此前已经恢复的部分语言、肢体功能也完全丧失。

潘云妹怕女儿有闪失,每天和衣而卧,只要听到孩子喉咙内有不适,就立马起身帮助吸痰。有时,甚至整宿无法入睡。

为了恢复功能,她每天都会把110余斤的女儿从床上抱到轮椅上进行按摩。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瘦小的潘云妹感到越来越吃力。

除了身体,更大的压力,来自经济。

潘云妹照料女儿,失去了稳定的工作。肇事者逃逸尚未结案,没有一分钱的赔偿。

加之,植物人的花费高昂,前后已经花费了300多万元。

仅有的房产,也在看病初期低价出售。

最艰难的时候,潘云妹曾一度在北京街头乞讨筹集医疗费。

为了省钱,潘云妹吃的特别简单。一把挂面配上咸菜,就可以吃一个星期。

即使如此,庞大的费用依然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

在满负荷运转下,潘云妹只能凭借当初在德语方面的积累,兼职在一些机构工作贴补女儿的治疗费用。

守候在女儿床前,瘦小的潘云妹过着单调贫乏的生活,日复一日承受着艰辛和困苦。

幸运的是,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潘姝霏的身体状况很稳定。打破了当初医生的活不过15个月的预言。

【冬日的天使】

来,潘云妹带着女儿搬了8次家。最长的5年,最短的,只有一周。

可以想象,一个瘦弱的单亲妈妈,带着植物人的女儿,遭受了多少生活的鞭挞。

也许,这就是母亲。她们总是在孩子面前变得无所不能,用自己并不丰满的羽翼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一片天。

潘云妹说:“植物人被称为沉寂的生命。他们也需要有尊严、自然地死亡。"

对于未来,她已做好规划,那就是,继续守护生病的女儿。生命终结时,无偿捐出可以利用的器官给需要的人,既能回报社会。

你瞧,这就是朴素的母爱,一如万千家庭的妈妈一样。

有妈在,就有家。#谣零零计划#

新婚之夜老公对她一句话都没有说,第二天早上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嫌弃她土。她经历过婚内老公出轨背叛,儿子夭折,却最终成为上海滩的商界传奇,还通过学习成为了大学教授,她就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

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生于江苏,张幼仪的家族其实也是非常显赫的,祖父当官,父亲从医,二哥张嘉森是梁启超的挚友、《时事新报》的总编,同时还是一名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的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在中国银行担任要职。

很多人都以为徐志摩嫌弃张幼仪是因为她没知识没文化,是保守古板的旧时代女人,其实早些年张幼仪也是有上学的,她也是接受过教育的。在没有嫁给徐志摩之前,张幼仪曾经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念书。在当时,这所学校是非常出名的,第一任校长就是提倡女子教育的杨达权。

只不过那个时代的大家族,作为家里的大家闺秀,并不把受教育作为女子最重要的事情,而嫁人才是女子一辈子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非常欣赏才子徐志摩,张家和徐家也确实门当户对。

于是,张幼仪15岁,徐志摩18岁,两人便在家里的安排下结婚了。对于这场婚姻徐志摩是反对的,作为接受过新文化的文人,徐志摩是觉得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是旧时代思想的残余,但是又因为经济上海依附于家庭,所以也没有力量反抗;而那个时候的张幼仪,自小接受母亲要侍奉丈夫于公婆的劝告,也是从来没有想过满意不满意,反正家里这样安排,自己也就接受着安排这样生活便是了。

婚后的徐志摩对张幼仪异常冷淡,履行夫妻生活也是为了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在他们没有孩子之前,徐家父母对徐志摩是管得非常严厉的。婚后第三年,18岁的张幼仪怀孕生下了徐家的长孙徐积锴,徐家父母很开心,对徐志摩放松起来,徐志摩后来就干脆丢下妻儿出国留学。

徐志摩出国以后很多年,从不给妻子张幼仪写信,每次给家里写信也只是后面提一句,还是嘱咐她照顾父母与孩子。张幼仪也确实把孩子和徐家父母都照顾得很好,和徐志摩不同,徐家父母是很喜欢这个稳重大方的儿媳妇的。

19,在二哥张嘉森的周旋下,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然后对于她的到来,徐志摩依然是出于家里的压力才接受的。张幼仪的航船到岸的时候,在满心期待迎接亲人朋友的人群里,徐志摩是唯一一个脸上没有笑容,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的人。

最初到国外,张幼仪也是想要学习的,可是刚学习英文没有多久,便因为要忙于照顾徐志摩的生活起居而中断了学习。从此沦为了给徐志摩洗衣做饭的的老妈子。

19,张幼仪第二次怀孕了,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的时候;没想到徐志摩想都没想就让她去打掉孩子,张幼仪听到这个消息很惊讶,并告诉徐志摩说听说打孩子是有可能会死掉的,徐志摩却出言回怼她:“坐火车也是会死人的,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

就在张幼仪怀孕的时候,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并提出要和张幼仪离婚。这不是徐志摩第一次提出离婚了,那个时代离婚代表的是女人被休,只是以前张幼仪觉得那些自己并没有犯七出之类的错误,并没有当真;然而这次,徐志摩提出离婚以后,丢下大肚子的张幼仪一走了之。

张幼仪在二哥的鼓励下独自生了孩子,虽然生孩子的时候弟弟是在身边的,可是那个时代的男人却认为产妇的房间男人不能进,所以一直没有进去看望张幼仪。

生完孩子不久,张幼仪就接到徐志摩的信,然而这封信却是再次要求张幼仪同自己离婚的。张幼仪要求见到徐志摩本人以后才同意离婚。见到徐志摩后,张幼仪表示需要征求父母的同意以后再离婚,可是徐志摩却立马激动地反对说:“不行,我没有时间了,因为林徽因要回国了。”

最终,张幼仪还是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了。离婚以后,张幼仪终于明白,人这一辈子要靠自己才行,于是一边照顾二儿子,一边求学。但是不幸的是,二儿子在2岁的时候也因病离世。张幼仪在这之后便一心只专注于学习。

1926年,张幼仪回国,回国后的张幼仪已经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新时代女性了,有文化又自信。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不久又出任上海商业女子储蓄银行的副总裁。

不但如此,张幼仪还显现出了她在商业上的才能,并担任“云裳”的总经理。日子过得繁忙又充实,并且经历了丈夫出轨背叛,丧子之痛的她,总算摆脱了被压抑的阴霾,活出了自己最灿烂的样子。

晚年的张幼仪儿孙绕膝,过得平静又幸福。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在美国纽约去世。走完了她充满动荡又精彩的一生。

回望她的一生,她出生于变革的年代,时代的浪潮把她推向婚姻的苦海,还惨遭抛弃,可即便如此,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接受着命运给的苦难,并与之抗衡,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岸。

张幼仪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女人的幸福从来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靠山山倒,靠水水淹,只有自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就算被全世界抛弃,自己也不能放弃自己!

19,张幼仪哭着对徐志摩哀求道:“我已经怀了咱们的第 二个孩子,你不要抛下我们,好不好?”徐志摩甩手道,“这个婚是离定了,不离也得离。”于是摔门而出。

15岁的张幼仪就读于进入江苏省立第 二女子师范学校,书没有读完就辍学了。

辍学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要结婚了。结婚的对象竟然是当时女孩争相要嫁的青年才俊徐志摩。

1912月,徐志摩与张幼仪成婚。婚后张幼仪恪守本分,孝敬公婆。然而,徐志摩还不满意,嫌弃她是土包子。

三年后生下长子徐积锴,孩子出生没多久,徐志摩就去英国留学。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也不是长久之计。在二哥张君劢的安排下,张幼仪前往英国与徐志摩团聚。

然而,等待她的不是回心转意,而是背叛。

原来徐志摩邀她来英国一样,只不过是为了应付父母的逢场作戏罢了。

此后,张幼仪完全成了徐志摩的“全日制保姆”,整日待在家里照顾他,接待他的朋友。

女人的第六感是非常准,他隐隐约约觉得徐志摩在外面是有其他的人。

19,张幼仪怀上了第 二个孩子。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不顾她怀着身孕,坚决要离 婚。

她苦苦哀求,也没有换来他的一丝丝怜悯和同情。

转头,徐志摩就投入到林徽因的怀抱。

孩子出生后不到一周时间,张幼仪被 迫离 婚。远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要怎么样才能活下去?徐志摩从来不考虑这些问题。

擦干眼泪,生活还得继续。好在二哥的帮助下,她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可是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小彼得在1925患腹膜炎去世。

呆在国外唯 一的精神支柱没有了,张幼仪心如刀绞,瘫坐在地上,任由眼泪模糊双眼。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连死的决心都有了。

1926年,学业修成,她回到上海。回国之后,她的人生一路开挂。

先是在东吴大学任教,教授德语。后面创立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成为了第 一位银行女性副总裁。

她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闻,巧妙地把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运用到银行的管理中,通过整顿银行制度,提高员工能力,逐渐使银行实现了盈利。

接着,她又开办了国内第 一家新式服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从徐志摩口中的“乡下人”,一跃成为“走在时尚前端”的女人。

1949年4月,张幼仪从上海移居香港,在那里结识了医生苏纪之。之后,二人在1953年举办了婚礼,携手走过了宁静而幸福的岁月。

反观徐志摩,和张幼仪离 婚后,追求林徽因不得。又插足好朋友王赓的婚姻,娶得素有上海第 一美人之称的陆小曼。

婚后陆小曼挥霍无度,导致生活拮据。1931年,徐志摩乘坐免费飞机,去北京参加林徽因演讲。不料,飞机失事,飞至济南上空坠 落,机毁人亡。

而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前后有着天壤之别。婚前小心翼翼,唯夫是从。离 婚后,华丽蜕变,驰骋商界,风光无限。

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任何时候,都当自强自立。

197月,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成立,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定下了二人的婚约。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的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遇到林徽因并倾心于她,不久徐志摩抛下张幼仪出走,并请人带口信给张幼仪,表达离婚的意愿。张幼仪离开沙士顿,投奔正在巴黎读书的二哥张君劢。

19初,张幼仪又随路过巴黎前往德国读书的七弟到柏林待产。

192月24日生次子彼得,随即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与其父自私风韵相反。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后,1972年苏医生病逝,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逝于纽约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残酷。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心烦意乱,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赶快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1925年,彼得(徐德生)3岁死于腹膜炎。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C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风趣艺术家q4 #历史杂谈# #历史故事# #历史冷知识#

“林徽因就要回国了,你必须签字,我非离婚不可!”看着急不可耐的徐志摩,张幼仪这一刻感到前所未有的冰冷无助。

嫁给徐志摩那年张幼仪只有十五岁,那一年的她还不知道婚姻为何物,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父母之外她并未见过第二段婚姻,她以为简单平淡,便是婚姻本来的模样。

若真是那样,她的丈夫会甘于平淡,她也会相夫教子,从一而终,可惜她的丈夫偏偏是这个世界最不安于平凡的人之一。

徐志摩眼里的张幼仪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村姑,嫁给他那是高攀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

可论身世,张幼仪父亲是一方巨富,二哥张君宪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是上海金融界风云人物,这哪里是高攀?分明是下嫁。

本该幸福的婚姻,在徐志摩眼里偏偏是封建糟粕,他心中的妻子应该是有着浪漫情怀,新式思想的女性,张幼仪在他眼里,无异于空气一般,他去结婚更像是为父母完成任务罢了。

徐志摩曾对张幼仪说:“我要成为中国文明离婚第一人。”如此决绝,让这段婚姻从一开始便注定悲情。

婚后三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相处的时间还不足三个月,他可以和旁人谈笑风生,却对张幼仪冷若冰霜。

何人与我立黄昏,何人问我粥可温,何人怜我悲与伤,何人分我欢与乐,也许错误的时间遇见错误的人,注定了张幼仪的人生要再起波澜。

当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第一个儿子的时候,他没有初为人父的欢喜,有的只是完成家族任务的如释重负。

没有灵魂的交流,只剩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任务的徐志摩,迫不及待远渡重洋,潇洒的去英国求学了,在那里,他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

那时的徐志摩如同脱缰的野马,他把张幼仪独自留在国内照顾孩子和父母,自己在外逍遥快活。

他的风流韵事传回国内,徐家二老怒不可遏,他们决定把张幼仪也送去英国,去看住徐志摩,怎料这次看似好心的安排,彻底加速了这段婚姻的幻灭。

漂洋过海,再见到徐志摩的那一刻,张幼仪没有等到想象中的嘘寒问暖,面对的依旧是徐志摩那漫不经心的眼神,写满厌恶的脸庞。

异国他乡,不会英语的张幼仪再次感到生活的压抑,那个唯一可以她用中文交流的男人,只把住所用来吃饭,睡觉。

如此生活中,张幼仪竟又怀孕了,得知消息的徐志摩第一反应竟是把孩子打掉。

那个在外人面前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在妻子面前立马变成了冷酷的魔王,不为其他,只因此刻的徐志摩正疯狂地追求着林徽因。

万般无奈下,张幼仪在二哥的帮助下,辗转到德国,生下了自己和徐志摩的二儿子,彼得。孩子的出生,依旧没有换来徐志摩的笑颜,医院中的张幼仪等来的不是徐志摩的安慰,而是一纸离婚协议。

孩子和妻子,成为徐志摩追求林徽因路上的羁绊,在面对离婚协议的那一刹那,张幼仪变得无比平静,她同意离婚,唯一的条件便是告知父母一声。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急不可耐的徐志摩,不耐烦地催促张幼仪快些签字,他要去追林徽因。

多么无耻的理由,张幼仪用近乎冰冷的眼神看着徐志摩,仿佛想看清他那灵魂深处到底藏着怎样的龌龊,竟能如此冷酷无情。

“给你自由,去给你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张幼仪最终毅然的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协议上讲定的五千大洋赡养费,一分不要。

要断,我就和你彻底断了,哪怕离婚,我也要离得有尊严。

离婚后的张幼仪,回归了自己好母亲的角色,她用心照顾自己的二儿子彼得,在德国的三年,她开始了疯狂的学习之路,不但自学了英语,德语,甚至对商业管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惜上天再次考验了张幼仪的勇气,又一场生离死别劈头盖下,三岁的彼得因病夭折在柏林,残酷的命运让她又变成了孤身一人,异国既然再无眷恋,那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吧。

这段日子用张幼仪自己的话说“去德国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后,我一无所惧。”

没有了婚姻,反而解开了束缚,归国后的张幼仪如同再获新生,她开了一家旗袍店,专为女性定制高档旗袍,一时间生意风靡上海,江苏等地,连蒋介石上海大婚之时,宋美龄用的都是她的服装。

闲暇时,张幼仪还去大学教授德语,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女人涅槃之后果然更加光彩夺目。

优秀的女人,能力永远掩藏不住,在张幼仪四哥的支持下,她受人之托,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面对诸多问题,短短几年,她便把银行经营的风生水起,自己更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金融界的又一位传奇女强人。

往后多年张幼仪都忙着经营自己的人生,爱情早被她拒之门外,直到遇见那个叫苏纪之的医生,才再次敲开了她尘封的心门。

在争得儿子的同意后,张幼仪和苏纪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相比她和徐志摩那场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让她更感到温暖和幸福。

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在纽约逝世,她的墓碑上简单刻着四个字“苏张幼仪”

张幼仪的一生,她曾经沉默应对生活,后来浴火涅槃,终于遇见值得相守一生之人。

直到临终,她终于找到婚姻应有的模样:你伴我幸福余生,我以名冠你之姓。#头条创作挑战赛##人物##历史#

作者:张小文

震山系《中华查氏总谱》

《人物简介》

查全良 1948年出生,男,安徽马鞍山人,震山系一甲宝源公后裔,统宗八十六世。全国劳动模范。退休前是马钢高级技术工程师。

1966年,刚满18岁的查全良当上了一钢厂的底板工。跟着师傅学思想、学技术,师傅对他讲的操作要领,教他的操作技巧,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并认真实践。一有空就抱着流钢砖或备用的底板砌了扒,扒了砌,反复练习。仅2个月的时间,就能独立操作,不到半年,他已掌握了一套熟练的操作技术。一年后,他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了一名响当当的底板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努力创造了26年零10个月,砌了50余万块流钢砖,浇成合格钢水29万余吨,从未发生一起底板跑钢事故,创造了全国冶金同行业跑钢为“零”的奇迹。与此同时,他根据领导的建议和工作的需要,挤时间写砌底板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材料,编写成《查全良操作法》推广应用。辛勤的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查全良在整模车间甲班当班长时,团结和带领全班连续3年创造了不跑钢的纪录,成为马钢公司和马鞍山市的先进集体。

查康东1949年出生。男,安徽铜陵人,震山系八甲图源公后裔,统宗八十六世。退休前是铜陵县城东乡乡长。安徽铜陵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学会会员。

十分喜爱书法,尤其是擅长篆书,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铜陵解放70周年,他创作一幅以《毛泽东主席诗词全集》为主要内容的篆书长卷书法作品。从下半年开始,采用红宣纸;金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小篆书体将毛泽东主席一生创作的108首诗词,书写成100米长卷篆体书法作品。除100米长的《毛泽东主席诗词全集》外,还分别创作了毛主席在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55年授予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57位上将和177位中将的姓名等。

他非常关心支持查氏家族文化事业,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 他积极参与《孝敬堂查氏宗谱》的编写,后, 向《中华查氏总谱》和《震山查氏统谱》总编委提供铜陵查氏入编两谱的资料信息, 为延续传承查氏谱牒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查康东是《震山查氏统谱》编委会委员、纪念中华查氏宗亲联谊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特邀宗亲代表。

查岱山 1949年12月出生于台湾,男,江苏溧阳(祖籍安徽泾县查济)人。震山系一甲宝源公后裔,统宗八十四世。副教授。退休前任台湾辅仁大学德语系主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于輔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毕业,后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进修回台湾后,先后在輔仁大学任德语系主任,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私立文化大学、淡江大学兼任副教授。 自闻讯纂修《中华查氏总谱》,他和国内的亲人查良瑜等人联系上总编委,邀请总编委赴台调研居台查氏族人概况,在总编委赴台调研期间,他一方面为总编委提供了居台地区查氏族人的信息资料,并积极捐款支持《中华查氏总谱》编纂。他还为赴台居住的查氏家族撰写了《震山查氏统谱》“序言”。另一方面他积极联系居台的查氏族人,宣传纂修《中华查氏总谱》和《震山查氏统谱》的工作,为台湾地区查氏族人寻根问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查岱山是《中华查氏总谱》编委会顾问,纪念中华查氏宗亲联谊十周年庆典组委会顾问,《震山查氏统谱》编委会顾问。

查建生 1950年12月出生于安徽铜陵(祖籍泾县查济)。男,震山系一甲宝源公后裔,统宗八十七世。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毕业。曾任安徽电力电视台台长、电力电视中心主任、国网安徽公司新闻中心声像部主任、省电视台特约记者、安徽省有线电视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电力摄影协会副会长、泾川摄影协会副会长。高级政工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

1969年1月由岳西县转至泾县查济村插队落户,1970年10月招工离开家乡。1973年6月拍摄下被毁前查济最大规模的古建筑八甲祠,留下该祠珍贵的原始照片资料。长期从事安徽电力声像宣传工作,主创新闻类及专题类电视节目:《皖电新闻》《安徽电力报道》等专栏。多次参与央视和省台大型现场直播类节目的采制。他先后主创电视专题片一百多部,多次获得中央和省级电视媒体及全国电力行业的各类奖项。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圣火》《新中国第一坝》《皖南明珠》《佛子岭之春》《皖电百年》、短视频《山水云》《春雨茶》等。自1980年开始摄影创作,大量摄影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和行业媒体及展览采用、入选并获奖。代表作品:《无高不可攀》《巧夺天工》《游龙忘食》《火的洗礼》《拼搏》《挑战不可能》《四季幻变》等。他热爱家乡,热爱查氏文化,8月,通过省电力局协调他专程赴泾县为家乡查济供电扩容牵线搭桥。应组委会邀请,自费来到查济拍摄了查氏家族弥足珍贵的联谊十周年庆典大团聚的欢乐时光。

查建生是纪念中华查氏宗亲联谊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特邀宗亲代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