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银行信用贷款新闻稿件标题 银行贷款宣传报道

银行信用贷款新闻稿件标题 银行贷款宣传报道

时间:2021-10-07 20:20:48

相关推荐

银行信用贷款新闻稿件标题 银行贷款宣传报道

新黨桃園市議員參選人游智彬、袁慧心新聞稿

標題:綠營鄭運鵬造勢賄選疑雲 游智彬現場喊抓到了?

內文:

日前桃園市議員參選人游智彬與袁慧心按鈴告發鄭運鵬涉嫌賄選,同時指出預告將以現場舉證告發的方式遏制選舉歪風,呼籲選民不要走回頭路,國民兩大黨的傳統選戰動員策略就是花大錢,選後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桃園絕對不能繼續沉淪,要選擇專業用心的新人來強力監督市政府,才能真正除弊興利,為民謀福。

游智彬袁慧心同組抓鬼大隊現場跟拍造勢動員遊覽車,稍後游智彬在po文:鄭運鵬造勢抓到了?現行犯?這個便當值多少錢?游智彬現場跟拍拍到發便當,超過選罷法規定的30元限制,桃園地檢署要不要介入調查?游智彬指出鄭運鵬造勢場合大約來了7000人(現場數據),遊覽車動員100多部,游嘲諷說執政就是好。國民黨過去用的招數,現在民進黨推陳出新變本加厲的改良,形成台灣選舉風氣的進一步惡化。

袁慧心表示現場蒐證有三寶:遊覽車牌、候選人背心、便當吃到飽。現場動員情況顯示,貪污滅火器判刑確定里長的女兒王珮毓最實在,每一車都客滿。民主鬥士女兒魏筠最荒涼 ,40人的車只有裝10幾人下車,農會系統動員好多車,原來農會最綠,水利會已經收歸國有了 下一次換農會?#台湾#

一次,一位记者笑诩:“看见以《谭咏麟李克勤演唱会记者招待会》为标题的新闻稿,以为是你们一起合办的演唱会呢!”无心的一句说话,便促成《左麟右李》一个组合。

4月16日,李克勤在社交平台发文,1989年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金曲奖,在之后的很多年,唱过的每首歌,都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对港乐的热爱一生不变。这次来《声声不息》,是次很好的机会,可以和好友们多多切磋[心]

一共两张配图,一张是新节目的宣传,一张是和谭咏麟的同框,而且看着那泛黄的照片,不免的有些时代感,两人当时都风华正茂,年轻帅气,李克勤手里还拿着奖杯,谭咏麟作为颁奖嘉宾上台为他颁奖。

这一下子把网友们拉进了时光的洪流之中,似乎一下又回到了那个香港宝丽金粤语的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直呼:左麟右李,左麟右李,快重开,好期待你们两位的演唱会,

还有个网友说看到这照片我就想起,:“还记得某个小朋友领奖时眼睛不眨地盯着自个偶像,转眼那个小孩已经长大成为今天的港乐守门人,不变的是对音乐的热爱。

最让人意外的是,谭咏麟去评论留言了,

说道:“当年我颁奖给他的时候已发觉他非池中之物,但没想过原来他是大器晚成。

两人正式组合,取名为左麟右李,顺势举办“左麟右李演唱会”。

从的首场,到,,直至的13周年演唱会,两人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跨越十多年的视听盛宴,非常经典,让多歌迷回味无穷,

校长的歌声里有着岁月的沉淀,越听越觉得享受,让人沉醉,让人着迷。

李克勤又被称为CD勤,自带3D音效,干净的嗓音可以荡涤心灵。

两者合在一起,犹如低沉的大提琴配上轻灵的小提琴,且深且高,收放自如,歌声缓缓。

在去年有一期综艺节目,《时光音乐会》两人又相聚了,在谭咏麟做庄主的那期节目里,李克勤给他留下了一封没有字的信,在现场聊起了自己与谭咏麟的缘分,并动情演唱了他“左麟右李”演唱会时,专为谭咏麟写的那首《校长》。

刚听到这首歌时,谭咏麟瞬间就泪水弥漫在双眼,在一边的郁可唯也被他们俩之间的情分感动,红了眼眶。

李克勤与谭咏麟,是年纪相差18岁的忘年交,在两人的事业巅峰时期,谭咏麟也毫不犹豫地对记者表示自己最欣赏的歌手就是李克勤,他会是自己的接班人。

李克勤更是把谭咏麟当做偶像,也曾直言,能和谭校长合作开演唱会是他最大的心愿,没想到最后成真了。

所以可以想象,当初谭咏麟为他颁奖时,他是多么激动,毕竟是自己的偶像,亲自为自己颁奖,

对于李克勤来说,从偶像到朋友,到合作伙伴,校长不仅仅是校长,更是他心里亦师亦友的存在。

李克勤曾在演唱会上说过:“我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我永远永远的偶像,谭咏麟先生。因为不管我多不受欢迎的时候,他都一直没有放弃我,一直鼓励我、支持我。我自问没资格做他的接班人,但是我不会辜负他对我的期望。”

不会被岁月遗忘的歌者,他们的歌曲永远是百听不厌的。

时光飞逝,左麟右李的演唱会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是那一首首经典的歌曲似乎还环绕在我们的耳边,歌声缓缓袭来。

如真如假,如痴如醉 .....

【槐树下新闻观察】

乍眼一看,将“突发情况”作为“新闻眼”来制作新闻标题,也符合稿件文字表达,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合情合理,但新闻标题制作,不只是蜻蜓点水式断章取义,还要挖地三尺式系统分析,更要突出新闻的真实性、阶级性、逻辑性,尊重稿件的原意。结合商务部的新闻稿来看,显然是媒体操之过急,追求轰动,博取眼球,抑或废弃静心研判,造成新闻事实的歪曲和夸大,形成社会的恐慌情绪。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所以,商务部生活物资事件给所有媒体一个启示,信息发布一定要深思、慎重、谨慎,确保信息的权威、正确。

作者马穗生:

李清福与申守业

一一我读何令祚文章的联想

马穗生/文

我80年代在山阴县委通讯组工作时。有许多关于不同年代通讯组工作过同志的传闻。

据县委通讯组工作过的老同志王文跃说,文革后期,通讯组工作的老同志有:申守业、王守尧、安守章、闫加瑞等。

他们应该是通讯组最早的老人伙啦!当然更是当时的大家公认的"大笔杆子“啦!

我和何令祚缘源起于上世纪70年代。大约1975年吧,何令祚作为时任县委副书记高振亚(大文人)的干亊来北周庄公社蹲点下乡,我那时候是北周庄中学班主任兼语文教员,时不时在报纸上发点小文章。高书记、老何和社员们及我带的全班学生都在北周庄大队九小队搞秋季农田基本建设,共同的爱好使彼此认识了。没想到的是,没多长时间,老何成了北周庄公社书记!他当公社书记后就把我从学校抽出来去郑庄大队当下乡干部。后又让我当了北周庄公社农技校(高中)校长。

我当时打心眼里佩服何令祚个人特长的主要有"五好":

一是记性好,二是人格好,三是口才好,四是文章写得好,五是群众口碑好!

这里就不细说了。

所以近几天见到他写的《文凡先生》后,引起许多回忆,忍不住想写几句……

我80年代初期在县教育局办公室当干亊时,据县教育局老材料员王凤翔、樊亮发闲聊,山阴老材料员写材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晚上不睡觉,边构思边拔胡材。突然灵感一来,想起一句好话,忙忙爬起来,写个纸条,沾上口水,贴在墙上,算一个标题(或观点)。

给山阴神经病院写材料的人很多。但是最早的是申守业,申守业调雁北后,就是崔海瑞,崔海瑞当行长后,我就算一个啦!

因为我当通讯组长时,正赶上李清福院长出了一部治疗神经病书的时候,当时算是一件大事。县委书记李满田亲自去医院。我除了写了许多新闻通讯稿外,记得长篇人物通讯《神医一一李清福》在中央、省、市多家报刊杂志发表。

就是在这个期间,我采访李清福和有关人员,听来许多有关方面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终生难忘:

李清福登报出名的故事

李清福一开始是怎样登报出名的?

据传说,李清福的父亲就是一位治疗疯病的乡村医生。山阴(桑干)河南片传得很神!

李清福刚开始在岱岳乡医院开辟了一个"神经病科",治好不少病人。

当时正是宣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时代,县委宣传部正在寻找这样的先进典型。

申守业他们的脑子必须反复思考一个问题:

学毛选和治疯病怎么联系呢?

经过反复认真钻研学习毛泽东思想和深入采访李清福治愈精神病的事迹,申守业他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联系:

1.中医鼻祖孙思邈“辨证思治“和毛泽东思想的解证法一脉相承。

2.李清福说,"疯子不疯:当时所有医院就医的疯子没有一个人骂毛主席的!”

申守业听后一拍大腿豁然开朗!

3.精神病主要分两种:狂躁型(疯打疯闹的)和忧郁型(一声不吭的)。治疗方法:一分为二,对症下药,活学活用,辨证论治!

怎么样?厉害吧

一篇《用毛泽东思想辨证治疗精神病》的文章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

李清福出名了!

山阴县(后改为朔州市)精神病专科医院成立啦!

我写的《神医一一李清福》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后,省市不少认识我不认识的人,让我引见看病。其中朔县通讯组一位同行的妹妹来看病,开一辆面包车,一开车门,我一上车,就被她辟脸抓了几把,又打又骂,弄得大家很尴尬!

见了李清福,他笑了:咱治这种狂躁型的最捉彩(拿手)了,一、两个月保好!

果然一个月治愈出月了。那位同行出院后握着我的手说真是:

"神医一一李清福!"

于是我想问:李清福神,给李清福第一个写文章的申守业神不神?

.9.5

旧闻回眸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毛主席亲自为这条来自甘肃的新闻稿修改并加上了一个字。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八日,甘肃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当天的《甘肃日报》在头版右侧,以半个版面的篇幅,对外刊登了没有具体透露作者署名的新闻消息,标题的引题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纷纷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

紧接着是大号铅字的主标题:“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篇初看很普通的新闻稿件,一经毛主席过目,立即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兴趣及重视。

毛主席马上指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派专人到甘肃会宁县,实地调查核实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如属实,立即转发全国范围。

第二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的两名记者乘坐飞机赶赴兰州。时任《甘肃日报》军管会组长的顾立清派人到机场迎接,并派出熟悉情况的记者陪同前往会宁县实地核查。

经过八九天的实地调查了解,两名北京来的记者回到兰州后,对军管会组长顾立清说道:会宁县工作真的很有特点,稿件真实反映了城镇居民上山下乡工作的进展成就,写得没问题。

两名北京记者返京后,又给顾立清打来长途电话,说新华社耍发通稿,建议在全国转发时署新华社和《甘肃日报》两家的名字。顾立清斟酌一番后回答:稿件是你们亲自下基层采访核实的,就不用署《甘肃日报》的名字了。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整版面的篇幅,原文刊载了由新华社转发的同年十二月八日甘肃日报的消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并为此加了编者按。

这篇轰动全国的新闻稿件主标题原来有十四个字,后来人民日报社发表时改为十五个字,其中“城”字后面的那个“市字”,是毛主席阅稿亲自修改时加上去的。从此,至少在甘肃各地城镇乃至全国范围来说,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城镇居民下放农村运动。

忽然想起,2000年4月4日,是我采访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稿件见报的日子,那篇文字的标题叫《着眼于未来》,那个专栏叫成功启示录。

一转眼,而来二十又二年矣。那时的张教授还是上校,正指点江山,春风得意;俺呢?还是中尉,也算年少轻狂,丰华正茂。如今,张教授已退休,俺也退休了,不得不说时光如梭,白马过隙。

1935年12月16日,“一二·九”运动后的第七天,北京天桥,一名长相出众的短发少女一跃上台,从别人手里接过大话筒,向正在会场的三万多人大声急呼。所有的人目光一下子都被她吸引了过去!

这个小姑娘是谁?这么大胆,不怕被捕?没等人们细想,美丽的姑娘已经柳眉倒竖,杏眼含怒,慷概陈词。

她指出: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现在他们又对华北虎视眈眈,策划所谓的“华北自治”,妄图进一步分裂、蚕食中国。

她警示同学们: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她呼吁市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她号召人们:起来抗争,不要做亡国奴!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三万人的会场上,近处的人们为她的言辞所折服,远处的人们虽听不清她的话语,却同样为她大义凛然的气概和深情投入的肢体语言所震撼。爱国救国的热情像风吹过麦浪般迅速地传递着,群情激愤。

挤在与会者中间的中外记者们有的拿起照相机拍下了女孩演讲的照片,有的掏出小本本记下她演讲的要点,还有的在悄悄打探她是谁,想知道她怎么讲得这么好。

这其中就有时任英国《每日先驱报》的特派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从女孩的口才和气质来看,斯诺断定她一定来自哪所名校,她太出众了。

我一定要采访她!斯诺努力地往前。可是人群密集,斯诺始终无法靠近。

演讲结束后,参会的人流开始了游行。斯诺也随着队伍前行。

忽然,前面的人群一片骚乱,有人惊呼、有人抗议、有人惨叫……斯诺的心一紧:“又来了!”

12月9日的一幕再现,上千名军警挥动砍刀和棍棒冲了过来,将队伍打散,有的人倒下,有的人被捕……斯诺看到了那个在台上英姿飒爽、慷慨激昂的女孩。她被强行架走,关进囚车,身上还带着血迹。

斯诺明白,凡是上台发言的人都早已被人群中的便衣警察记上了黑名单,以供警方在一片混乱中有的放矢地抓人。

斯诺紧紧地跟踪着囚车来到警署。他高举着记者证,凭借着自己蓝眼睛高鼻梁的长相,终于在警察的包围中成功获得对女孩的独家采访权。同时,他也知道了女孩的名字:陆璀,清华大学社会系大四学生。

斯诺迅速地把这次独家采访写成通讯稿,发给了美国纽约的《太阳报》。《太阳报》是美国首份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报纸,拥有广泛的民众支持度。他还为通讯稿起了一个西方人很有共鸣的标题——《中国的贞德被捕了!》

贞德是十五世纪的法国民族女英雄,她带领民众抵抗了英国人的侵略。后来兵败被俘牺牲,享年仅19岁。

再后来,贞德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圣洁、民族觉醒、反抗侵略等的象征。欧洲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包括莎士比亚、柴可夫斯基、布莱希特等等,都创作了有关贞德的作品。

因此,斯诺的通讯稿一经刊登便引起了关注与轰动,这篇稿件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反对法西斯侵略作了有力的宣传。

与法国女英雄贞德相比,中国的“贞德”陆璀有着幸运得多的命运。

陆璀是浙江吴兴人,十七岁考入东吴大学,隔年转入清华大学学习。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一二·九”学生运动发起人之一,陆璀丝毫没有女孩子的胆小怕事。她不仅才思敏捷,还懂多种外语,并擅长演讲。

在“一二·九”运动中听过她演讲的黄华对她印象深刻。黄华当时是燕京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他在晚年写回忆录时说:“她是上台发表演说讲得最好的清华大学女学生。”

著名的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没能亲临现场聆听陆璀的演讲,不过当他收到两张陆璀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演讲照片时,也震住了。

虽然他不知道这女孩是谁,但立刻被照片深深吸引和感染。女孩昂首挺胸,毫无惧色,仿佛悲愤激昂的话语随时会透过纸面传出。他把照片用作1935年12月21日发行的《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的封面和封底,并在封面照片上加上一句口号:“大众起来!”

没想到,这两张照片立刻引起轰动,被许多书刊和展览引用,成为“一二·九”运动最具代表性的照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场运动的标识和象征。

也许是陆璀在国内外火了,使得当局也不敢对她轻举妄动。不久,她幸运地被营救出狱。

出狱后的陆璀并没有被吓倒,入狱的经历反而更激发了她的斗志。

1936年,陆璀担任了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继续奋战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并于同年十月入党。

后来,基于她的能力和才华,她被组织派往国外工作,在欧美宣传中国的抗日运动。解放后,她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机构担任领导职务。

2月,陆璀病逝于北京,享年100岁。

中国“贞德”陆璀的一生,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

作者 | 罗勒叶

审稿 | 沛金

校对 | 春蘭

配图编辑 | 罗甜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玉衡:103岁坐病床仍腰板笔挺唱抗战歌曲

对于抗战,103岁的韩玉衡的记忆一半是抗争,另一半则是流亡。“七七事变”前,他是天津法租界一家煤厂的店员,“眼睁睁看着平津失守,华北沦陷,到处都是逃难的人。”韩玉衡也夹在巨大的难民队伍中,从天津逃到南京,从南京逃到武汉。

1938年,韩玉衡在武汉加入铁道警备支队。奉命守卫平汉铁路1099号铁路桥。“桥两端各一名岗哨,来者先对口令,对不上立即开枪。"韩玉衡说,守卫平汉铁路对阻止日军西进意义重大,为此,日军一直筹划把桥炸掉,常派出骑兵或情报人员前来侦察获取信息。

“有一次我们正值班,突然发现日本骑兵小队疾驰而来。我们赶紧趴下或躲入掩体,用'炮筒子’和'三八大盖’一通射击。日军不知守桥队伍的虚实,仓皇而去。"韩玉衡回忆。

随着武汉的失守,韩玉衡不得不继续流亡,来到长沙。此时,长沙城中已被沦陷区的逃难者挤满,混乱不堪。不想再继续逃下去的韩玉衡决定报名入伍,成为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一名通信兵。自此,他经历了空前惨烈、名噪中外的4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中国军队100余万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

1940年,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被派往第9战区精忠印刷厂担任校对员。每天加班加点赶印《长沙日报》、精忠刊物及作战地图等军用品成了他们的抗战使命。相比于繁重的任务,更令他们头痛的是日军接连不断的空袭轰炸,防空警报有时一天要响好几次,响完便是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燃烧声,“敌机投下的燃烧弹有时一颗落地就会烧光一条街。”

有历史书籍将“长沙、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列为二战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四座城市,其中,尤以前两个城市“战斗最惨烈,破坏最严重”。四次保卫战下来,昔日繁华的长沙城变成一片废墟。

韩玉衡等人还承担着另一项任务,就是在每次空袭结束后走上街头,散发传单,鼓舞人心。“我当时很为长沙的国人感动,即使食不果腹,仅以糙米为食,即使城市被炸成焦土,尸横遍野,但大家仍坚强支撑,不肯放弃。”韩玉衡说。

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战事胶着,突破部分防守阵地的日军先锋部队已进入长沙城中。前两次未拿下长沙城的日军为此惊喜,甚至日本国内当天就组织了庆祝,以歌颂日军终于攻克长沙的“神威”。

也就在这天夜里,韩玉衡所在的精忠印刷厂收到一封第9战区第10军预10师师长方先觉的“与妻书”,事实上,这也是一封“遗书”。信中,方先觉写道:“蕴华吾妻,我军此次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得失,有关抗战全局的成败。我身为军人,守士有责,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

当晚,这封诀别家书被写成新闻稿,次日《长沙日报》刊发头版大字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士,预立遗嘱。"无数战士与民众被这条新闻感动,纷纷表示要“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

进入长沙城的日军被巷战和肉搏战消灭殆尽,日本国内的庆祝和“攻克长沙”的新闻沦为笑柄。此后,陷入合围的日军遭到阻击、截击、尾击,狼狈逃窜,伤亡5.6万余人。

1944年6月19日,随着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利,长沙失陷。韩玉衡跟随队伍向衡阳、汝城方向不断撤离。

这年冬天,他遭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刻,“当时我奉令去一支守河部队联系船只,安排人员和物资转移事宜,正办理交割手续时,突然被日军包围。”河畔山上枪声大作,韩玉衡急忙扑倒躲避,但子弹像雨点般呼啸袭来,不断擦过耳边落在他的身体四周。韩玉衡身上的军装棉絮被打得四处飘散,“有人以为我受伤了,急忙扔来条棉被让我盖上。”枪声直到天黑才止息,韩玉衡站起来,发现虽然满身衣服开花,棉衣被打了十几个窟窿,但自己并未受伤。

70多年后,回忆起战争往事,韩玉衡仍不住叹息:“(第四次长沙会战)我们不该输的。"

当记者在医院采访韩玉衡时,病中的老人谈兴不减,坐在病床上,腰板笔挺,一度唱起著名抗战歌曲《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装好子弹,瞄准敌人,一弹打一个,一步一前进……”唱到兴起时,他左臂笔直上托,右臂弯曲,用手指扣住,双眼微眯,凝视前方,做举枪状,枯瘦的手臂因用力而血管凸显,被皱纹和老年斑包围的双眼也在一瞬间光彩凝结,仿佛时光从未流逝他仍是那个戎装在身,壮志在胸的抗战士兵。

青春年华似水,流淌的美好时光

溪水之源泉

《初见报端的故事》当年在部队我写的第一篇稿件很快就被省人民广播电台、《滁州报》等新闻媒体采用。“行啊文书,你可以改行当新闻记者啦!”战友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表示祝贺,我呢那段时间心情也是特别舒畅。那是86年我们130火箭炮营在皖东沙河集山窝窝里驻训时发生的故事,春节除夕之夜正当干部战士们沉醉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忽然驻地盈福寺村下王生产队老王拼命地跑到营部,双手合十连连大声地求助:“快救命啊快救命啊,我儿媳妇因为生气喝农药啦!”见此情此景,营长陈志荣二话不说立马下令志愿兵驾驶员管世勇赶紧出车救命救急,并嘱咐道:"山路十八弯,颠簸起伏不定,更加注意安全第一!"很快,夜幕下一辆军用大蓬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风驰电掣般奔向10多公里外的沙河镇医院。大年初一,好消息传到军营。老王的儿媳妇得救了,幸亏部队派车送的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时候,教导员王大金对我说:“文书小蒋,这是个好素材啊!你不能把这件事写篇新闻稿发到报社或者是电台吗?说不定就能发表。”“可是王教,我没写过不知道咋写呢?”我说,“据我了解你作文写得不错,这件事你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写出来就行,我再帮你修改修改,然后用复写纸多复写几份,然后就往几家报社电台投稿,准行。”王教对我如是说。接下来我按照教导员说的一一照办,用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把这些稿件都发了出去。也就几天时间,我和战士们去镇上玩,当走在镇政府大门外《报刊宣传》亭前,不经意间忽然发现我写的稿件发表在《滁州报》上,而且醒目标题是《除夕夜农家女生气服毒,鱼水情志愿兵夜半出车》。“哈哈,我写的文章发表啦!我写的文章发表啦!”当时的心情甭提有多高兴,一蹦三跳地起来。我找镇政府看大门的师傅,叫他帮忙从办公室又要了几张这天的报纸准备拿回去给营长教导员他们都看看,让他们也分享我的喜悦。几天之后,下王生产队的老王在村干部的陪同下,给我们部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跟报纸标题同样的字迹,金黄的字迹熠熠生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