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解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财政部制定

《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解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财政部制定

时间:2019-03-25 09:37:11

相关推荐

《财政总预算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规定》解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财政部制定

经济新动向:财政紧日子

若干年前,土地财政兴起,政府有钱了,用钱几乎不受节制。有媒体报道,全国的财政供养逾8000万人,用去财政收入4成多。于是,拆房卖地,哄抬高房价下的房市成了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成为财政收入的第一大头。

如今,房地产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拆大建已不可行,加上疫情三年经济下行,于是土地财政穷途末路,带来的是财政要过紧日子。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31省份过紧日子,这些新安排是否有效?我感觉对于财政支出仅仅是预算控制还不够,还需要社会监督,尤其是涉及到机构调整,裁减冗余人员的问题上,没有社会的支持就很难真正推动。

此时此刻,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行政机关、执法机关为了创收而执法,包括滥用刑事、行政处罚手段从公民、企业口袋里掏钱,损害公众利益。 网页链接

#体制基础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讨论任何一项政策,都不能脱离于对体制基础的深刻理解。这意味着,任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基础。如果体制基础比较完善,政策实施效果通常会比较好,否则,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当前财政政策的体制基础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个重要的体制基础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央地财政关系主要涉及二者之间财力与事权的划分,这会直接影响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国将有超过2.8万亿规模的中央直达资金拨付给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在以前有过类似实践,比如,之前财政部门的乡镇财政处,就是管到乡镇层面;针对部分市县发不出公务员工资的情况,搞了“三奖一补”,实质上也是中央资金直达。今年以来,我国探索建立常态化直达机制,是在之前经验做法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其主要目的是避免资金层层截留,实现资金安排的更高效率。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能由于理解偏差,令省级财政产生观望心理甚至困惑。比如,在中央资金直达的同时,省级财政对市县财力是否还需要照样“给足”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省级财政对应该下沉多少财力未必能准确掌握,也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这就是体制基础的一个明显影响。另外还有辖区财政责任的问题,主要指省对省域范围内财政有辖区责任;同样,市在市域范围内财政有责任。这种辖区责任,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必须是一级套一级的,,从而形成财政责任的顺序。县域范围内的事情首先是县负第一责任,到了市域范围第一责任应该是市,省域范围内的第一责任毫无疑问应当是省。当问题或风险超出了一级政府财力时,责任就会一级级向上传递。因此,辖区责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形成一个责任顺序,对改变地方的行为模式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是一个体制基础的问题。

另外一个重要的体制基础就是预算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预算的统筹能力、资金宏观配置能力是相对偏弱的。一些预算管理工作仍偏重于微观、偏重于项目,包括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也更偏重于资金的使用。事实上,这些操作层面的事情,可让预算执行主体承担更多责任,同时赋予其更多权力。财政部门则应该更多在预算统筹、政策导向以及宏观资金配置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将资金更有效地配置到经济、社会、生态环保等优先事项上去。如果只专注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忽略了配置效率,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特别在各领域、各方面风险不断增多的环境下,如何权衡这些风险,怎么对冲风险?应该有一个风险的排序,并以风险为导向来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哪个风险大,财政资金就往哪个领域倾斜,这应该成为提升配置效率的基本原则。当然,这又涉及各部门的职责与利益,调整起来存在较大难度。因此,从预算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的体制基础也需要进一步健全。

入职时候是年中,财政预算要第二年元月开始,估计预发一部分而已

【预算绩效管理】(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分享预算绩效管理第三节)三是在全覆盖方面,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四本预算要全覆盖。四本预算大家都知道,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活社保基金预算构成了我们政府四本预算的整体。这四本预算全部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第二对涉及财政资金的政府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这些项目全部纳入预算绩效管理。综述上所述,只要掌握以上的六种方法就能精准掌握预算绩效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咨询学历提升和人才激励政策

尊敬的领导:

咨询甘孜州鼓励在职公务员学历提升(研究生、博士学位学历)方面的具体政策。如果有的话,在时间(脱产或者半脱产)、物质(学费等)奖励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具体是怎么样的呢?急盼回复!

亲爱的网民,您好: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现依据相关规定答复如下:

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的意见(试行)》(甘委发〔〕12号)和《关于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甘委发〔〕14号)等文件精神,我州鼓励在职人员通过成人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提升学历,但需克服工学矛盾,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取得国家认可的学历文凭或紧缺专业技术相应资格的,由所在单位报销学费;在职攻读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5万元,所需经费纳入州、县(市)财政预算,由州、县(市)财政分级负担。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关心支持,祝您工作顺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前世今生’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产生极大的不匹配,也就是收的税少,干的活多,但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重任,急需扩大自身财源。除了之前提到的‘土地财政’外,各地纷纷绕开监管,成立了各种‘融资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的法规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作为借款人向金融机构借款,1995年版的《预算法》也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修订为允许省级政府发债)。政府想借钱投资,于是纷纷成立各种专门的公司,向其注入土地使用权或政府掌握的优质公司股权作为资本金,并以此做抵押向金融机构借贷。其实这些平台公司和政府机构部门(通常为财政局)通常为同一套班子,只是挂的牌子不一样而已。

平台公司这些年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立了很大的功劳,很多投资周期长、收益小甚至短期内几乎看不到收益的公益项目纷纷上马,如道路开发、城市里的休闲场所建设等,而这些大都是民间资本不太愿意投资的。实际上近几年火热的PPP项目里,也大都是平台公司在参与,而非真正的民间资本。

但平台公司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最直接的就是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因为你借的钱早晚都得还,经济富裕的地区,财政收入能力强,也还能说得过去,经济能力很差的甚至县一级的融资平台,你拿什么还?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贵州省独山县的案例。

如今,国家也在大力整治融资平台的乱象,希望我们也能出几个类似新加坡淡马锡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来。

李昌平:与乡村基层干部聊天(二十)—— 乡村治理中的管治与自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村治理,是中国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得好,中国就治理得好。

最近几十年,中央特别重视乡村治理,把村干部的工资也纳入了财政预算,还向每个村派出了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社工及村长助理,有的村还派驻了工作队等。此外,还推行了网格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与管理、引进第三方评估加强管理等等。

请问现在农村老人生活怎么样呢?没人管。农产品的品质和农民收入提高了吗?肯定没有。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多了还是少了呢?好像是多了。对贫困户给予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扶持,贫困户对帮扶干部满意了吗?没有。农村宣传孝道的宣传画多了,农村还有孝道吗?没有。农村登记注册了几百万个合作社,农村还有多少村庄有真正的合作互助呢?太少了。很多村修了村部和大会议室,还有多少村庄能召集村民开一个会议呢?这太稀罕了。每年治理垃圾的钱越来越多了,还有多少村庄不是垃圾生产越来越多呢?说句实话,中央这些年对乡村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人的、是越来越大的,但乡村治理能力及治理效果的提升是不同比例的,有些地方是反比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吧,乡村治理的理论出了大问题。乡村治理理论有两种:一种,治理就是管制、治理就是依法管治。以农村不出事、不出大事、农民不上访为主要目标,没人上访就算治理好了,结果就是一潭死水的沉寂+花钱买假和谐平安。另一种,治理就是服务,合作互助把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服务做好了,自主发展和收益,老人安康幸福快乐,治理就算好了。结果是农民当家做主、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欢乐祥和。

乡村治理方法有三种:一是助人自助、自助助人;二是助人互助,互助助人;三是立规立法、依法管制。

现实中,党支部坚持“治理就是服务”的治理理念,通过“助人互助、互助助人”的方法和路径,就能实现自治和善治。例如周家庄公社、大寨村、尧治河等。治理靠村民合作互助,不需要派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不需要到处装摄像头、不需要网格化、不需要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也能实现中有安居乐业、小有所育所教、老有所敬所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服务,都在“助人互助、互助助人”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实现。这些村庄,因为互助合作而建立了互助助人的主体及主体性,因为有主体性而实现自我服务,因为自主性才能把生产生活所需服务做好而实现了自治、善治。

这些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四权统一”,有统一的产权、有统一的财权、有统一的事权、有统一的治权。无事权,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行动,哪里有什么治权、治理呢?没有统一的产权,怎么会有统一的财权呢?没有统一的财权,怎么会有统一的事权呢?

有更多的村庄,搞的是少数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搞的是乡贤治村、强人治村;搞的是结对子帮扶、搞的是拉郎配;搞的是服务社会化、少数人垄断服务等等,这必然是无主体村庄、无主体性村庄、无治理主体或无服务能力及治理能力的村庄,无民主自治村庄。这些村庄有一个共性:四权不统一,无统一的产权、无统一的财权、无统一的事权、无统一的治权。所以,就只能搞管制,搞管治,搞官治,就搞网格化管治,靠技术手段升级提高管治现代化水平,但有用吗?治标不治本,问题越来越多,所以搞“上访一票否决”。

咱乡村基层干部,要从传统的家族共同体主导社会的治理模式中找治理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再加点现代技术手段,才能找到低成本且高效率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书本上的乡村治理理论与模式,大多都是中国的学者从国外抄袭来的、或迎合洋专家口味所瞎编乱造的理论与模式。你让中国大学的所有乡村治理理论家,集合起来去参与一个村庄的治理,他们也治理不好一个村庄。

咱基层干部,不要盲目相信。治理就服务,服务就是治理。咱乡村基层干部,一定要坚守“四权统一”的原则,践行“助人互助、互助助人”理念及方法,就能实现乡村社会的低成本善治!

乡村发展专家、乡村治理专家,在乡村、在乡村基层干部中。

本文为《与乡村基层干部聊天》第二十篇。欢迎转发文章,但请尊重版权,转发时注明作者姓名及内容出处,如发现私自篡改及盗用相关内容,将保留追责权利,感谢大家的支持理解与转发,也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李昌平##农村##农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共同富裕##“一社N部”体系##“一社N部”村社联合社体系##村社内置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改革创新怎么才能大发展##农民组织#

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

第一,归口。这是鉴于过去的预算,特别是一九五三年的预算有危险性。

第二,包干。以后是否永远包干?不一定。有些事长期的,有些则不一定。

第三,自留预备费。

第四,精减行政人员,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第五,运用总预备费须经中央批准。

第六,加强财政监察。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