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四川通江县仿生态规模养殖“娃娃鱼”带动群众致富

四川通江县仿生态规模养殖“娃娃鱼”带动群众致富

时间:2023-08-23 11:48:10

相关推荐

四川通江县仿生态规模养殖“娃娃鱼”带动群众致富

近年来,通江县加大力度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企业,将野生濒危动物资源保护、推动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老百姓依靠驯养“娃娃鱼”初见效益,脱贫致富的前景乐观。

盘活机制 形成产业

“我这个‘娃娃鱼’(大鲵)驯养繁殖基地,既能保护全县的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又能收益旅游价值,还可以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可谓一举三得。”5月16日,通江县光泰科技大鲵繁养基地业主何光太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通江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全县境内的野生大鲵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被确定为“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此适合大鲵生存的好环境为什么不能实现人工驯养?毛浴乡党委书记李政给了我们答案:“以前,在这里也建立了一个大鲵养殖基地,那时机制不活,养了几年就‘流产了’。”

提到现在的大鲵繁养基地,通江县水务局局长杨永超感慨地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光泰科技大鲵繁养基地,主要从事大鲵低海拔仿生态养殖、繁育、保护研究,下设“大鲵原种救护中心”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不但保护了濒危珍稀动物大鲵,还形成了企业发展和带动老百姓增收的活性产业发展链。”

生态驯养 发展迅猛

在何光太的养殖基地后院,记者在昏暗的灯光下,看见一排用瓷砖砌成的流水池里有一些小鱼在游动,却不见“娃娃鱼”。

“它们在板子下。”见记者迷惑,何光太揭开一块搁在池子里的水泥板,下面几条约一斤重的大鲵露出真容:黑黑的像蜥蜴般的身子,在不停地扭动。

“这是我们在基地投放的50组种鲵。”何光太告诉记者,“这些种鲵是去年9月从陕西汉中一家养殖场买回来的,到现在已经长到八斤多了。再过几年,这50组种鲵一年可产1万多尾幼鲵。”

“你看,那一排池子是我们投放的1000多尾幼鲵。”记者顺着何光太手电筒光射向的池子看去,只见成百上千条寸长的“小家伙”正在池内欢快地游动。

何光太带领记者参观了基地的饵料池、引水渠、贮水池、消毒池、饲料贮藏室。当来到绿树掩映、鲜花盛开的仿生态繁殖场时,何光太介绍:“这里两面环山,溪流穿基地而过,大鲵在此繁育,就仿佛回到了它原生的家。”

“你投入这么多资金,如何收回成本?”

何光太从容答道:“‘娃娃鱼’肉味鲜美、因其食用药用价值较高,被专家称为‘水中人参’和‘软黄金’。基地已办理大鲵驯养、繁殖等相关许可文件,同时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诺水大鲵’商标。目前商品鲵按市场价每公斤约3200元,加上大鲵的繁育收入,基地投入可望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成本。同时,大鲵养殖也将成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感受‘生物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神奇魅力。”

企业带动 百姓增收

据了解,何光太的大鲵繁养基地以“基地+协会+农户”形式,实行“统一建设规程、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使用商标、统一回收销售和分户养殖”的“六统一分”的运作方式,目前已带动两家养殖农户驯养大鲵。

记者来到离基地不远的何胜光家中。正在为大鲵挑选小鱼作为食物的何胜光连忙找来靴子和手电筒,带领记者进入房屋地下室。借着手电的亮光,记者看到一个“娃娃鱼”的世界。

室内清凉,泉水叮咚。何胜光边走边告诉记者,五、六个养殖池引进的溪水常年流动,30多条两斤多重的“娃娃鱼”分布在五、六个养殖池里。因为“娃娃鱼”生性好静,喜阴湿环境,在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专门建造了适宜它们生长的仿生态驯养池。

“大鲵养殖期为3年,按常规养殖,第三年每条商品鲵重约2―3公斤。”毛浴乡乡长赵永华告诉记者,“这30多条‘娃娃鱼’,每条2公斤,按3200元每公斤计算,明年收入十多万元没有问题。”

在养殖户冉亚萍家,几个村民正在参观她家的“娃娃鱼”。冉亚萍说:“以前见都没见过‘娃娃鱼’,只听说价格很贵。在基地的带动和乡干部的鼓动下,就试着养了几十条。没想到我们这里的水质好,海拔也比平坝区高,非常适合养‘娃娃鱼’。虽然目前还没收益,但再过两年这些‘娃娃鱼’就是一块块‘黄金’了!”

“是啊,今天一看,比养猪、养牛强多了,我明年也准备养几十条……”村民们一边羡慕地看着池内的“娃娃鱼”,一边纷纷表达了养殖“娃娃鱼”的心愿。

何光太看到村民们的养殖热情,现场鼓励村民参加养殖:“我们不但给你们提供种苗,还可提供驯养技术,包回收,解决你们有鱼无销的后顾之忧。”

走出冉亚萍家的“娃娃鱼”驯养室,何光太谈起了他的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筹措资金建成养殖示范基地25000平方米,养殖种鲵100组、成倪两万尾,年繁殖幼倪两万尾,直接带动50户农户参与养殖大鲵,辐射带动全县5000户农户养殖大鲵,实现户均年增收10万元以上,逐步形成以基地加农户为中心的脱贫致富产业新链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