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青海: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生态畜牧业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青海: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生态畜牧业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18-10-12 17:12:41

相关推荐

青海: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生态畜牧业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96%的区域是牧区,牧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牧区工作,在各个时期对牧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并不断加大强牧惠牧力度。牧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奋力拼博,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概括讲就是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牧区民生得到明显改善;牧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牧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保障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受自然、地理、历史等综合因素影响,全省牧区发展仍然面临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任务依然艰巨、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人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大等困难和问题。牧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滞后区、民生改善的薄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牧区仍然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牧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加快转变牧区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草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奋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草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草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当前,全省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具有青海特点的草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四区两带一线”的发展格局,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适合我省实际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主要目标是:力争到草畜平衡初步实现,草原生态恶化势头初步得到遏制,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得到完善、发展层次明显提升,牧区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基本扭转;到,草畜平衡全面实现,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得到较大转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四个结合”:

一要坚持把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与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相结合,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新转变。要紧密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和省上探索建立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生态奖补机制实现草畜平衡发展,确保减畜不减收、禁牧不禁养,推动草原畜牧业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重畜轻草向草畜并重、建设养畜转变,由局部开拓小市场向国内外大市场拓展转变。

二要坚持把草原生态畜牧业与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结合,实现牧区民生的新改善。要抓住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奖励性住房建设、草原新帐篷行动、户籍制度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积极鼓励和引导牧民向县城、重点集镇定居,转移劳动力,不断减少草场留居人口,促进畜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努力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矛盾,实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三赢”。

三要坚持把草原生态畜牧业与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保护的新成效。牢固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想,紧密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采取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尽快扭转全省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努力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草原绿起来、草业兴起来、牧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四要坚持把草原生态畜牧业与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相结合,实现牧民增收渠道的新拓宽。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全力推进必将解放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安置好这部分人是发展和巩固生态畜牧业的关键。通过专业合作社等多种途径,将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运输、生态旅游等产业。强化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草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

实践证明,生态畜牧业是我省草地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提升的纽带,是小牧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自然放牧与舍饲养殖结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加快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在牧区883个纯牧业村全面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将范围逐步向牧区的半农半牧村和农业村延伸。通过推行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以及小牧场式的大户经营等多种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畜棚等畜牧业生产要素,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新机制。加快培育后续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基金、贫困群众发展基金的作用,组织、引导牧民群众大力发展虫草经济、劳务经济、旅游文化经济等多种类型的个体私营经济,增加收入。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后劲。把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突破口,集中连片发展设施畜牧业,有效解决牧区畜牧业缺温、缺水、抗灾能力弱的问题,以设施建设的规模化推动畜牧业集约化发展。采取国家补助和农牧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拉动作用,以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围绕合作社生产,加强项目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人工饲料基地、草原围栏、牲畜暖棚、免疫注射栏等草原畜牧业基础建设力度,强化牧区防灾基地配套工程建设,实现“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围栏、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草料”的目标。

(三)加快发展草产业,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力争到,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达到560万亩,饲草料入户率达到60%。半农半牧区优化种植结构,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优质专用饲料原料作物复种套种规模,提高优质牧草和秸秆利用率。鼓励奶牛、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大力开展青贮设施建设。加大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增加饲草产量,环湖牧区大力推广规模种草,青南牧区扩大圈窝子种草规模;充分利用退耕还草地,推广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牧草产量。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生态畜牧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39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提高牧区农牧业科技创新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应用以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畜疫防治、良种繁育、饲草料综合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实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突出牦牛、藏羊优势,兼顾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无角陶赛特羊发展。同时,要积极研究适宜的组群放牧方式,提高畜群产出率。

(五)抓好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整合项目和资金,重点推进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海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黄南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土地、草场、牲畜、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努力提高生态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水平。以“一区多园”等方式,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更多更好地带动当地牧民发展草原现代畜牧业。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方针,积极探索和完善示范园区运行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示范区,确保园区发展的活力和效益。

(六)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努力实现生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依托牧业协会、养殖大户、养殖能手、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采取成员合作生产、入股生产、租赁经营等方式,推进草场合理有序流转,促进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适度集中。进一步加大农牧业龙头企业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利用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示范、吸引、带动农牧户提升生产能力。鼓励和引导新市场的开拓和营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吸收社会资本从事畜产品开发。

(七)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省内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的对接与合作,逐步建立交流协作、互惠互利的联动机制,共同做大做强“有机牛羊肉、柴达木枸杞、青海藏毯”等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积极组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扩大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

(八)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草原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强化草原监理机构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各项草原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草原管护联动网络,强化草原管护。强化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市场服务条件,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市场流通。加强县级和重点市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牛羊养殖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加强牧区信息、金融等服务体系建设,为草原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保障措施,夯实草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基础

强化保障措施,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是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一要切实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严格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力争将纳入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范围的草原全部承包到牧户或联户。认真做好草原功能区划定工作,力争到将我省草原牧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等草地的80%划定为基本草原。建立健全州、县、乡(镇)草场流转服务平台,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推进草原生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二要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更好更快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及周边、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实施三江源二期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青海黄土高原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规划,恢复和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

三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步伐。全面落实公益林补偿政策,加快探索建立湿地补偿和造林碳汇交易机制。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对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并给予补助,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核减超载牲畜,对履行减畜计划到位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加大牧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力度。

四要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马什格羊、哇沿等一批重点水源和水利骨干配套工程。加大牧区公路建设力度,加快通州高速公路、通县二级公路、通乡村沥青(水泥)公路和主要牧道及桥梁建设。按照“一主八辅”机场建设格局,加快牧区支线机场建设。进一步推进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加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提高通电覆盖面。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五要加大牧区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转移培训等专项扶贫工程,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构建牧区大扶贫工作格局。

六要加快推进牧区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牧区教育事业,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牧区办学条件;加大异地办学力度,推进城乡、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牧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健全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牧区文化事业,积极推动牧区群众文化活动和健身运动。逐步提高牧区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牧区新农保制度全覆盖,不断完善牧区救灾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