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小树枝引发基层治理大变革——北京市平谷区实施“生态桥”工程纪实

小树枝引发基层治理大变革——北京市平谷区实施“生态桥”工程纪实

时间:2018-09-02 04:23:30

相关推荐

小树枝引发基层治理大变革——北京市平谷区实施“生态桥”工程纪实

这是一片肥沃的热土,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泃水洳河,映带左右,构筑起北京东北部的绿色屏障。这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后花园”,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发展劲头势如破竹。这里有着堪称世界之最的22万亩桃园,打响了享誉海内外的农业品牌——平谷大桃,成为全区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新实践。北京市平谷区立足区域实际,围绕“生态立区、无农不立”的战略思路,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以解决桃树枝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这个农村环境治理“老大难”为突破口,通过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通了政府、企业、农户、基层党支部等在环境治理路径中的断头路,形成了生态涵养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平谷特色模式,在全市引起广泛关注。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作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生态桥’工程是‘三农’发展的一项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不仅促进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还对大气、土壤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基层社会治理做了重要探索,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值得推广。”

小树枝折射基层生态治理大困境

——随处可见的废弃桃树枝背后,反映的是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生态桥”就是要架设起一座联通发展的“生态之桥”,打通基层环境治理各主体之间的“断头路”

平谷区果业发达,是北京市农业大区,全区果树面积达38万亩,解决了10万余人的就业问题,成为该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每年全区果园产生废弃物达20多万吨,成为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险”的一个重要源头。

农业废弃物处理,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难就难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基层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平谷区以问题为导向,沿着“最后一公里”发现,政府、企业、农户、基层党组织存在4个“断头”,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政策、资源、信息等缺乏整合。

“果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很有前景,我们也一直对这个领域很关注,但是做这个领域的确有‘门槛’,如果没有政策、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很难真正涉足这个市场。”在采访中,有的企业直言其“痛点”。而果农们也有他们的无奈:“我们也很希望能有人集中处理和消化,但是一直没人管这些废物,自己家也没地方堆放,所以我们只能在村里河边随处堆放。”

随处可见的树枝背后,反映的是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存在断桥,催生着政府管理体制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平谷区提出了“生态桥”工程。区委书记王成国指出,“生态桥”工程以平谷“生态立区”战略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纽带,以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为突破口,探索政府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和基层治理等各项重大工作机制创新,是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根桃树枝引发了生态治理的深刻变革。从今年2月份开始,平谷区在刘家店、大华山、南独乐河等8个乡镇进行“生态桥”工程创新试点,尝试通过“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搭建金融、行政、运营、产业、信息等链条,打通基层环境治理各主体间的“断头路”。

瞄准机制创新打通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

——“生态桥”的改革探索绝不仅仅停留在生态循环的技术层面,更在于政府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通过行政与经济双轮驱动,平谷区找到了破解农业废弃物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来到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刚一进村就可以看到醒目的绿色厂房,这里是北京市大化肥有限公司,也是全区“生态桥”工程的首批试点基地。不时有村民骑着电动三轮车来此,车上满载桃树枝杈,过秤后的枝条陆续被送进机器,加工成粉末,留待与禽畜粪便或沼液沼渣混合,发酵成有机肥。

大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术介绍,试点实施的“生态桥”工程采取“种-养-沼-加”模式,以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和沼渣、沼液为核心原料,通过生态环保技术加工制成有机肥料还田,形成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在根本上贯通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就是要冲破传统的博弈思维,割舍已固化的体制机制。“生态桥”的改革探索绝不仅仅停留在生态循环的技术层面,更在于政府治理机制的改革创新。“生态桥”工程让政府成为一个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的中心枢纽,将项目放在市场中培育生长,改变政府以往单向的拨款体制,由此形成一种拨款变投资、投资变股份、股份变权利和收益的良性机制。通过政府资金“拨改投”的形式,实现了由“把蛋放在锅里”向“把蛋放在窝里”的转变,本质上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

在平谷区区长汪明浩看来,“生态桥”的综合效益堪称是“投1笔,省11笔”。他说:“搭建一个‘生态桥’,不但实现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还连带解决了治气、治水、治土、治环境,保生态;防火、防汛、防疫;美丽乡村、美好田园建设以及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一项投入就能解决多个部门的支出。”

在“生态桥”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引导农户自发参与其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行政与经济双轮驱动成为了破解难题的新路径。经济驱动的办法就是“物物交换”,每个农户可以用1吨果园废弃物兑换1吨有机肥+其他生产生活资料,从而提高百姓参与积极性。

通过不到一年的实践,平谷区探索推广的“生态桥”成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村级组织、科研机构支撑的生态共治“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在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同时,打通了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多个链条。

全链条治理新模式的效果已经开始凸显。截至目前,“生态桥”工程已经收集粉碎树枝1.1万吨,转化生产有机肥5400吨,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检测,“生态桥”产出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达75%以上,大大高出市场同类肥料50%有机质含量。

让村民在基层治理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生态桥”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红利、感受生态文明,也推动政府在自我革新上和农民在环保参与上迈出坚实一步,政府和农民的“一公里”得到有效叠加、完美结合

一大清早,寅洞村的果农胡占明就载着满车的桃树枝,来到“生态桥”基地,上秤、卸货、领收据,后面交树枝的果农排成了一条长龙。“今天我把这肥领回去,明年开春我就用上。”老胡说,“自从实施了‘生态桥’,我们就知道了啥叫干净整洁的村,见着了品质好的有机肥,也省下了买化肥的钱,这账我们会算,这真是个好政策。”

“生态桥”有机肥的吨成本比市场同类产品低了700多元。农民在收集、储运的过程中,利用闲暇时间创造了这700多元的价值,这正是1吨换1吨背后的价值所在。

“现在的‘生态桥’治理工程让村民感到幸福,过去树枝子堆得到处都是,现在街里面、田间地头干净了,走道过车也痛快了,瞅着也好看了,我们村是越来越美了。”寅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邢术贺高兴地说,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由以前的“站着看”变成了现在的“跟着干”。

“生态桥”到底有多长?就是“一公里”,弥补的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开启的是农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初一公里”。政府在自我革新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农民在环保参与上也迈出了坚实一步,政府和农民的“一公里”得到有效叠加、完美结合。

长效化运作是“生态桥”的生命保障。平谷区副区长付湘生表示,下一步,将成立“生态桥”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统筹部署、协调推进工程建设。在果树枝条粉碎分站的建设上,研究社会化运作机制。制定“生态桥”工程运行办法及相关制度,加快推进刘家店镇和南独乐河镇试点建设。抓紧建立可长效运转机制,最终实现由政府的扶持、支持到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这场由一根桃树枝引发的生态治理革命,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感受到了生态文明,也增强了京郊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实践探索证明,“生态桥”是发展之桥,破解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联通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桥”是共治之桥,打造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互惠协作链条;“生态桥”是政策之桥,以创新的举措提升了各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

改革的脚步不停歇,蹚出的大道愈宽阔。如今,“生态桥”工程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随着其持续推进,更多基层治理的藩篱将逐渐被打破,助力平谷区乃至北京市驶入生态文明发展的快车道,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景象常伴首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