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

社会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

时间:2020-12-05 16:55:31

相关推荐

社会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

大家在工作中和学习中的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论文,甚至都会需要编写论文。论文一般是根据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对某一项研究的进行记录和分析。那你知道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社会心理学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社会心理学论文1

幸福在每个人眼中的视网膜上成不同的像,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追求。但有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的小幸福,忽视身边的人和物给我们带来的开心与感动。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树立好心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作一个好的规划。

【关键词】:幸福,心态,幸福观。

这个学期我有机会接触了幸福心理学,在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深入了解的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于之前的看法。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讲课方式以及饶有趣味的课堂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关于幸福的定义,我有了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以前懵懂的我!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幸福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可信赖的朋友。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一切随之拥有。”在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富有哲理的言语的同时,也感叹这句关于幸福的注释很好,很实在,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进行太深入的思考。

这学期在第一节幸福心理学课上老师引导了我们一起思考什么叫幸福,我发现在被别人忽然问道什么是幸福时我竟然回答不出。于是,我又想起一个电影里讲的东西:在这个电影里面,范伟饰演一个农民工,人家问他什么是幸福?他也愣了一下给出了这个回答: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一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就蹲在那里就比我幸福。这种回答很有意思,它就是一个比较。按照他的逻辑,幸福一定意义上是我们比较出来的。随后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说了一句话:“什么叫幸福很简单的,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啦!”这时,另一个同学说道“你们还记得去年春节晚会上,小沈阳跟赵本山演的那个小品《不差钱》吗?里面有句话成为了去年一个流行语。小沈阳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赵本山说不对,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听完他们这两句话,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拜金主义者,一个特现实的人。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把幸福和钱挂钩,那幸福是否就意味着钱越多的人就越快乐呢?

很快,老师在课堂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有钱就能带来快乐,像我现在虽然不是富翁但我很快乐、很幸福。可能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对于我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教书、带孩子等等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幸福是靠你们自己去感受的”。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像老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幸福观跟自身缺乏思考和总结及当今的社会的基本状况有关。就如《卓越企业家终身学习月刊》上所讲的一样: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今天这个社会,叫做快速、多变、多诱惑,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状况。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化得很快,这是好的地方。但同时也是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快速会让我们有些麻烦,那就是忙。我们人人都很忙,有很多事要做。其实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忙到最后连心也丢失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要去寻找心。也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及时地去体验自己的幸福。于是身边的小幸福都被自己忽视了!

学习了幸福心理学之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探索自己的幸福观。

其实自从踏入大学以来我经常感觉到空虚,我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干嘛?真的感觉不到快乐,找不到幸福感。因为我内心一直纠结着!之前我是没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在斗不过自己内心强烈想读大学的愿望时,我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了民政读书。开始的一段时间我是踌躇满志,积极地竞选班委,加入学校的部门与组织。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焉了,我发现我的内心不快乐。因为我不喜欢费尽心机去拉拢同学支持我;不喜欢在部门里表面上和所有的人都和和气气的,而背地里却在争权拉派;不喜欢在舞台上表现很假很假的一面。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幸福观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我在想:是否幸福就是在班上每门功课都得A,然后拿到国家奖学金;是否幸福就是在部门里争一个好的位置坐,受到众人的敬仰,随意地支配别人;是否幸福就是在每个大型的舞台上都能看到他亮丽的身影,获得鲜花与掌声,让同学们都钦佩自己;是否幸福就是和每个老师都打好关系,说话有底气、做事有背景有靠山。正是因为这些想法让我每天都不开心,因为这些我一条都做不到。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学校如同一只蚂蚁,渺小地不能再渺小了。我努力着却做不到这些,所以我更加地自卑,更加地瞧不起自己。于是我的心情也跟着自己的内心变化此起彼伏,频繁地出现焦虑、恐怖、悲伤的心理现象。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我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现在,在我眼里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我一直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和自己心仪的男生谈恋爱是很幸福的事。因为这样自己很开心,把每天都过好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因为对于别人来说所谓的幸福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开心的感觉是一样的。只要自己觉得开心那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其实就是开心的另一种说法。”不过幸福比开心包括的要多,开心只是说自己当时的一种心情,而幸福包括了健康、家庭、爱情、事业和友情。如果这些都很完美,那你就是很幸福的人了。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这时,只要你开心就是幸福了。

确保现在的幸福感得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后的幸福我也应该做一个好的规划。

对于健康我要重视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身体不好,那么他干其他的事也会经常有着有心而力不足的感觉。众所周知,钱可以买到药却买不到健康的。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我们都非常重要,健康是成就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大学里我要谨慎地对待恋爱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男友,为自己将来的婚姻打下基础非常重要。众所周知:爱人是与你相伴一生的人。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你就会拥有和谐的家庭,而和谐的家庭才是你停泊的港湾。当你外出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有人牵挂着你;当你回到家里,有人嘘寒问暖,疲惫的身心在这儿得到修整。革命导师列宁与妻子克鲁普斯卡妮,科学家居里夫妇,他们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和赏识,甚称典范。不管他是否与你一同从事相似的事业,你俩都能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奋斗。所以,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异性深深地爱着,就是你的幸福。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床异梦,家庭便危机四伏,你便寝食难安了,而幸福也会荡然无存了。所以在大学里我要为自己的幸福做好规划,不要因为寂寞而随便找一个男的谈一场耗钱、耗时、耗力、耗感情的恋爱。

虽然之前因讨厌阿谀奉承而没有幸福感,但我不能忽视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开心,不能忽视朋友的重要性。《永远是朋友》这首歌里有句歌词说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俗语也说多个朋友多条路。生活在大千世界,一个人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即使你很富有,很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万事不求人。而且,许多时候,我们除了物质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的需要。你的感情需要与人交流,你的心声需要有人倾听,你的思想需要有人理解,你有些矛盾和疑问需要有人化解……所有这些,都需要朋友。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友谊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能照亮人的心灵。有了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你的生活才会一帆风顺,丰富多彩。所以,要想获得好的幸福感,朋友这条链子不能断的。

幸福是一个奇特又重要的东西,它如同刚吹起来的泡泡一样,五彩缤纷地点缀着我们的天空、点缀着我们原本单调又乏味的人生。它轻盈地飘起,晶莹剔透的样子又是多么脆弱易破碎呢。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社会心理学论文2

摘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了解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影响,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网络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为陕西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网络游戏;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网络游戏的重要使用群体之一,沉迷网络游戏必将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与观念等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上网成瘾,痴迷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络游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4所高校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向陕西省4所高校200名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4%.

1.2.2测量法:选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以北京大学心理系提供的15个城市成年人的相关数据作为常模。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1网络游戏的参与性

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SCL-90自评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等指标上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基本不玩游戏的人,其中焦虑因子的分数在经常参与网络游戏和不参与网络游戏的两组学生之间差异的显着水平极高(p<0.01),在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几个因子的分数上虽有差异,但是不是十分明显,也能看出经常玩游戏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症状分值是高于不玩游戏的学生的。

2.2网络游戏

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表2数据表明,理工科学生的SCL-90测试中各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差异非常显着。文科专业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各项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基本不明显,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指标的分值的主效应的差异及其显着。文科专业、艺体类专业学生在自评总分、精神病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分数主效应明显,尤其恐怖分数的主效应还的显着性差异程度是非常高的。理工科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更能通过成功晋级或的认可与满足感。网络游戏的规则非常明确,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是平等的,成功晋级主要是依靠玩家的游戏能力和技巧来实现的,这种状况让学生感觉非常公平,进而被游戏所吸引,长期沉迷其中,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因素的不满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陕西省高校学生在网络游戏类型的选择上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同一网络游戏对男女生的影响也不同的。在网络游戏的参与中,男生的症状自评总分、强迫、躯体化、抑郁、敌对、焦虑和精神病等因子分数都是明显高于女生的,尤其强迫、人际关系等两个因子分数在男女间差异更适明显。一般情况下,网络游戏的女性参与者相对于男生来讲还是比较少的,这会降低女生因玩网络游戏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男生参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每次参与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喜欢参与,态度非常积极,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就会增加。

大学生的自律性或自控能力较差,他们明明很清楚网络游戏玩的太多,会大量消耗精力,对身心健康不利,但是却欲罢不能。

2.3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对策分析

2.3.1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减少寂寞、孤独的感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家人、朋友多联系,加强情感交流,缓解孤单、寂寞的感觉。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充分利用网络向亲人、朋友诉说或求救,释放不良情绪,获得亲友的安慰和帮助。可以通过网络扩展交际圈,转换交流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网络的隐蔽性特点,可以帮助因自身的某些缺陷而不愿与人接触的学生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沟通,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2.3.2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在心理上过于依赖网络,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上网时间过长,学习、运动、与老师或其它学生及朋友交往的时间与精力就会减少,久而久之会进入身心的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当中,过分追求虚拟世界里所获得的成就感,与现实世界的情况形成反差,导致想法与现实的脱节,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因此,学生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状况,采用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强化网络的学习功能。

2.3.3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多关注性格内向、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多跟他们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多跟同学交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孤单,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而非虚拟世界里找到成就感或学习兴趣。

三、结论

3.1总体来讲,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不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网络游戏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文科专业学生和艺体类专业学生;男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较多,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女生的情况相对较好。

3.2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网络使用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等措施来实现。

社会心理学论文3

摘要: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积极的力量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各种困扰。在当前复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同时,自身也存在着情绪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对于对研究生去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实现自我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生;自我教育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激烈化的社会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考研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选择,但就业市场并非如此乐观。有些人开始抱怨高学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提升的空间和价值,甚至有人称研究生已经贬值,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学校应该正视这种心理问题,正确把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并指导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上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积极的克服困难,并利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这对提高并完善研究生自我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与特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理念,主要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等;在个人品格层面上表现为爱的能力、潜力等;在团体或组织层面上表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等。其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他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指出了其本质的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贯穿其中的整体研究特点有:首先,研究积极情绪。从主观经验的角度来看,它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以及对构建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其次,研究积极特质。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构建积极的关人际系能力。最后,研究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非常注重活动的团体和社会机构,这将有益于学校和社会等组织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特质,并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

二、 研究生自我教育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把自我教育又称自我修养,是指受教育者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广义的自我教育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过程。狭义的自我教育是一种自我批评的道德教育方法。综合学术界的观点,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可定义为研究生在高校的指导下,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四个阶段,以达到认识和完善自我的活动。“自我教育决定整个教育的成败”,教育虽然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但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而所谓“内化”,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 20xx) 3 号]指出,“在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指导的同时, 充分调动研究生在德育中的自我教育主体意识。”研究生是国家高端人才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自我教育是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这有力地说明了自我教育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

第一, 从研究生自身特点来看,自我教育有较大优势。研究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研究生的学生类型范围较广:有本科应届或往届毕业生,还有一段工作经历的脱产学生或在职学生;研究生的分散性和流动性比较大。此外,研究生作为高素质群体, 知识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完整。各方面比本科生更为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更具备自我教育的条件。

第二, 从研究生培养目标来看,自我教育举足轻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自我教育主要是个体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达到人格的升华, 使品性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将完善个体与素质联系起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全人格。

第三, 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自我教育不可或缺。现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多采用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导师负责制,这种模式对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要求更高。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习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学习生活相对分散。这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调节能力,克服和矫正不良意识和习惯。

第四,从研究生培养质量来看,自我教育是保障。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高科研意识和学术研究水平,而学术发展亟需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独立科研的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依赖于研究生自主发展水平的提升,而自主发展的前提就是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只有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教育,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才有保障。

由此可见,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 高校要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因此,自我教育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关键环节。

三、积极心理学在研究生自我教育中的应用

(一)体验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指个体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幸福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强调大家要主动去选择快乐,学会建构快乐的方式,从实践中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行为。自我体验是我们的客观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各种情感体验,从低到高有认同、体验、内化三个环节。如果学生有积极乐观的情绪,那么它将有强大的自我控制力,能够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工作热情,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研究生参加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活动。为此,应提倡人性关怀,更加注重尊重研究生具有个性的积极经验,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三个方面去明确研究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相互独立自主地开展自我教育。

(二)塑造积极的特质

积极的心理特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培训和发展这些积极的特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的品质,就可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开设研究生积极心理学课程,其内容包括如何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以及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感。旨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他们的潜力,提高积极的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因此,如果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用积极心理学分析问题的话,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和客观的认识自我,有意识地提高自我,为自己建立严格的标准,并从积极的角度完成自我评价,从而改进教育的过程。

(三)树立积极的榜样

积极心理学除了内在的积极作用外,还需要外在的动力去牵引和指导,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导师应该为研究生自我教育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执行者和主导者,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培养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成功或失败。在学校,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与导师的关系十分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上的授受关系,还是一种人格上的民主平等的关系。研究生在导师的引导下,从思想道德上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水平。其次,发挥研究生党员和干部的带头作用。作为研究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研究生充分发挥着自身在学校和研究生群体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通过严格的研究生干部选拔制度,以提高整体水平和各方面素质、充分发挥榜样为目的,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措施,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充分履行学生党员和干部在其中的带头作用。

(四)构建积极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的积极特质是与环境、社会都分不开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校园文化和环境属于学校潜在课程范畴,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服务重要岗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和展现积极的力量,对实现自我教育非常有用,而个人也可以在与校园环境的互动中充分地表现积极,造成两人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为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学校、教师和研究生管理机构应开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志和期望,支持他们按规定独立自主地展开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发展一个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习和生活在一个安静和美丽的校园里。

四、总结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把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其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积极的人性论。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种种理念与自我教育通过主体的潜能开发而发生作用机制不谋而合,对研究生独立人格养成和塑造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自我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当代中国研究生心理问题及自我教育的实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xx(02):32-34.

[2]全鑫,张栋科.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路径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xx(02):09-11.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2—3.

[4]胡晓芳.用积极心理学构建高职女生幸福人生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3-4.

[5]朱一飞,武琳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阅读,20xx(10):28.

[6]银星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探讨[J].传承,20xx(11):86.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xx.

[8]翁诗环.大学生自我教育探析[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12-15.

[9]秦训学.自我教育——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04):58-59.

[10]陈闻.研究生自我教育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8)::23-26.

[11]柳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12):247.

[12]宗岚,马会梅,刘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xx(05):2-10.

[13]李俊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J].才智,20xx(03):211.

社会心理学论文4

摘要:教育心理学就是让教师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若是能够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以达到增强语文学科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含创造性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出蓬勃的生机,能够有效地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认真地分析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帮助学生健全心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心理学内容

新课改出台后,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生活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师利用课文营造心理教育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还能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动力。教师在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各种心理教育因素,深入地钻研,更好地发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例如,《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虽然不是以白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文言文精练的文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课文之中主人公具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中人物的话语进行揣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创设“论学”的情境,让学生自行根据文章进行表演,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进行具体的分析,剖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精心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心理学,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塑造科学的心理,创造和谐的环境。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引用部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在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文章进行感悟,深入了解其内涵,在英雄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芦花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针对文章中对“老头子”的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还能够品味其神情和语言等,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品读和想象,随之产生敬佩之情,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过程,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点拨,针对学生品读后的感悟进行升华。2.合理利用事例进行心理引导为了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在展开《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文章中主人公替父从军的故事表达花木兰的品质,不仅展现出木兰的勇敢和善良,还展现出其对家人的爱。教师将花木兰的年代作为背景,深度地剖析人物心理,挖掘出花木兰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3.创设相应的心理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心理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划分为多个小组,让不同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来诠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能够展开自我反省,看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也犯下虚荣的错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从自身的教学观念出发,对课堂的心理教学环境不断地进行优化,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心理教学的想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在定下教学目标之后,要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放松地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平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接近心理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要想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智基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利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康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探究[J].科学中国人,20xx(23).

[2]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xx(4).

社会心理学论文5

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本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本人在自己的英语教学生涯中,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和思考如下:

一、 直观教学和建立错题档案

英语是一门实践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和操练。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根据这一学说,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接受英语新知识时,一定要让这个刺激在他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或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或运用有声、有图画、有动感的多媒体电脑课件、挂图、简笔画等多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吸引住,并且久久难忘。同时桑代克又指出,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率不断加强、失用率不断减弱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我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把平时练习和小测试做错的题归纳总结到一个本子上,反复琢磨、领悟,直至掌握。每次考试前,让学生再重新复习一下错题本上的题,使其尝试错误的重复率大大降低,考试时准确率大大提高。

二、 兴趣教学

1、引入竞赛

中学生好胜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把比赛引入课堂,并贯穿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用比赛积分的方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比赛内容可以包括必答题、抢答题材、对话表演、单词背诵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比赛的优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落后者也会不甘示弱,他们会在下一次比赛中发奋努力,表现更好。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同学为了整个组集体的荣誉,都会积极准备,上课很少出现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赛,也给了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2、直观教学

上课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让语言更加真实和具体,创造学习英语的气氛,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无意识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比如,初一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易混且难以掌握,我们既可以利用一些挂图,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练习Who’s this ?He’s/She’s… What’s his/her name? 也可以在班级指定几个同学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3、英语歌曲

利用琅琅上口,简单易学的歌曲旋律来总结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不失为一种巩固知识、增加趣味的好方法。例如用《找朋友》、《丢手绢》、《两只老虎》等旋律把课本的重点、难点编成歌词,让学生在歌声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到趣味无穷。

4、课外活动

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不应该固定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收看英语节目,排练英语小品,猜谜语,快速反应,击鼓传花等。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既玩得开心,又轻轻松松的复习和巩固了英语知识。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三、 分层次教学

孔子很重视因材施教,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研究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分层次教学。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按照量力和可接受性原则,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成绩好的学生做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以达到提高的目的;让中等学生做有把握的练习,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成绩差的学生做一些比较容易的练习,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外语的机会。在课外辅导和作业要求方面,也应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对中等以上的同学,要求做些课外的练习题,鼓励多读英文原著,以扩展知识面。对一些学习能力欠佳,成绩稍差的同学同要求他们掌握课本上最基本的单词、词组、句型,总之,对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放开走”、“拉着走”、“抱着走”的策略,尤其对差生,更要多加“偏爱”,因为要想提高班级整体成绩,差生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下,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在知识的技能上的缺欠,分别采取不同措施,满腔热情地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四、 激发动机,强化记忆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学习阶段分为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联合会——记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其中 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可见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其学习目的。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以及出国留学深造等,这些都是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因素,而学生的主观意愿、需要是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求知欲望,那么学习就很被动,成绩就很差。因此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英语学习,增强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学习的第五阶段为记忆阶段,而英语需要记忆的内容又很多,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这一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这了强化记忆,克服遗忘,我做了以下尝试:

1、小步子,快节奏

平常记忆的内容要控制量和度。量多了,消化不了,反复少了,记不住。所以要进行适当的集中和反复循环。在教学过程中,课前5分钟听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把前一天学习的知识简单的归纳总结后,第二天及时听写,时间不长,量也不大,学生容易记住。

2、趣味记忆

趣味记忆法就是将疑难知识加以高度概括后,再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将其要点、规则、变化规律等串联起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巩固记忆。比如在教序数词构词法时,我教给学生“一、二、三,特殊记,八去t,九去e,ty变成tie,遇着ve变f ,再加th,寥寥几句,把从第一到无穷大的序数词构词细则都包罗在内了。再比如在教可跟不加to的动词不定式做宾语不足语的动词时,我用例句逐字逐句讲解了“一感(feel),二听(listen,hear),三让(let,make,have),四看(see,watch,notice,look),还有一帮助(help)”这句简单的话。其实这是个出错率很高的知识点,也一直是一个让我非常头疼的难题,几乎届届如此,现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它痛快地解决了,容易记且不易忘。

3、发挥内隐记忆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隐记忆力即无意识记忆力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隐记忆力。平时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内容可涉猎各种各样的语言资料,既可以读教科书,也可以增加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能力许可,可以读英文原著,总之要加大阅读量,使信息量的输入要大,这对培养学生语感很有帮助。

五、 建立大的语法观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时,要给学生一个框架,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这一点对初三毕业班的复习工作尤其有指导意义。初三下期,当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讲完时,一般情况下,老师都要着手进行复习。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英语知识有一个清晰全面系统的概念很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全面系统总结各个语法项目,如词类、时态、从句、句子结构、语态、不定式等,让学生对语法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让学生有一个大的语法观,学会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结构。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开阔自己的视野,并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会少走很多弯路。我相信只要不断用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摸索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得失,每一个老师都能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论文6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阶段,婴儿时期、青少年时期、老年时期等等,不同的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而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各个时期心里特征的一门科学。讲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为例,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注意力在稳定的增长,记忆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将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此外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多动症、学校恐惧症、以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等等。教师掌握了学生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特点和问题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龄前教育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接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也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密切相关。但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儿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是向儿童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在上小学的时候无法快速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和发掘,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和小学一年级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简单的拼音字母和日常常用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数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锻炼学生注意里的集中等等。让学生在学龄前就能够尽可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2、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是非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一旦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且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小学和幼儿园的差距非常大,对于环境的忽然改变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现上学恐惧,害怕老师,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形式,例如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尽早的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起来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他们经常会觉得有一些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用发展心理学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减少对教育改革的误解和抵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心理W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发展心理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根据学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心里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此外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推动,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和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更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心理学解释了人在各个时期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学生很多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总之,发展心理学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论文7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有效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努力提升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师信念

1.积极参加各类教师教育学习及培训近年来,我国愈来愈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各级部门都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培训活动。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脱产学习来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水平。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级部门的各式短期培训来加强学习,如国家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师培训项目或者省、市、县各级举行的短期教育培训。此外,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可以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或搜索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但需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认知水平除了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教师应加强阅读教育心理学著作,关注英语教学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多思考,提升理论认知水平。

3.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或短处。对于新手型教师或者教学遇到困惑的教师来说,可以虚心地向其他教师请教,吸取别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许一个细小的教学想法、一个微小的教学行为都有教学启发性。

(二)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学习情感

1.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效英语教师应当先了解并综合分析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背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业能力倾向的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其次,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适时地实施差异性教学。

2.为学生创设良好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宜于学习的良好英语学习氛围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建设富含英语元素的校园环境和班级教室环境。以校园和教室为主的学校物质建设是教学和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也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蔽课程”之一。其次,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甚至发挥个人魅力,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降低焦虑。

3.在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情感英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法,促使学生注意力的形成,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意志,发展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等。以增强学习动机为例,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在动机,也要合理利用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个性心理状况及其变化,对于有碍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苗头,在教学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4.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性费厄斯坦认为,自出生起儿童的学习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预和影响,他把这些在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叫做中介者。教师绝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者,更应该是中介者。作为中介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认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与学习材料实现多面互动,最终实现自我指导。首先作为中介者,英语教师为学生和学习之间搭起一座起支架作用的“桥梁”,发挥好中介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以适宜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创设条件为学生感知新知识扫清障碍;引导学生回忆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引导思维,帮助学生清理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主动建构,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其次,我国教学长期处于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的自我封闭式的“花盆”之中,产生了明显的“花盆效应”: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有效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元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符合我国英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模式。

(三)勤于反思,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即行为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客观回顾和自我评价,深入理解行为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及动机,自我小结,以期在未来改进提高的行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

1.写教学日志英语教师可以将日常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反思那些不利于学生情感和心理的英语教学行为和设计,进而为以后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决策。

2.观摩和分析英语教师可以参与组织化或非组织化的观摩,观摩他人的教学现场课或录像,促使自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别人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情感方面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或吸取教训。

3.问卷调查及访谈英语教师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师的教学、学生自我以及英语学习的内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在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中得不到的信息,因为访谈可以使教师了解受访者的内心活动和真实的想法,然后运用这些得到的信息反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

4.行动研究英语教师可以瞄准影响学生心理和情感的某个英语教学环节、步骤,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开展研究,然后研究这些教学环节和步骤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行动研究报告。

二、结语

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联系紧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普遍存在着理论上认识不深、实践中运用不当的现状。因此,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来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一条有效英语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之路;广大英语教师应该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装备自己的头脑,指导教学实践,并勤加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有效英语教师,这样才会从本质上促进我国英语有效教学的全面实现。

社会心理学论文8

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语文等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比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口算时我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情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理由,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策略。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策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此,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平台,使教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

二、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善;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关怀、鼓励和期望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和振奋,对他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从而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我们都能一分为二,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必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搭建表现的舞台,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标准,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建立在了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上,让教师为学生服务,搭建一个展现学生各方面能力与才华的舞台,让学生来唱数学这部“大戏”的主角。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辩论。辩论是相互公平竞争,激烈角逐的唇枪舌剑的口舌运动,它能培养人一种临场发挥的能力,应激能力,敏捷的反应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密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辩论是一种思维的高级运动。小学生尽管还没有那么严密的逻辑,那么锋利的语言,那么详实的材料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但通过互相指出对方的纰漏之处,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种不同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展开的学习活动。影响学生合作学习成功进行的因素有积极互赖、个体责任、人际交往技能等。教师要根据这些因素,推动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其群体意识。平时不爱动脑筋的、极少动手活动的学生,也会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如在教学图形的欣赏与设计一课中,教师采用分组合作设计图案,那么,小组里的成员为了群体的荣誉,通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协调和达成观点,争取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呈现一幅幅新颖而有美感的作品。开展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人相处的开朗性格,防止学生孤癖性格的形成,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与人交往的技能。

五、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可能性”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例如上《圆的周长》这一课 ,教师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教师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 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渗透的材料来。

社会心理学论文9

引言: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是死板的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恰当的应用其它专业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还需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心理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点,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科学知识领域徜徉,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趋势

教学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变革已经从以往单一的言语讲述转变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科学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方法发展也呈现除了新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心理学研究主要对象就是人的心理现象,对人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教学理论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结合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给于充分尊重,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注重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动开展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孟子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良好呈现出来,在独立思考中进行反省。但是对教育领域发展进行深人分析发现,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社会不断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众多学科领域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人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认为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一内容不仅代表着他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人研究,同时反映了科学的不断发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讨工作已经开始。他明确的指出,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越小年龄阶段教学活动开展越需要心理学知识进行引导。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教育领域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道理也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证。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行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陷人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具有的创新意识呈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二、现代教学方法与心理学的融合分析

众多教育研究人员认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影响。不良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学课堂成为扼杀人才成长的主要场所。全球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蔓延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现阶段国际竞争越来越为激烈,如果谁没有重视教育改革,谁就会在新世纪中失去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全球教育教育改革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在内容、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改革的切人点却有着相似指出,就是对课堂结构进行充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得到这样这一结论,关注心理学现代研究成果,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下面就对教学方法与心理的融合进行深人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分析,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工具,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浓厚的兴趣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着积极影响。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对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变化和意志情况进行了长期性的观察。最终了解到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踊跃,不仅会非常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专研精神。他们不畏惧在学习中遇到的众多困难,会在难题攻关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他们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畏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同时也会产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从中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态度有着较深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奠定良好基础。兴趣来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学了可以派上用场”的心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在叫许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在生活中的众多方面也有所应用。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知情统一,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表示,学生智力因素与学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因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所在,可以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调节,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对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着较深影响。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人员也逐渐认识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生学习过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统一。暗示教学方法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情意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导启发式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上文叙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看重的不应该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倡导启发式探究教学,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依据学习要求选择学习方法,并且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学会”向着“会学”方向转变,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懂得自学。从某种层面上进行来讲,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这样为学生后续学习道路也可以做好铺垫。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开展重要任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的主要对策。

(四)集思广益,强调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学对教学活动中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联系非常看重,强调众多动态因素之间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将众多动态因素的优势咋还能现出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学方法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单向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灌输,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试着将社会心理学对合作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区。我国对该内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较晚,但是经过长时间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观成就。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突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非常适合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需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了解,促进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省,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

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一些专门的个别化教学法如程序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强调这一点,就是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总体来看,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关注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学生享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力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洛不相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并努力设法适应这些差异,这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都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语:

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多教育人员都需要加强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教育水平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可以避免教学方法改革过于盲目,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教育方法改革。注重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使得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并且具有较为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论文10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有关教学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以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服务社会,借由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理论知识展现自身的创造性价值。但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并没有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育人机制:本土专业教育活动起步较晚,学生素质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本文以应用心理学专业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出发点,探讨其如何建设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策略

社会群众的心理压力问题亟待解决,纵观当前的心理学人才应用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追求始终不曾停止。高校要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投入到社会岗位当中,提升人才自身的竞争力,完善本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结合社会用人需求与人才发展需求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建立集理论教学、实训授课、全员交流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成长。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力度不足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西方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我国教育改革工作起步较晚,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土校园中的发展速度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成绩。1988年起,我国的教育部才正式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面对新时期下的教育格局,教育确定了未来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领域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1]。随着我国经济力量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板块”,报考考生逐年增加,社会人才缺口逐步扩张,对于高素质、高人才的强烈追求已经成为一种风景。但回顾高校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其所实施的教育指导方案并没有满足这一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人才的培养、教育一直遵循着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的原始框架展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被调动起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但高校所采取的教育指导理念并没有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学分、绩效,这是考核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发展质量的关键标准,但并不能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部分专业教学活动失去了长期性价值,导致学生面临着更大的从业压力。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专业人才成长缓慢,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发展得不到保障。

1.2教育指导理念脱轨,人才难以进步

要在新时期下培养出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必须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教育指导理念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设计集理论授课、实践教育、自我发展于一体的教学指导模式,全面带动学生进步[2]。另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必须放宽视野,针对新时期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从业要求调整育人模式,保障其具备参与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完善育人工作。结合现实的教育经验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自成一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教师仅注重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并不会针对学生未来的从业需求、择业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活动与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问题脱轨;大部分教学活动重视理论灌输,少有教师会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活动、心理意识形态调研等工作,导致学习者只能“躺在教材上吃老本”,个人的学习能力无法发展,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2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设意义

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来自于学生、社会的双重挑战:学习者渴望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学到更多可用的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自己培养为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的新时代人才;社会用人单位提出了培养复合式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全新教育要求,重视人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表现。在内外的同步限制下,创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其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借由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实践教育、技能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引导,将学生打造为符合现代用人要求的新世纪人才;第二,提升本校的教育竞争力。当高校以“随波逐流”的方式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各个学校之间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为相近,教育工作的竞争力、时代化特点无法表现出来,导致学习者难以进步。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分别从人才需求、学校环境两大角度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加快现代人才的成长速度,展现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竞争优势。第三,满足社会用人要求,借由应用心理学专业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3],社会企业、用人单位也可以适时参与到育人活动当中,将社会大环境下的用人趋势、学生的新时代对于人才技能的综合要求带到课堂当中,细化人才培养细节。建设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学要求的回应、是对学生需求的回应,更是对社会岗位的回应。

3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策略

3.1补充育人资源,全面满足教育要求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已经被提上日程,高校开始针对现代教育要求规划相关教育模式。但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了“优化教学模式”上,少有教师会考虑到学生能力、需求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对于新时期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来说,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多样化、可选择为基本的出发点,重视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资源的综合应用,除了教育方法的改革之外,更要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方案,重视多元资源的灵活搭配,满足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针对这一教学定位,高校在围绕应用心理学专业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多元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灵活优化教学指导方法。一方面,做好科学理论的开发与应用工作,以教材、教学大纲为基本的教育参考材料,设定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细节,提高人才的学习效率,将专业的应用心理学理论、故事、应用案例导入到课堂当中,充分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4]。另一方面,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资源的对外延伸应用工作,除课堂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之外,结合社会用人要求、有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故事、基本职业素养等信息开展指向未来就业的教学指导工作。将职业岗位要求、单位人才选拔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用人趋势变化等信息带入到专业教学活动当中,完善信息供给链,打造从人才培养、理论教育、人才素质要求到未来择业从业的专业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让学习者正确认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加快人才的成长速度。

3.2设计实践活动,检验学生专业技能

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但一些教师陷入了传统教育的窠臼当中:虽然在不断尝试开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但育人工作大多以理论教育为核心,忽视了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需求。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组织实践化教学模块:一方面,增加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特色元素,加快教学模式的成型;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技能发起针对性测试,正确评价学生能力,带动学生发展。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板块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实践化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新一轮的探究、思考、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组织以“心理问题疏导”“情景模拟”为主题的专业化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技能发起综合评价。如下列案例所示:某男子驾车时与妻子发生车祸,妻子不幸身亡,男子一直感到十分愧疚,并伴有无法睡眠、精神恍惚等问题,在驾车时,总是会刻意踩踏刹车,甚至一度对驾驶行为产生畏惧情绪。对于患者的这一问题,应该如何进行疏导?实践化教学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块:除了要求学生应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之外,还重视对学生人文思想、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模拟相关情境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时,学生要为患者送上心理关怀,结合专业心理知识消除患者的应激反应与创伤心理,通过科学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完成疏导任务。在学生各自展现技能之后,其他小组成员、教师共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指出其在理论知识应用、专业态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问题,加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借由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引导学生,也可以加快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速度。

3.3应用线上平台,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要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关高校与教师必须结合现代技术、教育指导理念来优化教育活动,全面引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步。教师应该尝试以“互联网+”为阵地,打造“线上+线下”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的生成。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在缺乏直观对象与学习素材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取得出色的学习成绩。教师要对线上平台进行开发、应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依靠“线上+线下”的全新机制完成育人任务。在围绕应用心理学专业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打造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首先,借由线上平台延伸育人课堂,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课堂互动、难点重点知识讲解组织授课,并在线上教学平台中导入对应的教学资源:专业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案例,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的素材。高校可借由“刷卡登陆”的方式提升本校线上资源库的保密等级,允许学生通过“一人一证”的刷卡认证方式进入到线上平台当中,开展理论预习、案例分析等活动。随着线上平台的逐渐成熟,要增加专业情感教育、职业压力纾解、社会用人需求、学术交流探讨等多功能板块,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资源供给,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做好线上教学多平台与线下教学活动之间的联动工作,借由线上的学术交流、问题讨论为线下的教学提供素材,结合心理学效应、心理学现象在生活中选材,如对“破窗效应”“幽闭恐惧症”等心理现象的研究,在线下的实践交流中开展授课,回应线上平台所提出的教育任务。线上平台中的教学以自由化、开放化为特点,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机会。依靠全新的互动方式,加快人才的成长。

3.4加强校企合作,解决人才培养难题

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人才的未来择业、就业问题不容忽视,学生能否选择到心仪的岗位,是否能够发挥出个人价值,这些问题都要根据就业情况来判断。在实施教学工作、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校自身要以社会人才需求、岗位用人需求设计教学方案,以专业化标准引导人才[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借由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要与企事业单位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做好人才培训教育工作,按照企事业单位所提出的用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新时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教育,以职业要求为风向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配合企事业单位组建校园实训基地,模拟应用心理学实际应用环境,加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管理及引导,使其提前适应未来的教育要求。新时期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对学生的未来择业负责,展现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性特点,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结语

综合当前的人才应用环境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迫在眉睫,高校与教师、学生必须加强联动,针对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岗位要求灵活调整育人方案,带动新时期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设计集教学、实训、职业素养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加快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段虎军.浅谈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下),20xx(12):235.

[2]赵晓磊.应用心理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xx(17):107-108.

[3]秦颖,周玲,李雪春,姚志,滕永杰,李会杏,赵纪军.多形式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J].物理与工程,20xx,26(S1):216-217+220.

[4]石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xx,25(01):46-50.

[5]夏国清,刘建旭,陈兴华,李娟,张倩.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北方经贸,20xx(10):251-252+258.

社会心理学论文11

[摘要]高职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公共基础素质课,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基于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针对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诉求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专业优势接轨、积极环境建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三个方面研究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大学语文;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研究心理疾病的传统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的有“问题的人”,认为人不只是要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培养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和力量,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而增进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最主要假设就是人具有好的人格,这与中国亚圣———孟子的“性善论”是相通的。《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人之本性,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孟子强调的善端和积极心理学主张的好人格,都注重呵护和培育人的积极心理活动,共同承认人具有成为积极健康人的可能,从而引导人实现人生价值,迈向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通相合,充分肯定了其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土壤和应用发展空间,肯定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高职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素质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其教育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因素,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德育素材进行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并能够有效地改善学校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末的美国,主要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不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指导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发掘人的潜能和美德,并以此来引导人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获得人生幸福的学科。根据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具有三大基石:一是研究积极情绪及其体验,如兴趣、坚强、热情、骄傲、注意、主动等,主要集中于主观上的感受;二是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优势和美德;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如民主的社会、和谐的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宽人的视野,使人更倾向于创造性、包容性、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在获得知识、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上更容易成功。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在面对人生坎坷和困境时,相对于拥有消极情绪的人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态,勇于迎接人生挑战。积极心理学研究道德、合作、无私、正义、善良等积极人格特质,挖掘人的美德,描述这些人格特质的结果,最终把人引向幸福的道路。而上面提到的积极组织系统,实际上是对民主的社会环境、健全的家庭环境与和谐的社区环境的构建,这是获得主观积极情绪、发挥优势和美德等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保障条件。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主观体验,重视人的积极人格,导向人的幸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再发展。这与高校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素质课的学科本质同心同向,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语文课堂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美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积极的班级和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诉求的相关性

当前中小学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环境,极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及相应的心理疾病、认知障碍、交际困难等问题。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来看,部分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小学呆板、枯燥、知识灌输的印象中,并在这种功能固着牵引下对大学语文课存有质疑和理解偏差,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活动参与性,难以发挥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学科价值。理清高职学生对高职大学语文的心理诉求,提升他们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的幸福感,从而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价值,是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重要意义,也是高职大学语文教师探究努力的方向和关键。通过对临沂科技职业学院近200名高职新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大学语文课堂并非不喜欢,反而内心怀有很高的期待。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希望语文课堂活动丰富、生动有趣。如穿插更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小视频、小游戏等,在班级举行小组知识竞赛、诗词朗诵等。其次,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如提供更多阅读机会,获得积极的阅读体验;最后,注重老师的思维品质和人格魅力。学生喜欢有涵养、有能力的老师,渴望老师能引领他们进入诗意王国,徜徉于诗词曲海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希望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挖掘和生动的言语输出,而非照本宣科,并对教学课件的美观度和意境美提出要求。学生对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的期待,本质上是对幸福课堂体验的追求,是寻求学习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积极体现,这正暗合了积极心理学引导人获得幸福的目的。学生期待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实际上是渴望获得积极体验,感受希望、满足、乐观、勇气、自信带来的幸福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言语和表达能力,从而培养自身的优势,获得尊重。但这些心理诉求与真实的课堂表现是矛盾的,学生在课堂中并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至少是不积极、不主动的,这就难以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效介入,以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固有印象和行为习惯,让他们真实参与课堂活动并在其中感受到活动内容对他们成长的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德行在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消极的教师会毁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快乐,而积极的教师能够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乐趣,他们会把教学当作一种使命。”所以,一个德行良好、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示范,而这与学生对教师的智慧和人格要求同向同行。而这种影响力的发挥需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积极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保障。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心理诉求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强有力的相关性。在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因素,可以有效地消解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消极情绪和被动行为,免除消极事件,“最强烈的幸福感来自我们最大恐惧的解除”,从而丰富积极的学习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获得学习幸福感。

三、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研究,引导人们获得幸福感。而对于在校师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来源于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体验。所以,大学语文课的成功就在于积极教学体验的获得,在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积极心理因素的挖掘和实施。

(一)接轨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积极特质,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挖掘学生的专业优势,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教学情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依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职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素质课的学科优势,在专业优势和学科优势间寻找到契合点,强强联合,让学生产生优势共鸣感,从而保证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勇气、自信、满足、乐观等积极人格特质,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散文教学与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结合。讲授徐志摩散文《泰山日出》时,让学生根据文本中对日出的描写发挥想象,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绘制泰山日出图,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请各组学生代表阐释画作,其他学生积极进行评价。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插入绘画环节,不仅让学生展示了专业优势,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再如,诗歌教学与舞蹈教育专业特点的结合。诗歌是中华文化历史长卷中璀璨耀眼的存在,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最初“诗乐舞”是不分的。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让舞蹈专业的学生提前根据诗歌篇目选好曲子伴奏,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舞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在表演中发挥专业优势,把音乐和舞蹈引入课堂,还原诗歌最初的表达,创设教学情境,让沉浸其中的学生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舞姿、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样,在大学语文课堂中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语文课“立德树人”的学科优势,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的应用价值。这不仅能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并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二)建构积极环境,促进教学相长

社会科学认为,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轻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更有益于人的健康成长和价值实现,更能让人获得成功。从积极心理学研究出发,积极健康的环境能够减少外在因素对人的不良影响,有效地消除消极情绪及其体验,从而让人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成长。高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自身特质和学生特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在动力。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与学生分享学习资源、专业知识、生活趣闻和时政新闻等,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关爱学生,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端正教学态度,对教育教学投注热情,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人格特质建构课堂,把每一堂语文课打造成一堂成功的人文素养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专业优势。例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主题演讲活动。课前安排学习委员做好策划和制作节目单,组织学生准备演讲稿、背景音乐、服装、道具等,并让学习委员和小组长督促学生排练,营造积极的备演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布置好教室环境,做好情境导入,让学生能够把准备好的演讲节目完美展现出来。最后进行和谐、正面的师生点评,对学生的演讲给予肯定和夸赞,让每一个学生在展示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这样,在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不仅学生可以获得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而且教师更能丰富自身积极教育经验,重燃教育热情,促进个人职业成长,远离职业倦怠,提升教育教学幸福感。从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看,让教师和学生同时获得希望、满足、成长等积极情感体验,提高大学语文课堂的地位,能够极大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影响。

(三)传承传统美德,践行立德树人

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各国的文化经典,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这些美德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等要素相契合。在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发挥高职大学语文课作为人文素养课的学科价值,积极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案例,关照高职学生的心理,开展积极有益的教学活动,从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认同感。例如,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并在积极的教育教学环境配合下宣扬案例中人物的精神品格,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所必要拥有的美德。如在《四书》(节选)的学习中,可以师生座谈交流的方式展开对孔子的金钱观、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中庸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启示等问题的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展示、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教学活动展示智慧、正义、卓越等美德。大学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有着先天优势,易于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但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课要立足学科本质,避免变成政治说教课或心灵鸡汤课。因此,积极借助积极心理学中的方式方法,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个人人格特质,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的善端得到有效滋养,能够极大地消解说教模式,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获得传统文化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时代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强烈感受到学习和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和心理人格特征,影响个人价值实现,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因素的介入,能够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化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幸福课堂的建设,也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素养,消除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队伍损伤,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席居哲,叶杨,左志宏,等.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6).

[2]储兆晶,王冰洁,张晶,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xx(5).

[3](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139.

社会心理学论文12

摘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新鲜,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学习好英语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将英语学习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必然会有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英语;心理学;有效教学

高中生正处在青年早期向青年中期和成年前期的过渡阶段,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累积,他们不论是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已经逐渐趋向成熟。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好英语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在考试时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也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时,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其中,可以使英语学习变得更为高效。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心理学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运用。

一、在认识能力方面体现心理学激励兴趣的价值

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积极和主动,具备独立的思维意识和能力。高中生身上的这些特性都为其英语学习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方法传统,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枯燥无趣,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很容易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基本上已经固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运用好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英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强硬地告诉学生,学好英语知识,能够提升自己的成绩。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心理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教师的强制性命令和高压政策,可能会使一些英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彻底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英语必修1“Unit2Heroes”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英语活动,如让班上的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学生用汉语讲述关于“Heroes”的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将汉语故事翻译出来。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英语学习之美;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他们英语兴趣的培养。

二、在学生情绪方面用心感受,构建和谐与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建立,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也较为丰富,他们已经逐渐懂得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经历的**也比较少,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遇事的时候还不够沉稳,很多时候还需要他人的指引。比如,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由于认识的不足,学生在面对失败和打击时,心理较为脆弱的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观察学生情绪方面的变化,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引。比如,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几次英语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这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是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了解详细的原因。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和谐,英语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当时时关注班上的一些学困生,学会与他们进行交流,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其英语学习能力。

三、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和状态,在课堂和课余进行情感渗透关怀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在学习上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独立。因此,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时,也应当对高中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做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课堂和课余进行情感渗透和关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英语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在学习口语知识,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进行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这样学生既能够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班级里的氛围更加的融洽。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需要了解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以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关怀,留心学生身上的变化,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评价。只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是极不利于英语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之,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心理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这是在了解和认识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使得英语教学更为顺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前英语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黄蕊.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王佳.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心理关怀探讨[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