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时间:2018-12-02 00:32:34

相关推荐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史悠久,有许多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说文解字》。这本书对于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国文字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这本书的出现,为后世的汉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汉字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是有关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的相关内容。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1

《说文》的原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老许家就是出人才,宋代还有许仙),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语言学家(当然,后两者在当时是没有这个说法的啦)。师从当时著名的大儒贾逵,这位贾逵是贾谊九世孙,此外他也是位有名气的经学家。聪明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字眼,那就是“经学”。其实这本书的由来,就和“经学”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经文,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

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 ——— 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

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许慎还正式的回答了什么是“六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的部首编排法也成为了后来字书的范例。此外,他的许多释义为后来者奉为圭臬。CNKI要是统计下“被引次数”,数据绝对会帅爆。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书,自然会被后来者不断批注。最善者应该是徐铉校订本(徐铉,宋人,原在南唐后主手下做事,随李煜归宋,密传后主怨望之言,太宗因而鸠杀后主)。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中华书局的许慎著、徐铉校订版。此外,还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我的说文,蒙尘已久

被誉为”六艺之渊源,古学之总龟”的《说文解字》是古文字学家的必备书目。这本起笔于公元一百年,历时二十一载的巨著,也适合于书法爱好者。至于一般读者,我总觉得,它的作用不如一本小学《新华字典》来得大。要知道,厚古可不等于薄今。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2

说起来凑巧,前段时间我刚考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现代汉语》这两门课。

看完这本书,真的好像是对我的这两门功课的深入了解以及巩固。

这本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经典常谈。

第一部分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与分析。

按我个人喜好来说,其实我挺喜欢朱自清先生这样夹叙夹议地写经典的。夹叙夹议,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看起来,会有趣很多,而且也不会枯燥。

朱自清在自序上市这样说的,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进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所以,他把“说文解字”放在了最前头,从而逐篇解读国学经典。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大家的兴趣,吸引大家往国学经典的道路上去。

看完这一部分,你会发现,以前捋不清的一些知识,在作者的整理下,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而相见恨晚的感觉。讲真,我要是早点看到这本书,说不定我前段时间考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不会这么惊慌了。哈哈。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文艺十六讲。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

什么是文学,答案有很多,但都不能成为定论,朱自清说,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着时代的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不同,因堆积而量不同,这种种都不影响到什么是文学上。朱自清先生,用了好几个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什么是文学,得靠作品,靠时代说话。

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先生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明白”是条理清楚,不故意买关子,而“动人”就是具体写法。再说当时的文学型类,注重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白话新诗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而小说在当时也只能占少数地位。所以,这两者要想发展,必须经过斗争,需要和只重古体近诗与骈散文的传统作斗争。

再往后,文学的型类,从新诗和小说到散文,再到杂文。这些都是要有一个过渡时期,以及一定的思想传统斗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的传统斗争,促使那个时期的文学观,更加接近了传统文的意念接近了,从而胡适对文学的观点,又再一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紧接着,作者又花了一些笔墨,简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围绕“如何接受文学遗产”这一个话题,进行铺垫,引出得弄清自己的立场,在弄清古文的立场,才分出那些该保留的,那些该扬弃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还有要认清崇拜与欣赏的不同,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的对象是直接影响到情感上面的。

然后就是关于了解和欣赏能力训练的讨论。了解和欣赏是中学国文课程中重要的训练过程。字字了解之后,才能到不求甚解的境界。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分别从“雅俗共赏”、“百读不厌”、“歌谣里的重叠”、“诗与幽默”等等篇章,通过这“十六讲”从细节处帮助大家了解文学的由来以及文学的应用、来启发读者进行思考,从而帮助读者吸收经验以及提升个人写作能力。

“词的意义”,“句子的复沓和倒置”,“诗的形式”,“诗的语言”等等,从细节推敲,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妙不可言。看完这一部分,你就会感觉到原来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首诗,作者落笔钱都是有讲究的,有目的的,并不是随便写的。读完这一部分,一定会有所收获。

纵观整本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收益匪浅。本书通俗易懂,文章提到的素材很丰富,足见作者的深入了解功力了得。想要了解国学的,不妨可以考虑看一下这一本书。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怪不得,这本书会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3

寒假的一天,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在书店里,我发现一本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说文解字》。我仔细翻了翻,看到了中华文字在历史中的巨大变迁,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我们现在3500个常用的简化字,都在这本书里一一展现出来。

我越翻越觉得里面的内容妙趣横生,趣味无穷,我想把这本《说文解字》买下来。但老爸却摇了摇头,说:“这么深奥的古文字,你能看懂吗?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我坚定地说:“我要把这本书琢磨明白,这可比家里书架上的《康熙字典》简单多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说文解字》捧回家。一回到家我就翻开书,沉浸在了书的海洋中。汉字,是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汉字具有集形象、语音、词意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世界现存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使汉字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在书中,许慎用“六书”的方法详细讲解了9353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六书”是什么呢?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古代版的《说文解字》是用文言文写的,不适合现代人阅读。现代版选取3000个常用的汉字,还有近千幅精美的插图,读起来通俗易懂,拉近了我们现代人与历史的距离。

翱游徜徉在《说文解字》中,就像进入了一个汉字王国。每一个甲古文都像一幅图画。我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画画本领一定很厉害。金文大体上与甲古文差不多,只是笔划变得更粗更壮了,但也有一些变化了。小篆就大不同了,从原来生动的图画变成了有模有样的文字。而现代的汉字不但简化了,而且还变得有棱有角了。

《说文解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常用汉字原来的面貌,并且让我体会到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下定决心,长大以后,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发扬光大。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4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放今天变成了一句骂人的巧话。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虽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见到过,可是还是不知道被用来坑了多少人。这年头若是你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读几本书,真的是被人骂了不知多少次还不明就里呢。所以说阅读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读经典之作,否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别人的笑柄。

顺着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也曾经凑热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也买了不少书回来。不过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没有看完几本。为什么弄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因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是也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产物了,说白了就是代沟太多太深,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一腔热血去琢磨,想要领悟其精髓,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师来指点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常谈”和“文艺十六讲”。经典长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为什么当下有许多人书看了不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一到下笔写文章就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了呢?说到底还是对文字的掌控力不够啊!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十六讲》中,朱自清先生将为读者讲述什么是文学,教授读者如何了解并欣赏文学与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篇篇细致详实的文章带领读者去领悟文字创作的精要,在阅读中学会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底,读与写,其实是彼此带动,相互作用的。只读不写,难以真正的将感悟化为己用,只写不读又难以让人吸取更多的内涵营养。关于如何去读,如何去写,朱自清先生在这本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了许多,至于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领悟了。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5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第一章讲述了《说文解字》这部汉代的字典,它的编纂者许慎,以及它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我从中了解到,《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汉字,按照部首分类,并对每个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许慎不仅凭借自己的博学和智慧,而且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和意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他还创造了“小篆”这种书法风格,使得汉字更加规范和美观。

我深深地敬佩许慎先生的精神和成就。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为我们认识汉字、理解文字、传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他也启发了我要爱国、爱民、爱学、爱文,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6

这两年掀起了“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转变。汉语言国学文化宝库里存着我们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伦道义都在此浸润根植,还有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国人所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这件事,经典阅读也屡屡被提倡。我看到很多中外名著推介书单里,外国名著都是占了多数的,中国的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外,其他的作品鲜见。

其实,从前的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史书集册乃至唐诗宋词,都是我们汉语言里面的名著啊,只是教科书里被收录的太少,大家普遍接触到的都是散乱的碎片,不得系统,所以也没有大观的概念。 朱自清也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由此,朱自清先生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简明清晰地梳理了我们汉语言的发展,把古文经典重新用生动的语言解读剖析,试图通过一本书让大家轻松读懂国学经典精髓,又能从大观上了解汉语言国学的发展演化。这本书就是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在第一部分《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因循“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和“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这两条主旨,从仓颉造字开始,完整地梳理了汉语言发展演变的框架。 从《说文解字》开篇,再从《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到《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逐篇解读国学经典,将“四书五经六艺”全部囊括其中,从前有些含混误解的地方也就一一犁清了。 而在文体方面,通常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概称我国的传统文学,对其中的格律、体式、对仗等要求也不免有些含混混淆。在《经典常谈》这部分里,朱自清也对“辞赋”和“诗”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而对于“文”,我是从这本书里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的。朱自清讲到,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都是些句子。后来出现了记言、记事的辞,还有打官司的讼辞。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孔子很注意辞命,这恐怕是最早的外交言论了吧。后来“记言”的那些直接的对话再发展为独白,即为“论”。《老子》便是早期的“论”的代表。到了汉代,诗赋已经开始被称为“文”了,以“文辞”或“文章”称记言、记事之作。到了唐代,又发展除了“语录”和“传奇”的新文体。 宋代,出现了“话本”,那就是我们白话小说的鼻祖了。 说到“文学”这个概念,则解读就更多了,似乎都不能成为定论。

在《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的后半部的《文艺十六讲》里,朱自清先生单独解读了“文学”一章。新文学运动认为“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当时的文学类型比较强调白话诗和小说的地位。再往后,又发展了新诗和小说到散文再到杂文。朱自清先生以他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从“古文学欣赏”“雅俗共赏”“低级趣味”以及“歌谣里的重叠”“诗与幽默”“诗的形式”“诗韵”“诗的语言”等等,通过“十六讲”从细节处帮助读者提升写作能力。“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小处推敲,妙不可言。原来驾驭文字,写出好文章,表达好意境,都是一种享受。 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感觉如获至宝,对国学,对文学,理解变得通透,文字驾驭能力也有了提升。

书里的将近三十篇讲解,也都可以堪称经典之作。而谦逊如朱先生,他自己却说“如果读者能把它(这本书)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但愿每一位读者都登上了这条大船,借此航到了汉语言经典的大海里去。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7

读《说文解字》最大的体会就是:中国的文字创造的方式太秒了!!!

第一,中国文字造字的思维方式:

首先,通过形体的意象来进行象形造字。如果是单纯根据形状相似还没什么好值得骄傲的,但是!但是中国的汉字很多是从“抽象”或者“象征”的象形方式来的。

比如,“一”,我们是用来划分天地的,作为开端的意思,后来用作数字上的一和统一的一等。这个划分天地的方式,蕴含了很大的智慧的。

比如“示”,叫做天垂象,以示人,太形象了,比较长的那一横代表划分天地,上面比较短的那一横代表了上面,也就是划分天地之后的天的意思,下面三画是下垂的指示的象。这种象征性的象形方式代表了比较高纬度的思考方式。

第二,我们还有指示的造字方式,用来特指,好比现在电影的特写镜头,指出来,让你一看即明。比如“本”代表了树木的根部,用一点(横)指出来,告诉你这里是“本”

第三,我们已经有了象形和指示了,那好吧,我们再造一些字,这个时候有个办法,就是把两个或多个独立的象形的形象放在一起来衍生,也就是合体字。

但这个还不够伟大,令人瞋目结舌的竟然是:中国人竟然用了“会意”这种方式,这个方式太难理解了,尤其对老外而言,比如中国人教你什么是乾卦,他不告诉你什么意思,像老外一样通过各种限定逻辑下个定义,不是的,中国人不告诉你,那好吧,中国人怎么说呢,你想指导乾是什么,去看天吧,天还不知道,去看看你父亲,你父亲还不清楚,那就看看奔跑的马!……你把天、父亲、马等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意会出来了,哦原来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好,文字的创造也一样,会意字,比如“信”是会意,把“人”和“言”放在一起,你意会吧,意会出来的那个意思就是了。再比如“美”字,从羊从大呢,羊和大放在一起让你悟,羊大的东西自然是指味道。所以“美”的造字意思就是指羊的味道鲜美的意思。

第四、这样合体还无法表示全部类型,那好吧,再来一种合体方式,那就是”转注

比如“老”从人、毛、匕(hua)(说文中的转注的体例是“从XXX”的方式,而会意是“从X从X”的方式,不一样,这个很少有学者能够给个合适的解释,这里不展开。),就是,人的毛的化的意思,人的毛就是头发,头发变化了,就是变白了,人就老了……这个取象的方式以及意思的唯一确定性的设定方式太牛了!!!鬼佬那些简直弱爆了,有没有……

第五,那好吧,上面的合体方式还不行,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又发明了一种方法,就是中国人把“声音”这个东西也当做“意象”了!!!!这个足够牛,比如“江”“河”,两个指不同的东西,那好,声音上表示,不是找个同样的声音的来表示,那样的话容易混淆,那么怎么办呢?答案是找个类似的声音、而且在意义或者图像上又能够更好地表达想要造字的意思的那个符号放在一起!!!所以“共”“可”都是譬近的形加上譬近的声音,让你和水放在一起感悟,感悟出来的那个比较近的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意义了,这波操作666

第六,好吧,如上基本上把字造好了,但是还有个问题,比如“美”是指味道鲜美,但是人长得漂亮怎么形容呢,不要着急,这个时候又来了,因为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又可以“意会”,那么最后一种造字法,也就是造的汉字最多的一种造字法就来了,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作文法,叫做“假借”,比如把人和美放在一起,那就把美假借为了“美丽”的意思了,“美”每变一个情景,就多一种假借,而且这个假借还让你看起来不动声色,所以有了后来的一字多义,也有了久借不还的多音字……

总之,读完之后感觉汉字的造字操作实在是太6了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8

一接触到“经典”一词,我所存储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与经典隔着一段距离,也可能是因为“经典”“文艺”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经典之与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只可遥望,不可轻嗅。我遇上经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阳春白雪。《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等这些古文经典,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属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触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终于改变了一点我对“经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他的文章素朴缜密,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是公认的“美文大师”,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欣赏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会沉下心去读。这次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也是一样。 随着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的热播,国学热也一度兴起,越来越多人的开始重视国学文化的研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国人终于不再闷着头往前冲,而是可以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经典文学了。但是,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听文学大家去讲,对别人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是心向往之,却不愿静下心来手持素卷去阅读。我想,这还是与我们不知如何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古文有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为了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做了大量功课,诸如把经典文学直译成白话文,把人吸引到经典的大道上去。他认为《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就是引领读者航到经典海里的一艘船。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有十三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在第一个章节,作者从仓颉造字开始,我国文字的演变梳理了一遍。

所有国学经典的流传都离不开文字这个媒介,作者从《说文解字》开始,更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还有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都被作者一一解读,并对它们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追溯。这就为读者理清了时间点,以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读,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共有十六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从什么是文学讲述,对于文学一词,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作者还在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之先生的说法,文学就是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秒。当然这一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认可。

作者还从古文欣赏谈到教本与写作,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注解,让读者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在《诗与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诗里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含蓄优雅的,也有一些诗是诙谐的,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感受诗里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你会发现控制文艺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使我明白,经典文学也是充满趣味的。愿每个人都畅游经典,与文艺为伴。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9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的不朽名著,可以探索汉字的本源意义,探寻古人造字的神秘。阐述《说文解字》的集大成意义。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10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从没想过把如此高深晦涩,甚至可以说是乏味的一本《说文解字》与小学课堂教学相联系起来。我只尝试在教学简单的象形字或者会意字时运用过将甲骨文或者隶书,让学生可以形象的理解生字的形态变化。

《说文解字——小学识字教学的根基》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演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对汉字的认知和大脑的功能进行了介绍。还介绍了汉字的思维逻辑,各种造字法的简要介绍都对教学非常有用。最后还给出了几篇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实际教学设计的实录,使我受益匪浅。

一、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多讲解汉字构成的规律,使学生能够理解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体会汉字在生活实际中的用途,从而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注意的自觉性。

二、从象形、会议等造字方法入手进行汉字的学习,能够展现出汉字的字形与音义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帮助减少因学生缺乏此方面的了解而造成错别字的比率。如:有些学生把“初”的“衤”写成“礻”,如果只是采用简单的学习字形、笔画的方法,很难使学生记住这一点的差别,但是若采用造字构形的分析方法,先讲明“初”字从衣从刀,表示“裁衣之始”的道理。就能够使学生全面并深刻地理解此字的形义和他的构成原理,也就不容易写错了。

三、造字构形的分析方法生动有趣,能够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

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正确率。如,学生容易混淆“冠”与“寇”,如果用造字构形分析法来讲,就可以清楚地区分这两字了。“冠”从冖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冖”表示用布等覆盖,“元”是人头,“寸”表示制度(过去帽子是有制度的),这几个形体合起来表示帽子的意思,接着教给学生“张冠李戴、怒发冲冠、衣冠整齐”里的“冠”都是表示帽子的意思读作“guān)”,后来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或在头顶上的东西也被称作“冠”,比如“鸡冠花”。 “寇”暴也,从攴从完,“宀”表示房屋,元代表人头,“攴”是手拿着木棍,这几个形体合起来,表示有人拿着棍棒之类的器械闯入房内敲击他人的头部,寓意暴力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容易把“冠”、“寇”二字混写了。

以上是有关经典常谈《说文解字》阅读感悟的全部内容。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之一,《说文解字》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