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读《资本论》》的读后感大全

《读《资本论》》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2-11-04 07:18:19

相关推荐

《读《资本论》》的读后感大全

《读《资本论》》是一本由[法] 路易·阿尔都塞 / [法] 艾蒂安·巴里巴尔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资本论》》读后感(一):看不懂啊

前面唯一一篇书评,似乎不是豆友写的吧?反正我是没有看出这本书有多好。

没错,阿尔都塞采用了所谓的“症候式”读法,试图解析马克思的论述中缺席的那部分,但所有的篇章都晦涩难懂,主要是不知道作者意图为何。

想到这本书是根据讲义整理而来,更是十分佩服法国人了。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对二战以后法国的左派意味着什么?

《读《资本论》》读后感(二):简单的体会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书第一篇文章与《否定辩证法》相得益彰,两者在内容质地上相同,而形式上则体现出法国思想与德国思想的不同的动态组织风格。对于阿多诺而言“同一性”与“非同一性”、“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对立,在阿尔都塞的术语体系里则体现为意识形态认识方式与科学认识方式的对立。而认识论的断裂,正在于马克思的真实辩证法形态对前马克思的受制于意识形态下的理论形态和同一性辩证法的决裂。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认识”意味着依据现实生产自身的总概念,其实就是阿多诺认为的概念通过自我否定接触和观照现实,再反思和修正自身体系。因此读了一两年阿多诺,再读阿尔都塞感觉十分亲切和熟悉。 对于“意识形态”概念,阿尔都塞着力最深,也讨论得最多。私以为结合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哲学两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范围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就已经足够。

最后一点感触,越读西马,就越感到真实深刻,也就越觉得张一兵对西马的排挤更可能倾向于背景下的策略性意味。西马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谁来保卫马克思,又有谁会问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说西马失去了现实的实践性而停留于理论的简单观点,正可以看看阿尔都塞是怎么讲理论实践的。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哪怕特殊,都不能将其与实践二分,否则的话,只会陷入一种狭隘的实践至上主义,而这种思想不过是唯心的、意识形态的,反而背离了它所持守的实践实质。任何看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都绝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正是依靠他的理论著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阅读这些著述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方式。这也是阿尔都塞强调“理论”的用意。至于赫勒转向一种个人实践,想必也正是因为体会到并非一个抽象的集体,而是每个个体才是实践的真正执行者。不能以真实辩证法驱散自身受制的意识形态帷幕,何谈什么自由和具体实践。精神上的每一次斗争都是不亚于现实的风暴,只有每个个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作他人的猎枪和顺从的羔羊,才有刚健有力的实践生发于世界,改变世界的面貌。

《读《资本论》》读后感(三):读《读<资本论>》

今年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是不折不扣的标题党,他无耻地把对手拖入自己意识形态的圆圈,避开对概念的的精确把握,模糊了问题的尺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无效且毫无必要的“正名”。他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至多可以算是蛊惑的煽动家和狡辩的批评家。

相比起伊格尔顿那本书,阿尔都塞的《读<资本论>》没有说“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或“《资本论》为什么是对的”,或者说他无意于此,他的目的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划清界限”,在于与读者一起“在《资本论》这个茫茫森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他认为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可以读到马克思真正的哲学,《资本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存在本身。

由于阿尔都塞本身著作的晦涩难解,以及译者翻译中经常出现的绕口的长句子,阅读这本书不是件容易的差事。读此书时有如武陵人初入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入手虽难,但一旦深入进去,满面尽是纷繁富丽的美景,流连其中,窥谷忘反。就像贝九第四乐章,一次次尴尬试错最终迎来的,是结尾那补天浴日、荡涤心灵的大合唱。

对《资本论》的阅读方法,阿尔都塞提出了哲学的阅读和症候阅读法。

所谓哲学的阅读,就是要求读者作为哲学家来阅读《资本论》。阿尔都塞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拨乱反正,即从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的总结构和总问题方面,还原那些被意识形态的提法的认识结构所歪曲的问题。这种被歪曲的问题包括:斯大林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苏共二十大后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以及对《1844年手稿》等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过分解读和误解。而为了避免这些歪曲,只有充分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整体结构,把其中的各个概念和对象放回其应在的体系结构中的位置,“让马克思自己说话”。他认为,只有更严格、更充分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深刻理解《资本论》的理论成果。“不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阅读《资本论》,同时也应该从《资本论》中读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双重的阅读也就是不断从科学的阅读回复到哲学的阅读,再从哲学的阅读回复到科学的阅读”。这种循环的阅读把字面上没有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本论》的对象、理论和方法读出来。

而所谓症候阅读法,就是“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解揭示出来,并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必然的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症候阅读法是一种回顾式的理论的阅读。阿尔都塞进一步介绍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的阅读方法。首先,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论述来阅读他先驱者的著作,在这里,斯密的著作以马克思的著作为尺度被阅读。这种阅读是一种“栅栏式的”筛选性的阅读,它的结果是对两者不一致性的记录,马克思在这种阅读里进行对斯密的功绩、缺陷、他的出现和不出现的总结。由此马克思看到被斯密忽略的东西。然后,马克思对斯密出于“旧的视野”而死抱着的“旧的问题”同他自己的新的回答联系起来,因为从“旧的视野”的局限中出发,新问题是看不见的,它是被理论忽略的东西。所以马克思通过对旧问题的回答,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家面对使其理论失明的黑暗区域时所不能提出的新问题,进而提出构成其全部理论结构的新的总问题。从而让被作者由于短视而忽略的“非对象”变成马克思新的理论体系下的“对象”。而这单个的“对象”的不稳定不仅标志着旧理论在其某一点上的变化,还包括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变革。

“马克思的理论革命不是在于回答的改变,而是在于问题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见和所有前人是直接对立的,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马克思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因此才可能有新的正确的问题的解答。

进而,阿尔都塞提出要对《资本论》进行症候式阅读。

首先,他提出进行症候式阅读的重要性。因为虽然马克思在著述中应用了他新的概念,但历史上所有创新性的著述中“新概念并不是全部整齐地排成一排通过检阅,有些概念会姗姗来迟,有些概念则要穿上借来的衣服通过检阅,他们只有在稍后才能穿上合体的衣服,因为历史还没有生产出裁缝和布匹”。也就是说,马克思在阐述他的新理论时,在没有更好的概念的情况下,他只能用部分是借来的概念,特别是黑格尔的概念来思考问题,这就造成了其文本的语义与其真实对象之间有一种差异,这种只有通过批判性阅读才能揭示和消除的差异,客观上是马克思著述的本来的组成部分。这种阅读上的困难便给了经验主义阅读者以可乘之机,他们采用单纯字面上的阅读,只能看到论述上的连续性;他们把马克思“借用”的概念(其实借用的仅仅是名词而已)的旧的含义套用在马克思的新的概念上,而不从马克思哲学总体的理论结构出发,从马克思为其赋予的新的意义出发来阅读它,这样不仅会导致对马克思的误解,还会使阅读者忽略马克思本人著述中概念的空缺和相应问题回答的缺失。

阿尔都塞认为症候阅读法可以在论述中区别出沉默的表述,即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念的空白显示出来,让他的沉默说话。马克思叙述中的沉默可能是因为他在这一点看不到他的“非对象”,即丧失了严格性;也可能这种沉默会在其他章节的论述中“说话”,即在哲学的整体上了弥补这片空缺,保持了他的严格性。比如,马克思在表述自己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关系时,使用的“颠倒”一词就是一个概念的空缺,而在之后的《工资篇》中,能看到这个“颠倒”实际上是“场所的改变”或问题体系的变换,从而使“借用”的名词具有了新的概念。对马克思著作进行这种批判性的拷问,只不过是坚持了马克思自己的论述,从而没有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并拒绝了他沉默的诱惑。

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出发,提出了两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可能因为我少见多怪):马克思主义是反历史主义,反人道主义。

首先,他批判了还原论。

“起源这一概念的作用就像在原罪中一样,就是用一个词来表示人们为了思考而不应该思考的东西。发生这个概念的任务就是掩盖产生和演变,而对产生和演变的认识,会威胁到经验主义历史公式的生动的连续性。”“把原始的认识作用和现实的认识作用连接起来,这就是把简单地提出问题或者毋宁说,不提出问题作为解答。”他同意马克思的观点——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而不是相反。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能在高等动物被认识之后才能被理解——这是因为历史发展到某一进程时,会产生出一种例外的现实存在,这种存在里,科学抽象以经验现实的状态存在,科学概念以可以被触知的经验的形式存在于现实存在之中。这不仅批判了还原论,还将还原论颠倒,即过去可以在现在的自我批判中被认知。也因此,《资本论》中对资产阶级经济的解读对古代经济提供了钥匙。

马克思主义不是历史主义的。历史主义的核心,是不论历史的形态在各地不同,速度也有不同,历史都可以还原为某种基础法则,并在该法则的内在逻辑所决定。阿尔都塞认为,历史主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整体结构之间各层次的差别,而各层次只有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周转、不同节拍的复杂的“交织”才能在其概念上被理解,亦即从整体结构上理解各个“横断面”的个别概念。只有首先思考整体的特殊结构,才能理解结构的各个环节的存在形式,从而理解历史的结构本身。而(恩格斯语)对历史现实的定义,其固定的、永恒的形式只能葬送历史生成的不断变化的性质——唯一真实的定义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而这已不再是定义了。用马克思“人体解剖”与“猴体解剖”的关系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站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形式的个别侧面上,建构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是对资本主义及之前的古代经济的一种回望,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资本论的副标题),而不是对历史法则内在发展逻辑的规定。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的历史主义,那么它是使黑格尔的历史主义中纯粹是历史理论的否定的东西——即历史的终结、不可超越的绝对知识——成为历史中的东西。在绝对历史主义中不再有绝对的知识,因而不再有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是非人道主义的。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只是在认识论断裂前,即他还信奉费尔巴哈时,才是人道主义者,而在他清算了以往的哲学信仰后,在理论上已与人道主义决裂。他在这里谴责了意识形态人本学的取巧,和利用人道主义为理论保险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人道主义与历史主义结合具有的巨大诱惑力,在表面上提供了最大的优越性。他们把全部认识还原为历史社会关系,并把生产关系看做简单的人的关系。让历史的演员充当历史的导演。这样,历史就成了人的本质的转化形式,而人的本质成为了改变历史的真正主体(这正是我们政治教材中教给我们的哦~)。这种解释要求现实的人们负起历史责任,投入革命,按照这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的“哲学”和“科学”。在今天,这种人道主义依然在第三世界人民中争取和捍卫政治权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中起着维持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人道主义的危险性在于,只要少许改变它所强调的东西,就可以适应形势需要而被派上其他用场,这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中去寻找他们需要的答案。一切意识形态概念的特点就是被外的“利益”所驾驭,特别是当它利用某一科学概念而同时又改变这个概念的含义的时候。因此,阿尔都塞认为,只有批判性的阅读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同马克思的整体结构格格不入的人道主义的含义和危害。

不可避免的,阿尔都塞有意无意的在自己的语境下对马克思进行一种“栅栏式”解读,他对马克思论述中某些不沉默的地方保持沉默,或者说视而不见。他从马克思里读出的更多的是结构主义。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在结构主义上的投影。但正如他所说的,“一种总问题不要求穿越它的领域的各种思想绝对一致。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穿越一个领域,因为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接近它。但是涉足这个领域就意味着服从它的规律,其结果是有多少不同的思想涉足,就会产生多少不同的结果。”而《读<资本论>》正是阿尔都塞涉足马克思的领域所结出的绚丽的果实。

阿尔都塞没有像马克思读政治经济学家的作品一样去读《资本论》,他向读者展示了马克思的阅读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对马克思进行阅读的方法。他没有像马克思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样写出《<资本论>批判》,他也提到了写这类著作的艰巨性:“必须阅读其他科学创始者的著作,因为他们和自己的先驱者同样做出了决裂”。他只是跟读者“在《资本论》这个茫茫森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他是授人以渔,有了他的方法,写《<资本论>批判》的任务,后人去完成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