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读后感大全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3-02-17 18:31:56

相关推荐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读后感大全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一本由卡尔·贝克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一):没有什么

更多应该只算成是论文集。提出一种边缘文学,边缘生活,的概念,有点像中国文学里面的边城概念,离主流很远,离传统很远,离那些喧嚣嘈杂很远,但依然是属于我自己的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迫使我们改变想要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也仅仅是在那个年代的美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还有没有那一方净土能够保持着原有的颜色,我不知道,也许只有在心中才会有那一抹充满着希望的边缘角落,时刻等待着主人归属。不管怎么样,支持学术研究。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二):把历史看作对

把历史看作对曾经存在的现实的一种节略的,不完美的再现,看作一种为满足那些以史为鉴的人的需求而对不稳定的记忆模型所做的重新设计和粉饰,既无损于历史的价值,也无损于历史的尊严。我们所能完成的目标是有限的,我们的贡献也只具有偶然的,暂时的意义,但这并不影响对我们的劳动做出高度的评价。

——卡尔·贝克尔

在我的记忆中,贝克尔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就职演说中最好的一次。

——普里泽夫德·史密斯(Preserved Smith,1880-1941)

卡尔·贝克尔确实有一种精妙的风格。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J.Turner,1861-1932)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三):历史是记忆?

书的题目吸引了我,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仿佛这北京的冬天都暖和了。如此让人自信心膨胀的书,不拿下书架岂不可惜?作者是一位已经去世的历史学家,权威人士对人人都是历史学家的论证当然更可信。前页有一张作者英俊潇洒的黑白照片,侧身脸正对镜头,细框圆眼镜,可爱型的脸,右手半截插入裤兜,左手搭在大腿上,整体很有学者风范。翻开目录,便直奔第195页“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看看究竟怎么回事。按照西方学术传统,首先要对何为历史下定义,简单就是美,那么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历史是记忆。可这不过瘾,补充说明:历史是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的记忆。当然,这些话和事属于过去。这个定义很多人必不苟同,历史是记忆,记忆可不一定是真相,那么历史不是真相时还能称之为历史吗?

这无疑是个好问题!我们对远古社会的历史来源于神话和传说,口头上的世代相传。这时历史是记忆,美化的记忆,而是否真实,除非发明了时光旅行机并在各个角落安装超级天网监控系统,否则谁能确定呢?当文字足够发达能记录层出不穷的事件时,历史仿佛因为文字而必须是真相了。可怜的历史学家,发掘过去的真相只能依靠文字记录,而写下文字的人难免接触不了真相的全部,因此不同的记录可能存在矛盾,历史学家又要化身福尔摩斯,把文字中藏着的骗子绳之以法。最终,能不能获得过去的真相,谁也无法肯定。但是,一定可以获得一个关于过去的记忆,就像每个人对于童年、青年的记忆。

如果历史是记忆而不是真相,那它的意义何在呢?从虚假的东西中寻找意义,总是令人不能安睡。可是少有人因为非要追求记忆的真实性而睡不着,我们允许记忆出错,在不直接关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时,没有人去甄别记忆的真假,因此记忆里可以包含很多不真实。张三不能搞错谁欠了他多少钱,首先他记忆中有个数额,然后他查查记录本,对照这个数额是否准确,借助记忆清晰构造整个欠钱事件,然后去要钱。但是他完全可以记错很久以前某个重大宣言签订的日期,只要他不在历史考试中。

所以俯视历史吧,那是个记忆。如果你还要做历史试卷,还是好好把它供养起来。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读后感(四):《什么是历史事实》章节笔记

这是由上世纪的美国治史家卡尔贝克尔讨论关于“历史事实存在何以可能”的一个章节。卡尔首先在开篇对历史这门学问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定义——历史即过去,因而引出作为研究历史的主体,即历史学家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人们在过去所做的和所想的,即发现与陈述历史“事实”。 紧接着,卡尔就什么是“事实”展开了他的分析。于他而言,事实与像物质那样坚固的有实体的东西基本上别无二致,然而两者之中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即历史“事实”无时无刻不蕴含着研究主体的观念,也就是说,研究主体的某些观念会直接影响历史的书写与叙述。这些观念体现在一个个语词之中——如“自由”,“进步”,“政府”等。 当我们在思考上述语词的时候,历史已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卡尔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对此他提出了“历史事实是什么?历史事实在哪里以及历史事实发生于何时”的疑问。 针对第一个疑问,卡尔举了公元前49年凯撒渡过卢比孔河的例子,试图说明许许多多较小的“事实”组成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并分析出上述事件得以被记载是因为有着千丝万缕的线索在中间相互联系。因此,他得出,就事件本身而言,对于后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甚至根本成为不了一个历史事实,但当它作为另外一些事情的象征时,当它被后人发现并且对其产生研究兴趣时,历史事实便在人的想象中浮现开来。 对于第二个疑问,卡尔认为历史事实不仅仅存在于历史文献记载中,更存在于历史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观念和记忆中。为此,他大胆假设——如果美国人民像狗一样不能保持记忆,那么林肯被杀这一事实未必能在当今世界上产生影响。 当卡尔谈及第三个疑问时,他引入了所谓的“记忆理论”。也许客观的过去已然一去不复返,但人头脑中的印象与记忆会帮助我们maintain日常,对将来的期望与设想也是如此。 在对前面三个疑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后,卡尔自己总结了几点启示。首先,卡尔认为史学家不可能按兰克学派提出理想化的“如实直书”的口号进行实操。对此他还批判福斯太“史学家是工具”的经典表述。事实上,史学家不能,也没必要消除个人在观察上的偏差。过去的行动永远不会再现,每一代人都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写同一个历史事件,并给它一种新的解释,这是人所共知的。卡尔在本章节末还讨论了历史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和区别,他试图将历史学束之高阁,将其进行纯知识化的看法在今天看来略显时代局限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