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锦集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0-11-29 19:52:36

相关推荐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锦集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是一本由欧亨利著作,10.00元出版的-5图书,本书定价:195,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一):幽默的瑰宝

备考的日子里,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躺到床上打开一篇欧亨利。每每看到结尾都意犹未尽,贪婪地读了一篇又一篇。可以见到末尾时又很不舍,计算好几天看一篇就刚好考试,想把余韵拖长又拖长。

他的短篇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厚积薄发”,读到99%的地方也许都还在铺垫酝酿,抱着投入的心情真的会没有功夫再去揣度可能出现的结果,好似在平坦无垠的公路上行走,突然拐弯看到另一翻别有洞天——总之就是出人意料。 最爱的一篇叫做“并非特写”。

kindle的包月会员可以免费借阅,不妨一读。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二):看一集美剧不如读一篇欧•亨利

当你等公车、乘地铁,或是静候一锅美味出炉的间隙,你都会干些什么?背单词?刷微博?没情调,没创意,不如来读欧•亨利!短小的篇幅,幽默的语调,让你随时随地都能够愉快地读完,欧•亨利的作品绝对是您居家旅行、调节心情之必备佳品!喜欢读小说,尤其是偏爱短篇小说的朋友,不如先从欧•亨利开始读起吧!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齐名,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擅长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笔法表现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皆富于生活情趣,讲述的都是美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被誉为“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尤其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故人们也称欧•亨利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

这位传奇作家的一生坎坷而离奇,少年时有着画家梦想的欧•亨利当过学徒,放过牛,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之后又在银行当了出纳员,不过,他做银行出纳员的时候极其心不在焉,当时不止一个顾客反映,他虽然看上去像是在埋头算钱,但实际上竟然是在作画,真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后来因银行款项问题,欧•亨利涉嫌被传讯,他虽自知清白,却百口莫辩,因此被迫离家逃跑,改名换姓,去往拉丁美洲避难,他的短篇小说中有不少内容都取材于这段在拉美逃亡的经历。翌年,他因回国探望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服刑期间,欧•亨利因有在药房当过学徒的经验,而担任了监狱药剂师一职,在工作之余,他开始认真写作,以稿酬所得来贴补狱外女儿的生活费和学费。

1899年,他在当时颇有影响的杂志《麦克卢尔》上发表了第一则短篇小说,署名“欧•亨利”。对于这个笔名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一说是狱中医务室所用一部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又有说是某个监狱看守的名字,不管怎样,以“欧•亨利”为名的作者及其作品很快吸引了读者们的眼球,引起了出版商的兴趣。出狱后,欧•亨利迁居纽约,专心写作,他经常出入小客店、小酒家、贫民窑和下等剧院,自觉为小人物立言,自名是纽约四百万贫民的代表。他不辞辛劳地日夜写作,大量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他那时的写作速度非常快,并且极少修改,他曾透露:“一篇小说一旦开了头,我就非得一口气写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写不下去。”

欧•亨利的小说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善用双关,形成一种“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最令人称道的是那“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这在世界文学界刮起一场巨大的旋风,至今仍长久不熄,如果你读过现下流行的“微小说”,就会发现“欧•亨利式结尾”已然成为短篇界流行多年的必备时尚元素。说来令人惊叹,欧•亨利这人活到37岁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不到50岁就因酗酒过度而离世,如此算来,他创作三百多篇作品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这些作品中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有部分诗歌。当然,写短篇才是欧•亨利的拿手绝活儿,像《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都是闻名世界的短片精品,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屡屡被改编为广播剧和电视剧,广受大众欢迎。这里简单介绍其中的两篇,期望能达到“管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

《警察与赞美诗》是一个啼笑皆非的讽刺故事。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最严寒的冬天到来了,他一心想要犯点儿法,希望警察来逮住他,以求达到他的目的: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这个难捱的寒冬。起初,苏比走进餐馆大吃一顿霸王餐,店主却没有叫警察,而是将他摔出门去;接着,苏比又去勾引一位少妇,企图让警察来抓他,谁知这“少妇”却是个妓女,吓得他拔腿就跑;后来,苏比在街上大喊大叫,以为警察会以扰乱治安的罪名逮捕他,结果警察只当是学生在庆祝球队胜利时的欢呼,并未加以理睬;无奈之下,苏比只得去偷了别人的雨伞,怎料那人对此一声不吭,原来他的伞也是捡来的,这人还以为苏比才是伞的主人。就这样,苏比的计划屡屡失败,他希望进监狱的愿望一一破灭,正当他怏怏不乐地经过教堂时,听到了动人的赞美诗,这让苏比回忆起美好的过去。第二日,他下定决心要找一份正当职业好好生活,但就在苏比打算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却以为苏比是小偷而逮捕了他,最终把他送进了布莱克维尔监狱。

如同苏比一样,另一篇小说《麦琪的礼物》的主人公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德拉想在圣诞节给丈夫吉姆买一件过得去的礼物,但是以他们的家庭收入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为此,她只得卖掉自己的美丽长发,买了一条白金表链,来匹配丈夫祖传的怀表。谁知吉姆为妻子准备的礼物正是一把镶嵌宝石的玳瑁梳子,可麦琪的一头短发已用不上这样的发梳了,更讽刺的是,丈夫也用不着那条白金表链了,因为他为了给妻子这把梳子,卖掉的正是那块祖传的怀表!

上述两个短篇,尽显出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之王”高超的艺术笔法,他承袭了美国作家惯有的幽默风格,却在夸张嘲讽、诙谐机锋中,暗含着忧伤凄楚的情绪,读《警察与赞美诗》令人感到悲凉辛酸,看《麦琪的礼物》让人含泪苦笑。与当时其他作家着重表现纽约等大城市的上层社会不同,欧•亨利一直着力于表现繁华都会里和西部乡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喜欢描写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浪漫、冒险生活的追求。欧•亨利就像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水手,总能很自然地将他人生中的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他叙述的这些故事是如此贴近你的生活,以至于让人感觉它们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而在你对这种熟悉感到厌倦之前,他又出人意料地丢给你一个哭笑不得的结局,然后在你的目瞪口呆时扬长而去,只留得你一人在苦笑中独自忧伤。

欧•亨利的短篇故事读来实在过瘾,除了他,谁还能写出如此纯粹的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内容短小,结构精巧,每一篇都有足够多的噱头,在简单朴素的语言里透着大智慧的幽默机智,当你一直看到末尾处“欧•亨利式结局”时,整篇故事才会最终显现出它的全部意义。如果你半夜失眠,突然想吃水煮肉片,这时候看一集美剧不如读一篇欧•亨利,不妨在煮肉片的同时拿出一本《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然后蘸着辣椒酱边吃边读,这种带劲儿的滋味谁试谁知道!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三):当最后一片藤叶也落的时候 ——《命运之路》

什么是带泪的微笑?从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关系可知,泪是外化的,笑是内在的,泪是过程,笑是结局,泪常常是激动之泪,感动之泪,笑则应是幸福之笑,本能之笑。欧亨利的许多作品诸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确如此种形容一般呈现出含泪微笑的特质来。然而,他的作品中也有异数,作为他对于理想主义的平民性歌颂的反叛或是怀疑或基于另一种来自于其人生体验的情绪,他留下了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命运之路》这样一类带着淡淡的蓝色忧伤,依旧用欧亨利式的杠铃式的匠心独运的布局和具有高度讽刺力和喜剧性的表达方式却传递出一种更为复杂而深沉的人生咏叹,我把它理解为带着笑颜或强作笑颜的哭诉。我以为,其中,《命运之路》的特色最鲜明,布局最独到,感情最深沉,用的笔力最丰满,其与现代戏剧特别是电影的关联最密切,因此,本文便就此作品入手,从现代基点出发,比照欧亨利的其他作品,以观欧亨利真实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源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况,从中又能挖掘出哪些基于艺术和审美或基于现代普世价值的意义来。

(一)原文回顾与结构梳理

I go to seek on many roads

What is to be.

True heart and strong, with love to light—

Will they not bear me in the fight

To order, shun or wield or mould

My Destiny?

我在路上找寻

我未来的命运。

带着一颗真诚而坚强的心,

还有爱情来指示迷津一

它们是不是能支持我

左右、闪避、掌握或改造

我的命运

这是主人公牧羊诗人David Mignot在小说的开头吟诵的自己的作品,我们仔细来看,此诗有几个符号性的特征,体现了欧亨利的一贯风格。

1. 找寻者。《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青年男子找寻他的爱人,《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找寻他的实现他的过冬计划的方式,《最后一片藤叶》中老画家找寻他等了25年的伟大作品的创作源泉,《麦琪的礼物》自然是那对“愚蠢”的情侣各自找寻他们要送给对方的礼物。《爱的牺牲》则是两位青年艺术家为了实现彼此的艺术追求共同找寻生活的出路。

2. 真诚而坚强的心。所有的找寻者,都有一颗真诚而坚强的心,作者都给与了深深的同情、赞美或祝福,惟有《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留下一个灰冷的结局。

3. 爱情的指示和引导作用。大多数作品都有爱情,且都是真诚而坚定地爱情,作者反复强调的是此种爱情对于人生的指引作用,这或许是作者的信仰。

4. 命运究竟是不是命定的。对于个体生命特别是普通人命运的关注,是欧亨利小说最大的特点,如果说欧亨利是文学领域的艺术家(因我觉得文学领域也可以分为各种家,鲁迅是思想家,郭沫若是阴阳家),那么艺术家本能的对于生命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看《最后一片藤叶》,那幅伟大的作品究竟是什么?它实际上是用生命成全的超越于画作本身艺术水准的创造,或者说对于命运的怀疑在欧亨利看来,其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任何伟大的创造皆出于生命力的耗散,我们看《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和《麦琪的礼物》,一个以沉重的视角,一个以零碎的视角,分别展示了爱情这种欧亨利最看重的情感的最终确认是需要生命的某种程度的清偿的,我想这正是潜在的影响欧亨利对于判断“命运究竟是不是命定的”这一命题的最关键因素,也使其性格上或存有一弱点,便是他在作品的创作上出现犹疑和变化的痕迹。比如说这篇《命运之路》,终于把欧亨利看似对于世间百态能够以一种谈笑风生的姿态来面对的成熟而冷峻的创作心态击碎,也正是这种有别于莫泊桑的带着理想主义情结的在思考力上的不成熟,使它的作品具有一种非常别样的审美意义。它们是不是能支持我,左右、闪避、掌握或改造,我的命运。这是诗人的呐喊。这种呐喊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回到文本,David Mignot寻找的三种命运, 却都通向了死路。“ 左面的路” 迎来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奇缘之后, 出于正义而死在蒲白杜侯爵的枪下。“ 右面的路” 为一阴谋家美女所蛊惑, 诱入一场武装叛乱的漩涡, 死在蒲白杜侯爵的枪下。“ 中间的路” 创作生涯受到山野豺狼的侵扰, 影响诗作的提高, 最后也死在蒲白杜侯爵的枪下。牧羊诗人寻找的“ 命运之路” , “ 每一条路仿佛都通向充满机遇和危险的广大的世界” , 但是他始终找不到机遇, 得到的却只有危险,豺狼挡道。社会上的豺银与自然界的豺狼一样嗜血成性。每当手枪打响一次, 都把灭绝人性的罪恶社会闪亮一下。走投无路, 死路一条。

前文说过,《命运之路》与现代电影剧本所要求的特质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前些天热映的《三枪》在很大程度上与之雷同,但明显在结构上不及得太多。电影《罗拉快跑》也有类似处,但戏剧性程度显然不及《命运之路》。有评论家把《命运之路》的三段式结构解读为对中世纪文学的揶揄式的摹仿戏拟, 揶揄了骑士文学、城市笑剧和乡村牧歌, 也揶揄了笔下人物一一其中有对中世纪吃人社会的揭露与控诉,有对作家所处时代的影射与嘲讽, 也有对作家命运之路中的“ 中世纪”遭遇的写照与否定。也有评论家将此三段式结构解读为三组奇观,一为逼婚奇观,二为叛乱奇观,三为焚诗奇观,每一个奇观都可排成一个短剧,每一出短剧又都有共线和共同角色。这些评论实际上是从小说的戏剧性结构特质出发挖掘而来的,关键问题是,我们需从更深处品评,看这些结构特质究竟是以怎样自然地方式表达出来和为什么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才是最为要紧的事,这正是现在许多试图以结构取胜的电影的致命弱点,先有结构,后有情节,先戏剧化,再内容化,这不是欧亨利式的风格。

(二)小说的结构意义与审美内涵

如果命运可以假设,这是小说的预设前提;当命运可以假设,诗人的遗言仍是一出乌鸦的绝唱,这是小说的最终结论。小说在此结构中展开了三个分支,每一个分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实实在在的带给了人希望和短暂的幸福,请注意,David Mignot后来在向博学的布里尔先生请教时曾说过:“那么说来, 这许多乌鸦啼叫声中没有一声夜莺的嗽鸣了吗。”这个问话实在是恻人心弦,欧亨利曾说过:“谈论400万普通人,而忽视那400个上流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乌鸦和夜莺中,欧亨利会选择乌鸦,在希望与绝望中,欧亨利会选择希望,然而,布里尔先生给出了一个残酷的答案:“读完了你的诗,我每个字都读过。别写你的诗了,小伙子;你就安心过牧羊人富有诗意的生活就够了。”欧亨利选择了一个残酷的结局。然而我们再反观这句话:“这许多乌鸦啼叫声中没有一声夜莺的嗽鸣了吗。”欧亨利似在他的三个故事中给出了答案,有的,每一个故事,David Mignot都曾经幸福过,与侯爵的决斗,与国王的对话,在大自然中的创作,那一刻,他在闪光。

我们似能感受到欧亨利的审美内涵在这部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确有其独特的地方,正如前文所说,欧亨利作品中揭示出的“任何伟大的创造或者情感皆出于生命力的耗散”在大多数作品中的落脚点是对创造和情感的赞叹和肯定,那么《命运之路》最重的一笔下在了对于生命力的耗散的伤感上。

对于《命运之路》的艺术手法,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命运之路》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眼睛,蒲白杜侯爵的嘲弄的眼睛配合着向上翘的胡子, 高大而柔和的嗓音;露茜小姐的悲哀的美丽的眼睛;吉白杜小姐的随着阴谋变化的狡诈而又迷惑人的眼睛;法国皇帝的蒙上黔膜的迟钝的眼睛;伊凤的搜寻的眼角和金光闪亮的眼睛;公证人的精明老学者的诗情哲理和扫视书籍海洋的眼神。有些人说,欧亨利的作品缺乏深度,在这次细读欧亨利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判断本身才是太欠深度。我们仔细端详这些眼睛或者眼神,是能感受到一种虽未有任何心理刻画却来自于不同人物内心的具有分量的情绪。这些情绪绝不是编排出来的而是自然参杂于情节中的微妙的心理波动。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心理波动,又恰能够在匠心独运的结构中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呼应,因而,让我们相信,在这些众多的巧合当中,我们能感受到的,确是真实。就像那最后一片藤叶将落未落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和因着这画面感而产生的小小心绪?《命运之路》也有着这样一种超现实的真实。所不同的是,那片藤叶真的落下了,而主人公终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三)小说的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纳博科夫说:“ 分明你们坐在这里, 却可能只是我的幻觉而我也许只是你的一个恶梦。”这部《命运之路》时间错位的编排便具有这样一种超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人类在实现宇宙认知之后所面临的自我认知的困境,这也是一个现代性困境。欧亨利在给唯一的亲骨肉、爱女玛格丽特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出去散步的时候, 千万不要伸手来喂东西给那些野狗吃, 也不要用手去亲切地拍一条蛇的头, 同你还不熟悉的猫, 也不要去握它的爪子。”可以见得,欧亨利的内心深处对于人本身有一种不信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一片藤叶》中约翰西会因为一片藤叶而枉顾其生命,也就是为什么《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明明有一种“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的想法,却只能在听到赞美诗的时候才获得迟来的唤醒。因此我们可以说,欧亨利的小说虽然是短篇,但仍是切入个体生命内心世界的,并且这种切入的方式和角度是具有独特性的,他把人置身于既荒诞又真实的情境中,他从不深入地展开处于这样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况的刻画,但读者必然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入人物的心理,就像我们试图想象那位老画家那天夜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想象《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男女主人公自杀时的心态,想象大卫与侯爵决斗时众人的复杂心绪,想象《麦琪的礼物》中男女主人公交换礼物后内心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我想,也正是因为欧亨利小说的这种切入,使小说本身具有一种现实可模仿的价值,对现代电影剧本的创作是有借鉴意义。

记得是初中的时候读的《最后一片藤叶》,一切都是那样清新单纯,是自然的感动。今读《命运之路》,就像这成长中的人生一般,当最后一片藤叶也落的时候,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该放置在哪里?如果命运可以假设,哪些东西不会变?欧亨利的问题正契合现代人生的终极命题,欧亨利的带泪的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代人生的终极关怀,毕竟,他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让我们相信,有一位老画家,会在我们人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送一幅用生命作成的画,那一刻,我们的人生在闪光,那一刻,乌鸦也如夜莺一般,在歌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