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陶渊明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陶渊明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0-06-09 02:46:28

相关推荐

陶渊明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陶渊明集》是一本由【东晋】陶渊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渊明集》读后感(一):一切景语即情语

现代人不是不爱读经典,而是被经典的厚重所阻碍。对于古籍,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浅尝辄止,究其原因,不懂语法,不识生僻字,但是如果有一本书,无须你用很大的精力与很长的时间去剖析语法,查找生僻字,那我们一定会心花怒放。《陶渊明集》的付梓,让我们再度点燃了对经典的兴趣。此书由郭平作译,采取的是现代人的话语体系,对陶渊明的思想条分缕析、和盘托出,同时他还作曲,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伴着舒缓的音乐,加强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如果让我们说出经典的第二个不足,很多读者都会指向印刷的粗糙,然而在这本《陶渊明集》中并不存在,全书采用了特制环保纸,色彩柔和不反光,阅读舒适不伤眼,简直是好得不能不能的。回到作品本身,我们发现陶渊明如果活到今天,也会闪烁着网红的光环。 陶渊明不过是庐山底下的一位赤贫的农民,耕田是其唯一的事业,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陶公。陶渊明出生于封建庶族,八岁丧父,少而贫苦,一生对劳动的意义有着切肤的体验。归耕前《劝农》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是其一生身体力行、耕作不辍的写照。 耕作一时,并不难,难的是耕作一辈子,并以其为乐,从官场中人转变为田野村夫,即使以现世的观点,也是一件“蒙羞”的事情,虽然陶渊明并非门阀贵族出身,但是毕竟祖上曾经风光过,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大守,给年少的陶渊明一段美好的回忆,在他的诗作《杂诗•其五》中抒发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远大抱负,但现实是黑暗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官场的周旋逢迎,陶渊明固有的天性得不到释放,于是只能在此后的十三年中,五度仕隐,其作品真实而积极地反映了其宦游之叹与思归之情。

彭泽令之后,陶渊明就实现了一名官场中人到平民诗人的完美转合,此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二十多年诗人在农村生活的总结。与劳动状态相牵连的,是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丰富。“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此时的诗人不仅担忧庄稼的收成,而且为自己成为了一位如假包换的农民而欣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从封建士大夫“降格”为农民,陶渊明是一个值得探寻的研究样本。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当官读书是正途,而不事农桑、远离稼穑是士大夫共同的信仰。更何况在门阀制度森严的魏晋南北朝,从事农业生产是不耻向众人道的。即使是同时代的谢灵运,也仅仅是发出了“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的慨叹,但是他是一日也没有握起农具走向希望的田野。此后,我们熟知的田园诗人,如王维、如孟浩然,更多地以旁观者的心态观望自然,把田园作为闲逸生活的点缀。 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不是站在田埂上守候着日月星辰、细数着春夏秋冬,而是“不计后果”、“不顾一切”地与厚实的土地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他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自耕农,与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是后世许多田园诗人所无法企及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农村自然景色的亲近与热爱,比如“鸟哢欢新节,冷风送馀善”(春景),“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夏景),“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秋景),“梅景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冬景)。一切景语即情语,所谓的快乐从来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安逸得来的,而是在劳动中发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也与此前的“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既体现了儒家“爱及万物”的仁人情怀,也浸润着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豁达境界。

《陶渊明集》读后感(二):在陶渊明的诗文里,期待所有的美好

在没有读《陶渊明集》这本书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还记得陶渊明写过的哪些诗?哪些文言文?我一定会说《饮酒》和《桃花源记》。在记忆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印象最深的名句。

上学时,老师课堂上讲的陶渊明是一个归隐文人,他寄情山水,不爱做官。但在这本《陶渊明集》里,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他出身名门,一生坎坷,他虽然罢官回家种地,但心里却仍牵挂着百姓。这是一个潇洒的人,也是一个矛盾的人。

片面的读某些诗文,对某个人的理解也始终是片面的。这本精装本的《陶渊明集》,让我第一次全面的了解了陶渊明,原来他是这么有才的一个人。他写出的名句真是举不胜举,“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陶渊明的诗文里,我看到他是一个在官场不得志的人,是一个好饮酒的人,是一个心怀百姓的人,是一个憧憬着美好生活的人。他的诗文对后人影响深远,原来苏轼、李白、欧阳修都是他的粉丝!这个版本的《陶渊明集》一共收录了146篇陶渊明的诗文,而且还有54幅插图,从这些插图里,能感受到浓浓的意境美。每一首诗都有译文,而且译文本身也非常有特色。

书里我最喜欢的文言文,还是《桃花源记》。究竟有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呢?在我心里,我一直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是世外桃源,所有人相处融洽,怡然自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这几句,我就入迷了。多么美好的生活,不知道外面的兵荒马乱,没有生活的压力,多希望我能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桃花源!

可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距离桃花源这样的地方还是太远,空气污染、水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过高、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诚信”二字显得弥足珍贵。古人期待的桃花源,现代人仍然期待,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陶渊明写的这篇《桃花源记》意义非常,很难想象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会写出这样传奇的桃花源,把现实与理想相结合,让人读的如痴如醉!

这本精美的《陶渊明集》适合收藏,陶渊明写的诗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通过这些诗文,能全面的了解陶渊明的生活,他经历的事情,他的人生际遇,他的性情特点……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特别喜欢《陶渊明集》封面上的这句话:“把所有遭遇,变成喜逢。”读陶渊明的诗,的确有忘忧的功效,他的诗文恬淡、悠然,能让你从繁杂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细细品味生命的本质。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

《陶渊明集》读后感(三):《陶渊明集》,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有的时候会感叹,生活实在太苦了。眼看着比我小七、八岁的人,在公司里职位高,且学历比我低很多,心里真不是滋味。她凭什么?再看看我,干的活儿比谁都多,工资却不高,一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还要加班,真是太累了。

苦闷的生活必须有所改变,也许外在的环境我没法改变,但是我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读书是最好的调心之法,很惊喜发现了这本《陶渊明集》,清新的封面让人舍不得放下。重温了一遍又一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多想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很美,没有尔虞我诈,没有拉关系扯皮,没有精明算计,有的是相互尊重,是细声慢语,是食物丰美,是童叟无欺。这样的桃花源很难遇见吗?真希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要那么遥远。

这本《陶渊明集》里,一共收录了陶渊明写下的146篇传世之作,没有任何删减,译注也清晰明了,全书还有丰富的插画,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代入感。扫码听古琴曲,更是一下子就进入了作品中的意境,烦闷的心情渐渐趋于平静,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能够静心。

陶渊明归隐以后,自己亲自下地耕种,写出了好多著名诗篇。种地的过程中有诸多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短短的几句就把耕种的细节描写出来了,对于当时的陶渊明而言,靠天吃饭的收入实在有限,毕竟还要养活一家老小。他几次复出做官,又几次归隐农田,这其中的辛酸真是一言难尽。

读《陶渊明集》,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陶渊明非常喜欢饮酒,有好多诗篇写他喝酒,难过的时候喝酒,高兴的时候也喝酒,他看透了人生,有个性,有真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不强求什么,不去追求荣华富贵,少说话,安安静静的读书,才是人生一大乐事。

翻看陶渊明的诗作,意外发现了《责子》这首诗,读来生动有趣,原来陶渊明也希望孩子学业有成,无奈孩子不爱学习,只能作罢。诗中处处表现他对孩子的喜爱。只看这四句:“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当我读到“不识六与七”的时候,忍不住笑出来了,哈哈哈哈,多幽默的陶渊明,孩子不爱学习,也不强迫,最后还是喝酒吧。

在一篇又一篇佳作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美的意境啊,千古名句永流传,之前有个同事,他给宝宝起的名就有“悠然”二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能悠然自在的处世,也许应该放弃一些东西,看淡一些东西,才能达到“恬淡、自然”的境界。很喜欢这本《陶渊明集》,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所有遭遇,变成喜逢!

《陶渊明集》读后感(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146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编者采取了一字未删的治学态度,不仅原貌恢复,而且全译全注,让我们瞬间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内心的觉醒,原来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在桃花源里,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是经历乱世后共同的心理诉求。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心中的桃花源写出文字,只有那些既有思想深度又有丰富文采的哲人才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流传千古,自有其玄妙之处。 自古以来,都有文如其人的说法。阅读如此精致的作品,我们有必要回顾作者的生平。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出生于一个衰败的家庭,由于门第观念深入人心,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大守,使陶渊明引以为荣、沾沾自喜。然而中年时遇到了人生必将到来的坎坷,于是在当官还是隐逸中摇摆不定,长达十三年,最终还是在痛苦的挣扎中回归了田园,在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情画意中自我陶醉,自我痴迷。与其说陶渊明以神来之笔反映了农村农民的生活百态,体现了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与关注,不如说他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亮点在于,不仅原著文字洒脱,而且获得了学者、古琴家郭平的译注,据说用了一年时间,可见郭平对陶渊明的追慕,很多句子都能见到这种深情,他没有采取直译,而是意译,恰到好处地将我们带来了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阅读疲倦时,你还可以扫描赏听其演奏的《酒狂》、《文王操》、《忆故人》,将作品的精华之处立体地呈现出来。 在陶渊明众多的诗作中,最能体现其精神世界的莫过于《桃花源记并诗》。对于此作品,古往今来,研究者甚多,有探讨文本意义的,认为其否定乱世暴政,表达其社会理想的,有探讨其思想渊源的,道家小国寡民思想,鲍敬言无君论思想,儒家大同思想,亦有探讨其美学蕴味的,认为其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诉求与人生境界的,更有甚者,还对桃花源记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

在今人看来,桃花源并非实有其地,而是陶渊明臆造的,目的在于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正如陶渊明的诗作可以分为辞官前与辞官后两个阶段,尽管风格迥异,但是不乏对陶渊明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郁闷与烦恼。辞官前的田园诗,欢欣愉悦,自满自得;辞官后的田园诗,悲凉辛酸,所图果腹。《杂诗八首•其八》“代耕本无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将自己的困境书写得纤丝毕现,毫无保留。正是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才使陶渊明产生了“错觉”,萌发了创作《桃花源记并诗》的冲动。

桃花源的意象,是陶渊明长期执着对理想追索的结果,其主要特征体现在社会安宁、生活幸福,没有阶级压迫与经济剥削,民风古朴、人人热爱劳动,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美。在乌托邦的世界里,半是自然风光的诗情画意,半是心灵创伤的抚慰逃避,体现了作者农耕生活久经磨难与痛苦生活高峰体验,某种意义上是对《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援得我所”情绪的张扬与展望。 桃花源的理想是在封建社会漫漫长夜里点燃的一支不灭的灯光,通过它可以照见不公正的社会,激发仁人志士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尽管陶渊明并非严格意义的哲学家,但是他对自然境蜀的追索,并不体现在理论上的辩驳,而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看书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命笔”,弹琴则是无弦之琴,手挥目送,率性而为,像深渊之游鱼自由自在,天空飞鸟无所踪迹。

《陶渊明集》读后感(五):腾出空,去生活 ——《陶渊明集》

人总是喜欢羡慕与自己相距较远或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在田园的诗画里,心却向往着色彩斑斓的荣华富贵;生活在锦衣玉食里,又整天对简衣素食、远离尘嚣念念不忘。一千多年来,世人都无不对陶潜先生所描绘的世外桃园和他淡泊名利、超然于浊世的生活态度心生景仰,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拥有这样的生活不难,但想要抛开一切杂念,把个人心底的欲望清零,这是不可想象的。就连陶渊明本人,也是在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折腾,到中晚年时期,仕途不顺时才完全放下执念,“复得返自然”。

读陶渊明的诗文,既有在逆境中的豪情满怀、洒脱不羁,也有在贫困潦倒时乐观知足、悠然自得;既有面对悲欢离合时孤独长悲、寂寞萧索,也有在仕途不顺时的消极悲观、茫然无助。我想,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是一个活得真实的人。一生大部分时候都在穷困潦倒、食不裹腹中度过,为了生活、温饱曾不断挣扎,不得不在仕途中颠沛流离。他对物质的追求仅限于温饱,他的精神世界超级富有,他最终归隐田园,信仰佛教,与最纯朴的农民打交道,秉承着“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的最低生活要求,一生保持最真的性情,“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最难得的是,他一生不管境遇多么艰苦,都能保持洁净高尚的情操,“甘贫贱以辞荣”!这样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达之?他一生留下无数佳作,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放弃对自己初心的坚持,他对祖父孟佳、荆珂、董仲舒、司马迁等高尚品格之士的由衷欣赏,对世俗虚伪的习气的鄙视,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等等,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纯洁、磊落品性的真实流露。

他的一生,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天下未定,战乱不断,也许正是看透了世事,才让他坚守恬淡的心态。上天对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终给予他自由和高贵的灵魂,被千古传唱,这也许就是得失的平衡!尽管他根本不在乎被世人记得这么久,还将一直被景仰下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活着,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在使命和责任的束缚下,我们不能完完全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过想过的生活。也许在一生很长的时间里,为了生计,为了责任,我们不得不丢下梦想,深藏渴望,在另一个非情愿的世界里奋斗、努力,期待着有朝一日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可以停下来,再重拾梦想,过回自己渴望的生活。

或者,当我们怀揣的梦想与身边亲人、朋友的相冲突时,我们并不能一意孤行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因为亲人、朋友的需要,我们只能选择屈服和退让。当然,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田园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能说完美的生活只有这一个标准,如果真的这样,我们的社会从何发展?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这世上的生活方式也是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对任何一种生活的优劣,也许都不能断然地说好说坏,只要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抛开浮躁,让心归于平静,做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都可以淡然处之,如陶潜所说的“纵心复何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在当下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想要完全远离尘嚣、隔绝于世是不现实的,并不需要纠结于字面的意义去追求隐居生活,人说“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管怎样,大家都得明白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一天到晚地忙于事业,一味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我们必然会遗落很多东西,比如“生活”。当成为一个工作狂,或当你一天到晚沉迷于呼朋唤友、歌舞升平,你有限的时间里,是否还记得留一点空间用来陪伴家人、放空心灵、锻炼身体,或是静下来读书、品茶、欣赏音乐,是否可以留一点时间一个人远行,去看看城市以外的山川、河流和人间烟火?你又能否做到在追梦的旅途上定期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等等落后的灵魂?

其实,我们是不是总忘了给自己腾出一个小空,去生活?好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好好生活,舍本求末是最容易犯的错误,难得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初心,分清主次。生命短暂,名利更是过眼云烟,追逐于浮华,纠缠于得失,整日为那些终将淡去的眼前利益患得患失,是否值得?

我的内心的声音,非常清晰。身处俗世,家有小女初长成,肩负的责任任重而道远,由不得自己懈怠,若干年里,还得努力工作,还得为生活奔波。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追求想要的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因为我并不认为现在的生活与将来我想要的生活有太大的矛盾,也不是不可兼容。

能否并存,关键在于我自己的内心是否真的完全平静下来,在于我是否明白工作和生活、梦想与现实的涵义,在于我都把我自己的时间投资在什么地方。尽管活着很累,但是不妨碍我忙里偷闲,找个空闲的时间,养点花花草草,或泡一壶茶,读一本好书,出一趟短门,或一个人散散步,或给孩子做几个喜欢的菜,陪她聊聊天、看场电影……亦或更远一点的几年后,孩子上大学了,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业余生活……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要做,需要腾出空,去快乐地生活。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不必要因为别人三观左右自己的选择,只要尽量保证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不后悔,自己所过的当下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开心、充实过好每一天,即是值得。只不过,一定要记得给自己的身心一个空间,定期保养,定期清理,腾出空,去生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