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敦煌壁画漫谈的读后感大全

敦煌壁画漫谈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2-09-16 01:58:30

相关推荐

敦煌壁画漫谈的读后感大全

《敦煌壁画漫谈》是一本由常书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壁画漫谈》读后感(一):敦煌壁画的传承

提到敦煌,现在的人一般都会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樊锦诗。樊锦诗女士对敦煌莫高窟作出的贡献很重要,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但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位很著名的人物被称作“敦煌的守护神”,他就是本书的作者常书鸿先生。

关于常书鸿先生和敦煌结下的不解之缘,我在几年前就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得知。通过这套三本常书鸿敦煌之书其中的一本《敦煌壁画漫谈》有助于了解这段历史文化丰富的遗产。

敦煌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很多方式去延续,包括那些珍贵的壁画和彩塑,雕像,佛教艺术都是历史上各个年代沉积留下的宝贵遗产。其中,壁画这一艺术形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一些充满敦煌风格的“飞天舞”,但是对比壁画等,还是较片面的。

那些绮丽多姿的壁画不仅仅是反映了敦煌文化的辉煌时刻,还凸显出来了那些朝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变化。

感谢常书鸿先生和那些研究者,保护人的无私贡献。因为他们前仆后继的守望敦煌,才有了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敦煌莫高窟遗址,这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本书里面有很多精美古典的壁画照片和真实可信史料,作者先从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讲起,这一简单实际其实并不简单的工作其实在工作者身上是最好的体现。也能看到古代的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勤劳铸就了充满艺术美的艺术作品。

壁画分为:早期 、中期 、晚期。三个时期包含了两种主题。

跨度了很多朝代的敦煌壁画主题和内容也随之朝代的更迭演变为不同的色彩。从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到历代人民的生活,不同时代朝代,都有各背景,壁画在各朝代艺术家的笔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作品。常书鸿对于壁画的图案也是做了很详细的介绍,隋唐时期的壁画风格,实在很卓越。

后面的部分,更能体现出他们对敦煌的执着和坚守。没有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付出,或许今天就看不到这么完备的敦煌莫高窟文化。我们自己的文化,要靠自己去发扬。

这套书的学术顾问的其一就是樊锦诗女士,在严谨性方面可以来说很尊重常书鸿先生以及那些为敦煌事业带来贡献,付出心血的人们。喜欢想要了解这段敦煌历史的不要错过这套敦煌三书。我对壁画最感兴趣,看这本书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敦煌守护者像孩子一样守望着年老的“敦煌”,爱着她的一切,守护着这些艺术。也让敦煌得以延续和保存,这份宝贵的精神真的让我感动。

《敦煌壁画漫谈》读后感(二):无与伦比的艺术和它的守护人

如果说这辈子有哪些地方没去会感到遗憾终生,在我的榜单上必然有北京的故宫和敦煌莫高窟。敦煌吸引我的地方,一个是它那无与伦比的艺术,一个就是守护它的莫高窟人。对敦煌艺术是早有耳闻,一说起敦煌壁画,脑海里自动浮现飞天的缥缈身姿。樊锦诗是我第一个知道的敦煌守护者,敦煌的女儿的故事把我感动得鼻子发酸。由她的故事我才了解到一群默默守护敦煌的莫高窟人。常书鸿先生是第一代的守护人,被誉为“敦煌守护神”,自他来到戈壁中的敦煌莫高窟,敦煌保护的工作算是正式开始了。

《敦煌壁画漫谈》是常书鸿全集的第二本,这套书由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主编,基本包含了常书鸿先生一生著述的各个方面,壁画漫谈这本书主要内容是常书鸿先生关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图案等的论著。 一直以来,我对敦煌壁画的了解止步于其中的部分元素,比如飞天、反弹琵琶、九色鹿等。飞天,反弹琵琶这些经典元素的图在网上比较容易找到,我也就是网上看看过过瘾。这本书是从壁画整体来描绘的,各个不同时代洞窟内的壁画充满了时代的特征,所使用的颜色,不同侧重点的壁画内容等,让我大开眼界,对敦煌壁画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档次。

其中佛传、鹿王本生、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等壁画中蕴含的故事内容挺多,而且故事对应的壁画所占面积也挺大。虽然有标记壁画中故事的发展顺序,唯一的缺点是无法将书中的示意图和现实中的壁画对应起来。看了这些壁画的示意图,我特地去网上找图片,想按示意图好好看一看壁画中隐藏的故事,在数字敦煌网站上去对应的洞窟仔细查找,看得我眼睛都快抽筋了,但可惜是实在没有办法对应上,我太难了。如果书中直接配上对应的壁画照片就好了,贪心一点的话,照片中直接标注出来,那看得会更直观。

提起敦煌,我有三个心疼,第一个是心疼国宝文物的外流,第二个是心疼敦煌莫高窟不可避免地走向湮灭,第三个是心疼从常书鸿先生开始的前几代守护敦煌的莫高窟人。 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敦煌文物研究所,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第一代莫高窟人,凭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敦煌文化艺术的无限热爱和保护之心,克服重重困难,与天斗,与地斗,初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基业。 越来越多受到感召的守护人来到敦煌,把常书鸿先生的事业传承下来。时间是把杀猪刀,也是粉碎机,壁画的光彩和生命,在时间面前,无可抵抗地慢慢流逝。从临摹到数字化,敦煌的守护人一代代以各自的方式为保护保存这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而努力着。 附录二《我与敦煌》描述了常书鸿先生这一生与敦煌之间的故事,这也可以算是简略版的常书鸿先生的传记,由此可见,敦煌在先生的一生之中所占的分量之重,读起来既敬佩又心疼,没有先生他们,我无法想象,敦煌莫高窟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还好,敦煌有你们这一群守护人在保护。

《敦煌壁画漫谈》读后感(三):敦煌壁画的前世与今生

敦煌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艺术价值是其他壁画所无可比拟的。由于敦煌壁画的时代特点比较鲜明,多由各朝代绘画方法演变逐渐形成,故敦煌壁画继承了各个朝代的绘画技巧,以及展现出每个时代的人物特征。比如早期绘画手法多呈现浪漫主义,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而隋唐以后,变形逐渐减少,立体感增强,使其写实性日益浓厚。

对于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绘画技巧以及它的前世今生我们知之甚少,但在敦煌艺术研究史上却有一位最有资格漫谈敦煌壁画的人,那便是中国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常书鸿老先生。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常书鸿全集便是一套讲述敦煌文化的入门指南。在系列丛书之一的《敦煌壁画漫谈》中,常书鸿将零距离、零门槛地带领我们读透敦煌壁画艺术之美,沉浸式欣赏敦煌壁画的前世与今生。

常书鸿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是敦煌学奠基者,是著名的画家,也是“敦煌守护神”,他临摹过数张敦煌壁画,让远在西北之外的敦煌石窟逐渐被世人所知,他守护着本不完整的敦煌石窟,只为让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的壁画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常书鸿那一代的艺术家为了保护敦煌壁画能够永久地流传,只能用现状性临摹的方法去临摹研究古代壁画,让这些仅存的珍宝变成可移动的作品,经由展览的形式让所有人看到。而我们也将通过这些临摹的破损的壁画中感受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美妙之处。

我相信对于所有艺术界临摹者来讲,都希望自己能画一幅大一点的、壮观一点的、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用以证明自己对壁画的热爱、执着以及痴迷。而莫高窟中有着许多可以用以临摹的壁画作品,其中以159窟敦煌中唐时期的精品之作《普贤变》为例,它的画面和色彩是莫高窟中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临摹此壁画不仅满足了临摹者对选择作品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之下,呈现出它的审美价值。

敦煌壁画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年代感,更多的是它经由千年不断演化而成的绘画技巧。在本不先进的古代,颜料的获取、调色的难度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而临摹工作的难度同样会随着绘画的技巧、颜料的调色而不断递增。书中提到:临摹工作,好像是简单而实际并不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有非常的耐心和高度的技术。我们往往为找出一条线而费去很多时间,为辨认一个字而反复研究无数次。

比如敦煌壁画中最熟知的“飞天”,由于它的形象比较纤细,身形婀娜多姿,在增加画面动感的同时,也以秀劲流畅的早期铁线描表现出潇洒清秀的人物。“飞天”是敦煌壁画中最多的,据说有6000多身,形态各异,其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是敦煌壁画中一个标志性的图像。

书中提到敦煌石窟第321窟与第320窟中的黑飞天是敦煌飞天美中之美的代表,敦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刻画出的造型,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敦煌壁画漫谈》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没有人比常书鸿更懂敦煌”,正如那句“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敦煌。”一斑。

《敦煌壁画漫谈》读后感(四):《敦煌壁画漫谈》: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以“敦煌的守护神”闻名。得知他出版全集,推出首批“敦煌三书”,立刻放进了购物车。书到手后立刻拜读,掩卷之后五味杂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这本《敦煌壁画漫谈》很薄,只有200多页,其中接近一半的篇幅还是附录。刚刚读完这本书时,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望的:本以为在常先生这里能读到关于敦煌壁画的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但12篇小文读完,感觉主要是在对敦煌做基础性、常识性的介绍,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国人接触敦煌,了解敦煌,进而爱上敦煌。

书后的附录二,是一篇近似自传的《我与敦煌》。详细阅读此文,方才知晓,常先生的前半生竟然如此传奇,他的文稿缘何少有长篇大论也一目了然。

常先生自幼喜爱艺术,但在他的青年时代,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感冒,而是立志要留学法国学习西方绘画与工艺。在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前往欧洲的火轮。抵达法国后,他又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绘画技巧,并到各类博物馆中对近代以来欧洲名家的画作进行学习,可谓收获满满。

历史对他的青睐,出现在一日他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处漫步。彼时,常先生已小有造诣,但却陷入了艺术的彷徨和对祖国的担忧之中。《敦煌石窟图录》的出现,如同黑暗中擦出的火花,点燃了常先生这位来自东方的绘画者的灵感火花。他惊奇地发现,虽然其身处1400多年前的时代,但其中大量的绘画技法和灵感,与现代西方绘画名家如出一辙。

在这之后,敦煌成为常先生心头萦绕不去的艺术追求。他回国后,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但他在机会来临时,毅然放弃了得到的一切,奋不顾身地投奔大西北的漫天黄沙之中。他所面临的困难和苦楚,即便在成稿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字字血、行行泪”,更不用说中间还夹杂着家庭的变故。常先生也有动摇和彷徨的时候,但他考虑的是,能继续在这里守护敦煌,将敦煌尽可能平安、完整地交到后人手中。他坚持下来,百折不挠,直到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很快就为常先生带来了物质和名誉上的资助和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在文中,他如此欣喜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这时的他,组建了新的家庭,事业上也迎来了新一轮成果,从文中透露出的朴素感情,与他个人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他所欣喜的,所感激的,是敦煌这一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点,对于视敦煌比性命还要重要的常先生来说,比任何事情都要更珍贵,更值得激动。

读罢此文,再回过头来看书中的12篇小文。除了首篇写于1947年外,其余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敦煌守护神”迎来了崭新的时代,时代交付给他的任务,他自然更加主动、更加认真地予以完成。从内容来看,这些小文主要涉及敦煌壁画颜料的运用,以及壁画题材的选择。这是莫高窟研究早期的重要话题,可能放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甚解渴,但须知近年来敦煌一批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正是在常先生筚路蓝缕的开荒之路下,建稳了最基础也是最扎实的地基。可以说,全集将《我与敦煌》这篇文章作为附录收入本书,是非常恰当,而且也是富有意义的。

如今,莫高窟的研究已经完全转型为多学科建构的高科技形式,但是无论是拥有良好科研条件的工作人员,还是如今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都不能忘了上世纪40年代,在敦煌的夜空中闪耀的木制油灯。昏黄的灯光,如今已化身为指清方向的明灯,以常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敦煌研究人员,他们的名字,也如三危山前夜空中的星斗,永远闪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