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赠刘景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赠刘景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时间:2020-03-31 07:18:46

相关推荐

《赠刘景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赠刘景文》是北宋苏轼所作,通过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全诗原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作者欣赏其友人,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所以用比兴手法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

赠刘景文描绘了什么的景象 赠刘景文诗描写什么景色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学识见闻、辛勤的劳动思维,以及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一部集中地、完美地和典型地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浑然天成,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最高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文学画廊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林黛玉——就是作者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创造的典型环境中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之一。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的眼光、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哲理与诗情的描绘,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纯美与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楼梦》是个永远的经典。林黛玉是一棵世外仙姝,可望而不可即,既赞叹又哀惋,既期许又推舍。“木石前盟”的美丽神话似乎沦落尘世也是一种宿命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舛,到最后只落得——“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

一、孤标傲世的诗人形象

在那“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苍苔满地,幽凝冷翠。“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你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你的灵魂。幼丧父母,寄人篱下的命运,在你年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你心里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加重了你心里的悲酸;而靠着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你的自尊。于是,你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林黛玉是诗的化身!

林黛玉具有才学横溢和真情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较高的研究和独到的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她的诗虽大多“伤于纤巧”,却是一种惊心动魄、泣血锥心的美。

大观园中“诗翁”不少,薛宝钗、史湘云、宝琴、探春等都有一些锦心绣口之作,但是创作最多的是林黛玉,她的作品有几十首。诗是林黛玉表述思想情感的唯一方式。林黛玉既有敏锐的观察力、感悟力,又有足够的才气诗情和创作自觉。她把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于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清婉,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等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是将自己的灵魂精魄融进客观景物,形成主观感情的“有我之景”,通过咏物写景抒发自己的痛苦的魂和悲剧命运。“冷月葬花魂”的联句,其凄美迷离、撼人心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观园“时而有潺潺的琴声流出,那是颦儿在对香操琴;时而有叹声轻闻,那是颦儿在对帕题诗。”“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少女的衷情,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感天动地之情,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自幼随身”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得她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则写人,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孤零和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秋窗风雨夕》的凄凉惨淡,读着它仿佛也置身于那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之中,“秋风秋雨愁煞人”,感受着黛玉的孤独、寂寞、哀怨和惆怅。《桃花女儿行》《题帕诗》《五美吟》等诗,都是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它是作者刻画林黛玉思想性格的长篇抒情诗,是孤苦少女自伤身世的哀音,也是封建叛逆者坚持理想、宁折不弯高尚情操的自然流露。它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写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吟出了诗人对未来不幸的预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她的决绝呼声,她宁愿坚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为追求理想和自由而死,决不随波逐流身陷污泥而生。这正是潇湘妃子思想性格的突出之处,也正是她与其他女儿思想性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提问将花人合一,少女的情怀与悲凉的声韵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显著的谐和音唤起了读者由衷的同情与怜悯。长诗以“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结,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儿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示。花的命运也即是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悲愤和痛苦,她用诗抒写欢乐和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

依人为活、寄人篱下的处境,只能是使她的眼泪添多,并没有使她的骨骼变弯。她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却无一点处世的聪明圆通;她身为**胜千金,偏多忘闺门的守戒。一切都随着她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她是那样的任情任性,然而又是那样的率真率直。在尔虞我诈、机心四伏的荣国府中,她紧张地注视着四周,惟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于是,她多疑多感,工愁工病。

心细如发的林黛玉痛惜落花、香冢葬花、题诗赋花的飘逝零落,实则是自叹、自悲、自哭自身薄命如花。林黛玉性格中一个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这固然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她那种天赋感受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乃是同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孤苦伶仃的命运有关。因此,黛玉爱哭,爱流眼泪,正如蒋和森所说:“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性格,还在她没有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除父母外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不能见外人,但她的父母却又早亡。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得换人形前曾是太虚幻境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入世就是为了报答“神英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说是“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赠刘景文》描绘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中作者通过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歌颂了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处在逆境中的友人的支持,劝勉友人珍惜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了作者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