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平凡人生·60年家国回忆录

平凡人生·60年家国回忆录

时间:2019-07-21 05:48:10

相关推荐

平凡人生·60年家国回忆录

平凡人生· 胡宏济家国回忆录(二)

九二年春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全家搬到杨庙中学。三间旧瓦房,两家共住,中间起个夹墙,一家一间半,勉强安顿下来。杨庙中学原是58年“大跃进”办的农业初级中学,“文革”期间,合肥第二十中学下迁,才正式更名。“文革”结束后,原下迁人员全部回城。当我调入时,学校仍是一副破旧之形:两幢砖瓦房教室,窗户没有窗芯,冬天,任凭风雪灌进教室;地面没做地坪,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地泥泞。教师住宿条件更差,土墙半瓦半草顶小矮房;教学设施简陋,合肥中学带来的实验仪器损失殆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虽已经改革开放,但发展是缓慢的,学校环境和管理水平都比较差。我既来之则安之。学校分派我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生活进入正常轨道。对于新的挑战和考验,唯有认真和敬业、虚心和努力。班里的学生们和我处出了深厚的感情。不久,学校任命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接过老组长的担子,我和语文组的同事们一起,写教研计划、备课、听课、完成一系列教育、教学、教研等常规工作。其时,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验收开始,学校拆除了部分旧房,盖起了瓦房,师生住宿和教学条件有所改观,生源也大为扩张。到了一九九五年,杨庙中学一号教学楼竣工使用,这幢三层共五十四间十八个教室的教学楼,初步满足了初中生入学开班的要求。开辟了操场,修筑了水泥大道,则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整体环境。几年后,二号教学实验楼建成,开辟了图书室、阅览室,增添了实验器材,普九验收完成。九七年九月,我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会员)。参加省、校“三分”教改实验,是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这时杨庙中学已有学生近两千人,是县内最大的农村初中之一。

九七年十一月,我取得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九九年九月,学校校长更替(教务主任孙涛任校长)。三号、四号教学楼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二〇〇〇年,在镇党委书记胡成玉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杨庙中学首办高中部,使部分附近乡村子女得到高中教育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个德政工程。虽然只办了三届,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学生的培养,影响还是深远的。

似水流年,冬去春来。截至世纪之交,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那么的紧密相连;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变迁和改革开放、国家的政策是那么的息息相关。来到杨庙中学十年间,正是家庭孩子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经济窘困、生活艰苦,压力巨大。我家只有我一个人工资,先每月三十多元,后缓慢增长到二百多元,仍需要为朴辛勤劳作,方能维持家庭开支。九二年杨庙农贸市场开发,一间门面房近九千元,在亲戚的鼓励下,借款四千余元,买下了34号商铺。九三年两个孩子——德江读初三,东海读初一。农历腊月初六,一个女婴来到这个世界。当一副担子,一头塑料袋里装着一只小狗,另一头塑料袋里装着这个孩子来到我家的时候,那种惊诧、无奈、怜悯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当我平静下来之后,我想:这是“上帝”赐给的“礼物”,我要珍惜、呵护这个幼小的生命。既要喂牛奶,又要找人带孩子,又多了一成负担。我将婴儿取名“冰冰”,寓冬雪寒冷之意。九四年德江中考,被普高录取,为上重点高中(长丰一中),作为“议价生”多花了两千元。九六年东海中考成绩优秀,错填了志愿,为上长丰一中,又多花了四千元。借账也要上重点高中,这是我们当时坚定的信念,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陷入了负债的恶性循环。九七年德江高中毕业,未被录取高校,参军未成,又学电脑,不久到深圳电子厂打工。九九年二月二十,德江和慧家结婚,又借了一些钱。恰在这时,大哥宏志得了喉病,一切都得我和为朴操劳。这年九月,东海高中毕业,被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专业录取,又得筹措学费。那几年,正值中国“三农”(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最为严峻的时期。农村税费、集资太多、农民负担过重,改革开放初期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已消耗殆尽,农村的现实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家庭收入和农业的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撰写《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客观真实地揭示了这个问题。我这个半工半农的家庭,同样受到了冲击。种田收入有限,大批成年人外流务工,我家转让的“责任田”不得已只得自己种。当时,农机尚未普及。耕田耙地、打场运输,全靠牛力。农忙时节,劳力紧张,我在校上班,为朴只得自己干。好在她不仅撒种、插秧、收割是一把好手,还学会了犁田、打场、扬场等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农活。抢收时,我一下班,就往田里跑帮忙。有时,忙到半夜,才能回家,家里一群孩子大叫小哭的情景,至今仍难以忘怀。那时讲农民真苦,而我们这样的劳力少的家庭更苦。为了还欠账、给孩子买奶粉、交学费和补贴家用,我们在学校里,为朴卖过米饭和点心,做过小生意,还养了几年猪,并利用学校空地种植大棚蔬菜。但经济仍入不敷出,不时借贷。东海在医大的第二学期,就申请了助学贷款,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二〇〇〇年十月十三日,大哥宏志病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哥青壮年时期,由于环境所廹,未能成家立业。在那苦难的生活年代,他对家庭的贡献多多:三年大饥荒,他经常晚上出门,找点能填饱肚皮的东西,渡家人性命。“文革”期间,他不怕“割资本主义尾巴”,开过荒,贩卖过猪仔等。记得有一次,我和他挑着几筐猪仔(约二十只),步行到下塘,准备偷乘火车运到芜湖贩卖。到了下塘火车站时,天已黑了,累得精疲力竭的我们偷偷地将猪仔运到铁路边。当一列货车轰鸣停下时,已夜幕降临。有了黑夜的掩护,我们悄悄地将两大筐猪仔抬上货车两车厢接头空档上。像地下游击队那样:风险带来了高度的紧张和害怕。大哥蜷身蹲在那里,两手紧紧抓住车厢铁壁,对我做了交代。望着浓重夜色中呼啸而去的火车,我摸索着离开了铁路,心中忐忑不安,不由得涌起了一股凄凉之感——因为人或猪仔一旦掉下列车就全完啦!后来,他买来一个半旧的“炸花机”,每到近除夕的几天冬闲时光,就带着我到远远的各村去炸米花,赚几个钱过年。他挑着“炸花机”和炉具、行李,我挑着燃煤,走村串乡吆喝忙碌。夜晚借宿,也只得随遇而安。春天,农村青黄不接之时,经常靠他跑借,渡一家“荒春”。为了我的婚姻,他尽心尽力的操劳。他品行善良,头脑聪敏,为人热心,做事勤谨。可惜由于家庭生活艰难,他和小哥都未能接受学校教育。连少年时期,为了谋生,也得给人家放牛,打短工。他一生与困苦相伴,改革开放后才找了个老伴成了家。无奈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六十一岁。我们和宏举小哥为大哥认真做了善后,算是聊尽了心意。

回顾来到杨庙中学的十年,我个人的事业上,算是平静的低潮阶段。或许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用之则明,舍之则藏”竟成了我的的信条。“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似乎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现实。——其实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我是做事力求完美的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是我的本分。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已是近“知天命”之年。工作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家庭上经济负担沉重,我似乎有一种“壮志难酬”的失落之感。但我无暇去做过多的考虑。现实生活仍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当时来了个“女儿”,是要担很大的政治“风险”和经济负担的;德江高中毕业,没有让他复读,经济困难是其原因之一。他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今天想起来仍为憾事。家事的拖累,经济的压力,我焉能局外?好在我和为朴都经历过生活的大风大浪,孩子们都在健康地成长,我们虽苦着、累着,但仍然快乐地生活着。我们不吝花了一千多元安装了有线电话,花了八百元买了液化气钢灶及户头(这在当时校内,是为数不多的)。二〇〇〇年农历腊月十一,孙女胡珂出生,更增添了全家喜庆的气氛。

随着宝贝孙女的到来,我家和全国人民一样,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新千年。改革的洪流不可阻挡,改革的形势不可逆转。中国“三农”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安徽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首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〇二年六月,将农村税费政策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封信”向农民“广而告之”。减征及免征的惠农政策,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开始好转。德江夫妇在无锡打工,东海于〇四年六月大本毕业,随之就业。〇六年元月一日,国家废止农业税,宣告了有2600年历史的古老税种的结束。不仅如此,还出台了农业补贴政策,农村又煥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就将家里“责任田”有偿转让,取得了两全其美,互利双赢的好处。我家的经济渐好。〇七年十月,三叔恒宽八十大寿,我和为朴及二嫂,孙子惟贵,还有淮南的叔、婶两人,都来到江苏金湖县为三叔祝寿,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〇七年起,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逐步免去书簿费。〇八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〇九年,建立了农村初级社保体系。这都是新世纪开局十年,国家实现了事关“三农”国计民生的了不起的大事。几亿农民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我家也是受益者之一。

古人云:盛世需修谱。“家谱”是中国家族文化的独特载体。二〇〇三年初春,胡氏家族准备续修《胡氏宗谱》,请我参加“筹编组”。当时我并不热心,只是好奇地想看一看保存了近百年的、“文革”中险些被毁的首修《胡氏宗谱》(孝字号.六卷本)。当我看了木刻版、宣纸印刷的“老谱”文字时,不仅是感动,而且是震撼了:它彻底颠覆了我认为是“封建糟粕”的观念。于是,我当仁不让的负责了《胡氏宗谱》续修本的文字统筹工作。在教学工作之余,我搜集资料、精心撰写,数夜无眠,完成了《续修宗谱前言》和《一世祖瑶公墓纪念碑碑铭》。为备存,兹录之:续修宗谱前言

国有历史,族有宗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胡氏首修宗谱序云:“谱者,普也。普族人咸载于谱,使知皆源一本也。谱若不修,则前人之昭穆不分,后人之亲疏莫辩,久之而喜不庆,忧不吊,彼此之散处不相往来,而族人竟等途人矣。”前人对“一族之史”的宗谱,归纳其功有五:一曰溯源流,以追根本;二曰纪昭穆,以书长幼;三曰述世次,以明尊卑;四曰树典型,以扬善行;五曰立规戒,以教子孙。可见家谱实为家族繁衍之历史,承上启下,世代绵延。虽支派紛呈,却有条不紊;赖以昭示远祖之由来,并使子孙续辈有所遵循。尤为重者,述先人之明训、懿德、善行、义举,教育今人,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使后世子孙能寻根问祖,勿忘族史,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做新时代的贤、达、智、能之人,为国家、社会、宗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考吾胡姓源流,当有数千年矣。以谱牒专家说,胡,是以谥以国命得的姓。最早一支胡姓,据唐朝人林宝《元和姓篡》云:“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文中的胡公,姓妫名满,是帝舜的后裔,西周初年,被武王姬发封于陈,死后谥号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子孙以谥为姓。胡姓还源于古代的国名。春秋初年,受封的两个诸侯国,在列强争雄的角逐中,被吞并相继而亡。王族子孙就以国为姓。(注:安徽阜阳,胡国,于公元前495年灭于楚)

古籍中最早出现的胡姓人物胡曹,注称“黄帝臣”。这说明早在黄帝时已有胡姓。先秦时期,吾胡氏在今山东、河南一带发展繁衍。西汉至三国时期,胡姓已播迁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广东、江西诸地,并在河南、安徽境内继续发展。三国时,魏国的胡质,就是寿春(今寿县)人。胡质及其子胡威由于任官原因,均卒于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固原高平),子孙部分留居当地,成为旺族。西晋初,安定人胡奋,官至左仆射,加镇南大将军。其女胡芳于泰始九年(273年)入宫,生武安公主,使胡家地位更加显赫。西晋末,中原板荡,胡姓一支移居福建。唐代元和年间,胡氏郡望主要在安定(宁夏),新蔡(河南)两处,后繁衍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被奉为闽中胡氏始祖的胡竦五子中的长子胡傅,回迁于寿春(今寿县),其他四子分别移居闽中各地。后世为避元乱,迁居闽南诸县。到了清代,迁往台湾,远徙欧美、非诸洲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在少数。

在泱泱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吾胡姓人物,俊杰倍出,灿如星河。除上文提及者,东汉时胡广,历任司徒、太尉、太傅等要职,曾事安、顺、冲、质、桓、灵六帝。北魏胡太后,孝明帝时,曾临朝执政。唐末诗人胡曾,其诗通俗明快;詩僧齐已,姓胡,名得生,《全唐诗》编其诗十卷。五代时,后唐画家胡璞,擅写游牧驰猎生活,尤工画马。北宋初有学者、教育家胡瑗。南宋有一生反对和议的资政殿大学士胡铨;经学家胡安国;安国子,学者胡宏。宋元之际,有史学家胡三省,以注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明初有开国元勋:越国公胡大海,丞相胡惟庸。明世宗时有在嘉兴用毒酒杀倭数百的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经师胡登洲;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有善冶印、绘画,与汪楷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的胡正言。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天游;首任翰林学士、广西学政胡中藻;太平天国将领胡以晃;红顶徽商胡雪岩(名光墉)。道光年间,湖南宁远农民起义首领胡有禄。光绪年间,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胡燏棻等。

近现代胡姓人物,群星荟萃,精英迭出。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领域中,逐鹿争雄,各领风骚。胡姓后裔,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在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被排列在第十三位。

吾一世祖瑶公,自迁寿东南(今属长丰境内)以来,已历十六世数百年。历代先人,荜路蓝缕,艰辛创业。至七世祖珂、瑞二公时家族达到鼎盛之时。拥有田地千顷,资财万金。起造前楼、后楼,今遗址尚存。历来祖训:耕读为本,诗书传家。家族中,明、清代,官阶四品、五品者,太学生者,社会贤达者有十数人,皆载于首修宗谱,历历在目。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革命活动中,族中涌现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早期同盟会会员,寿东南著名书画家胡建侯(谱名秉乾);寿县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教育兴邦,推行新式国民教育的社会明贤胡紫寿(谱名宝芝);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1924年中共寿县第一个党支部创立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允恭(谱名庆芝)。他们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当代家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另有上海孙氏面粉公司阜丰面粉厂厂长,实业家胡岐山;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的胡泽萍(名忠宽);少年英烈胡宏让(19加入中共、黄埔军校六期生、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届学员、30年调鄂豫皖苏区任三十三师特务营营长、壮烈牺牲),皆为当代族人学习的楷模。

吾安定郡资生堂胡家楼胡氏宗谱首修于清朝宣统三年(19)。自迁寿瑶公(一世祖)起修至十三世。然瑶公(一世祖)之上世,传闻出自前明大海公。虽有玉玺印冠于谱首,但旧典已失,考据难定。或有家族祖传对联可为佐证。联曰:安定绵世泽、资生振家声。上联“安定”,下联“资生”,可与安定郡、资生堂对应。根据上述有关资料,或可推断:三国时的胡直(安定郡、寿春人),唐朝的胡傅(回迁寿春),明初的胡大海到吾瑶公迁寿,若一脉相承,尚为可信。

胡氏宗谱首修本的完整保存,为这次宗谱的续修提供了体例的范本,查考的依据,使续修工作得以顺利便捷的进行。参与编修者在筹备组的协调安排下,殚精竭虑,筹画谋思,务求准确、简明、周全。但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如部分现、当代人事,或因工作、生活、学习等而迁徙外省及海外者,资料获得或考据不易而难免疏漏。因而续修本的不足甚至错误定是存在的。望族人见谅和指正。更望诸多有识之士,能从社会学的价值上,历史学的意义上认识这部续修家谱,珍之、惜之,取其精神,激励后人。

济才疏学浅,受宗谱续修筹备组之托,虽任重而难辞。惶恐秉笔,并征询编修组讨论意见,成此前言并代序。

十四世孙宏济谨撰

公元二〇〇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胡氏宗谱续修付梓,是筹编诸公躬身劳作的结果,也是家族贤达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抢救将要湮没的的家族历史资料,也是记载、整理和丰富这一独特的文化“工程”。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历史转型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或是一件“空前绝后”的事功。我虽无“立德、立功”之显迹,但可以借宗谱续修的机会代“圣贤”立言。我认为,自己撰写的文稿,要经得起检验,要有“教化”之意,要对后人负责。因此提出严格的标准:引用的资料需可靠、切当;语言需平实、生动;文字需简约、凝炼。不能出现一个错、别字或用错一个标点符号。当撰写《碑铭》时,更是冥思苦想,夜里辗转反侧。晨起,竟似有神力,一气呵成。正所谓“长期积累,偶尔得之”。

一世祖瑶公墓纪念碑碑铭

一世瑶公明吾先人郡是安定 堂为资生

凤阳殡孺移迁寿春东南落户 劈荆斩榛

长子为赵连逵二襟荜路蓝缕 创业艰辛

鹏飞万里鹤舞祥云嗣贤修绪 众志成城

正南方园威势凛凛四面繁衍 八方紛呈

天赐美珉吉祥茵薰珂瑞华光 覆照千顷

紫气升腾点石万金前楼后楼 巍巍显名

皖中宝地际会风云驰骋沙场 军功四品

淮水涛头舵手堪称教育书画 两代精英

实业救国怀抱群心吾祖之后 玉汝于成

参天巨树傍地生根枝繁叶茂 鸟喧鹿鸣

改革开放天下归心太平盛世 万业皆兴

春花烂漫绿草如茵谱牒续修 势在必行

癸未金秋硕果已成感恩先祖泽被后人

天道酬勤人杰地灵激扬蹈厉 勇于创新

为工为农艺湛科精靖忠从戎 报国有门

诚信经商执政为民终生向学 励志攀登

上溯同根团结精诚与时俱进 幸福同奔

凭吊先灵撰此碑文千秋万代 勿忘祖恩

当我把文稿交编修组讨论时,大家一字未易,十分赞赏。04年清明节铭文刻于碑上。需要说明的是碑铭的第一部分,要联系《胡氏宗谱》续修本的《序》和世系表来读,才能理解。在此作简要注释:“长子”句系指瑶公之子、二世祖赵、连、逵三公。“鹏飞”句系指三世祖白鹤、白鹏两公。“嗣贤”句系指四世祖孔贤、孔修、孔绪三公。“正南”句指五世祖克正、克南、克方、克圆四公。“珂瑞”句指七世祖珂公、瑞公。“驰骋”句指十一世承佑公。“淮水”句指十二世允恭公。“教育”句指十二世紫寿公、十三世建侯公。“实业”句指十三世岐山公。其中,紫寿、允恭、岐山三公在续修宗谱中皆有传略。而紫寿公就是我的爷爷,由我三叔恒宽给他作的传。

宗谱续修征集诗词,我率性而作一词,以资纪念

临 江 仙

续谱稿成 感慨系之

格律未谙 谨以抒怀

盛世我族多硕果,锦绣江山妖娆。光华万里卷浪涛,人生二百年,击水三千豪。

一片丹心肝胆照,懿德嘉行记牢。地球村庄通天道,巨椽调江海,揽月笑嫦娥。

词的上阕寓国家主席胡锦涛名;毛泽东曾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词的下阕寓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三峡截流,通航发电;宇航员杨利伟乘“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航天登月在即。

二〇〇五年初,我具备了“中学高级教师”评聘资格,于是在教学之余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当时评定“中高”门槛很高,人数有限、竞争激烈。如要求保存三年的备课笔记、听课记录;示范课原件教案;发表的论文及教育叙事;普通话达标及计算机要求;“继续教育”学时要求等。最后还要在市里考试和面试(面对评审专家上一节公开课)。我和参评的同事们一道,夙夜工作。我的论文《试论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及《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获得合肥市级三等奖;长丰县级一等奖。我的“教育叙事”标题是《任重道远·上下求索》,回顾了我几十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酸、甜、苦、辣,总结了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认识和思考。十月份到市里考试。面试时,满场都是中年才俊,而我已是五十好几的人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呀!心头不禁戚戚,诚如“范进”赶考。面对主考官,不由冒出了一句:“我这是‘菜瓜打锣,最后一锤’啦”!……到了12月底,我取得了所谓相当于“副教授”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工资增长已达三千元,算是对我一生工作的最有价值、也是最有“实惠”的回报。

从杨庙中学高中部停止招生,到了二〇〇八年高中部撤销,杨庙中学高中部共培养高中毕业生二百多人,考取本、专科三十多人。学校师资充裕,我主动请辞教研组长职务并到图书室工作。我们整理图书、登记造册,把已经关闭的图书室重新开放,受到领导和师生的欢迎。〇八年秋学期,高伟担任校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带来了杨庙中学的新的变化。我非常欣喜,应邀于除夕撰一对联云:“整校风·改教风·树学风·叫举措逐条落实;人为本·生为本·制为本·看教育和谐发展。”〇九年底,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得到了社会的美誉,我又撰一联云:“风气正·心气顺·人气聚·信心足·干劲大·杨庙中学兴盛再望;管理细·督查实·评比公·同心干·大改观·杨庙人民欢欣笑颜。”至此时,杨庙中学已经是首批认定的“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初中”,得到了国家“农村中学标准化建设”大量的硬件投入。如充裕的体育器材;微机室、实验室、图书馆(新配正版图书四万余册),一切配齐配全;教室配联网的电子大屏;教师配工作电脑。学校教学楼进行了国家防震加固工程。校园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环境整洁、清爽、宜人。现有教学楼(包括教学、实验、办公等)四栋,新增学生公寓楼两栋,在建教师“公转楼”两栋。年轻、漂亮的男女教师们和健康、活泼的学生们,更是一道流动的、鲜活的、明亮的风景。想到二十年前“杨庙中学又破又烂,老师个个寒酸伤蛋”的“顺口溜”,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今非昔比的变化,是全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国家重视教育、增加投入的见证。

二〇〇七年六月,德江一家想从无锡前洲“新州花园”小区购置“回迁房”定居,征得我们的同意,将34号门面房卖掉,付齐了那套房子的房款,年底迁入了新居。一家漂泊之人算是有了安居之所。这年十月,东海在合肥以十二万的首付款按揭购置了“枫丹白露·湖公馆”一套住宅。生活啊,变得太快啦!九二年买的34号商铺,〇七年卖得十四万元;东海104平方的住宅,均价3200元,到了二〇一〇年后均价达到了6000元以上。难怪房地产商有多少变成了财富大亨,有资本的、善于投机者个个都找到了一条快速致富的捷径。〇九年九月,女儿君君(冰冰)考取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明年(一四年)就可参加工作。孙女胡珂也在明年(一四年)秋学期上初中。东海于二〇一二年元月三十一号(农历正月初九)和程一芳完婚,他们的生活展开了新的一页。我们全家和全国人民一样迎来了又一个新时代——开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回顾我的六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一个普通农村知识青年由对文学的喜爱到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坎坷、挣扎、努力、奋斗的过程。其工作、生活、家庭、孩子,以及思想感情等经历虽然极其平凡和普通,但是无不具有时代的影响和社会的烙印。每一个个人的生活经历的细节和心路历程的点滴无不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因此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字价值和史学意义。大舅方庆延生前拟写“六十年家国回忆录”未能如愿,他曾经希望我代他完成。我觉得他的经历很不平凡,写出来很有价值,无奈我当时没有精力和时间,更担心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就没有答应。现在我退休了(我于2月1日退休),所以就借用了这个题目,写出我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留点东西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过去时代的真实细节,知道家族长辈及父母经历过的遭际,珍惜现在的幸运时代,把握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好创造美好的未来。有励志的意思。虽觉得“家国”这一中心词涵义太大,吾辈未必能写得切题,但又觉得“家”和“国”是“鱼水之依”的紧密相关,舍不得割爱,就权且用之。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共和国成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的两个不同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代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代。我的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反右派运动,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59年—61年的“大饥荒”,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时间跨度从建国到1976年共27年。这是一段非常政治化的历史年代。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一个个平民百姓来说,对于治国理政的政治领袖来说,又显得如此的重要。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的如此紧密。国家领导人的治国方略甚至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死浮沉。特别是十年“文革”的动乱,社会丧失了理性,失去了法制,没有了人的尊严:国家主席被打倒、军中老帅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今天被认为“思想先驱者”的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知识青年遇罗克被枪杀······。个人崇拜的盛行,“红卫兵”们的激动和疯狂,人们的惊惶、迷茫、困惑。人生犹如狂风中的一片树叶,犹如泥路上的一粒浮尘。对于饭都吃不饱的人们来说,“早请示(早上干活前读一段毛主席语录)”、“晚汇报(晚上收工后读一段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唱“语录歌”、开会、批斗这一套委实没有兴趣。但这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得一个阴雨绵绵的黑夜,父亲要到一里外的生产队瓜棚当值(强制劳役),他走路跌跌撞撞,不禁大哭起来。他心里怎么想的,我们无从猜测,但难受的心情肯定是无以言状的。约72年某月,我来到了老叔周宽下放所在地望江县乡下(老叔凭票给我买了一部缝纫机),经历的事记忆犹新:他家当时住在生产队的两间四面透风的“牛屋”里,门前不远是队里砖砌的两个大粪坑。我便急,就拿了一张报纸去解手,回来后老叔紧张地追问我报纸哪里去了?并要我把报纸捞回来。他那惊恐之色使我惊诧莫名。——后来我才知道那报纸如有“领袖像”或“领袖语录”被人发现,那就是“现行反革命”啊!我说没有也不行,只得拿了一个棍子把那报纸杵进粪坑底了事。老叔下放前在公安劳改系统工作。他那高度的“政治敏感”弄得我也谨小慎微起来!我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怨恨自己的“家庭出身”,想和戴“四类分子”帽子的父亲划清界限,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我阅读过陶渊明《归去来辞》,心里想,他是辞官不做,归隐田园,而我呢,本来就是农村,还能往哪里去?这就是我仿赋一篇《赠友人》的写作动因。也是我决然出走,来到江苏金湖三叔处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的逝世,“四人帮”的垮台,宣示了邓小平时代的到来。老百姓编有一副朴素、真实的对联:建国靠的毛泽东,致富靠的邓小平。恢复了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政治路线,摒弃了“阶级斗争”的荒唐理论,确立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破除阻力、落实政策,我的命运和大家、和全国人民的命运一样才有了根本的转折。祖国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胸怀,搭乘世界经济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列车”,在“四个现代化”的路上疾奔。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法制日益健全,社会的民主和自由得到了步步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由“温饱”而初步达到“小康”。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穿着讲究时装,饮食讲究养生。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磁炉、电饭煲、电脑等家用电器及太阳能、热水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手机几乎成了人人日常必备的通讯、娱乐等多功能用具。“乡下人”不仅农机普及,而且拥有城市住宅和家用轿车的也比比皆是。特别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千万里,“鼠标”轻点一指间。网聊、网购、淘宝、广场舞,风靡城乡,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家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三个孩子有两个接受高等教育。两个儿子都有了城市住房,家用电器基本齐全,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退休后,有收入保障、医疗保障,“公转楼”盖好,如能入住,也就有了住房保障。所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邓小平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思想和实践,把中国推向了强盛国家的行列。他功高至伟,与日月同辉,与昆仑比肩。他被誉为“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江泽民、胡锦涛两届国家领导人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将继承他们的事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回首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代人和共和国一道成长,和共和国一样经历了考验和磨难,和共和国一样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这丰厚的生活经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理想信念从未灭。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有志知识青年的精神写照。我们中的不少人既受到“革命文学”的深刻影响,又是“伤痕文学”描写中的亲历者或目击者。改革开放后这些人就成为了国家砥柱中流的坚强力量,社会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现任国家领导人正是这一代人中的精英代表。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谓也。挫折、困惑、迷茫,但你不能失望。只要常思进取之心,常怀学习之志,“上帝”关上了你两扇门,一定会给你开了一扇窗。不要放弃理想,不要消殆激情,那就如伟人所说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正常情况下,你的付出会得到回报的,这就是朴素的生活真理。当我检点平生之时,觉得唯一的嗜好就是喜爱读书、勤于学习。我欣赏“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名言。我喜爱文学、历史、哲学,并衍生出对音乐、美术的兴趣。青年时代的才、艺,也是读书学习培养出来的。当我仅用一本《服装裁剪》就能做出合体的服装之时,我才体会到读书的实用性还在于应用。阅读可以改变或提高思想境界,知识也可以改变或转圜自己的命运。“文革”期间,虽没有多少书读,但可以阅读《毛泽东选集》,也可以从毛泽东诗词中品味、寻找向上的精神力量。那“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概,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之极目万里、上下古今、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势,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自信,能不使人感染和激动!随着“历史转折时期”的到来,我参加了教育工作,似乎有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时不我待之感,对岳飞的《满江红》里“三十功名尘与土,五千里路云和月”有了更多的领悟……现在退休了,仍是不抽烟、不酗酒、不爱打牌,读书、写作,散步、旅游是我的喜爱。我欣赏《三国演义.》卷首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剧里这首歌更给人以悠长、深邃的历史沧桑感。不管是英雄伟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切的是非成败终将成为过去,成为过往烟云。宇宙照常运转,历史照常发展。把握住现在,好好地享受生活,品味人生的真谛。随缘度日,和光同尘。虽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要“心为形役”。能渔樵江渚,相逢杯酒,笑谈古今,岂不快哉!我觉得这阕词很契合我现时的心境追求。

贤思表弟送我一条幅,上书南怀瑾先生语: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大概是南先生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吾辈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在我想来,这副对联含义是符合辩证统一的法则的。有慈悲为怀、宽容忍让的仁爱,师法自然、尊重规律的风骨,温良恭俭、礼义智信的品格;手上掌握赖以谋生的技能、培养训练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头脑,这样才能做到“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否则,罢矣!这是一个不断修炼的历程,逐渐参悟的目标。在如今多元价值观年代,人心浮燥、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确应该从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生活境界。

我少年时看到邻居家中堂上书:“天地国君亲师之位”几个浑厚大字,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中堂焚香点烛,叩首祭拜。青年时代的政治运动打破旧有精神偶像,又树立了新的个人崇拜。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被“革命”和“运动”整肃殆尽。如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迅速发展,芸芸众生心中的“神坛”已被打碎。但高度物质化的现实,使人欲横流,贪腐弥漫,整个社会似乎失去了冥冥之中的“敬畏”之心。当权者权钱交易,贪而无厌,动辄千万;经营者谋利无度,诈犹不足,牛奶都能掺入“三聚氰氨”。公共道德滑坡,社会乱象丛生。这是当前人们呼唤法治用“重典”,呼唤“国学”传统精神回归的原因之一。以我现在的理解:过去人们对“天地国”和“君亲师”的统一供奉,表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社会价值观。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崇拜。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的协调与和谐,使人感到亲切。宇宙、银河系、地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国之首长为君,人之父母为亲,文明之创造和传承者为师,这是我们赖以绵延、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要怀有虔诚敬畏之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探索、利用、维护自然,而不是过度的索取自然。要怀有尊崇感恩之心,孝敬于生养我的父母,感恩于教育我的师长,不要忘记所有关心过、帮助过、支持过你的人们。用敬畏和感恩的虔诚之心,修养慎独,筑起一道心灵的道德防线。用你的学识和本领报效国家和社会、回馈亲朋和人民,而不是私欲无度、恶性泛滥。这样才能求得自然和人类的和谐,达到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的协调和平衡。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任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的社会关系、对美好社会、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实践理念。只有在“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到以前崇尚“阶级斗争”的年代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大行其道,真是豪气干云。结果是打破了“天·地·人”的协调和平衡,使事与愿违,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我还是幼童时,母亲给我背诵姥爷方家传于解放前写的一首《过年》诗:“一只咸鸡半只鹅,十斤猪肉九斤萝。将将就就新年过,唯恐疏亲慢客多”。她给我讲姥爷家当时比较穷困,不能有好多的菜品待人,唯恐新年怠慢了客人疏远了家亲的心情。我少年时,亲身经历了58年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亲眼看到了被折腾的农村,不少房屋被拆毁、许多树木被当作燃料烧掉。农民们失去了一切个人的生产生活资料,家庭也被解体。这就是导致59—61年“三年大饥荒”的社会背景。“三年大饥荒”仅安徽省就有数百万农民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饿死的。联想到姥爷的这首诗,不要说“一只咸鸡”,就是有一口稀饭,可能就能活命,哪里还想到“疏亲慢客”之事。这才有当时中央高层“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实评以及彭德怀上书的事。后来国务院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社会形势逐渐好转。但好景不长,到我青年时,“文化大革命”开始:“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左的思潮进一步泛滥,“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批林批孔,“斗私批修”,革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动乱,被称为“十年浩劫”。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是很少的“计划供应”:如每年每人几尺布(不能做一件衣服),两块肥皂;逢年过节,每人几两猪肉,几两食糖。对形势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及错误的理论思维导致了“文革”的悲剧。这也是国家领袖毛泽东晚年的最大失误和政治悲剧。这期间,新加坡、台湾、韩国、菲律宾却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迅速腾飞,变成了“亚洲四小龙”。

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但是,政党和领袖人物可以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科学的决策,带领人民,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三个面向”的全球视野,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算好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摸着石头过河”,“共同富裕”,“两手都要硬”,以法治国、建立特区、一国两制、“韬光养晦”等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句,表现了一代党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卓越的理论思想和成功的社会实践。他把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驶向了“强国富民”的正确航向。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从“和谐社会”到“中国梦”,无不闪耀着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光辉。我们既是改革开放前亲历者,又是改革开放后参与者,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对既有领袖风骨又有赤子情怀的一代伟人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敬仰。

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从小就没有饥饿冻馁的衣食之虞,长大以后,也没有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上学、读书,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乃至成家立业。和父辈们相比,可以说是顺利的。他们虽然面临着许多社会的竞争、人生的压力,但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上升时期,只要把这种压力转变为不断进取的动力,我相信他们都会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就我的理解,引申开来说:既有开阔如海的胸怀,又要有前瞻的世界的眼光;能做到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待人接物和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做事有主见,有原则,身在世俗不囿于世俗,特立独行;符合法理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欲求是为“善”,而非分的贪婪欲求是为“恶”。恶欲升腾,烦恼便生;嫉妒、攀比,如影随形。弃恶扬善视为“无欲”——这才是作者的本意。在“善欲”中才能体会到轻松自在、愉悦平和的人生。能“审时度势”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正能量”,并达到极致,在社会变革中努力适应并完善自己,做到“利国、利家、利己”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从中理解到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结语,赋《自嘲》诗一首:平凡人生就简篇,实历真情史可参。磋跎空负青云志,沧桑愧作励志言。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九日初稿于杨庙中学

附录一:十二世先公宝芝(紫寿)传略

先公宝芝,派名守华,字佐山,号紫寿。清朝光绪十二年(1890年)生于安徽省寿县东南乡胡家(后)楼。

时值清廷腐败,列强入侵,内忧外患日甚的动荡之秋。公年少时,从师张树侯(早期同盟会会员、淮上军骨干,寿东南著名书画家,尤工书法),是其得意弟子,也深得同学褒奖。青年时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风雷激荡,以及老师的口授心传,公思想上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洗礼。他博览群书,躬身实践,积极参与,成为当时寿东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影响下,公初步确立了教育立国、教育兴邦的理念,于1924年在家乡创立了第一所新式学校——国立东庄高等小学。学校全部废除旧的私塾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采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用全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培养教育学生,启蒙一代新人。是年,族弟、共产党员胡允恭回乡,公让其以东庄小学为掩护建立寿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并以学校为据点,秘密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不久,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和思想影响,校址迁往杨家庙。当时流传一顺口溜云:“南张北杨,胡家在上;拆去杨庙,盖上学堂”。杨家庙是个小集镇,有张杨两大姓,分居南北,保守势力较大。公以敢破敢立的气魄,毅然决然地排除干扰,拆除庙宇,在这地基上盖上学校,命名为杨庙小学(今杨庙小学前身)。这在当时当地,震动极大。这是新旧思想的交锋,是新思想在实践上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前,先公在寿县城内开办“旅社”,名为“东南大旅社”,意在结交各方有识之士。杨庙小学交其长子胡启宽负责。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敌机经常轰炸县城,这年冬携全家返乡。回乡后,作为社会贤达,爱国人士,公积极参加抗日组织宣传活动。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联合抗战时期,先公被推举任县府参议员,下塘区区长。当时区政府内也有共产党人。先公和他们互相合作,关系良好。由此,他这个无党派民主人士,得不到当局信任,加上地区即将沦陷,在任几个月后辞职回乡。此后家乡被日寇占领,杨庙小学被迫解散。面对许多失学的青少年,他又重操旧业,在家居腾出几间旧屋,坚持办学。周围有二十多名失学的青少年,慕其学者声望,前来报名求学。在战争环境中办学却非易事,虽几经起落,仍坚持不辍。面对日寇的占领,他向族中子弟和学生们宣传爱国思想。对贫家子弟,不分族中、族外,一律免去学费,有时甚至免费供饭。至今受惠者仍念念不忘。当时我乡是新四军游击区,地下党组织一直把他作为开明士绅,与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地下党区委书记曹云鹤、孙祝华(解放后任寿县第一任县长)一直和先公保持着友好的密切的联系。

先公和亲睦邻,宽厚待人。性沉稳,不多言。脸型方正,黑须飘冉。大度雍容,有学者风。家乡或族中每有公、私大事,皆邀公裁断,是非曲直,一语中的。深得时人嘉许。他通读律书,对律法很有研究,是知名的民间“律师”。主持正义,扶困济危;帮助弱者,以求公平,是其为人准则。公的一生是爱国、开明的民主人士的一生;是主张并实践教育立国、教育兴邦的一生;是做义举、扬善行的一生。今族人中有知者,仍无不贊颂。

先公于1954年病逝,享年64岁。

十三世 三子恒宽 拜撰

公元二〇〇三年九月

注:附录一选自《胡氏宗谱》续修本“人物传略”第12页。胡恒宽是我父亲大弟,我称呼三叔,离休干部。有回忆录《八十叙事》。现居住地:江苏省金湖县。有子胡苏,正团级干部,曾任县消防大队大队长。长女胡维,县土地局副局长。次女胡埃,会计师。胡周宽是我老叔,退休干部。水利系统工程师,《淮南市水利志》主编。现居住地:淮南市。有子胡军,市水利局干部。长女胡云、次女胡玉。现居住在六安市还有我大伯的后人:堂姐胡秀兰、胡秀琴。堂侄儿胡德刚,处级干部,在市委供职。堂侄女胡胜,大学教授,已退休。堂侄胡承,胡承的儿子名:剑飞。现居住在本县罗塘寺的我的姑姑胡德,已九十高龄以上,身体尚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