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全文)

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全文)

时间:2023-07-05 13:50:09

相关推荐

毛泽东军事思想教程(全文)

一、 国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和评论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世界各国革命人民在思索,为什么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能够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残暴统治而获得解放?为什么样一支人民军队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战胜国内外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的敌人?他们的共同答案是,在中国人民求解放的斗争中产生并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此同时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初中相结合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由于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被人民所掌握,中国革命战争才节节胜利,中国历史才开创了新世纪。

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各国不少人士都在探索毛泽东军事思。各国的报纸、杂志竞相发表介绍性和评论性文章;各种文字的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几乎所有论述战争、和平与革命的重要著作,都提到了毛泽东思想名字。有的国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毛泽东思想学习会,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毛泽东思想月刊》,而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是这些刊物的重要内容。有的革命组织还就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问题,如今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有的国家要求军官晋升还必须撰写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已成为各国军事家必读的经典,也成为一些国家首脑人物的案头书,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订购或自行翻译出版毛泽东军事著作,仅以西德一家出版公司为例,1966年曾七次再版《毛泽东游击战争理论》一书,总印数达十万四千册。对于一个人口不足六千万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了许多国家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美国影响较大的《纽约时报》称毛泽东是当代的“革命战略家”,他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地球上许多落后地区的革命者树立了榜样”。日本军事评论家林克也说:毛泽东“创造性地、科学地、划时代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革命的军事理论,建立了与资产阶级军事学说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军事学说和军事原则”。曾任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的柯林斯,在他所著的一部颇具影响的〈大战略〉一书中,把列宁、毛泽东和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都视为“具有革新思想的战略家”。他说,现代革命战争一般是“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战争”,毛泽东是革命战争的主要理论家,应从毛泽东那里寻找革命战争在一个农民社会中的特点。他在书中还以一章的篇幅分析“革命战争的性质”,指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是著名的革命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它概括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轮廓,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叛乱组织(应为革命组织)所采用。《在东方的失败》一书作者埃利奥特得-贝特曼指出,“几个世纪以来,我们西方国家看到许多没有什么政治见解的军事家。过去二十五年中,我们看到的几乎是没有什么军事知识的政治冒险家”,“现在我们有了一位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他就是政治军事天才毛泽东。这种天才演变成为一种万古长存的思想,开始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毛泽东军事思想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一)、概念的提出

作为科学概念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词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和使用最终成为全党全军的共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党内许多领导同志在总结和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明确的。围绕 毛泽东领导武装斗争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理论曾经有过不同的提法。1940年,延安出版的报刊文章中出现了“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的战略家”的提法。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概念后,党内军内也相应提出了“毛主席军事思想”、“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毛泽东同志的军事理论”等概念。1945年4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军事路线”的概念,以区别于毛泽东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在同年5月的中共七大上,朱德在军事报告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毛泽东同志军事理论”等概念。陈毅在建军报告和口头发言中,使用了“毛泽东军事学派”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概念。同年12月1日,刘伯承在《平汉战役的战术总结》中也提出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的概念。

作为科学用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最早提出于1946年12月24日中央军委的指示中。这份题为《关于练兵和训练干部的指示》中说:“在每一个战役或战斗结束后,应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经验的检讨与总结”,并“加强干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此后至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逐渐为全党全军所接受,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统一用语。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P教5---或者: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这是明确毛泽东军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任何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在进行革命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不是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和公式,它本身要求在初中运用中不断发展着和完备着。为此,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必须根据各国革命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动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这是“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马克思主义 指导当然是不行的,但如果不从中国实际出发,只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也是不能成功的。因为马克思主义 产生的时代与现实中国革命的时代是不同的。中国革命怎样搞?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只能是把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初中结合起来,在斗争实践中去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才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

毛泽东军事思想正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来全面考察、分析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正确解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里如何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初中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P6

这是明确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质头脑里主观臆造的理论概念,不是先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神秘产物,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来源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又是被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因此,我们在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时,应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看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实践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部分。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丁结合而产生的指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思想。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包括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在这个体系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其特定的内容和意义而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了概括。其基本点是:P7。这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应有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这个特点所决定的。旧中国的特点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组成的反革命势力十分强大。它对于无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力量来说,异常残酷,无丝毫民主可言。因此,中国革命也就无议会道路可走,“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一点,决定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必然是用武斗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决定着从事中国革命战争不能不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重心。为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军事问题,并以其巨大的精力,去研究武装斗争,探索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以赢得战争也就是中国革命性胜利。;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军事实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们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占着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对军事问题的阐发,成为他们整个理论创造活动中最精彩、最丰富的成果。作为这种成果 代表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自然成为最重要的组成的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同毛泽东思想 其他部分是有机联系的。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要解决的都不是一两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在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折问题可能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重点,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他们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体出发,来研究和处理各个方面的问题的。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联系。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部分,而昌反映了中国革命宏大事业的一个侧面。它既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军事这一领域的独特贡献,同时包含了毛泽东思想的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成份。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军事思想虽然是以毛泽东命名,但它不是毛泽东一个人智慧的产物,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毛泽东军事著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从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的军事著作是毛泽东吸收了我党一些领导人的思想成果、卓越见解而写成的。如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精神,是从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央九月来信”中吸收来的。再如毛泽东〈论政策〉等文章中就吸收了刘少奇提出的关于白区对敌斗争的许多策略思想,朱德提出的许多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也得到体现。二是有的军事著作是经过党中央反复讨论研究,由毛泽东起草并修改定稿的工作报告和党内的批示、决议、决定、通报等。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形成以后,毛泽东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经过了党中央集体讨论,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党的许多领导人和军队高级指挥员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工作才能,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具有丰富的初中经验和很高的军事理论水平,撰写了许多军事著作,从各方面充实、丰富和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他们中有参与我军创建和长期担任军队主要领导职务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和粟裕等;有的在战争时期已牺牲的党的优秀军事家:左权、彭雪枫等。三是有的军事著作是毛泽东和其他同志共同撰写的,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

[2]、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和发民的丰饶土壤和不竭的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和国防建设事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集体事业。在长期的斗争的历程中,人民群众表现了巨大的革命热情、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无数革命先烈在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在谈到毛泽东思想时曾指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又一再强调这一观战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抗日战争前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此以产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没有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1962年他在谈到《毛泽东选集》时又指出:“毛选哪是我一个的著作啊!‘毛选’里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总之,我们在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层含义时,必须要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防止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如果认为毛泽东思想只是个别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或者说仅仅是领袖人物实践的产物,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势必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毛泽东思想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空洞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理解这层含义时,必须看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初中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军事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军事理论,吸取了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既是对陈腐的军事观念的否定,又是对人类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是一个一个人创造的,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逐步形成

从井--山到长征产,毛泽东率领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武斗斗争,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道路,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十六字诀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诱敌深入等为主要内容的红军游击战和游击性运动战的作战原则,并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原》等著作中作了阐述。这些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其基本点有以下几方面:

1、要建立一支人民军队。中国革命战争 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完全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成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服从于人民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必须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等项任务在军队内部要实行民主制度,在军队外部要遵守政府法令,尊重地方干部,坚决贯彻三大纪委八项注意。

2、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使农村根据地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必须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离开了武斗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如果武装斗争 不和土地革命相结合就不能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有了武装也会陷于失败。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如果没有根据地,土地革命就不可能坚持和发展,武斗斗争就会失去依靠,就有被敌人击败的危险。武装斗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结合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3、动员和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反围剿中,必须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主力红军、地方红军 、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4、阐明了战争观和方法论。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分,我们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我们研究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战争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研究战争要着眼特点,着眼发展,着重研究全局性的规律。研究战争唯一正确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按照侦察、判断、决心、部署的逻辑顺序,不断深化对战争的认识。研究战争规律的目的,在于解决主客观的矛盾,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客观的基础上高度发挥主观的能动性。

5、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及其作战原则。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我军要实行积极防御。积极防御就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积极防御是后发制人的战略,是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彻底消灭敌人的战略。实行积极防御,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诱敌深入,要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在战略反攻中,要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集中兵力,以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歼灭战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逐步成熟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展开了极为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活动,以适应抗日战争出现的新形势。

在这个时期中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论著。这些著作深刻地解决了战略防御、游击战争等重大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建设你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运用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理论。这些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民战争思想进一步得到完善。毛泽东同志从抗日战争的客观情况出发,进一步论述了人民战争的原理,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论联合政府〉中,对于人民战争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

、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强调“没有一个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队要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3、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抗日战争规模大时间长,形式多,游击战争已经提高到战略地位。毛泽东根据战争的初中全面论述了游击战的理论。主要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以及指挥关系等。

4、丰富和发展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理论。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具体表现 在战略方针,战略阶段和作战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战略转变等。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

解放战争,是毛泽东思想全面丰富和发展的时期。解放战争是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毛泽东作为我军的统帅,他和他的战友成功地组织领导了这次战争和重大的战役,使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指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军战略进攻的理论。过去我军虽然在根据地范围内实行战略进攻,但都在局部地区进行的,它具有战略和战役的双重意义。总的来讲,还没有脱离防御的范畴,完全是战略全局的行动,从而使战略的理论有了很大发民。其一,提出了战略进攻的时机方向、样式和部署;其二,具体埃了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的理论,并且创造性地解决战略的时机和方向、关照战略全局,协调各战役之间的作战行动、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等问题;其三,发展了战略追击的原则,即在战略追击中,实行大迂回、大包围,解决残余敌人。

2、提出了以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这是对我军作战原则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使歼灭战思想更加理论化。

3、丰富了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强调从政治思想上建军,提出了开展诉苦、三查的新式整军运动;进一步发展了军队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取得全国政权后新的发展

建国后,毛泽东军事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停止的,是向前发展,十大军事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 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加以修正的。毛泽东针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新的情况,及时总结了我军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作战原则。例如在战略反攻阶段,提出了对美军上前应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的原则。在战略防御阶段,把阵地战提高到战略地位,肯定了坑道作战的经验,使阵地战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大的发展。

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我军的历史使命,明确地向全军提出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光荣任务并对我军建设和今后反侵略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的旨示。例如,强调司令机关在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他指出,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没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可”,强调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强调加强我军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他指出“对于现代军队,组织良好的后方后勤工作有极其重大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四人邦”干扰破坏,使我军的建设和各项战备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进行拨乱反正,才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邓小平作为中央军委主席,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真地分析了我军所外的历史条件和担负的重要任务向全军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奋斗目标。他明确地指出:要全面整顿军队,军队应该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干部队伍要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改革军队的编制体制,在现有;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等,这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重大发展。

与众不同的战争观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理论基础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的战争哲学,来源于对战争各方面情况的精辟分析,来源于丰富的战争实践。

毛泽东的战争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的战争观为基础,吸收东方古兵法的精髓-----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的战争观。毛泽东把革命和战争融合在一起,使战争服从于革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战争观。这种革命的战争—战后被传到后进地区,以至于发生了民族主义的战争,而且造成了战争情况的明显的改变。

那么,毛泽东战争观基本理论有哪些?它主要包括对战争的本质、性质和研究战争的目的等方面认识。即:战争是流血政治的政治;战争也是经济的竞赛;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

1、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毛泽东对战争的社会本质,或叫战争的政治本质高度概括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面目”。他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专列了“战争与政治”一节,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作了辩证分析,提出了“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科学诊断,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社会本质。

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最早较全面而深刻阐述战争与政治关系户是克劳塞维茨。他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从而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毛泽东正是吸收了克氏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折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战争 一刻也离不了政治”,“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折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就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第一,政治与战争是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照旧前进了,于是产生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前进的道路上的障碍。障碍既除了,战争就停止了,障碍未除,战争仍需继续进行。因此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用这一观战去观察和研究战争,就必须研究战争双方的目的,研究战争双方所实行的政策,而不能把战争当成孤立的或自生的东西。这样可以找出某场战争产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认识它的性质 ,从而确定对等它的方针和政策。

第二,政治与战争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战争是政治,但不是一般的政治,是流血政治。毛泽东说:“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战争既然是政治特殊形态,那么人事战争的人们,对战争就要进行特殊研究,用特殊的组织,特殊的方法去指导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

第三,政治与战争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没有不带政治目的的战争。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不同的国家、民族、阶级和政治集团,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对于政治目的来说,战争是手段。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可以有许多手段,如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经济斗争等。当这些手段达不到目的时,才采用战争这种特殊的暴力手段。

第四,政治与战争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政治对战争有着决定作用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人民对战争的态度,从而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战略方针和计划,影响着作战方式和作战方法的变革;政治决定着武斗力量的性质及其建设方向和使用原则;政治还决定其他战争力量因素如何投入战争,保证战争 胜利。

政治对战争有着决定作用,但战争反过来对政治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战争可以锻炼人民,教育人民,唤起人民的政治觉悟,促进政治的进步。毛泽东在谈到抗日战争时说:“P32国内政治的改进,是和抗战的坚持分不开的。政治越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能坚持,政治就越能改进。但是基本上依赖于坚持抗战”“革命战争是一种抗菌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二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影响着政治目的以否实现,以及实现到何种程度。战争的结局可能使原来一方的政治目的得以实现,另一方则走到与原来目的相反的地位,也可能使双方修改或改变原来所奉行的政策。三是战争最终结局往往导致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一场大的战争结局,常常会使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或民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进步,或者倒退。

从毛泽东对战争和政治的论述中可以使我们受到这样的启发:一方面,由于战争 一刻也离不开政治,因此,无论武器如何发展,都城必须把战争看作是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殊手段;另一方面,战争不是一般的政治,因此必须善于学习和研究战争,掌握战争自身的特殊规律,以正确指导战争。

2、 战争也是经济的竞赛。

毛泽东在研究战争时十分重视经济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早在1928年,[P29]毛泽东在论述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时就指出条件之一是“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1933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1938年他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号召游击区进行生产时期说:“战争不但是军事的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指挥作战的同时,为了保证自卫战争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极为重视抓解放区的生产、减租和土地改革,指出“减租和生产两大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将最后地决定解放区政治军事斗争的胜负”。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搞好国防建设,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进步”。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反复强调的是:经济力量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国富才能兵强。例如,海湾战争中,每发射一枚爱国者导弹要110万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大规模空袭伊拉克阶段,每天要花5亿美元以上,战争全过程的总费用达400亿美元。现代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更加明显。

3、 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要确定对战争的态度,就必须首先弄清战争的性质。毛泽东把战争性质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大类,并提出了对战争所采取的正确态度。

[1]、一切进步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毛泽东指出:“P30”。

[2]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既然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能了区分的标准,那么对这两类不同的战争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根据对战争性质的区分,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对战争所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但不反对进步的正义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加”。这清楚告诉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或拥护一切战争。中国共产党员在各个历史时期就是依据这一基本态度对等种种战争的。1925年---1927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1936年独立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1937年月日945年与国民党再次合作,参加与领导了抗日战争;1946—1949独立领导了全国解放战争。在建国以后,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数次边界自卫反击战。由于这些战争都是正义的进步的,经过 艰苦奋战,都取得了光辉胜利。

[4],研究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P33。

独具特色的人民军队思想

人民军队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光辉结晶,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军队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真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军队论断。列宁把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打碎和解散旧军队,组织和建立新的军队,看作是取得胜利的革命的第一信条,并亲手组建了红军。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和列宁回答和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暴力革命和武斗起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成立后,面临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的一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包括关于创建人民军队的问题,并在这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原则。这些理论和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建设一支在中共领导下、永远保持无产阶级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具体包括: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为断加强军事建设,逐步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水平;建立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

(一)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为我军建设确立的一条根本原则。它不仅规定着党和军队的关系,而且体现着我军的性质和本质特征。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毛泽东对党与军队关系所作的形象概括。

[1]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内涵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中的“绝对”二字,并非单纯是文字上的强调,而是有着明确的含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明党对军队的领导是独立领导。就是说,军队的领导权、指挥权是排它的,不允许其他任何党派干预,也不允许任何除共产党以外的党派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认识最为深刻最彻底。他指出,在独立掌握军队这一点上“孙中山和蒋介石都是我们的先生”他告诫全党:“在兵权问题上患幼稚病必定得不到任何一点东西”。二是表明党对军队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就是说,。军队的最高领导权、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全军要无条件服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不容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向党闹独立性。三是表明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无条件的。就是说不允许附加任何条件。井—山时期,毛泽东针对一些人对党的领导打折扣、讲价钱的错误行动,毛泽东提出过尖锐批评。1931年7月,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明确地把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殉职为红军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之一。四表明党对军队是完全领导。就是说,军队的一切组织、一切人员和一切工作都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军的主要成份是农民这一基本情况所决定的;还是由我国的同情所决定的。

毛泽东如此重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它作为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首先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国家政权 的主要强力工具”,它必须接受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为进行中国革命而缔造的部队,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其二,是由我军的主要成份是农民这一基本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为军队 的主要成员,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与我军的性质、宗旨的要求相矛盾的。只有对军队实行无产阶级政党的绝对领导,才能把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 性质的新型军队。毛泽东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因此,无产阶级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克服农民和资产阶级 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其三,是由我国的同情所决定的。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由于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已没有资格和能力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担。又由于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因此,领导革命的武斗力量去夺取革命的胜利,非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莫属。从一定意义 上说,在战争年代,领导中国革命就是领导革命的武斗力量,组织指挥革命战争。这是中国革命的根本保证。

2、党对军队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P81

-----总之,党对军队领导,包括了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方面。这三方面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政治领导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目的,没有正确的政治领导,后者将失去意义;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基础,没有坚强的思想领导,后者就不能巩固;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保证,没有可靠的组织领导,后者就难以落实。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坚持政治、思想、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就必须在军队中“建立健全的党”和“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指明党对军队实施领导的主要方面,而且确立了党对军队实行领导的根本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在军队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在这里,我重点讲析一下党委会议制度,即,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这一制度包括三方面的规定:其一,党委统一领导,这是指党委领导的性质 。对此,毛泽东在由他审定的1954年政工条例中明确指出: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有关方针、政策、计划的问题,保证上级指示的执行问题,对部队的思想领导问题,干部调配、处理问题,以及部队工作的统一安排问题等等,除紧急情况得由有关首长紧急处理外,均由党委员会讨论做出决定。党委要抓中心工作,防止事务主义。其二,党委集体领导,这是党委领导的原则。党委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委的决定必须党委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书记同其他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其三,首长分工负责,这是指党委决策的执行原则。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偏向。党委的决策,属于 军事工作方面的由军事主管负责组织实施,属于政治方面的由政治主管负责组织实施。主官向党委负责,副官向主官负责。在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中,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不能偏废。

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基层首长分工负责制,是集委员会制与首长制之长、避二者之短期优化了的领导体制。这一身高既肯定了党委核心领导地位,贯彻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又肯定了首长的作用,适应了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特殊需要,因而是一个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特色的科学的领导制度。对上,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国解放军里面,长期以来就实行党委的集体领导制,或者说得完全些,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战争 经验,证明这个制度对于部队工作是有利的,它并没有妨碍部队的军事指挥”。

(二)、履行人民军队宗旨和任务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

建设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这支军队为谁服务,集中地体现在军队的建军宗旨上,毛泽东从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发民的主要力量 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军队 唯一宗旨。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为人民求解放、求发展的事业,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是共产党员人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关于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毛泽东在我军初创时期就作过阐述。1927年,毛泽东提出 红军建军的目的是“挽救民众疾苦”,“为工农群众打仗”。1929年1月,《红四军司令部布告》第一次提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6月,《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对红军宗旨作了新的概括:红军受共产党的领导,执行民权革命的三大任务,以帮助工人、农民和一切被压迫阶级得到解放。这两个文选明确地提出了红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思想。后来,毛泽东亲手制订的古田会议决议,从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这个根本问题上划了红军与旧军队的界限,使红军官兵真正懂得了这支军队是为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要求全党全军彻底、完全地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的座右铭。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对人民军队的宗旨作了系统的论述。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着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在这个宗旨下面,我军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具有“正确的争取敌军官兵和处理俘虏的政策”,具有“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形成了“为人民战争所必需用一系列的政治工作”,等等。从此,这段论述就成了全面阐述人民军队建军宗旨标准的依据。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牢记这个宗旨,始终不渝地贯彻实现这个宗旨,就无往不胜。P85

2、 人民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

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着军队的任务和职能。人民军队作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决不能把军队的职能局限于打仗上。它除了打仗之外,还担负着做群众工作和生产等项任务。建军之初,毛泽东规定红军必须执行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士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这就从军队的根本任务上划清了亿军队同旧军队的界限。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后来,他要求人民军队官兵人人不但会打仗,会作群众工作,又会生产,认为这样的军队就不怕困难,便无敌于天下。他还强调,人民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同时又是一个工作队和生产队。这些关于新型人民军队职能和任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伟大的创举。

人民军队执行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三大任务,是人民军队职能的基本体现。那么,这三项任务的关系如何呢?首先,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这三项任务,都是为了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这一总的任务。这是由新型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因为,无论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且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作战,人民的条件至关重要。所以就打仗来说,“离开了对群众观点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就执行生产队来说,固然能起到改善官兵生活、解决部分军需物资不足的作用,但同时还可以减轻人民负担、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毛泽东把以下六个方面统称部队生产带来的“副产物”:改善官兵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增强纪律性;改善军民关系;军队埋怨政府的事也会少了,军政关系也好了;促进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其次,军队的三项任务是有主有次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队不同情况下,部队民担负的任务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战斗队即打仗和准备打仗是人民军队主要的基本的任务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误解和动摇”。这就是说,人民军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战斗队。战争年代若不能打胜仗,就不能为人民夺取政权;和平时期战斗队的任务执行得不好,也不能完成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

3、 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主义,建立健全适合军队民政部的民主制度,是毛泽东的一个创举,是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主制度的实行,对于破坏和消除旧军队制度的影响,对于建立新制度、调动官兵积极性,起到了巨大作用。

[1]、民主制度是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政治基础。P88--90

[2]、军队民主的基本内容是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毛泽东不仅深刻阐述了军队实行民主制度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如何建立和健全军队的民主制度进行探索。P91-92

[3]、高度的集中统一和有限度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是军队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

(三)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

建立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中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同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中对建立革命的政治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的开始,也是我军创建政治工作的开端。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和建军实践中,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军队建设的学说,总结我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 了一系列人民军队政治面目共作的理论、方针和原则。这对于保持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保证我军的发展壮大和夺取历次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历来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并把它作为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来看待。古田会议决议特别强调加强部队的政治训练和思想教育,确立了政治工作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地位。1934年2月召开的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王稼祥第一次提出“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的命题,周恩来、朱德在会上也都重申这一思想。1944年,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和亲自个性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重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1954年,毛泽东在草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时,又亲笔写上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1]、政治工作是人民解放军建设中的生命线地位,是由这支军队 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的。“生命线”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政治工作对于保证人民军队性质和生存、发展的无比重要地位。我军是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革命战争时期,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宣传、组织武斗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现在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我军的这种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和它的重大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必须具有自己的政治工作的一整套原则、组织、制度、作风和方法;否则,军队就有脱离党的领导的危险,就有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就有改变无产阶级性质的危险,就有丧失战斗力的危险,就不可能占用强大折、优势装备的敌人,也不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自己建成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2]、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是与它的作用相联系、相统一的。就政治工作自身来讲,生命线地位体现在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证作用之中。离开了政治工作的服务和保证作用,生命线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毛泽东在强调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的同时,历来强调发挥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要保证作战的胜利,保证整训工任务的完成,保证生产计划和教育计划的完成,保证部队与党政民正确关系,保证自己部队的上下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干部的纯洁,等,并认为,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保证好,这种政治工作就是失败的。当然 ,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既有对军队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的保证,又有具体环节和具体任务上的保证。政治工作的这些保证作用的充分实现,也就是政治工作对军队建设和整个党的事业的最好的服务。因此,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它的保证作用,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2、 政治工作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中心

毛泽东多次指出,政治工作必须把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来抓。他1945年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自总结推广了部队用“诉苦”“三查”的方法进行新式整军运动的经验。建国后,毛泽东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反复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必须掌握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首先是依据社会存决定社会意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毛泽东认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要引导人们把握和发扬一切符合客观事实的正确思想,一切根据正确思想来做的正确行动,就不能不重视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他还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想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群众认识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就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教育官兵认清自己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使官兵认清个人利益同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而斗争,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而奋斗。一个军人的觉悟高不高,一支军队的政治素质强不强,主要表现在这里。

毛泽东不仅反复强调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为搞好部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的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主要有:没有正确性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上政治面目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去占领;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教育要和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方法;教育者先受教育;整风是普遍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方法。

3、 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是人民解放军处理军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大原则体现了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式军队的本质区别。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官兵有着共同利益和一致的奋斗目标,这就决定了官兵之间或关系是平等和团结的。人民军队属于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一切行动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这就决定 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相依、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民军队所进行曲的战争是正义的革命战争,在政治上对敌军实施争取和瓦解。实践证明,实行三大原则,能够极大地调动官兵的积极性;能够使人民军队获得人民的拥护,得到充足的兵源和补给,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建立起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战争体制;能够不断壮大人民军队力量,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并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斗争紧密结合的武斗斗争,从根本上把敌强我弱的形势转化为我强敌弱的形势,最终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战争的目的是反抗阶级的或民族的压迫,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武斗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学习工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武装斗争为主,各条战线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壮大人民战争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

(一) 兵民是战争胜利之本。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初中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中最充分的体现。它建立在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

1、战争之伟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的力量。社会的一切重大活动,都城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其最终结局也决定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毛泽东把这一思想简要概括为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把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动用于战争领域,为人民战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地指出:“战争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解放战争开始,毛泽东又鲜明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后来,他讲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时说: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

毛泽东之所以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战争力量的源泉,是因为,民众是战争人力的源泉;是财力的源泉;是物力的源泉;是精神力量的源泉。P136---138

2、只有动员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二)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与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斗力量体制。

怎样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 ,积极投身到革命战争之中呢?毛泽东提出了“三结合即: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与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组织形式。P142

1、主力兵团、地方兵团相结合。

2、正规部队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

3、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

1、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是由中国革命战争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

2、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与基本条件:

3、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人民战争中的作用:P148---建设革命根据地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第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人民战争有了重要依托。毛泽东指出,根据地是什么?它是革命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这种战略基地对于战争的作用是明显的。战前,军队的训练与备战需要一个安定而可靠的基地;战时,需要保证为战争所需要折物质生产和物资供应,部队需要进行迅速而秘密的行动与转移,这都要求朋一个坚强与巩固的后主;战后,部队则需要一个安全而良好的环境进行休整与筹划下一次作战。不论战时和平时,部队的不断发展扩大,都需要一个能够不断获得兵员的稳定地区。总之,人民战争离不开根据地的支持,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可靠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就无法进行战争,更无法取得战争折最后胜利。

第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诱敌深入以弱制强的战略战术得以施展。人民战争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军队活动,它需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斗争方式给予支持与配合。有了根据地就能通过根据地的地方政权 ,把人民群众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配合正规部队作战。在作战中,充分利用根据地人民的参战热情和他们熟悉地理环境的特点,把敌人诱入根据地内部,蒙蔽敌人、袭扰敌人、疲困敌人,使敌人成为瞎子、聋子和疯子,在根据地内乱闯乱撞。在作战中,根据地人民还将以各种形式充分地武装起来直接参加战斗。他们组成民兵和游击队,有力配合军队作战,根据地内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得人民战争发挥巨大的威力,使进入根据地的敌人陷于极端孤立与狼狈的境地,最终必然走向失败所有这些,没有根据地的优良条件是难以实现的。

第三,根据地的建设为人民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提供了战略基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以及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中心城市特点,决定了中国武装斗争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又由于中国红军的弱小和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决定了中国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这种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使得中国革命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要使中国发展由不平衡逐步发展到平衡状况,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积蓄力量,来转化敌我力量。因此,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必须首先在那些反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藉以支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四)以武装斗争为主,多种斗争形式相配合。

毛泽东认为,人民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武装斗争问题。在承认错误武斗是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的同时,必须把它同其他斗争形式配合起来。把武装斗争同工人的斗争,同农民的斗争 ,同青年的、妇女的斗争,同政权的斗争,同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同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同外交谈判斗争等等各种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地间接地配合起来。

1、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2、 武装斗争还应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配合起来。

独树一帜的战略战术思想

(一)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 地位。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和故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吸取古今中外军事防御思想的精华,指导我军胜利地进行了长时间的战略防御作战,并且创造性 地阐明了关于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系统理论。

1、 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

[1]、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人民军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必须进行战略防御。

战略上采取进攻还是防御,不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而是由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战略上是进攻还是防御,是由中国革命战争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以南昌起义为起点,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后,武装斗争应当采取样的军事战略方针,当时党内的认识并不统一。一部分党的领导人,对中国革命缺乏实际考虑,远视敌强我弱和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客观形势,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后一刻也不应该停止进攻的理论,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无疑的是在高潮”,提出:“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军事上,他们则主张“只有进攻,无所谓退守”,规定“红军战略战术的第一要点便是集中进攻”,“集中进攻目标是交通要道、中心城市”等等。这种在政治上只承认高涨不承认低潮,在军事上只承认进攻不承认防御的思想,完全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则迥然不同。他坚持从中国革命战争所面临的实际来思考问题,认为“革命和革命战争从发生到发展,从小到大,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根据地到创造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伯,是不以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要反对 的”然而,在军事上一味主张战略进攻,反对战略防御,这种思想不合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指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革命成了极深刻极残酷的阶级战争。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一点小部队,因此,我们一开始就是和敌人的围剿奋斗。”“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批判了不顾敌强我弱的事实,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的错误思想和行动。他指出: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但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为此,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毅然率部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始了战略防御作战的实践。经过三年游击战争,部队由开始时的几千人发展到后来的4万人,革命根据地 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实践证明,中共在领导武斗起义之后转入战略防御,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战略决策,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

[2]、中国革命战争需要实行的战略防御,不应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

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人民军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必须进行战略防御。那么,是实行积极防御,还是实行消极防御过是实行战略防御首先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战争需要实行的战略防御,不应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关于积极防御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曾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防御战争并不排斥战争事变过程所要求采取的攻势行动”。恩格斯指出:“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消极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败无疑”。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战略防御的理论,研究和吸取了古今中外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精华,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防御问题,明确地提出:“基本的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 ,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 才是真防御 ,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据我所知,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昔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然而世上偏有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这是战争中的过失,是保守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它”。P162。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率部向农村的退却,并非单纯为了保存力量的消极退守,而是着眼于避敌锋芒,积极地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发展,积蓄力量,待机破敌。正因为我军灵活地动用了这一战略方针,因而在长期的战略防御作战中屡战屡胜,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最后使自己转入战略进攻,赢得了全国胜利。

2、战略的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是转换敌优我劣形势的基本手段。P166

[1]、实行战略的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的。中国革命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发生和发民起来的。这个基本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性。在战略全局上敌人是进攻,我军是防御的;敌人处在外线,我军处在内线;敌人企图速决,我则要求持久。这种状况使我军在战争的全局上开始时期处于不利,但又不是短时期所能改变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因为中国的反对势力,是许多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革命势力没有聚积到足以突破内外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前,国际革命势力没有打破和钳制大部分国际反对势力以前,我们的革命战争依然是持久的。从这一点出发,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针政策之一”。然而,这是一方面的情形,另一方面,就抗日战争来说,“敌军虽强,但是数量不多,我军虽弱,但是数量甚多,加上敌人是异民族侵入我国,我们是在本国反抗异民族侵入这仃条件,这样就决定了下列的战略方针:能够而且必须 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样的作战方针,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中心点在于一个进攻;外线是说的进攻的范围,速决的说进攻时间,所以叫它做‘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2]、实行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是可能的。进攻之敌虽在总体上是优势,但它不得不分成许多路,每路又分成几个梯队,各路各梯队之间都有一定间隙。据此,我军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包围歼灭其一部或一路,得手后,再及其余,各个歼灭。这样,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不仅可能,而且成了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对战略全局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作战形式。

3、战略反攻是防御战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

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依赖于在战略退却阶段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人开始进攻时发生了变化的形势和条件。然而,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和条件的形成与存在,只具备着决定胜败的可能性,还不是胜败的现实性,还没有最终实现两军的胜败和战争的胜负。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实现战争的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战争的胜负问题。这就是战略反攻阶段的基本任务。

[1]、战略反攻既是战略防御阶段的行动,也是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必要前提。P168

[2]、战略反攻与战略进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P169

[3]、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样式。P170

(二) 灵活运用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军事战略转变思想

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敌我力量的变化和战争情况的演变,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总目标下,适时进行以转换主要作战形式为核心内容的军事战略转变,这是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的重要表现。

1、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1)、我党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军事战略转变:P178

在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我军曾经历了四次军事战略转变。

第一次,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1930年)。各个根据地的红军,经过1927年到1930年游击战争,在力量有了一定发民的情况下,由游击战争转变正规战争,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形式。

第二次,正规战争转变为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者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担任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我军由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抗日游击战争,执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基本作战形式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第三次,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经过八年抗日战争,我军力量空前发展,在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的情况下,我军又由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为国内正规战争,执行“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作战形式一般地是运动战。

第四次,国内型正规战争转变为世界型正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迫使我们实行了由国内型正规战争向世界型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进行了五次运动战的进攻战役之后,转变为阵地战,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采用以阵地防御作战为主的作战形式。

从以上可能看出,我军的军事战略转变是以主要作战形式的转换为主要内容。一般说来,在我军力量发展的情况下,把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当我军力量弱小或受到削弱的情况下,则从正规战争转变为游击战争。这是我军以作战形式为主内容的战略转变的规律。

(2)、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依据:

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敌我双方战争力量的消长,是决定军事战略转变的基本依据。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往往要引起军事战略的转变。夺取政权前的20多年中,凡是政治形势起了重大变化,党的军事战略都进行了转变。土地革命战争经过前三年的游击战,到1930年夏,革命形势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和红军的力量不断壮大,群众得到广泛发动,根据地建设具有相当规模,而敌人内部矛盾加剧,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以大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红军主力先后开始整编,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并且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我党我军力量损失很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确定了我军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实行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使游击战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使命。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得到了解决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对派矛盾,立即上升为主要矛盾,政治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我党我军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毛泽东决定调整战略部署,编组野战兵团,实行由分散合力打游击战为主到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

在我军力量得到发展的条件下,把游击战争转变为正规战争;当我军力量弱小或受到削弱的情况下,则从正规战争转变为游击战争。这是我军以作战形式为主内容的战略转变的规律。当红军由数千人发展到8万人时,实行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军事战略转变;当我军30万人下降为3万人时,实行了第二次战略转变。当我军再度发展到120万人时,又实行了第三次战略转变。事实证明,在时机和条件和有利的情况下,不把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争,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妨碍战争的发展,影响革命进程。而在条件不利时,不把正规战争坚决地转变为游击战争,以求保存、积蓄和重新发展革命力量,也要影响到革命和战争的进程。由此可见,军事战略转变决不是随意的行动。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防止冒险主义。

2、正确实行作战形式的转换。

根据战争实际,适时地转换主要作战形式,这也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作战形式的转换,主要表现在把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有主有次地结合起来。

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战争中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它们是从战争中攻防两种基本作战样式中衍生出来的。这些作战形式,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古代中外的战争中,尽管有些提法不同,实际上都存在这三种作战形式。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对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三种作战形式,以及其紧密结合问题,进入了深入的研究,发展了关于作战形式问题的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三种作战形式。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战争20多年的长期实践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历史条件和战争情况不同,灵活地运用了不同的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时期前三年和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是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时期后几年和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运动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在解放战争后期成为重要的作战形式,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成为主要作战形式。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我军正是灵活动用各种作战形式,并使其有机结合起来,才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1)、游击战------在人民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P217

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是敌人军事力量相当强大,革命武装力量相对弱小。这样,游击战也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军主要作战形式。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了我军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国外对毛泽东游击战理论的评价

对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国外评价非常高,称之为“举世无双”。日本的久住忠男在《战争、战略、日本》一书中指出:“毛泽东论述得最精辟的是游击战。他所论述折游击战,比以往任何战略书籍都丰富。他那富有想像力的论述,是举世罕见的,在二十世纪出现的各种战略著作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毛泽东思想游击战论”。“在他的论述里面,有坚定的理论和体系”。《核时代的美国战略》一书指出:“毛泽东在游击战方面的著作,比任何其他共产党领袖更为广博”。日本军事评论家池野清躬指出,把“游击战加以系统化、战略化、普遍化的始祖,无论怎么说也是中国的毛泽东。他就是现代游击战争之父,典型实践指导者。”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理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大指导作用,连参加过侵华战争 旧日本军人也不能不承认。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校畸重三郎在日本军事杂志《丸》1965年12月号上发的文章中写道:“在世界战争史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但只不过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为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在毛泽东的游击战略中,游击战是在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广泛进行的”,因此,“尽管日军企图寻找敌人作军事决战,而中共军队却巧妙避开,转入广大群众中间,倾其全力进行动员和组织群众工作”。这样,“武力决战的场面就很小发生,而小规模的袭击却从来没有间断过”,“使日军一直为看不见的敌人而坐立不安”。作者接着深有感触地写道:“毛泽东的游击战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民总动员、一致对敌的攻势战略。它把全国男女老少全部动员起来,发挥卫国卫民的主观能动性,造成集中全国力量正面冲击敌人的威势”。“这样组织起来的游击组织,给了日军及其制造的政权种种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既不能开发资源,又不能取得物资。造成供应困难,民心不稳,------以致占领军从精神上发生动摇瓦解”。作者最后总结道:毛泽东这种游击战战略曾经“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

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不但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成为第三世界人民广为采用的斗争形式,而且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1961年2月26日美国《星条报》登载了合众社如下一则消息:“肯尼迪在一方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学生他对毛泽东朋关游击战的菱很重视,并要求陆军研究毛泽东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位美国总统,对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战后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动用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游击战争,威胁着帝国主义的生存。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感到形势逼人,故而率先研究毛泽东的游击战著作,还要他三军参谋长拿出对付的办法。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专门进行游击战和反游击战的“特种部队”,就是肯尼迪要他的三军参谋长“研究毛泽东有关这个问题 言论”的结果。肯尼迪把“特种部队”提高到同“核威慑力量”和 “常规军事力量”相等的程度,说明他对游击战的重视。

[2]、毛泽东游击战理论的基本内容:P218

A、游击战的特点是进攻性、灵活性、主动性、速决性和分散性、分散性。

B、游击战是弱军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主要形式。

C、游击战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首先,中国革命的游击战争对主力部队的持久战不是进行战役配合,而进行战略配合。在敌强我弱、敌我小的情况下,游击队往往不是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独立地单独作战,没有这种游击战争来牵制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主力兵团就无法坚持持久战争。

其次,中国革命的游击战争是大规模进行的,有一整套战略战术。游击队不是单纯地打仗,还担负着建立根据地和人民政权等任务,因而就产生以对各个游击队和游击区的统一指挥的问题,使之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积极防御作战。

再次,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游击战,是要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的。由于战争的长期性、持久性,游击战争不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要逐步向正规战转变从而担当着战略反攻和最后打败敌人的任务。

D、游击战必须向运动战发展。

(2)、运动战---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作战形式。

运动战,又叫机动战,是正规兵团在不固定战线上对敌实施的进攻作战。按毛泽东的解析:P216“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这种作战形式,古已有之,只是叫法不同罢了。不过,毛泽东在运动战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发展和创新。

[1]、运动战的特点:

毛泽东简明地概括为:“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A:正规兵团:-----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由于我军组成了相当规模的正兵团,才得以实现,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从打小规模运动战战役,发展到能打大规模运动战战役。因此可以说,正规兵团,也就没有运动战。

B: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运动战的作战形式主要就是采用包围和迂回战术,因而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我军进行战役和战半,凡是集中优势兵力的一般都是成功的;以之,则往往招致挫折或失败所以,战役和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运动战的基本手段,也是在战争全局上敌强我弱条件下,我军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C:进攻性。----

D:流动性。----

[2]、运动战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歼灭敌人主要靠运动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取得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都是运动战的结果。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用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方法,歼敌、150万人,使国民党反动集团陷入土崩瓦解。战争经验一再证明,运动战是歼灭敌人的主要作战形式。

第二,转换战争形势主要靠运动战。战略上的积极防御,主要是通过战役战斗的运动战而表现出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围剿作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主要依靠运动战逐渐从被动中取得主动,由劣势转变为优势,并终于扭转战争形势,而取得胜利的。正如毛泽东所说:“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是运动战”。

第三,运动战更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在敌人强我弱的条件下进行革命战争,与敌人比武器是比不赢的。革命军队的能动作用包括指挥艺术、顽强的精神和军事技能等,在灵活多变的运动战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敌的优势在运动战中则受到限制和削弱。

(3)、阵地战-----消耗和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

阵地战是在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进行的防御作战,或是对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作战。其特点是准备时间长、组织工作完善、作战持续时间长。阵地战对于抵御进攻之敌或攻克坚固筑垒地域之敌,有重要作用在不同时期,毛泽东对阵地战对我军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一般都不能执行阵地战。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是敌强我弱。在我军早期,不仅人数少,而且武器装备差,缺少重武器。还有,我军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军基本上不以进行阵地战。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在没有广大兵力,没有弹药补充,每一个根据地打来打去只有一支红军的条件下,阵地战对于我们基本上是无用的。阵地战,对于我们,不但防御时基本地不能用它,就是进攻时也同样不能用它”。还需要一点,人们或许不太注意的是,不仅我军不能打阵地战,即是抗战中的国民党军,也不能轻易打阵地战,其原因是中国国土广大,防不胜防,“敌人又利用中国土地广大一点,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这说明,弱军对强军和国土广大两点,决定了阵地战,特别是阵地防御战,难以成为我们的主要作战形式。

[2]条件具备时,进行必要和可能的阵地战。阵地战难以成为主要作战形式,并不是说阵地战就不重要了。“我们完全应该提倡那种在情况需要而且许可下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我们所反对的,仅仅是在今天采取一般阵地战,或者马阵地战和运动战平等看待,这些才是不能许可”。抗日战争的第三阶段,----P221。

(4)、发挥三种作战形式的整体优势,灵活运用和转换作战形式

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作用,因此,战争中就需要巧妙发挥各自的特点和整体优势,灵活和适时转变作战形式。历史上没有一场战争完全只有一种作战形式的。这是因为,战争是诸因素、诸力量相结合的整体战,任何一种作战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必须和其他作战形式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战争情况的复杂多变,也决定了主要作战形式离不开其他作战形式的配合。毛泽东针对我人说我们只要游击战的说法,指出:“我们从来就主张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者的配合”“三种方式互相配合,必能使敌军处于极困难地位”。在历史上,我军也从来没有只要一种作战形式而排队其他作战形式。如在抗日战争,我们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以一种作战形式为主,发挥三种作战形式的整体优势,就我军武装力量体制而言,一般是主力部队进行运动战为主,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以游击战为主,但在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时候,主力部队往往也是游击战争的主力。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就是如此。

就地区而言,各地区的作战形式也不相同。在我军力量强大的地区,可能以运动战为主,辅之阵地战和游击战;在我军力量弱小的地区,可能就是以游击战为主。如,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但在东北,曾有过像四平那样的阵地战;而在中原,主力部队突围之后,在强敌追踪下,则主要采取游击战。

无论是发挥三种作战的整体效能,还是适时转换作战形式,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着眼战争实际,即战争的特点和发展,灵活发挥运动战“歼”的特点、阵地战“抗”的特点和游击战“耗”的特点,只有这三种作战形式的互相配合和互相弥补,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

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有目的的行动,这种目的包括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一切战争的军事的目的。毛泽东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总结指导战争的实践经验,于1938年5月,先后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深刻论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强调自觉地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一切军事行动的基本原则。

1、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争是敌我双方之间进行的你死我活的直接较量。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的一切复杂现象,都是为着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而斗争的具体形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因此“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

正因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根本目的,所以,战争指导者必须把它作为作战指导的最根本的原则。----P186

2、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关于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毛泽东明确指出:“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当然,为了消灭敌人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常常需要作出部分的、暂时的“不保存”与牺牲。

作为战争指导得,毛泽东在正确处理战略战术问题上,总是注意把握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消灭敌人。如防御和进攻,他认为进攻是主要的,防御是第二位的。“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又如,毛泽东主张积极求战,反对消极避战,“力求每 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一部分武斗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器物”。

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而且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正确地灵活地运用这一基本的军事指导原则,使我军屡战屡胜。如,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3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中央军委指挥下,为了保存自己、寻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暂时撤出延安。敌人虽然占领延安,却背上包袱,守备力量增加,机动力量减少。我军却获得了自由,以较小的代价,连续获得了陕北三战三捷的胜利,不仅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陕北战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在一定条件下,保存和发展自己也是主要的。P188

(四)、彻底的歼灭战思想

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也是毛泽东并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我军作战的历史充分证明,实行这个方针,就能胜利;违背这种方针政策,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在领导者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历来重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指挥红军成功地打了许多漂亮的歼灭战。1936年11月,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时,曾明确地指出:“与其溃敌许多团,不如干净消灭敌人一个团”。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歼灭战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确定了我军“基本方针是歼灭战”,并形象地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关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在他后来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中得到了全面地系统地体现。毛泽东彻底的歼灭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

关于为什么要坚持歼灭战的基本方针,他着重强调几点:P207

第一,为了“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目的。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主要靠歼灭战。

第二, 争取战争和战场作战的主动权,关键在于歼灭战。主动地位的争取和被动形势的摆脱,没有歼灭战是不行的。

第三, 打击敌人士气,鼓舞我方人心,也靠歼灭战。“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

第四,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武器装备和兵员的补充,也靠歼灭战来解决全歼,主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

正因为歼灭战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毛泽东指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无论如何也应该提倡主力军在一切有利场合努力地执行歼灭战”。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歼灭战与丧失土地关系。P209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思想的重要体现。周恩来曾将这一方针概括为“歼敌为主,略地次之”。这一思想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我军作战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战争中正确处理弃守地方与歼灭敌人的关系,是战争指导者首先碰到并无法回避的问题。军事教条主义者总是希望多占土地,“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结果往往是人地两失。尊重实际的军事家总是从敌强我弱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将目标放在歼敌有生力量上。红军时期的“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抗日战争中的“敌退我进”都体现这一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有人反对“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认为“诱敌深入”便会丧失土地的错误思想,毛泽东指出:--P209。

第二,地方和城市的保存或夺取是歼敌有生力量的结果。大量歼灭敌人是保存或夺取城市的前提,“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就范可能恢复土地,并夺取新的地方”。解放战争关四个月,我净失城市105座,第二个四个月,敌我城市得失相当,均为87座,即是说,我歼敌34个旅而不必失地。第三个四个月,我歼敌31个半旅,净得城市58座。这充分说明,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大量歼灭敌人而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

第三,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放弃城市和地方。即使放弃城市和地方,也是指野战军为执行歼敌任务而作必要不是转移,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仍应坚持开展游击战争,防止轻易放弃地方的逃跑主义倾向,另外,必须尽可能保持必要的战略根据地和机动作战的回旋余地。有时从政治上和战略上的有利地位考虑,也不惜一定代价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这就是毛泽东说的:“凡在敌我力量对比上能够保守或夺取的地方和在战役战术上有意义的地方,则必须保守或夺取之,否则就是犯错误”。

3、集中兵力,拣弱的打P212

在作战方法上,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我军几十年作战的优良传统。正如毛泽东指出:“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有着许多关于集中兵力的系统论述。

第一,[关于集中兵力与歼灭战的关系],他指出:集中优势兵力是各个歼灭敌人的主要条件。我军作战的胜利,基本上靠集中兵力一着。集中兵力是改变敌我进退、攻守和内外线形势的必要条件。从红军草创时期起,他就非常重视集中兵力的问题,指出:“红军 以集中为原则”,“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解放战争时期,他根据三个月的经验,进一步明确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三十五个旅时所彩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

第二,[关于集中兵力的程度]。毛泽东指出,集中兵力一定要把握好“度”。----P213。

第三,[关于歼击对象和目标],先打弱敌,后打强敌。----P214。

总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对这一思想,叶剑英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的基本作战思想是歼灭战,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们的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用运动战达到歼灭战的目的”,“我们是集中力量,分散敌人争取时间,创造有利的条件。选择有利的战场,捕捉有利的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来达到各个歼灭敌人的目的。这种打法,就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就是几十年来常用的战法”。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对未来我军作战仍有重要意义。

:///wiki/毛泽东军事思想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全文593个字,毛泽东用精辟的语言,把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原则讲得清清楚楚,既易懂又易记,全然不同他的对手蒋介石那样长篇大论,莫衷一是。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十大军事原则,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瑰宝,并最终依靠这一瑰宝,彻底打败了八百万国民党军队。从十六字诀到十大军事原则,标志着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理论的日臻完善,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url=IGctS9ApQz835wEbNe9LpqmzEmyu-vCuIAxr1gKlTsEkz2h9o9R86ihlEImH06D-揭秘: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有近一半来自粟裕经验/history/shixueyuan/detail__05/27/1557863_0.shtml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