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大全15篇)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19-04-09 07:31:27

相关推荐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大全15篇)

煤炭物流成本研究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字表达形式,总结是对已有知识、经验和成果的归纳和总结。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对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不同类型的作文,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一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会计核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将信息化融入到会计核算当中,才能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保障自身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相关的会计需求无法及时满足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之地,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而会计信息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往往会阻碍企业的长久发展。由于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长期情况下,会使得会计核算模式与企业的管理需求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企业在进行整体管理时出现较大的经济问题,也会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二)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由于其在进行核算时,会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看作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使用者所得到的资料都基本一致,但实际情况中,使用者并不是同一个整体,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需求也不相同。目前的会计核算中依旧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是的,不能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给使用者。核算时效相对滞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往往具有滞后性,这都是由于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忽视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核查。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会计核算,就会使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由于不能将会计信息及时地传达给所需要的部门,就会让企业在会计管理,甚至是整体管理当中出现较多的麻烦。

(三)对会计的核算程度不够。

传统的核算模式所用到的方式都较为单一,不能对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并且足够详细的核算数据,导致会计核算人员在制作相关数据报表时,不能做到高效有用,也不能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进一步结合,导致会计核算的程度较差,为企业的最终管理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四)企业的领导者对会计信息的认识不足。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的管理都不够重视,使会计核算只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中,还没有采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对会计进行核算,这样就会出现企业在进行发展时,面对信息的高速发展,没有相应的措施来适应,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二、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会计核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会计模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信息化的模式进行,才能更高效。

(一)信息化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核算方式,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各部门必须将会计信息结合互联网进行及时有效地对接,才能实现数据在各个方面的共享。此外,信息化时代将会计的各种信息以及报告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给相关管理部门,大大提高了对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二)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的灵活度。

传统的会计核算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下进行核算,还不能实现对其进行随机的核算。而信息化的到来使得会计核算的灵敏度大大提高,除了能够实行传统的核算方式之外,还能对其进行不定时的核算,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更具备时效性,同时也保证了信息不出现混乱的状态。

(三)信息化使会计核算的范围大大增加。

传统的会计核算范围覆盖面窄,但随着信息化的到来,会计核算的范围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没有对核算的范围进行拓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核算。随着信息化的到来,除了对核算的范围进行扩大,也使相应的核算指标得到了更多的转变,并且由传统的记账模式已经转为了互联网实时共享模式,更为会计的核算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四)信息化使会计核算的深度大大增加。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只能对局部进行核查,不能对整体进行统一的核算,信息化的会计核算体系由于其工作效率较高,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对会计的核算更加及时全面。此外,由于信息的时效性,使得会计核算的各项指标在最后的总结上都能凸显的更加全面。

(五)信息化使会计核算有了更多的创新。

相比传统会计核算的单一,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了多样化。在保留原本的基本核算方式下,信息时代下的会计核算模式,无论是在对明细核查,还是报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实现了各种核算方式共同存在的模式,更能满足不同部门及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确实需求。

三、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领导对会计核算的重视。

企业的领导在会计核算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会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的协助,只有企业的相关领导树立信息化的思想,才能使企业各个阶层都注重信息化的建设,从而才能带动会计核算信息化的顺利展开。首先,高层领导必须对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并且注重开拓进取的精神,将信息化的会计核算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能让企业在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具备竞争实力。其次,企业的中层领导必须切实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他们自身必须建立起整体的企业观,才能使会计信息化更好的引入到企业的管理当中,为企业带来想不到的经济效益。最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强化信息化会计管理的意识,只有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使其接受会计的`信息化核算,才能使企业在整体的发展中更具备发展实力。

(二)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企业在展开信息化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就是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对于国家而言,应该加大对财经院校的专项投入,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会计人才,积极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方式,使员工了解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也可以通过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其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更专业的会计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本身来说,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会计核算能力,才能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可以运用相应的惩奖机制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企业大大提高其劳动效率,使得员工具有明确的岗位分配,又能让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的提升。

(三)进一步强化会计核算信息化的进程。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定位,实现企业在信息化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信息化的到来使得会计核算的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共享,因此,企业在进行资金使用之后,都要做到及时登记,并存储相关凭证。这样能够使得会计核算的数据更加准确,也能够保证企业在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存在的财务运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来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范围较小,会计在进行核算时,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过于独立,降低了会计核算的透明度,而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实施,将会让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的信息透明度大大增加。因此,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并结合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会计核算风险,提高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信息化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对一个企业来说,只有确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来运行企业,才能使其在规范的操作流程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管理。只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按照其具备的责任和权利来分配权限,建立全面的岗位责任制度,使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能保证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营,更能为会计的核算起到促进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的操作流程,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最后,对会计的相关信息必须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数据具备安全性。在进行会计财务核算时,要对各个业务的档案进行合理的规划,定期检查各个部门的档案资料,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建设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只要企业自身积极的做好相应的改革措施,利用好自身管理当中存在的特点,就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鸿。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探讨[j]。财会研究,(32)。

[2]杨风玲。关于在我国会计行业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刊,(22)。

[3]廖洪,马倩。信息化是会计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j]。财会月刊:综合,(12)。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物流业的发展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障碍。作为教育的“输出端”,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进入了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地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教学,物流教学体系,物流教学模式。

一、物流人才需求与目前的教育状况。

近年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物流理念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各地区掀起了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的高潮,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刚刚过去的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物流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核算,20,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7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货运总量达到226亿吨,增长11.8%,高于gdp的增长水平。虽然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洗礼,但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货运总量达到245亿吨,增长9.3%。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快捷通畅的物流服务,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o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l2类紧缺人才之一,尤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人才匮乏的缺口尤其明显。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占全国服务业人数的5%左右,也就是说全国将近有1500万个物流人才岗位。截止初,全国能够提供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大约有50万人。即便从以来,我国的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学生规模日渐扩大,但是这样的人才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伴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呈现持续性增长。有预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仍会保持求大于供的态势。但是高等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如何能很好的为企业所用,值得进一步探讨。从目前各高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中了解到,很多高等院校的物流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高层次和多样性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受挫。一方面是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是不甚理想的就业现状。在求职过程中造成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

二、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大量的物流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纷纷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开始设置物流专业,在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向其他同类院校学习,修改和完善教学环节,志在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然而受教学经验的限制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稀缺。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的教师队伍,然而物流也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型教师太少。本人所在的系,不少从事物流教学的老师是半路出家,由交通运输或者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也有一些是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出校门就从事物流教学。他们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从事物流的操作和管理,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比较平面化,对学生讲解起来难免就“空对空”,没有实践经验,对于物流的相关业务流程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往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l0%,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比如《物流项目管理》,大多教师要么懂工程项目管理,要么懂物流管理,而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二)专业教材选择不当,技术教材相当滞后。

目前国内物流行业本身就没有形成很系统化的理论,不同出版社的物流类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同一系列的物流教材也会有系统性不强、内容重叠冲突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目前的教材规范性也不强,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教材只是采用市面上已有的教材改编,存在理论性强、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如果学校或教研室再不加强教材的甄别和挑选的话,就容易造成教学体系混乱,教学质量无从保证。现行使用的教材,大多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相互抄袭严重,质量不高。同时,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跟不上实际的需要。比如,在我们重点放在讲授条码技术上时,国内外已经兴起了rfid及epc的研究热潮了。

(三)授课过程理论教学太多,实践教学较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口头讲解,有的时候会在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而且就是在实习中也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安排,管理松散,敷衍了事,使实习沦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和专业要求严重脱节,造成了物流专业建设的积弱不振,很多学生走出校门进人物流行业后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也进一步制约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水准的提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国内高质量的配套实验软件、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教材等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时占了绝大部分,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当少,与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技术与装备》中,有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系统》中有同样的一章。其次,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专业基础课到大二第二学期都没有安排,导致学生在理论运用上缺乏连贯性。

(五)教师授课过程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虽然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采取电子教案和案例讨论的形式,而且不少教师误以为有了课件课就上的生动了,穿插了案例就说明内容讲清楚了,所以往往采用大量的案例,结果把案例变成了象教材内容一样枯燥无味了。高职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自带趣味性不足,若缺乏教师的引导性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运用,在课堂上基本提不起兴趣,导致逃课,迟到,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普遍。

三、合理组织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物流教学体系的完善。

1.切实加强物流师资建设。

要把高职物流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就应该痛下决心,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里主要有两个强化方向,一是引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以及“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聘请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士作客座教师,多邀请有一定成就的物流明星到校园讲座。或者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担任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像《物流方案设计》之类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教师任教。由于企业人员具有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讲授的真实案例将会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受益匪浅。二是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尤其是参与现场的流程管理,或者安排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为期数月、半年甚至一年的顶岗锻炼,也可以要求专业教师参加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专业资格考试等。

2.明确人才教育的定位层次。

加强对物流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科学规划、正确定位物流专业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对学生“人格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也特别重要。这是学生掌握专业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面临就业机会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3.构建完善的物流课程体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规划。围绕核心专业课程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调整和建设。尽量避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重复性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要遵循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不要出现诸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已经上过了,再来安排《配送管理》课程的情况。

4.加强物流专业教材建设。

及能力,有的放矢的建立物流管理理论体系,通过系列教材的编写,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理论比国外物流理论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校或者教学系应严格挑选专业教材,统筹规划,先确定好专业的课程体系,再组织教师确定好每门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课程间的知识空白及重复讲授。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尝试着组织自己的专业教师从事教材编写,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方法。

5.利用协同知识管理的方法来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利用网络技术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沟通、决策和学科的建设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顺畅。教师要以物流与供应链知识为主线,把知识采集、知识创造、知识分享融合到教学的日常工作中,同时也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共的平台。由于物流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采用一套有效的研究型拓展学习方案也是以后教学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物流教学模式的变化与创新。

作为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鉴戒。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教学实践中摸索。作为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首先从课堂理论教学上谈谈一些心得。

1.引导学生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大多学生对物流以及物流管理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仓储与运输上,总认为,物流专业学的就是管理仓库和运输管理,以后的就业不外乎仓库保管员或货代业务员。这样狭义的理解物流专业,使得在学习中仅仅学习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就认为学好了物流的课程。同时,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学生很难有内在的驱动力来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拓展了物流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着重让学生了解物流除了仓储和运输,还有一个很多重要的领域,诸如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营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等。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层次性教学。

流组织的绩效管理等。然后利用供应链管理的讲解将之串联起来,同时让学生课后学习企业erp以及ap等与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4.加强物流装备和物流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

由于大多物流管理的学生都是文科学生,长期对理工科学科学习的忽视和逃避,养成了对理工科类的知识恐惧感和神秘感。而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大多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的管理的人员,都必须与设备打交道,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由浅入深地展示与物流有关的装备,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从物流的公属具到信息识别设备,从一般的物流企业的装备到食品企业的物流和生产装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参观和实习中可以容易的将实物与概念相关联,也有利于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现场管理。基本的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认知是物流学习的基础。

5.直观性和鼓励性教学。

考虑到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上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我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堆垛车等,我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通过一年的教学,基本上能够给一年级的学生灌输一种物流的总体理念,让他们感受到物流领域里面的万千世界。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大多本科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学习目标仅停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水平,而象对于有关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适当鼓励学生,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成长为一名物流行业的专家,要想从事高层次的物流工作,如物流与供应链咨询等,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优化理论,为将来自身素质的提升打下很好的基础。

6.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

比如,在讲解自动化电子货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因此,有学生就每个学期买教材所遇上的问题,设计出一个利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有总线控制式的,也有利用frid技术的。这样,加强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能活学活用。在物流信息管理教学上,大多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欠缺比较大,学生们仅仅乐于学习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而不敢也不能涉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采用基于excel的信息管理软件,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熟悉的行业,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

其次,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实践教学的严重不足是制约物流人才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恰恰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因此,对于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来说,加强实践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对于以物流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1.课堂教学中实操运用。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显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参与——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可以在课堂上尝试“团队式学习”和“项目参与”方法,让学生转变角色,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掌握中。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要求学生多充分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多参与物流论坛的活动和建设,就论坛上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参与讨论。既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能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中的情况,有利于以后真正参与物流管理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通过实地参观或实物图片展示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车站、港口、码头、货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认识叉车、集装箱、货架、托盘、吊车等物流设备;认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查,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

4.校内模拟实习。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投入适量资金,构建物流实验室,并且购买相关的物流软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货物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代理、报关业务代理、集装箱堆场管理、订单处理、分拣、补货、配货、送货、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以此了解掌握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装卸搬运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掌握企业物流、连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实习过程中要保证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

5.校外生产实习。

即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校外生产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生产实习应该说是教学环节最好的一种方法,需要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为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

6.撰写论文。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问卷调查、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的答辩,可以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我校高职学生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答辩合格才准许毕业。

综上所述,面对物流人才的紧缺,高职院校肩负着物流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

2蒋长兵.现代物流管理案例集[m].中国物资出版社,.

3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和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

4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5)。

5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

6嵇成舒.电子商务物流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陈兴威,李瑞东.高职物流教学的几点思考[j].维普资讯。

9王晓蜀.物流教学改革与创新现代企业文化20(0总8第年第911期5期)。

10汪长飚.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现代企业教育·8月·下期。

11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6).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三

(1)加强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于煤炭物流业发展来说,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我国煤炭配送中心发展参差不齐,在整个煤炭物流系统中,有些配送中心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煤炭企业目前的需求。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整合,发展公共配送信息化平台,可以降低煤炭配送成本并极大地提高物资配送效率。煤炭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计划、合同、出入库、财务、物资配送、价格、供货商、用户、综合统计、物资超市、数据交换等管理功能。在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设置必要的监督流程,以进一步增加物资采购和供应过程的透明度。同时,煤炭企业还应当重视对物资供销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2)充分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煤炭行业的第三方物流仍以运输型物流为主,煤炭的陆运、铁运和海运业务分别由汽运公司、铁路公司和船运公司独立承接完成,能够提供整体物流运输服务的管理型物流服务比例仍然较低,仅占18.82%。目前,我国国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具有有形的实体资源和组织资源,但在人力资源和内部管理上有所欠缺。许多民营物流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如多数民营物流企业是从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企业服务方式较单一。

另外,很多民营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配送、仓储等环节上实力不平衡,而客户则希望提供“一站式”服务。因此,我国煤炭行业第三方物流中的管理型物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煤炭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专业和品牌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物流外包市场,开辟第三方物流发展新道路。

5结语。

煤炭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资源的调运量巨大,也决定了我国煤炭物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煤炭物流不单是简单的货物运输,而且还贯穿着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

目前,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煤炭物流是其发展的重点。煤炭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它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是生产煤炭产品以及组织煤炭销售等一系列物料实体运输等动态流转过程,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本文对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的探讨,是对我国煤炭物流事业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对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来军.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王文平.煤炭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国家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的研究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改革和完善经营体系和赢利模式,最大限度的优化营销系统,挖掘潜在的利润,才能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文章指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以企业、中介商和消费者三者利益为主体的三维营销体系,是在目前环境下完善开发商市场体系的一个有效方式。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符合科特勒市场营销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营销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市场环境分析、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确立营销战略、制定营销方案和管理营销活动等五个基本部分。

各部分基本任务如下: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目的在于房地产企业发现、分析、评估市场机会,一般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特点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内部分析和客户需求分析等部分。

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

企业经过分析和评估,选定符合企业目标和资源的营销机会后,还要对这一市场特性和市场结构做进一步分析,以缩小选择范围,对准备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并同时确定进入市场的时机、地点与方式。

确立营销战略。

在选定了目标市场,进行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后,营销工作还要确立企业营销战略,主要工作有确定竞争战略、楼盘产品和建筑设计定位、市场开发战略、确定物业管理方案等。

制定营销策略。

房地产企业针对市场的需要,对可控制的各种营销因素如楼盘、价格、促销手段等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利用,使之协调配合,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的营销策略可包括楼盘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手段等。

营销管理活动的组织执行与控制。

市场营销的管理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市场营销计划,包括企业的营销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途径或手段、营销活动程序、营销预算等过程。

二是市场营销实施过程:包括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相应的决策和报酬机制、开发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等过程。

三是市场营销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反馈信息,加以纠正。

在房地产市场营销实践中营销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地产战略、市场调研、项目定位、营销组织、价格战略、营销推广等业务环节。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大都采用这种既体现营销理论又保证业务环节流转顺畅的实践型营销体系。

但是这一体系的设计是以开发项目为单元,缺乏企业整体运营的管理理念;侧重房地产产品功能利益而忽视了其他盈利方式;重视单一的直接消费群而忽略了不同类型顾客的不同利益点。

在卖方市场阶段,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销售实现,不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迅猛发展。

然而当市场发生变化后,体系中的缺陷就会立刻显现,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短板。

因此建构一个以开发商、房产中介商和消费者三者利益为主体的三维营销体系,是目前环境下完善房地产市场营销体系的一个有效方式。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企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以及顾客三者之间除了存在功能利益以外,还存在流程利益及关系利益;而且大多数顾客既关注功能利益,也关注流程利益和关系利益,但对这三种利益的价值取向分布却又并不完全相同,功能利益、流程利益和关系利益构成了三维市场营销的三个支点。

功能利益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能为顾客带来什么样的享受或取代部分劳动并蕴含在产品中的一些东西。

流程利益是指各种使买卖双方的交易变得更为简单、快捷、便利、经济的交易流程和交易措施,以增加顾客的自由度,减轻了顾客在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麻烦或不便利因素。

关系利益是指对那些愿意透露自身情况、显示他们购买行为的顾客给予回报,它加强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现行的房地产营销中,虽然关注流程利益和关系利益的营销模式时有出现,但对三种利益关系进行创造性组合,并针对不同顾客群体采取个性化的三维组合式市场营销模式却并未引起产业界的广泛重视。

房地产三维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打破平均化的客户关系,有效地细分客户群体,向不同类型的群体提供相应的三维营销服务。

根据房地产行业特征和营销实践,可以将房地产营销的客户分为潜在消费者、房产中介商、已签约购买业主三个群体。

在不同的开发项目中,三个客户群的作用不同,所采用的三维营销组合方式也不同。

三维营销体系是以企业整体运营管理为前提的营销活动,而不是以某个开发项目为主体,其优势在于充分优化整合企业整体营销资源,降低项目营销成本。

在三维营销体系中,业务流程除了现行的五项基本任务外,制定营销战略时,还必须分析项目细分客户群体各类型的重要程度,对不同客户类型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三维营销组合策略。

对于潜在消费者市场,对应的需要以产品功能利益为主要诉求点;对中介商群体,则主要以流程利益为营销手段;对已签约购买了房产的业主,则应强调关系利益。

对房地产功能利益的阐述已经相当丰富,在此不再累述。

下面对房地产的流程利益和关系利益加以分析。

在房地产行业中,除了开发商之外,还有其他处于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比如顾问公司、营销代理中介商、衍生服务行业等,他们也在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时刻关注着与自身相关的营销手段和对象。

而目前绝大部分开发商都采用了以直接销售为主的营销模式。

最常见的是在现场售楼处“坐销”的形式。

这种销售模式的优点在于场所固定,顾客有目的地去询问和购买,并且专业度、权威度、可信度、服务的全方位程度都很高。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更为显著,“坐销”的形式在营销环节中愈加显得被动。

因此多层次销售渠道建设的目的便从降低销售成本转为以客户为中心,体现客户需求为主要目的。

在制定针对客户群体的营销策略时,要充分体现出交易流程上可以提供的附加利益。

比如为各销售代理商建立销售网络平台,网络中不但可以准确提供各项目的整体规划、不同销售单元的动画效果等资料,还可以通过门户动态的反映各项目的销控状况,并进行交易操作;设立各个代理点直通各个项目的交通楼巴,方便散落在不同代理点的购房人现场看房的需要;针对性的提供广告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支持。

例如华纳豪园项目主要对象是高端客户群,项目销售面积大、单价高,给销售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开发商充分利用了代理商的客户资源,通过开发商自身在项目附近的高尔夫球场及其会馆的资源,采用“体验式”的营销手段,让客户提前体验和品味到在高档生活区居住的感受,把购房者的思维提前引入到未来的生活中,让他们充满对此种生活方式的憧憬和认可,成功地完成销售目标。

房地产营销的一大特点是口碑效应显著。

老顾客所具有的营销价值非常可观,他们有固定的朋友圈子,有基于亲戚关系的网络资源。

面对这一客户群,关系利益成为主要的联系纽带。

为了追求利益,他们希望发挥其所掌握渠道资源的效益,以获得个人收益,因此有动机作为个人营销代理,对于开发商来说,老顾客是可充分利用的口碑渠道资源。

但目前许多开发商更多的把这一群体看成权宜之计,并没有设计相应的营销战略。

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把个人渠道完整的纳入其营销体系中,把现实、潜在与将来的关系顾客固化在目标群中。

在策划关系利益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吸引个人加盟,纳入渠道网络布局;如通过vip会员制等形式,建立起基于利益上的对公司的忠诚度。

二是通过对首批入伙的业主装修提供指导和支持凸显示范效应,鼓励业主邀请亲朋好友上门参观并提供交通饮食等方面的便利,达到行为引领和心理暗示作用。

三是公司通过个人的利益依附于开发商整体利益的实现和提高来控制个人的营销行为。

相对应于个人的服务流程要便捷和灵活,公司应对个人进行有效地扶持,特别在营销分成兑现上应尤其重视。

现有的房地产营销体系,对应了相应的营销组织结构,其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

这种体系采用的组织构架大多是项目制或事业部制。

显然三维营销体系的业务内涵更加丰富,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营销组织的基本构架以大部制结合项目制为主,如图2所示。

各环节的基本工作职责为:

营销决策层:主要职责是规划企业营销总战略、制定营销计划、督促和指导各部门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营销人员管理、营销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

项目投资管理部:负责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项目目标市场研究、产品开发、消费者分析。

营销部:负责项目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策划、三维价值分析、营销组织、销售管理与控制、客户服务。

其中又分解为直接销售分部:负责潜在消费者的营销活动,以产品功能利益为价值切入点;渠道服务部:负责针对与企业合作的各种中介商的营销活动,在合作协议的框架下,以流程利益为主要营销手段;个人客户部:负责个人销售网络的建设与管理、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沟通与联系。

营销保障部:负责营销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信息管理、楼巴调度与管理。

资源管理部:负责成品维护与管理、合同管理、协调三维渠道供货控制与管理。

具体的人员设置就要看各企业的具体工作目标确定,当然体系化的营销工作的运作,尚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甚至法律法规部门的协助和管理。

房地产三维营销体系的运行状况,可以用图3所示的模拟图表示。

综合上述,房地产三维营销体系的建构,不仅在营销理论上必要,而且实践中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五

摘要:从煤炭的行业需求分析入手,分析了煤炭物流业的发展瓶颈,探讨了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发展煤炭企业物流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企业;物流体系;物流信息系统。

中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其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70%。煤炭在我国的用途十分广泛,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的煤炭产地主要集中在以山西、内蒙古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而煤炭的消费地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除了东北产区的煤炭能够自给自足外,其他产区的煤炭都要进行外运。

与此同时,煤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的运输量也随之增大。据统计,仅我国煤炭的运输量就占到全国铁路和水路年货运总量的40%左右,因此煤炭物流在我国流通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煤炭的行业需求。

煤炭主要用于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工业及部分居民的生活领域。

1.1电力行业。

电力是我国消耗煤炭的第一大户,其消费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火力发电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至,全国火电、水电、核电在全部发电量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83.3%、14.4%、1.9%。而燃煤发电又一直是火力发电的主要方式,长期保持在90%以上的比例。

1.2钢铁行业。

钢铁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制造各种机械设备以及运输业、建筑业及民用设施的基本材料。钢铁行业的煤炭消耗包括炼焦用煤和燃料用煤。我国的钢铁行业是焦炭消耗的第一大户。20,钢铁行业消耗焦炭量占我国焦炭消费总量的86%左右。至年,我国钢铁总产量达4.89亿t,占全球产量的40%,大约消耗煤炭4亿t,其中消耗焦炭量约2.5亿t。

1.3化工行业。

化工行业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化肥制造业和基本化学原料业。在化肥制造业中,煤炭消费量大都集中于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合成氨的能源消费量占化肥制造业全部能源消费量的90%以上。

1.4水泥生产行业。

煤炭是水泥生产的主要燃料,又是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之一。

煤炭质量不仅影响水泥熟料煅烧的产量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水泥生产成本的高低。因此,对煤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特别是煤的发热量、挥发分、灰分这3项指标。截至底,我国水泥总产量达到13.6亿t,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8%。目前,我国建材行业每年煤炭消耗量在3亿t以上,约占我国年煤炭总消费量的10%。

2煤炭物流业的发展瓶颈。

从长期来看,“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格局不会改变,煤炭外运出省的趋势不可避免。但目前我国煤炭物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煤炭物流业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煤炭运输成本高。目前,煤炭运输主要以铁路为主,而铁路运力已趋于饱和,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增量部分需采用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解决。由于限制超载、过路费、燃油价格上涨以及煤炭运输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环境等因素,造成成本增加,提高了煤炭运输的成本。

(2)物流企业体制问题。煤炭物流企业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不灵活,大锅饭现象仍然很严重。配送及运输部门的积极性、效率明显不如社会上的流通运输单位,提送一次货物的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

(3)地区性基础设施差异。煤炭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的差距,制约了煤炭配送的效率,也提高了煤炭配送的成本,从而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4)物流配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少。作为煤炭企业管理及配送人员,既要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又必须同时懂得财务管理、煤炭生产、设备性能及综合信息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知识,但目前物流配送行业具备以上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

3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进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有效地消除煤炭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效率,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同时又能有效地减少库存资金,并为煤炭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库存管理、网上查询管理等。

由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统计查询、基础信息维护等子系统组成。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也可以基于网络技术开发。基于webgis技术开发的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企业与不同地域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提供电子地图和空间数据库支持,优化订单处理流程,降低订单处理成本,提高订单处理效率,保障订单数据的安全,从而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基于webgis技术开发的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如下:(1)先进性。webgis系统架构分为b/s结构和c/s结构,也可以采用两者混合架构。如果采用b/s结构,则可以在较小投资下,迅速建立起覆盖物流网络的信息网络,并且随着物流网络的延伸而延伸,不需增加投资。

(2)稳定性。系统可在windowsxp、windows等操作系统上稳定运行,并具有强大的容错和纠错能力。

(3)直观性。能以图文形式直观地表现企业仓库的地理位置及属性信息,并可对物资存储和运输做出最佳路径分析和空间叠置分析,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分析结果。

(4)易用性。系统界面直观、友好,操作人员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就可熟练使用。

(5)安全性。系统提供多种有效的安全保密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非法侵入;在信息访问和交换中确保数据的安全、保密,按访问级别控制用户对信息的访问权限。

由于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如煤炭物流范围大,信息源点多,信息量大;煤炭物流信息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时效性强;煤炭物流信息种类多,煤炭物流系统和其他系统也密切相关。因此,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在煤炭物流实践中,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应该开发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根据用户需要提供实时货物查询、货物跟踪等服务,来满足客户追求方便、快捷服务的心理。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六

1.现代物流业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如海尔集团为了规范未留管理,实现了企业流程再造,把公司的采购、配送、运输等一系列物流活动进行了集中管理,设置了采购事业部、储存运输事业部及配送事业部,重组了物流业务及物流资源,降低企业物资消耗、提高了劳动生产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近年来,国外有实力的、规范管理的物流大企业看好了我国未来物流市场的良好前景,不断地进军我国国内市场,在各个区域构建起了自己的物流网络和物流联盟。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很大的威胁,但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完善我国物流业的经济管理,以此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给广大的客户。比如海陆、阿尔卑斯、马士基等。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理论界除了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物流理论以及经验外,还参考了西方国家物流理论研究成果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物流规划以及物流发展战略,对于我国物流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加快了我国物流技术的研究步伐。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小、少、弱、散”四个方面的问题。所谓小,就是经营规模小,资产规模小;所谓少,就是服务功能少,专业人才少,有效的营销手段少;所谓弱,就是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所谓散,就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经营秩序不规范,缺乏有力的网络支持和网络分散。

2.现代物流业具的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物流规模以及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大。物流业逐渐朝协同化和集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当前,随着物流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大了各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为了有效应对竞争,我国物流业必须采用公司间的并购或联合扩大企业规模,构建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建设物流园区。通过构建物流园区,有效推动了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将其具有的整体优势及互补优势全面的发挥了。

第二并购或联合。比如美国的ups并购了总部设立在迈阿密的挑战航空公司、美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民营物流企业papce和法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民营郭克豪斯公司等。相关物流方面的专家认为,只要国际上各个物流企业间实现联合与并购,必定会推动国际物流业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重新组合而成的各物流联合企业及跨国公司会将互联网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以对国际物流动态信息全面的掌握,调动企业自身在各个区域中的物流网点,在全球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大大节约了时间及降低了费用。

(2)第三方物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三方物流指的就是除了供需之外,由第三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增长率较高,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客户不断增多。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物流装备加以改造以及增强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物流业的技术装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逐渐的将系统技术作为了主要核心,形成了以先进信息技术、运输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各项专业技术为重要支撑点的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我国物流业在未来过程中将朝着四个方向不断的发展,即信息化,如使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自动化,如自动化导引小车技术、搬运机器人技术等;智能化,如电子跟踪技术、电子识别技术等;集成化,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分析。

1.区域物流体系具有的竞争优势。

要想确保区域物流体系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遵循五个方面的要素:产业发展环境、物流生产要素、企业协作群体、区域物流市场和物流标准体系。其中,产业发展环境,具体涵盖了区域物流产业政策、各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市场管理法规等;物流生产要素,具体涵盖了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企业协作群体,具有彼此间互补的核心业务能力,建立物流行业主体的企业群体;区域物流市场,具体涵盖了物流需求和供给情况等;物流标准体系,具体涵盖了物流术语标准、包装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作业标准等。

2.西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

西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先发展后规划、先规划后发展和边规划边发展三种类型。

(1)先发展后规划。这种发展模式是将自由市场经济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市场的作用先把物流业发展起来,然后在通过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推动。这种模式物流水平较高。常用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是美国与日本。

(2)先规划后发展。实际上就是由政府部门先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利用行业协会推动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采用这一模式较多的是英国。英国在1960年构建了物流管理中心,主要以工业企业高级顾问的形式出现,协助企业编制一套合理的物流人才培训计划,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物流专业性会议。70年代,英国又构建了全国物流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物流管理的专业化,同时还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场所给物资流通、运输等方面的管理人员以及对物流有浓厚兴趣的人员交流。这一发展模式主要是为广大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除了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工具外,还要出租仓库给用户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3)边规划边发展。采用这一模式主要是欧盟。欧盟最具典型的成功经验是,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给予一定的支持。首先是通过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全面的协调,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是摒弃过去的垄断方式,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以促进物流产业持续良好的发展。

3.我国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西方国家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模式。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项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也的现状采用边规划边发展的模式比较妥当。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利用政府部门的行为全面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将区域间的关系协调好,从而为现代物流业营造出良好氛围的发展环境;其次,利用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增长。最后,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出由中国特色的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模式。

三、区域物流体系的评价指标。

1.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具体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进程。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外部动力主要是工商企业由于生产或者销售物品时具有广泛的涉及面,批量少批次多,物品的附加值逐渐增加等特点,对时效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原本属于自己来完成的效率较低、对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的业务分离了出去,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服务产业。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动力是运用电子商务手段,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物流业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可将物流业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运输主导阶段。其所体现的量化特征是物流系统中运输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其次是物流业扩展阶段。其所体现的量化特征是运输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间;最后是物流系统服务阶段。其所体现出的量化特征是运输收入所占比重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当前,要想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就必须对我国区域物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充分的认识,并且还要全面掌握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体系方略。

2.分析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

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一是供给指标:。

(1)物流基础设施。具体涵盖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并对对诸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布局、连接、对运输资源的全面整合等。

(2)物流信息系统。具体涵盖了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企业信息化程度等。

(3)物流业经营服务能力,涵盖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数量、经营规模、技术和服务水平等。

二是环境指标:。

(1)区域城市经济功能。其会影响到物流量的形成,比如会展中心、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市场、金融服务强等对于区域物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区域创新度。具体涵盖了两方面的创新,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各种物流装备及技术水平会在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下逐渐提高,而物流组织则在制度创新的不断推动下进一步的趋于完善。

三是成效指标。

其不仅能够将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全面的反映,而且还能够对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不理想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措施有效解决,以此促进区域物流体系持续良好的发展。

(1)根据行业或者产品划分的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或者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将各个行业、各个产品物流成本全面的反映出来。

(2)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实际利用率.这一指标越高,就越说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规划科学合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应积极的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这对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的论述不是很全面,以期相关人员提出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七

企业物流管理绩效体系建设是企业物流步入更加规范轨道的重要举措,物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才能保证企业物流绩效体系得到很好的实施。从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按照企业物流绩效体系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则,才能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策略,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绩效评价,经济效益。

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考核在整个物流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从效率、风险、客户管理、成本等角度对绩效考核评价进行研究,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同国外物流企业绩效管理相比,我国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理论和实践水平相对较低,只有充分认识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制定策略,为完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展开,需要从效率、成本、客户、风险等角度分析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建立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控制。

一、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从物流行业的发展看,只有提高物流管理绩效评价水平,才能在行业竞争中获取胜利。现代物流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建设需要从供应链管理、内部物流成本管理、外部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衡量,从而达到建立积极有效的运行机制的目的,为组织结构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施监控物流运行状况,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处理,可以很好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控制,保证物流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从物流绩效考核评价的层面分析,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经济效益,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只有在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帮助企业制定合力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要素和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更好的物流管理策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成果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看,很大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物流管理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效率、改善物流企业管理的目标。但是在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形象提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企业对物流管理绩效评价认识不够,所以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还处于很低的层次,即使部分企业开始就实施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但是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大都来自财务,因此不能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所以很难对物流状况进行实施有效的监控站大全。[2]企业很难在物流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现行物流企业只是对物流工作的完成状况进行评价,很难对物流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针对供应链关系的物流整体评价体系很难实施,因此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评价的准确度很难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物流企业需要根据生产经营实际,设计一套适合自身需要的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才能符合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建立规范合理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物流企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以往只对部分管理部门进行单独评价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物流绩效评价的需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制定合力的评价策略,才能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各个环节都需要完善,只有充分整合物流活动各阶段的工作,才能有效增加各阶段的协调度。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考察,局部的成本控制和作用很难符合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只有整体把握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才能服务企业发展的需要,整体性原则是建立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

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坚持可比性原则,物流企业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时间上的纵向性比较,同时需要与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比较,才能保证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只有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物流企业绩效体系建设进行评价,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3]物流企业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经济性原则,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成本因素。所以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如果指标体系过小很难实现整体评价的目标,如果过大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过高,同时操作过程中产生复杂的结果,判断起来比较困难。我国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在国内与国际先进策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建立适合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经济效益,物流企业绩效与客户满意度和物流风险都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这两方面的特点看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因此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需要量化的同时还需要对相关量化指标进行修正,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物流管理绩效体系中成本指标发挥重要作用,从局部成本指标的角度分析,仓储费用、运输装卸费用、采购费用、包装费用、流通加工费用都是成本指标中的重要成分,采购费用主要由差旅费、订购费、招待费、谈判费、采购人员工资组成。当前企业的物流数据归集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对物流企业数据有效归集产生重要影响,按照现阶段会计制度的规定,只有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才能归纳。不同阶段物流管理人员的工资是完全不同,并且工资最终都形成一个统一体,纳入整个管理的范畴。如果对工资成本状况进行了解,需要对工资的会计分录进行细化,然后进行分流处理,把工资费用分流到物流各个阶段的成本体系中。

效率指标对物流管理企业来说尤为关键,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发挥效率优势,

才能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得到更好的收益。物流效率与总成本、不合理的物流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有合理控制安全率、准确完成率、耗损率等指标,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4]物流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多,只有对每个环节进行处理,才能降低企业运行风险。物流企业的流程主要分为运输装卸、采购、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各个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很好的衔接,衔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物流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的考验,风险评价的过程很难进行量化,只有按照以往经验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定性的评估和描述。采购员和验货人员、供货商、财会人员进行勾结给物流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物流企业运输中的线路状况,搬运失误情况和搬运过程中时滞等原因都会对物流企业管理风险产生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客户满意度非常重要,物流企业同样如此。物流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指标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起到关键的作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物流特点看,物流的下端与企业紧密相连,物流的管理状况会对客户产生重要的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与物流管理水平直接相关。所以对物流企业绩效进行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物流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站大全。客户满意度主要由商品到达客户手中的及时率、获取送到客户手中的准确率、货物送到客户手中的完好率等因素组成。只有正确处理客户满意度与物流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顺利构建,才能减少客户抱怨次数,提高顾客满意度。

四、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控制和实施。

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发展影响重大,企业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合理实施。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有效降低物流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行效率。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建立一流的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才能树立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员工只有对企业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具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把此种思想认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才能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风险避让和成本控制管理转化为员工的习惯性动作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把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把绩效考核和员工的薪酬紧密结合,积极鼓励管理人员深入一线进行监督,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物流数据收集系统建设对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物流企业的成本是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绩效评价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会计报表,数据产生的过程复杂,同时实效性很差,所以建立实时有效的数据归集系统是必要的。物流企业需要从风险、成本、客户满意程度、效率等方面考虑物流绩效问题,为满足此指标需要建立一个反应迅速、使用灵活的物流数据归集系统。人员配备是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专业的业务需要专门人员管理,才能保证人员配置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只有对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才能保证各种物料得到及时供应,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提高库存的周转次数、降低库存量和成本,才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只有合理的制定物流成本运算的中长期规划,才能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把物流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组合形成一个系统和整体,从而把用户和供货商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中。物流预算管理涉及到一系列的摘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健全企业物流管理措施,才能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八

现阶段,因为当代物流提供的服务、成本、速度等对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各企业为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均逐渐利用了逆向物流行业中的差异化服务模式。具体而言,即为同资源的替代、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也包括产品的质检、退回、再加工等活动。

一、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逆向物流的运作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企业绩效能力的增强。因为消费者在把不满意产品退回至连锁零售企业之后,这部分产品通过连锁零售企业进行逆向物流信息的操作处理后退回至原供应商手中,再进一步追溯到生产制造商,整个退货过程和传统的产品截然不同,然而其所耗费的单位成本却远远超出传统物流。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各跨境连锁零售领域的巨头陆续涌入中国市场当中,进而造成零售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为了抢夺顾客,很多企业一再放宽退货政策,尽管这对于连锁零售公司推行差异化服务策略、摆脱恶性竞争局面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这一策略也提升了企业退货的物流成本。此外,因为连锁零售企业的外销产品大部分为日用快消品,消费群体的消费手段大多为冲动式消费,如此一来便造成了退货率的迅速攀升,但无论如何最终的成本也是由连锁零售单位自行承担。2.逆向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缺陷。首先,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系统的平稳运行。各企业的逆向物流是否存在,并非是由广大消费者直接决定的,而是各大供应商所掌握的。这是由于众多消费者按照自身的需求特点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是否需要退换货等,但支持充分退货理由的通常为产品质量所致,所以产品质量的根本负责人——供应商直接决定了逆向物流的出现可能性。其次,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拥有明显的复杂性特点。连锁零售业面对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迫使零售商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同时消费者差异化的消费行为造成产品因质量瑕疵或盲目交易等因素而被退货,提醒企业合理制定自身的退货政策。

二、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1.尽快形成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国内零售企业逆向物流问题的出现根源与最终责任都在于供应商,然而这并不代表连锁零售企业能够完全逃脱对逆向物流的所有责任。这是由于连锁零售企业本质上是面对广大消费群体的服务型企业,它们的绩效水平是由众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满意度决定的。所以说,连锁零售企业需要和供应商之间就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问题展开有效交流,互帮互助,从而大大提高消费者们的满意程度。2.推行逆向物流外包运营战略。因为逆向物流并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物流活动,当中涵盖了支撑逆向物流运行的绿色环保理念等诉求,要求政府机构从社会化物流角度出发制定各项物流规范,并且从有效提高能源的转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利用等角度设定更加合理的经济目标。与此同时,因为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严重欠缺独立投资专业化逆向物流设备的经济预算,而且在逆向物流运营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把零售环节的逆向物流外包至第三方物流单位是每一个连锁零售企业的有利选择。推广逆向物流外包策略的意义在于:其有助于物流管理成本的削减,减少退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与费用,增强物流管理能力并降低运行风险。除此之外,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也可以同连锁零售商间签署产品回购计划,从而得到回收商品的处理权限,有效提高逆向物流的总体运作能力和有效性。3.进一步健全内部逆向物流运作体系。第一,构建更加有序的逆向物流操作体系。这一点需要各连锁零售商加强对逆向物流的售后服务、退货质量管理,最终使得逆向物流的强度大大下降。在和供应商或制造商协商好具体退货标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防范不合格产品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当中。其次,进一步规范退货政策,构建更加专业的退货处理点。其中,退货点主要负责下属店面的退货接收、质量检测等工作内容,借助对这部分产品的分类,进一步弄清楚本身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产品,最终进行报废操作或者向供应商索赔。此外,退货点也必须不断增强逆向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为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在对国内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述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连锁零售企业逆向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应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此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作者:郑业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九

摘要: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需要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应是体系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至少应包括明确发展定位、区分发展动力、选择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基础、完善发展主体和制定发展战略等六个基本方面。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主权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

(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

(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质量发展与数量发展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发展模式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程度,应被明确选择。

1.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基于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选择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即坚持集中发展与分散发展协作,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互补,以阶梯式发展为主,以跨越式发展为辅,在实现质量的飞跃的同时实现数量的延展。选择该模式进行建设时,我们必须克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粗放倾向,保证“以统补分”和“以分补统”;必须克服内涵空虚、外延泛滥等不良倾向,坚持“全且精、多且快”的原则,保持基本信息与非基本信息的总量均衡;必须基于连续质变,把握在量上作跨越式发展的时机。

2.质量为主兼顾数量的发展模式基于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选择质量为主兼顾数量的发展模式,即坚持集中发展为主、分散发展为辅,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跨越式发展为主、阶梯式发展为辅,首先在质量上实现发展,随后再实现数量的延展。选择该模式进行建设时,我们必须重视体制创新,畅通集中与分散渠道(如“统建分用”、“通购分赁”等);必须科学界定基本信息需求与非基本信息需求,坚持“少却精、少却快”的原则,依靠提高内涵服务质量弥补外延服务的不足;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有适度超前意识,少走甚至不走建设弯路,首先在质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在量上作阶梯式发展。

四、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全部支柱的总和,应被优先建设。它包括以下3个必备基础:

1.共享技术基础。

它是能满足特定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电子通信体系等结构的总和,旨在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运行舞台。其中,计算机系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应优先建立;应用软件系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控制部分,应适合用户的职业习惯;电子通信网络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神经系统,应进行“无缝化”规划。总之,共享技术基础设计要坚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保证全面的兼容与规范化,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2.共享管理基础。

它是能满足特定信息共享活动的观念体系、协调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等要素的总和,旨在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运行秩序。其中,共享观念体系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思想源泉,应确立起的最基本的共享观念组包括:共有-共建-共治;合作-双赢-效益;平等-权利-义务等。共享管理机构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行政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共享协作组织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社会主体,其组成应体现共享各方和各个层面的利益,要有协商的性质。管理方法和程序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展开准则,应体现自愿和互利的原则。总之,共享管理基础建设要为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排除观念上的障碍,明确不同建设主体的权力及责任,阐明管理的原则和艺术。

3.共享法规基础。

它是各种与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章程制度的总和,旨在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法治环境[4]。为其发展提供法治环境的法律保障体系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是专门法;二是相关法;三是行业自律规范;四是与之相关的国际条约、协定等。

五、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主体。

信息资源共享发展主体是基于发展基础的业务活动的基本体系,应被重点建设。它包括以下3个必备体系:

1.共享存储体系。

它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业务体系。为了体现投入最小而利用最大的共享优势,该体系首先要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信息产业化的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整合的手段,各共享成员应充分建立协作管理网络,利用网络公共平台集成整合及开发一体化的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体系,在商业化运行过程中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按投入的信息资源的质和量决定各自的收益[5]。其次,要解决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数字化是信息资源进入高速信息网络并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的前提,但目前的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且不经济,对象确定也存在分歧,共享成员之间还缺乏深刻的合作精神。克服技术困难,加强彼此沟通,在严密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共建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将是各共享成员的长期任务。

2.共享服务体系。

它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业务体系。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该体系首先要处理好网络环境下“存取”服务与“拥有”服务的关系。美国图书馆学界的论争表明,二者的主次关系或平衡关系应由实际情况决定,不能随意割裂二者的联系。其次,要处理好服务成本与服务效率的关系。传统共享服务体系呈现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特点。现代化共享服务体系应该大力借鉴电子商务共享模式,以集体契约精神为基础,确立网络化存取和传递的主导地位,呈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就其具体组织模式来说,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型、集中型、区域层次型和链式网络层次等四种模式中确定合适的一种[6]。第三,要处理好服务标准化与服务的个性化的关系。标准化服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保障,是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个性化服务是深化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但一定要建立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之上。

3.共享传送体系。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业务体系[7-8]。广义的信息传递是指以任何形式、从任何信息源中为用户提供信息副本的活动。传统文献信息资源传递的缺陷不言而喻,但现代数字化信息资源传递并非尽善尽美,它存在或隐藏着诸如技术、信息的共享传送只能是一种狭义信息传递。根据传输介质和方法可把狭义信息资源传递分为两大类型,即传统文献信息资源传递和现代数字化信息资源传递,后者相比前者有很大的优势,虽然不是目前信息资源传递的主流,但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收费情况还可把狭义信息资源传递分为赢利型和非赢利型两种类型。非赢利型信息资源传递虽然不会变为纯粹的商业提供者,但介入商业提供领域将不可逆转,它需要向商业提供者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信息资源传送系统的社会化运行模式,与各种商业提供者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六、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战略。

信息资源共享战略是关于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整体实施意见的总和,应全面贯彻。它包括以下6个必备战略:

1.数字化战略。

网络化传递是信息资源高速传递的必由之路,而数字化是信息网络化传递的基本前提。它决定着网络化的内容及其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的技术中坚。

2.大开放战略。

开放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本属性。大开放是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所有建设工作必须立足本地(本国),面向全国(全球),吸引和团结一切进步的力量参与其中,尽可能地变体系外力为体系内力。

3.大渐进战略。

跨越式发展适用于局部工作(或局部地区),即使如此,仍需要较长时间的阶梯式发展予以协调。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推进其现代化更加困难。全面夯实基础,推动整体渐进,是所有建设工作明智且务实的选择。

4.非均衡战略。

不平衡性是信息运动的普遍现象。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过程中,不能无视条件优劣而四面出击,应该集中力量在优势方面重点突破,以局部工作推进整体工作。

5.比较优势战略。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既有长处又有短处的建设单元,应使各个单元都做到扬己长避己短、取人长补己短,化比较优势为整体优势。

6.可持续发展战略。

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理想是借助跨时代的高新技术,构筑联通世界上每一个人的信息网络,用全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有建设工作都应时刻铭记之,能自觉地把今天的建设与未来的建设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工作不仅造福当代也造福后代。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十

定位就是在要用户心智上建立第一印象,有什么样的定位,在目标用户心中有就什么样的形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定位有所不同。

1.1初创期定位为汽车维修工具提供商。

传统企业业务多以创始人所从事的工作为起点,在他早先供职于某家企业时,积累了众多资源和经验,或供应商资源或市场资源等。当条件成熟他能整合并利用这些资源时,他可能会走上创业之路,通过上游工厂贴版代工,下游建立营销渠道。在企业内部,主要建立管理运营体系,成为联结市场与工厂的桥梁。因为在行业内的工作经历使得创始人具有敏锐的技术判断和应用能力,能根据市场需要第一时间迅速推出新产品,能保障产品质量与操作性能,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产品线,市场从零开始不断积累,利用用户口碑不断建立起客户关系,并完善售后保障。百思泰生产销售汽保工具起家,独立研发产品通过工厂代工,然后再销售,刚刚起步时主要定位在产品领域,是汽车维修工具提供商,以标准化产品主导,大量提供优质单品,向客户树立可持续供应有质量保障的产品的市场形象。经过7年的发展,公司目前已开发了一批高端产品,包括267件保时捷专用工具、355件宝马专用工具、301件奔驰专用工具、345件奥迪专用工具和355件大众专用工具等33种专业组套系列,产品虽然由原来的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营销体系的重构研究——以深圳市百思泰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文/汤俊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但仍以产品为主导的市场定位策略。

1.2成长期定位为汽车维修工具集成商。

市场拓展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发现客户在生产或生活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可能超越了现有产品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企业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如有一家新开业的汽车维修店,资金紧张、客户较少,与其一个专注于营销(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到不如通过一些提供一些经营管理经验,降低成本,帮助企业走上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企业提供套装产品及一些个性化的服务。目前该公司正处于这一阶段,因此对企业的特殊方案设计能力、系统集成与增值服务能力、项目资金支持和新系统推广的资金投入、分模块的业务体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定位为汽车维修工具集成商,以个性化产品为主导,用户认为该公司可以提供差别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根据企业需求,公司已提供定制服务的产品包括网式工具车、高级七层工具车、三层零件车、可移动十字扳手等产品。该项服务可以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建立独立的官网进行推广运营。

1.3未来定位为汽车维修综合服务商。

当上升到品牌运营阶段时,在行业内发挥着引领作用,一方面可以对客户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产品创新、行业标准方面有引导作用,这时其产业价值链整合能力、项目资金资本化运作能力、套装集成和增值服务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定位为综合服务商,用户认可企业的权威。习惯性的产品思维和管理思维,提高产品的铺货量和库存周转速度是公司运营的核心指标,而从产品供应商到工具集成商和综合服务商的转变都需要进行市场的研究、产品的研发、客服关系的维持、综合实力的提升及品牌资产的投入等,这对百思泰来讲是一项挑战。在更加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重新分析自己的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目标客户、核心产品、品牌差异化以及由此延伸出便于网络传统的关键词定位。

2、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是也叫产品组合的规划,产品结构的规划,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出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把握发展机会的产品发展目标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产品项目、产品系列化、产品长度和宽度,产品生命周期等。以下结合百思泰的产品实际,主要分析产品结构规划、产品系列化规划和线上产品规划。

2.1产品结构规划。

产品结构主要是对于产品在企业内部便于管理而产品类别的一种分类方式,产品类别的标准包括性能、规格、价格、外观、材质等。可以同时以多项标准对产品进行分类规划,以何种标准划分取决于面向的用户群体。对于大多数消费品其首要标准都应该是价格,然后才是性能和外观等因素;而对于像百思泰这种生产工业级的产品,其划分标准首要应该是性能,然后才是价格。经过6年多的发展,产品结构门类相对较为齐全,包括综合组套、套筒、扳手、螺丝批、钳子、气动扳手、快速接头、表、枪类、吊瓶清洗及接头、定制产品、专用工具、汽保工具等。

2.2产品系列化规划。

在普遍供大于求的市场上,如何让用户最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除了要对产品进行定位外,还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差异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同一系列产品在性能上具有满足用户需求的相同特点,而在材质、工艺以及非主要功能上有所区别,并形成几种不同档次的价格。同一系列产品也可以外观保持基本一致,而在具体功能配置上有所区分或局部外观有所差异。这样同系列产品的模具可以共用,节约开模成本,增加生产系统的柔性,在促进产品多样化的同时又不会增加生产成本。

2.3线上产品规划。

线上产品规划必须符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在网络营销的初期,推广主要依托搜索实现流量变现,线上产品需要有性价比极高的“爆款”。随着网购环境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包括一些企业用户)在网上选购商品,从而促进了流量的繁荣,于是商家通过砸钱抢流量让利给购买者一部分,甚至亏本,让用户通过这个引流的产品进入网站,再购买其它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达到盈利。当企业在线平台有了一些忠诚的购买者(粉丝)后,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引流款”带来流量,吸引更多的粉丝;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利润款”盈利,通过“活动款”回馈粉丝和卖货,还得需要一个“形象款”。当前网络营销开始进入品牌时代,品牌时代的灵魂是品质取胜和客户黏性,这时在线产品须同时拥有“引流款”、“利润款”、“活动款”和“形象款”,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还必须得有第二手准备,可称之为“备用款”。万一其他产品线断货、被删除或者需要升级,就必须得由“备用款”顶上。

3、运营体系重构。

传统营销运营系统是从发展目标、岗位细分、管理流程来构建的,而互联网时代的运营体系是基于数据来构建的。运营涉及到客户研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顾客购买、信息反馈一个闭环,同时与渠道和推广相互关联。

3.1数据化运营。

运营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数据的支持,同时每一个步骤的执行又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叠加数据和系统原始数据的修正分为三个子系统:流量子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就是需要有企业的各种官方平台,如官网、商场或平台店铺引流,这是线下线下转化成交的前提,要通过各种推广手段,带来尽量多的潜在客户,如搜索引擎优化、活动推广等。转化子系统。流量被引入后,页面打开的速度、视觉效果、营销文案、流程的便捷性,甚至在线客户的专业技巧等被客户体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客户关系子系统。如果在线平台(网站或网店)能够坚持提供给用户价格合理且高质量的商品,或者有一些让访客不得不再次访问的理由,这些都是提升客户“黏度”的重要因素。

3.2渠道系统重构。

百思泰作为一家传统企业,其渠道是在各区域市场建立分公司、办事处或经销商、代理商,企业不直接面向终端客户,而是定位于招商代理,做的是b2b业务。创业初期每天从仓库由业务员开着送货车在珠三角送货,这其中有五金店、小型修理厂,甚至是作坊。面向大的4s店的业务较为困难,要经过复杂的招标过程。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渠道重构的方面是线下与线上,要考虑的是自建营销型网站还是在平台中开展业务。如果是b2b业务,那么营销型网站主要用于展示和引流,留下客户线索,而基于阿里诚信通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分销渠道。如果是b2c业务,那么营销型网站则是商城模式,可实现在线交易,基于搜索引擎的推广较为主流,而基于阿里天猫、京东等平台的渠道则是在各平台运营规则内提高展现数据,通过不断引流、提升转化达到企业的运营目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用户的壮大,基于移动端的网店或网站可同步开始,可建立企业服务号,同时开通微店功能。

3.3推广系统重构。

当前,百思泰主要以人员推广和会展推广为主,面临的直接问题是推广成本高、转化率低,互联网时代企业在重构分销系统的同时,也需要重构推广系统。首先公司需要对原来的网站重新改版,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完善,提高网站被收录的权重。基于公司的业务定位为招商代理的方式,可为代理商提供产品展示、沟通、企业资讯发布等,重点推广招商页面。对于定制业务进行重点打造,重点推广。如果页面考虑到用零售业务,可实现在线销售功能。另外也可开通淘宝或天猫,京东等。当网络平台搭建完成后,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流,这就有太多太多的工作要做。基于不同的平台,引流的工具和方法不尽相同,但不外乎付费推广和免费推广两种。在开始做网络推广时,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免费推广,搜索引擎优化、社会化网络推广、病毒性营销、邮件营销。付费推广主要是有搜索引擎竞价广告、b2b网站广告、行业门户广告、招商网站广告、网站广告联盟广告、综合门户网站广告等。

4、结语。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去中心化早已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传统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线上营销渠道的重要意义,并遵从线上渠道的规律,重视数据在运营中的价值,发挥线下品牌在线上的影响力,重构企业的营销体系。

作者:汤俊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2]汤俊.“后危机时代”的营销主张: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11)。

[3]深圳百思泰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十一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财政部颁发了指导意见,把管理会计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意志层面,而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决定着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框架体系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缺口高达400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缺口或将进一步扩大,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越来急迫。如何培养一支适应发展需要、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取决于是否建立了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则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底我国共有会计从业人员1660万人,其中初级职称320万人,中级职称150万人,高级职称12万人,总会计师20余万人,会计领军人物1130人。其余为从事简单会计核算的从业人员。且从业者素质良莠不一,基本不具备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与社会需要的价值创造型会计人才差异巨大,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2院校科班人才储量不足。

我国开设有管理会计专业的院校也寥寥无几,中央财经大学作为先行者开设有本专业,每年向社会提供不到60人的专业人才,少部分院校开设有管理会计方向的课程,科班学生储备严重不足,这已成为管理会计工作普及与推进的瓶颈。

1.3社会专业人才储量不足。

除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老牌大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管理会计运用经验外,其他中小企业对管理会计基本无运用,甚至不具有管理会计的概念,更无相关的部门设置或者人才储备,管理会计工作推广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一定程度降低了本土企业与境外企业的竞争能力。

2管理会计人才特点。

2.1具备对“趋势”的预测能力。

财务会计注重对历史数据的整理,数据来源是原始凭证,账簿、报表都是对“历史”的总结,这是现行会计制度所决定的,而管理会计必须具备战略决策、价值创造、风险控制、绩效评估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对“未来”的掌控能力,不能将思维局限于过去。

2.2具备对数据“因果”的挖掘能力。

管理者、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都是财务会计的必要服务对象,其更注重历史数据所带来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管理会计只将企业决策层作为服务对象,注重数据之间存在的因果关联,以及这种因果关联对企业未来产生的影响,具有将强的内部性。管理会计中本量利分析、存货abc分类、eva管理模式、sbc标准成本法等工具的运用均是建立在因果预测的基本分析方法基础之上。

2.3具备对内部信息的驾驭能力。

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终点,以目前会计准则的定义来看,报表反映了企业存在的问题,信息使用者只用了解结果,不必了解过程,所以财务会计工作者在这种思维引导下较少或者不可能考虑成本管控、风险控制、价值创造、流程优化、战略决策等事宜,而管理会计务必熟悉企业人事构成、经营方针、长期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销售等所有事项,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形成顶层设计有用的建议。

3社会培养体系构建。

从19世纪标准成本法在新英格兰纺织业的运用开始,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就已经普遍运用,经过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cma注册管理会计师就是在运用的基础上总结建立的一种权威性认证。结合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管理会计人才具备的特点,应立即建立完善的社会培养体系,以弥补院校专业人才存量的不足。

3.1逐步建立职称考试体系。

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会计从业、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质,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会计从业行为,提升了会计服务社会的质量,管理会计也可以现有会计考试体系为基础,逐步研究建立管理会计从业、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体系,既节约了成本和时间,也可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还可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基础,逐步建立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体系,尽快引导存量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人才过度,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其急迫的需求。

3.2鼓励企业成立专门机构。

人才终将面向企业,企业是管理会计人才储备的重要渠道。经过调查,我国成立专门管理会计机构或岗位的企业占19%,未设立管理会计机构或岗位的企业占81%,而美国前者占83%,后者占17%,与我国的情况形成了倒挂,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基本都成立了管理会计机构或者岗位,35%的员工认为有单独设立管理会计机构的必要,65%的员工认为可以由财务会计兼任,而这一数据在美国前者占87%,后者占13%,这两个调查数据说明了在我国管理会计未得到充分重视,从业人员对其意识较为淡薄,未认识到这一管理工具的重要性。应从多种渠道鼓励企业成立专门机构或设置专门岗位,培养社会整体意识。

3.3定期组织各类专业培训。

政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由行政主管部门定期举行不同形式的管理会计专业讲座或者免费培训,扩大管理会计的社会影响知晓度,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可研究是否可将学习过程与从业人员薪酬体系挂钩,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激励机制,引导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4鼓励社会培训机构介入人才培养。

从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社会资本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举足轻重。n认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努力。政府可以补贴、减免税等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专业培训机构,或者鼓励现有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管理会计培训业务,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部分任务交由社会机构承担,既可降低政府工作强度,又整合了社会资源,灵活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3.5构建“6+3+1”人才培养模式。

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部分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以会计岗位类别来进行分类,比如一家较大型企业其财务部门人员配备完整,细分为资金规划科、工资核算科、会计科、招投标管理科,公司要求各个职能科室定期撰写关于预测、预算、规划、评估的调研报告,以此数据为基础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分析,汇总后交由各个部门经理点评,再由ceo组织各相关人员进行集体审阅,优秀的方案在全公司推广使用。还可以采用“6+3+1”人才培养模式,即:60%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主要集中于日常的成本控制及管理会计常用工具的学习,这也是基础管理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30%的员工是前面60%的指导教师,30%与60%不是固定不变,后者中有人在管理会计某一方面成长快,经验丰富,可以成为前面的30%,这样既可以增加凝聚力,也可以让员工找到存在感。剩下的10%由公司派往院校或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培训,这部分员工将成长为管理会计的核心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软件的选择策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30).

[2]郑翠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8).

[3]李丽婷.浅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6).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本文通过对我校在运输管理教学系统、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的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索了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希望能对相关院校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践教学方案。

一、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

运输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很多院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运输管理课程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同时要设计好实践教学体系。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以运输实验中心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二是开展好校内运输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开展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下面对我校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分别介绍。

二、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

运输实验中心教学是整个运输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虚拟商业环境训练、运输情景模拟训练,运输系统软件训练、运输自主实验,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线。

在进行运输实验中心建设时,应根据运输管理的教学情况,建设一个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运输实验中心教学体系。该中心可以作为开展运输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运输方案设计及运输自主实验的平台。因此实验中心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好运输管理培养模块。我们把运输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环节分成四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验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2.选好每一模块的教学软件。一些软件结合课程进行教学,一些软件可以独立训练。

3.设计好每一软件的课时。课程软件以18个课时为主,独立软件以24、36课时为主,运输自主实验以12课时为主。

4.设计好每一模块的考核方法。每一模块以自动考核、自动打分为主系统。这样既可以反应学生真实的实训效果,又能减轻上课老师的负担。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这是培养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理论应用实践的校内实体。根据运输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设立了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

校内实习快递运输调拨中心选在学校校门口的副楼,开设由运输管理课程授课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快递运输调拨中心,在这个小型运输中心进行运输业务各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1.运输管理环节的分解。针对运输活动的特色,对运输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主要有订单接收、订单处理、运输调度、单证跟踪、运输成本核算等业务岗位,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运输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2.将学生以前所学的运输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每学期期末,指导学生结合快递运输的市场特点,结合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分析快递运输的盈利模式、发展前途等内容。

3.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市场分析、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团队管理、财物分析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4.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快递运输调拨中心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快递业的运输流程以及服务的技巧等。

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

这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真枪实弹的操作,到企业去检验自己的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如何选择好校外实践基地是关键问题,要与一些信誉高、管理好的企业,组织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类型的校外实践基地:

1.“协作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合作模式是:

(1)企业派专家来学校作讲座(每学期多次)。

(2)企业派专家来学校协助老师完成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3)企业负责提供学生实习所需岗位。

(4)高校给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服务。

(5)高校在企业提出需求的情况下,给企业推荐实习生和毕业生。

2.“校企共建型”校外实践基地。

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这种校企共建型实践基地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二是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

(1)校企双方以项目建设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物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高校由学院主管负责人成立实习基地建设小组负责领导本项目实施工作,企业指定主管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

(3)双方分别指定一名项目联系人在本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

(4)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

五、结论:

目前运输管理课程的实践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做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既要做好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运输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做的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宋洋.物流情景综合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11。

[2]王成林,张旭凤,物流实践教学.中国物资出版社[m],2o10,11.

[3]彭新莲.析物流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j].职业技术教育,,8.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通过绿色物流思想,建立一套适合现在企业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从文化、人才、管理方法、标准化等角度阐释体系建设内容,并论述实施管理体系的措施办法,确保绿色物流管理成功运营。

关键词:绿色物流;环境;企业;管理。

1概述。

绿色物流指为减少对环境造成危害,充分利用物流资源而采取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着眼长远发展,兼顾环境、资源与经济平衡发展。为实现企业绿色物流良好发展,一套系统匹配的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指企业实施物流工作流程进行控制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支持绿色物流实现的各种成分的有机结合。建设企业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实现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关键突破口,是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2.1绿色物流文化制度体系。

(1)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制定绿色物流制度,加强文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从实际角度制定出适合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绿色物流规章制定,培养和谐的绿色物流文化。发挥全体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是实施绿色物流有效保证。在实施全过程中,发挥全体智慧,制定绿色物流战略目标、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自有绿色文化,为企业长久发展绿色物流长期造血。

(2)组织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高级、重点、普及”三个层次开展培训。各企业在培训规划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对企所属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参加绿色物流hse培训。对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注重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从而使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1)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

非绿色物流防范与预警控制系统地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绿色物流管理问题,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浪费因素、污染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立使系统绿色物流最优化方案。比如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的设计是否使收益与危险达到最合理的平衡;在设备、设施或系统进行试验或使用之前,对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价;评价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制度、标准、规范的规定,实现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风险评价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使潜在和显在的危险得以控制。采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保证生产物流的安全,使物流能够高效连续地运行,同时使生产物流的成本最低化,并营造一个安全环保的环境,其本质上是在实现生产物流的绿色化。

(2)全过程的控制。

全过程控制要求企业开展物流活动时不局限在控制具体环节,而是从源头到结尾实现全过程控制。绿色物流管理并不在乎单个企业的“绿色化管理”,更主要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因此,要有效地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企业必须确定绿色发展战略,并在企业内部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从整体上优化才能保证绿色物流的连贯性实施。

(3)关键点控制。

关键点控制法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重要环节、关键环节采取重点控制,以实现各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一种监管体系。通过对绿色物流关键点重点控制,实现对绿色物流全局控制。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易错位置是考虑关键点的主要对象。控制点涉及物资采购、储存、保管、运输、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从全局着眼确立控制关键点,采取必要制度措施,才能有效实施重点监控。企业充分分析实施关键点控制的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进一步保证实施质量,企业应组织定期检查,报送自查报表,及时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协调管理、动态监控,强化各部门在内控制度管理中的责任,动态调整控制管理策略,充分保证关键点控制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4)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

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按顺序开展管理工作,并且不断循环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pdca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以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其系统目标。通过持续改进的过程使绿色物流管理更高效、更优化。

(5)应急补救控制。

复等预警机制。应急救援预案应分级控制、重点控制、明确责任、各施其职。平时要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到各级指挥者、生产现场的操作者、应急救援人员人人能够熟练掌握,一旦发生险情或事故,能够冷静应对,妥善处理。

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偶然性、自发性等错误出现。绿色化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化要求。物流功能贯穿多个行业、部门,环节之间,若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很难保证其各个部分有效衔接,这必然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甚至带来环境破坏,增加货物中途损失概率,迫使物流费用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对此,从标准化入手,政府部门创造条件,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绿色物流标准,如制定汽车最低排放标准、车辆技术标准、装卸工艺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等一套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将有效保证与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企业方面则可积极建立自己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对物流服务产品在策划、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包装、信息处理、客户服务、废弃品的回收、再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绿色物流管理评价体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跟踪反馈评价,在实施下一个绿色物流循环pdca开始时,对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提高,以保证活动质量。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各内控主管部门坚持对本系统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自查,管理部门对各部门检查情况进行督查,通过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不符合事项,使各单位更加重视绿色物流发展问题。此外,企业应根据自身活动,制定一套绿色物流管理评价指标,对各个指标的运营状况监控分析,以找到改进点,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为促进绿色物流活动在企业中顺利实施,政府应大力支持,搭建政企合作绿色物流激励体系。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从财政、政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对物流系统资源能源消耗、污染超标实施严格惩罚措施,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流活动予以充分鼓励,借助政策补贴,比如对积极采用先进环保设备、清洁能源以及积极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实施“绿色补贴”政策,引导绿色物流企业参与政府物流活动,帮助企业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政府支持和鼓励是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动力之一。绿色物流的成功实施也必将造福人民,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是保证绿色物流实施的动力源泉。对此,应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自觉激励的绿色物流激励体系,使之成为保障绿色物流管理体系有效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结语。

绿色物流管理体系从制度文化、教育培训、预防、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化建设,反馈评价等多方面角度进行深入而系统全面建设,确保防止非绿色物流活动发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与节约的有效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12?13.

[2]赵媛,徐风光.绿色物流的经济性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12):30?32.

[3]杨履榕.绿色物流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04).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构建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进行研究,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包括销售之前、销售之中以及销售之后的一系列服务性工作。本文分别针对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对每一块的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便宽带营销的每个环节都能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完善而又全面的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

关键词: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

1.引言。

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策略包括销售之前、销售之中以及销售之后的一系列服务性工作,这些服务性的工作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纵观可以发现,这些服务贯穿产品的一生,从横观来看,它集多种服务方式和项目于一身,这也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因为宽带一体化服务不但包括供应商为其提供的宽带接入服务,还能通过提供的一体化服务了解到相关信息,和购买过程可以体验到公司的环境以及人员的服务态度,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本文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海南有限公司为例,从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即:宽带销售之前、销售之中以及销售之后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的整个过程。

2.宽带售前服务。

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的第一个环节:销售之前,其主要包括咨询和沟通,建议与指导。该阶段的目的就是客户与公司的服务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快速地掌握产品的信息,以消除自身对产品的顾虑,从而放心的购买产品。根据该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销售之前的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广告宣传层面:宽带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非该专业的人才或者具有此方面知识的顾客无法充分的理解,因此,仅仅凭借各类广告和业务册以及营业厅的展示等方式进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制度层面:对售前的相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以及思维的反应能力,从而快速地满足客户知识的诉求。

3.宽带售中服务。

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的第二个环节:销售之中,其主要任务是观察顾客的精神以及实际的需要,尽量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将产品的使用性能以及具体参数详细地介绍给客户,用来保证客户的使用安全。第二,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对产品的具体性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了解顾客的购买心理,从而在顾客需要的情况下为其详细的讲解,从而满足客户的各方面的需求。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并要有耐心的倾听顾客的疑惑,并进行讲解。如果顾客问及公司的优势以及劣势,工作人员也要毫无保留的为其解读。另外,现场操作时,工作人员要注重各个细节,工作人员要依据公司已制定好的相关服务规范进行操作,按规范操作不但能提高效率,而且能减少给顾客带来的不便;第三,代替顾客办理相关手续。由于公司服务的对象不但包括青年、壮年还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生病不舒服的人等,员工要积极主动、有礼貌,为这些特殊的客户群提供相应的`服务。总之,我们所说的售中服务就是在合适的地点掌握合适的时机来对各种客户群提供各种相关的优质服务。4.宽带售后服务宽带一体化服务营销体系的第三个环节:销售之后,该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为购买产品的客户提供后续的服务,以保证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得到迅速的解决,使得客户购买的产品能保持长时间的高效而又稳定的运转,使得客户的投资收到最大的回报,使客户获得升级版的服务。并且公司还制定了有关客户维护的长期计划,进而长期经营客户,使得公司的销售业绩持续增加。售后服务的关键就是:第一,尽量缩短宽带维护相应的时间。并与用户多加沟通,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公司人员的服务水平。第二,优化维护方案并且加强维护制度的贯彻力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制度的实施。第三,建立客户关怀工程。为了保障顺利实施该项计划,采用对客户进行调查以及回访,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发现目前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还可以建立服务失误补救或者投诉的处理机制,不但能体现客户关怀还能为今后处理相似的工作提供借鉴。在宽带一体化的营销策略中,整个服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误,会影响顾客的满意度,然而通过补救措施的实施,以及服务的改善,从新获得顾客的满意度,由此以来公司的顾客满意度将会有所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反之,如果顾客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没有正确地对待顾客的抱怨,客户将会对公司乃至公司的产品失去信心。因此公司应该做出相应的制度和预案,保证员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有规矩可依,避免束手无策的情况的出现,还能不断地提高公司员工处理问题的水平,完善处理问题的策略。公司应该将服务的流程做成一个闭合的管理流程,使得有诉必应,并且处理的速度较快,处理之后的相关回访等,使顾客的投诉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解决,来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对公司以及公司产品的忠诚度,使得公司在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在资金方面,要注重公司的资费调整,挑选出来不规范的业务环节,并重视不规范的业务环节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并针对不规范环节进行原因分析,不断地完善宽带的计费相关支撑系统,该系统能使消费者自己详细的了解消费情况,减少费用方面的争议。

4.总结。

宽带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运营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势,就不能仅仅局限抢客户和抢市场,而是想办法留住客户。这就需要运营商思考客户的真正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优质服务,注重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创造高水平的售后服务及增值服务,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由此可见,构建宽带一体化营销体系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2]凌建勋,凌文辁,方俐洛.营销学的新发展——客关系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

煤炭企业物流体系发展研究管理学论文篇十五

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趋势来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包括两大部分,即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基本功能,也即传统的常规服务功能,包括停车、食宿、加油和车辆检修等,主要为过往车辆和司乘人员提供休息、餐饮、加油、购物及娱乐等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外延不断扩大,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针对性地增加服务区其它功能作为扩展功能,如:物流服务、信息咨询、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以及旅游接待等。国外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依托高速公路的优势资源,发展服务区的物流功能,相关文献分析了birchanger高速公路服务区设施设备的利用情况,结合该服务区实际情况,将其作为航空物流服务站和旅客候机港等。taylor和williamc、等探讨了高速公路服务区驶入率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国内相关学者也作了一系列研究,如张全胜对高速公路服务区产业开发进行了研究,指出应该根据服务区本身固有的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发,诸如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及物流配载等新兴产业项目。缪国胜分析了沪宁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现状,指出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研究,国内外相关学者大都集中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选址、规划设计及服务区对经济、环境的影响等领域,而对于服务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较少涉及,但国内外著名学者关于先进物流理念的研究成果及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所派生出来的物流需求却为我们进一步发展高速公路物流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就安徽省高速公路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高速公路物流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区发展物流的优势,因地制宜拓展服务区物流功能,提出服务区的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

二、安徽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需求预测。

(一)物流需求指标的选取。

度量物流需求的指标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物量指标,如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等,二是价值量指标,如物流成本及物流收入等。为了对物流需求进行量化处理,同时根据数据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文中采用公路“货运量”来表征物流需求量。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区域每年的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50%以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货运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变化规律。

(二)预测方法的选择。

考虑到数据信息的可获取性及主要影响因素预测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安徽省高速公路货运量变化趋势,本文选择操作简单、计算量较小的指数平滑法进行物流需求预测。该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加权移动平均法,是指通过对预测目标历史统计数据的逐层平滑计算,消除随机因素造成的影响,根据预测目标的基本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已经成为十分热门的需求预测的首选方法。

三、服务区物流功能拓展。

(一)优势分析。

安徽高速公路服务区汇聚了大量的交通流和物流等,具有土地资源、地理区位资源、成本以及信息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具体体现如下:

1、土地资源优势。

一般而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占地面积比较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服务区的总体用地一般为60~80亩,停车区约为15~18亩,同时还备有一定的预留空间,以便满足后期发展需要。但就目前安徽高速服务区土地利用状况来看,土地闲置较多,使用率较低,如位于安庆收费所东侧,距安庆市区约8公里,隶属合安管理处的闲散存量土地大约有135、16亩;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火龙岗镇,隶属马芜管理处的闲散存量土地大约有78亩等,安徽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类似这样的闲散存量土地很多很多,急需充分利用起来。服务区拥有建立物流集散中心对场地的必备要求,因此,在服务区拓展物流业务时,方便利用服务区闲散土地,建设物流集散中心。

2、地理区位优势。

安徽地处中原腹地,紧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而服务区本身位于高速公路沿线,往来车辆频繁,具备运输上的快捷性和方便性,在服务区建立物流集散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便于开展物流配送活动。而且遍布安徽高速公路周围的工商企业较多,一般发展比较成熟,通常有较大的物流需求。服务区作为其物流节点,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货物快速运输通道,合理开展运输、储存、配送及中转等综合性物流服务。

3、成本优势。

至底,安徽省高速公路48对服务区遍及全省各县市,其服务网络覆盖全省。且该服务区大都处在郊外,土地资源丰富、地价相对便宜,在符合条件的服务区建立物流集散中心,发展物流业,降低了物流企业土地使用费用,在运营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

4、信息网络优势。

伴随着安徽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其逐步完善、颇具规模的高速公路网络潜力巨大,安徽智慧高速综合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路网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现有的通信网络,便于服务区构建高速公路网物流信息平台,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的结合,可以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之间以及服务区与外界供需点之间联网配载,服务区在信息网络方面的优势为服务区开发物流服务功能提供了便利。

(二)策略与建议。

服务区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拓展服务区物流功能。根据高速公路物流实际发展需要,大力整合服务区现有资源,制定高速公路物流发展方向,创造高速公路物流特色品牌。其具体策略及建议如下:

1、建立物流集散中心,开展运输、仓储、配送以及中转等综合性物流服务。

安徽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观上普遍重视超市和餐饮运营业务,而对物流服务功能开发不够重视,省内大多服务区仅能提供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综合性物流服务功能的开发迫在眉睫。依托服务区土地资源及成本优势,通过加工改造服务区闲散存量土地,建设专业化仓储与配送中心,向客户提供仓储、配送及流通加工等业务,开展综合性物流服务,如仓库租赁服务、货物委托保管服务和货物中转服务等,同时能够根据客户的类型和个性化要求提供库存设计、方案策划及供应链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延伸服务。

2、充分利用服务区信息网络优势,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对于现代物流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安徽高速公路本身配有发达的通信网络,这为服务区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安徽智慧高速综合管理系统虽能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路网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但服务区信息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本身配有的管道通信系统,为高速公路物流系统提供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同时提供成熟的gps技术,实现货物的在途实时跟踪,使服务区物流系统趋于完整,便于服务区物流业的发展。

3、结合服务区特色产品的经营,发展商贸物流平台。

目前,安徽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涉及加油、超市和餐饮三大块经营业务,且该服务区普遍重视商贸的发展,其商贸业快速发展态势明显,但与之配套,为其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动力的商贸物流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随着高速公路服务区物流集散中心的建立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的打造,发展商贸物流平台,促进商贸业和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是今后服务区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速公路网重要的交通节点。服务区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颇具规模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高速公路发展所派生的物流市场需求,这些都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物流两者结合提供了契机。本文运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安徽省近年来公路货运量进行预测,其预测结果表明,安徽省公路服务区存在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区发展物流的优势,因地制宜拓展服务区物流功能,提出服务区物流发展的相关建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