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大全8篇)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大全8篇)

时间:2024-02-24 13:21:42

相关推荐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大全8篇)

社会暑期实践报告格式

报告对于管理决策、项目评估和研究研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写作报告时,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便确定信息的重点和呈现方式。想要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报告?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建议。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一

一.实习动机:由于对新闻写作有很深的兴趣,通过自学对新闻的定义、基本要求、写作及出版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想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在报纸出版的实践中感受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新闻写作方面总体把握的能力。

二.实习目的:了解报纸出版的过程、学习新闻写作的采编流程,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所掌握的理论达到提高自己对新闻认识的目的。

三.实习任务:学习报纸上已发表的新闻作品、下各专业厂进行现场采访。

四.报社概况。

1.基本情况:位于广西贺州市地委政府大楼对面。

2.报社简介:

五、初步认识: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报纸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和一种舆论工具所固有的属性,以及发展中无论用何种方式都不可逾越的固有规律。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

实习状况。

第一天到日报社会新闻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部里几位老师都很慈祥热情,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很快消除紧张,融入工作状态。

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有时出去采访,有时坐在报社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自己当天采访来的新闻。

四处“转战”,有时也跟着记者出去采访。

讲述了新闻部需要注意我们先从学习报纸作品开始,

对于主任给我们安排的新闻采访任务,我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

在办公室接听读者的来电,在电话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便会和记者老师一起前去采写。

我深深感受到了报社的文化氛围,

到不同的地方,看种不同的人,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

实习工作。

从自身:

1实习不是被动的学习,在实习岗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的发挥,和实习单位多多交流,成功转换角色的方法。

2要给自己定好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请教;在做新闻采访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4工作认真扎实,做就要做到最好。让观众更快更易得到最新消息。

从单位:

单位都希望有新人才的加入。实习生刚走出大学,所欠缺的,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传真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要真正要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体会实习单位的工作习惯与文化氛围,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最大的实习心得,就是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学习也是头等大事,和读书相比,实习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把握,以后都可能有助于求职。

感触。

记者生活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浪漫,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更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职业群体。对于记者的职业有过很多幻想。

认识。

在几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不仅在业务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思想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把实习的情况简单总结一下:

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特别是采编人员,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等问题,把这些东西消化,变化自己的新闻内容登在报纸上。所以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我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每一名编辑记者在紧张的采编工作之余,都十分注重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保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这样这张报纸才能够很好地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成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二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践岗位是由院××*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报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告人 :* * *

系 别 : ××工程系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三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社实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温州大学大学生记者编辑“怀梦筑谐”暑期社会实践队。从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去温州商报实习的那两个星期,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也学到了很多,有了一些感悟。

我在温州商报的财经新闻部实习了两个星期。财经新闻部是一个不仅对成员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同时也很需要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一个部门,是温州商报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的采访对象也多是社会上的财经人士。部门里的一位前辈说:“财经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下就能具备的,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我大学时是中文系的,也没有学过财经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股市方面的知识,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才有了现在在这方面的能力。”我和一位队友在这次的实习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看报纸中度过的,老师说这看报纸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是商报的报纸,可以从看报纸中了解我们温州商报的写作模式。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位老师说:“我当时刚来报社的时候也是看了半个月的报纸,才有机会出去采访写作的.。”

做记者,就要准备好吃苦。一般在没有出差或其他的情况下,部门里的老师们是上午写稿,下午出去采访。我看到、听到部门里常常不是这位老师出差了,就是那位老师又熬夜写稿了。可以说,当记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光鲜亮丽,是一高级知识分子,笔杆子工作者,但其中的辛苦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在夜晚熟睡时,如果接到电话,也得连忙起床在第一时间内奔到新闻现场,有时也要承受着被催稿可又没灵感的无奈。

当然了,当一名记者是一份圣神的工作,记者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披露社会现实,换给人民大众以真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刚到了一所没有接触过的新的环境里,要学会少说多看。不该说的要保持沉默,该说的话要慢点说。细心观察这个新环境的处世之道,并要努力逐渐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我刚去商报的时候,老师们的谈话我是不敢插嘴的。可以说真是小心翼翼的做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人。后来,我渐渐地觉得财经新闻部的老师们都是很善良、很可爱的,他们幽默风趣,且很有个人魅力,每一个老师都很让我敬佩。尤其是其中的一位老师,我特别的喜欢他,幽默中总是透着智慧。

没有谁会主动地帮助、指导我们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会虚心向老师请教和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帮老师去打印室复印材料,我什么也不懂,我就向打印室的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复印的基本操作步骤。虽然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最后还是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复印的工作。

报社的老师有时出去采访是可以带实习生去的。可老师不会主动和我们实习生说的,这就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心着哪位老师今天或明天会出去采访,并第一时间冲到那位老师跟前求老师带着我们一块儿去。这还没完,跟去后还不能给老师惹麻烦,要在默默中学习。

作为媒体工作者,受工作性质的影响,个人形象和气质很重要。因为新闻记者,出去采访所代表的不再是单单的个人,而是报社的形象。

跟对一位好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记者职业发展起的极大的作用。他会教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或是花很多时间和失败才能获得的宝贵经验。会给以我们更多的发展提升的机会。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四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说白了,就是归他管。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文化人都比较随和。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现实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的努力中,实践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生活中很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做到问心无愧,一直的努力下去!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五

xx年7月12日起,来到《xx晚刊》的实习已经过了四周,在这四周的时间里,通过各位同事的指导与帮助,让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实习结束时在撰稿及采访编辑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共累计发表各类稿件十余篇。

在了解了《xx晚刊》致力于以“关注社会动态服务百姓生活”的宗旨,通过在日常的采访与撰稿中,更能深刻理解和实践其蕴含的理念。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而在报社的实习中,让我更加深刻的懂得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至高理念。

做记者,就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关于中植社区的废品收购站扰民问题,由于来源于群众热线,在调查与配合采访中比较顺利。因在学校校报工作时也常接触些采访任务,对采访并不是很陌生,但在面对社区群众热情的言语,比校园采访更让人心情激动。“我们相信你们!”“希望能通过你们早日解决问题!”群众们信任的声音到现在仍然让我记忆犹新。而在饶河驻防战士采访军嫂的时候,巧遇的参谋长,热情的军人长官,以及严格守纪的战士们,让我看到了一只铁的队伍。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形形色色,各具特点,既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在培养细节全面的深入的采访实践能力外,而后的整理撰稿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新闻撰写能力,在报社的实习其间,接触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稿件,极大的提高了自己过去在新闻写作上的狭隘面,扩宽的文笔,也增加了对文字的热爱。而作为每日发行的报纸,让我在撰稿的同时也不断的提醒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加锻炼了在撰稿过程中准确地抓住新闻点。

通过报社为期一个月实习,我更加清楚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过硬。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实习只有一个月时间,回头看看,一个月来自己的收获与成长,人生不仅需要走出自己的长度,更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培养自己的宽度。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六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学科,对实践能力要求很强。从采访、写作到最后的编辑校对,都和实践紧密相连,可谓熟能生巧,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学的一点儿理论知识,不切身体验,这样的媒体人只会纸上谈兵。进入大学也是进入了自己的新闻旅程,大一大二对我来说是新闻的启蒙,虽然说起步晚了点儿但系统的学习让我对着门学科有了自己的认识。通过对各种报纸的了解,对各种报人的学习,以及对作为老一辈传媒人的老师的敬佩,都使我跃跃欲试,想快点儿加入传媒人的行列。

今年暑假我有幸进入了南阳晚报社实习,本想象着我是鱼儿他是水,凭借着我对报纸生产流程的了然于心,一定难不倒我,但事实上却让我直面了骨感的现实。行动开始前我对这次旅程充满了各种幻想,信心满满,总是提醒自己以一个爷们儿的`姿态来生存,新闻本身就是一件体力活。第一站先去见了南阳的一个亲戚,也是被泼的第一盆冷水。在那个叔叔家交谈了很多新闻方面的话题,比较轻松,但当被问起五四时期的著名女报人时便一个也说不出来,从学过的现代时期中国著名报人到国际著名报人一遍遍的搜索,脑子里给的答案是没学过啊,也不敢吱声,一时哑口无言。这也让我了解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全面的,而且学习缺乏主动,新闻方面的著作读的太少。通过后来的查找,让我认识了好多五四时期的著名女报人,其中对邵飘萍的妻子汤修慧印象最为深刻。

每天有千千万万的新闻发生,面对鱼龙混杂的新闻信息,媒体要做好受众的把关人,掌握好报道的平衡性。既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铁肩担道义,惩奸除恶,又要做好舆论引导,多传播正能量,告诉受众正义总能战胜邪恶。只有从受众出发,为受众多办实事,维护手中的利益,惩恶扬善,媒体才能又更好的出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次出去采访都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在一次采访冒名贷款的事件中,晚报社又给我上了珍贵的一课。七月中旬的一天,有个姓周的男同志向报社反应情况说,他被冒名贷款了三十万,现在信用社已经把他的信用冻结不让他再贷款了。原来这位周某这几天准备投资一个项目,资金不够需要到信用社贷款,拿上所有的证件到了信用社,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三年前贷的三十万到现在都没还,已经过了保证日期,他的信用档案上被记了一笔,现在不能贷款了。但周某说他从来没有贷过款,之后他到信用社多次打听这件事都没有合理的说法,最后不得不求助晚报。接到这件事情之后,主任把任务分配给了我们。了解完全部情况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信用社,把整件事情反映给了信用社这部分的负责人马理事,希望他能解释一下这件事情。马理事得知事情始末后,就叫下边的人去他们的网络系统上查询,我们等了片刻后有电话回了过来,随后了解到电话是从周先生所在地区的信用社蒲山分社打过来的,说是周先生的内弟之前带过款,而据我们了解周先生是确认自己周围的人没有贷过款之后才求助晚报的,于是就猜测应该是信用社下面的人出的差错,这会儿领导查到了,就编了个说法,于是我们就编个理由离开了等他们的回话。几天过去了,没有一点儿动静,又过了几天我们被信用社信贷科的一个人叫了出来,说要请刘姐我们吃顿饭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当听完这个人的话后,刘姐当即就找个理由回绝了,说我们先把这件事情解决了什么都好说。回去后,她告诉我他们想私下里把这件事情解决了,这个时候态度立场要强硬,不能犯错误,而且事情解决不了会使更多的人遇到冒名贷款的事情,要真正解决问题。我当时就觉得,记者这个行业所背负的重大责任,一定要时时刻刻的把良知背到身上。在刘姐的强烈跟踪采访下坚持下,信用社最后查处了问题的根源,处理了一些人员,并对周某赔礼道歉。

记者有时候更像侦探,为了真想,寻找蛛丝马迹。记者这种特别的侦探服务于我们的广大受众,积极发挥自己舆论监督的作用,影响社会。每当要谈起媒体的威力,我总会想起那篇《被收容者xx之死》,因为一篇新闻报道,暴露出城市收容制度的弊端,草根公知纷纷出头,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国务院颁布新法。这就是文明的进程。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七

中文系现在在中国已经明显的式微了,很多的现实都是这样的,不是很好的。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其实很多的现实都是这样的。这个暑假,我准备要参加社会实践了,但是真正的实习的最佳地点还是报社,我会更好的增强我的实力的,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 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说白了,就是归他管。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文化人都比较随和。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出现了比较著名的《羊城晚报》;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现实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的努力中,实践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生活中很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做到问心无愧,一直的努力下去!

暑期报社实践报告范文如何写篇八

实践内容:本人于暑假在都市晨报,与一名同学跟随赵老师实习。

实践报告:

7月12号至7月25号,我有幸在徐州都市晨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系的大一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让自己提前了解传媒并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印象,他们才会逐渐信任我们,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我们。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年龄相仿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践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被采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被采访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都市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人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20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的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问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忙碌而有趣的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老师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如今,回首实践的两周,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我

以后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于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两个星期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报社老师两周以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此时拿起一份《都市晨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都市晨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不想去抄袭别人的报告该如何去撰写,不想去套用那些报告应有的格式,只想用最真实的文字为我近一个月的报社实习画上一个不满足的句点。

我喜欢文学,纵然我不是文学系出身。我喜欢课外的时候看那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因而我经常幻想某一天我能用我的文字反映当今的民生问题。虽然我的文笔不算好,但也不一定就是拙劣的,尽管我不懂得如何“妙笔生花”,但进报社工作却是我进入大三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这个想法就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实现了。

几番托人,才进的报社,也算是我们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报社,当然不能跟人民日报比,好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征订。在我进去实习前,我都一直在幻想报社的工作情况,那一定是忙碌的,每天一定连喝水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都往返穿梭于各部门之间,说不定可以经常出去采访,体验做记者的其中滋味。

但是我错了,他们将我分派到校园副刊,跟着一位学姐学习。可是校园版恰恰暑期停刊,每天上午只看到偌大的办公室只有寥寥几人。下午两点以后,各位学姐才姗姗来迟。或许这是天气炎热闹的或许暑期没有校园版,她们也正放着暑假。

幸而,这个部门还接一些外面的版面做,要不然我可真是“无所事事”了。

记得梁晓声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论一本书有多浅显,能从上面提取到精华也不算浪费时间了。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告诉自己不论事情有多小能学到一点本领也算不枉此行了。

私下的时候,我跟各位学姐央求过,请求她们尽量给我事做,即使是跑腿的活,我也愿意。她们都答应了。但。。。。。。事情从来不会那么尽如人意。刚进去的实习生就像小品里常说的“超生的孩子,计划外的”,有谁会去信任一个实习生有着和她们一样的能力去校正一个小小的版面。

我很感谢最终把版面放心交给我校正的学姐和师傅,因为你们,我才发现我的文学常识还有着很大的漏洞,我的语文学习原来还粗陋得很,还需要更加精益求精。原来我一直忽略的错别字和标点此时成了我在这个部门工作的绊脚石。现在的我,虽然不在那里实习了,但经此一行,我想以后的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学习。

另外,我是学广告的,能在报社学到一些关于报刊排版的技术也算我这次实习的又一个收获。有一定广告软件的学习基础,学习起排版软件就不会特别困难,我想如果要我照着已经出刊的版面,给我上面的素材,我应该可以利用排版软件排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版面。

再有,能在报社拜读别人的大作,也算是我在那里实习的一大乐趣。文学学习终究不能“闭门造车”,还得抬起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一些文字朴实却不失内涵的文章。用“口有余香”来形容也不未过吧。但凡事都有两面,对于报社采纳稿件的方式我不太赞同。虽然报社报道的事情是我们城乡一带的,但是文学上的事情总不应该有地域观念。最大可能地吸收地方上的稿件而次之考虑外省来的,终究会遗漏掉精华。

虽然地方不缺这方面的人才,但也容易鱼目混珠。曾改过一篇稿子,那篇稿子是来自一位70多岁的长者,行文方言味浓重,但有多处成语搭配不当,直白地说就是乱用,句子杂糅,错别字、标点错用那更是不下五处。所举事例的不恰当就不论了。或许投稿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我仍然觉得文学学习应该一丝不苟。更令人乍舌的是,这位老者还是地方文坛上较有资质的“泰斗”。虽然学姐告诉我,老者以前因当时生存环境局限没有上过学,但我仍然觉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是具有其意义的。落下的功课可以慢慢补,虚心求教至老都不能丢,一味的固步自封,就容易“贻笑大方”。或许我不应该用犀利的语言对待这样一位长者,但我实在为真正的“泰斗”——泰戈尔先生抱不平。

在我进报社的时候,嫂嫂就告诉我,如何与人相处也是我在那里实习的又一个课程。没错,这点在我进报社前就意识到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从小学的内向、沉静,不愿说话到现在的说话“肆无忌惮”,外向、喧哗,有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在一个陌生得没有任何人能说笑的环境,我总是像一只蜗牛一样用少说话的性子来包裹,保护自己。做任何事都缩手缩脚,实在是我对眼前的各色人物都不了解,我不知道如果我放开了做会招致何种非议。钱钟书先生说的“落索身名免谤增”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它的现实意义。我不否认我是一个好强争胜的人,对待任何可以索取功名的事情,都用苛刻,甚至有时要求眼前之物近似完美的态度来对待。这是朋友,乃至那个与我起争执的女生一语道破的。因而,我在报社的时候,极力控制自己要少说话多做事,虚心求教。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在任何地方工作生活,认识的人越多自然也越有好处,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人脉广。或许我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对人脉这个词不会过于注重。只觉得在大学生活,认识的同学多,出行相伴的人也会更多一些。在当今社会,我不否认,人脉广的确有它的好处,那自然做任何事都可以水到渠成。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认为增加人脉是为了遇到困难有人帮忙疏通。但对于我,我觉得人脉广,只会让我工作起来舒心、快乐一些。认识的人多,点头打招呼的人也多,这证明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就不会产生一种城市的“孤独感“。以前在学校,面对的都是同龄人,我们会有很多话题去认识你想认识的同学。但是出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可能要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物,那个时候恐怕一肚子的话题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有用的去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我承认在这方面我的确很失败。我总以为我是要去面对和我一样年龄的人,从来都没有做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准备。虽然我仍然受着象牙塔的保护,但现在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脑海里只有安徒生童话,单纯得没有一丝杂念和想法的孩子。我明白“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意思,人情债有时候会比有形的钱财债务更让人焦头烂额。

我没有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处事手段,或许是我接触的人物过于单一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习惯交朋友都只交志同道合者,我总是把我看不惯的人或事一气摒除了。我习惯交朋友用时间来验证结果。所以我每次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对每一个向我投来好意目光或者诚恳微笑的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对自身实行自我否定的原因。

在报社工作近一个月,我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遗憾,不会觉得自己有多没用,遗漏了什么,但对于自己没办法在一个陌生的严肃的环境放开手去做,去和人相处这是我怒“其”不争的事实。也是为什么我所画的句点是不满足的。不过,鲁迅先生说得好“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有了一次正规的实习经历,以后的我就有胆量去尝试第二次、第三次。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会被社会的风气所同化,总是戴着不同的面具生活,有宝钗一般圆滑的处事方式,只希望我能在任何场合都处变不惊,落落大方,与人谈笑风生。在每个人按司其职的同时,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再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在暑假里我准备出去实习,这是我计划已久的事情了。之前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假期的时间总是抽不出空来,所以一直想实习却没有成功。不过这个暑假我是再也不会浪费时间了,我已经决定了。

我的专业是中文专业,现在这种专业已经不是很流行了,主要是工作不是很好找,而且学出来用处也不是很大,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就是记者了。我也是冲着记者的身份,我想到一家报社去实习。

今暑假期间,我参与了xx日报报业集团旗下xx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谈话和交流,较为深入的了解了《xx卫报》以地铁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发行渠道。对于这两种创新发行模式,我谨以个人观点作出相关分析。

背景材料:

xx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党委带领下,集团员工发扬创新进取、务实敬业、诚信和谐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导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团新闻宣传平稳有序,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内部改革取得突破,和谐建设出现新的面貌。

《xx卫报》是由xx日报报业集团和xx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的一份综合类新闻日报,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办报宗旨。

《xx卫报》xx年5月15日正式创刊,运用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仅用了40天时间,就将发行推至16万份,一时间引起中国传媒界巨大的震动;改版后的《xx卫报》集读者俱乐部、免费刷卡取报、地铁派送和公共场所赠阅于一身,通过与苏果、麦当劳等企业合作的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自我形象,截至目前,《xx卫报》发行总量已攀升至30万份,稳居xx地区都市日报发行前三强。《xx卫报》在国内首创数码刷卡取报系统,1200多台刷卡机已基本覆盖南京主城区,其独有的地铁内发行量突破10万份,创造出都市日报快速发展的奇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