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优秀16篇)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30 08:59:19

相关推荐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优秀16篇)

会计理论文献综述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尽早改正错误。最后,要牢记的是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一

(1)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法规体系政府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把焦点放到实务操作中,推动更多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与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一样,应当考虑适时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形式制定环境会计的相应地位和作用,使公司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以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规范统一的标准。

(2)构建环境数据报告资源库借助各种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对外发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而言,对其环境会计信息的管理效果影响尤为重大。因此,相关部门应重点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就有关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加大力度加强管理,明确规定发布该行业应披露的主要污染物的标准指标数据。同时,为了满足外部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降低决策风险的需要,在当今电子商务时代,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个性化,从而实现有效地披露重污染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使得众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

(3)设立相关审计监督机构加大力度设立相关的审计监督机构,针对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准确性、有效性与完整性进行积极有效的鉴定和监督。作为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它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审计鉴证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告于社会公众面前的必要条件,经过审计的企业会计报告如果有造假现象的发生,就会挫伤广大投资者对整个证券市场的信心,并且使其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把牢这个关卡是必须的。会计人员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不够全面、处理环境会计相关业务的水平不够标准,造成披露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状况不甚理想。为此,政府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熟练掌握环境会计理论知识及实务操作技能。

(4)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在披露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中,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对于企业各级管理层以及事务所的违规行为影响颇大。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证券监管机制,从而降低管理层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正确披露企业有关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行业中,披露企业非财务信息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指标、企业各个内部管理部门对于非财务信息的详细分析等,这些信息逐渐成为投资者在制定决策时必须关注的因素。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可以在招股说明书或者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也可以在公司网站或在各地政府官方的网站发布。由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产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比较多,可以先作为试用点,等积累到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到一般的行业。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二

(一)深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研究。我国应成立专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团队,加大在此领域科研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及企业实践经验,使之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尽快在此领域形成具有指导性和适用性的理论成果,力求做到创新和突破,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健全与环境信息披露有关的会计准则、制度。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及时出台可作为统一执行标准的准则文件,令以上市公司为主的众多企业如实地记录和反映其在环境管理活动方面所涉及的信息,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建立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础之上。同时,国家还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将环境会计上升到法律层面,明确规定企业需要披露的数据、指标、计划等信息。利用法律强制性效力,是保证公司如实履行责任,避免出现公司随意披露、各行其是局面的最强有力手段。

(三)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力度,制定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审核与检查办法,充分运用行政管理、专项审计等治理手段。国家审计机关依照环境法律法律、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全面性进行审查和鉴定,对未依法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施以行政处罚,以此加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除此之外,倡导社会中介机构在实施外部审计过程中承担起环境信息审查责任,积极鼓励广大社会公众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举报也是加强监督力度的有效手段。

(四)鼓励和引导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通过新闻媒体、环保组织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令社会广大投资者逐步意识到提高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度对企业未来长期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作用。科研机构要努力寻求降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成本的途径,设法减轻企业负担来促进其披露工作的实行。政府可设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表彰制度,以提升企业声誉的方式来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最终引导良好势头的形成。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三

我所学的专业是会计专业,会计就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展开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小到家庭生活的收支,大到全球经济的发展,无一不需要一位会计来管理财务。

在会计领域,只靠课堂上的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专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资料。但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了基础学科知识与许多专业知识,就应当有能较快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的能力。大学的三年悉心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从基础会计到中级财务会计再到高级财务会计,从简单到繁琐,从基础到专业,从书本向日常工作的逐步跨越。我正一步步熟悉会计日常业务处理,假以时日熟练运用到会计实践工作中。正所谓:“实践出经验,斗争出智慧。”

二、初步接触会计实践。

初到厂里那段时间,首先熟悉了玩具厂与我工作有关方面的基本业务情况及主要记账方法,会计年度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会计本位币是人民币;采用借贷记账法、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采用月末一次加权法;固定资产提折旧采用直线法等。接下来,就是年初建账这一大关了。虽然建账就是根据企业具体行业要求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业务情况,购置所需要的账簿,然后根据企业日常发生的业务情况和会计处理程序登记账簿。看似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需考虑的问题还是很多的:第一,与企业相适应。第二,依据企业管理需要。第三,依据账务处理程序。经过以上方面的分析与考虑,结合前辈的意见,我建立了三栏式的总分类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往来明细账,数量金额式的库存商品明细账和多栏式的应交税金明细账。

接下来就是会计的核心工作了会计的核算,这也是我所最为担心的事情。虽然进行了一年的会计学习,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说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显然,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会计工作通俗说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记账看似简单,可重复如此大的工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橡皮擦了,甚至用小刀把它刮掉。而是有严格要求的,错账的更正方法只有三种:1划线更正法,2红字更正法,3补充登记法。举例说明:1在结账前账簿金额错误,应用红笔划掉,再盖上责任人的章;2填写摘要栏错误,则可用藍黑笔划横线在上旁更正,写摘要时还一定要靠左顶格写起;3对于书写数字时尤其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二分之一,能比较容易进行更改。每当月底时所有的账都登记完毕就该结账了。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不在话下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前辈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账本涂改成什么样子了。到月底是最忙碌的时候,在结账完毕后还要不停歇得编制财务报表,及时反映出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以供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使用。

三、理论实践后的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会计工作我了解到好多,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工作,什么叫实践。更知道了事实和理论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也明白实践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学的理论知识不得不说也尤为重要。会计实践就其现时的任务来说,有不同的情况要适应,有崭新的问题要解决,于是要探索新的途径,试验新的方法,要扬长避短,要去芜存菁,要弃劣从优,从而概括出客观的而不是臆造的、逻辑的而不是武断的、合乎事物运动规律的而不是背离实际的理性认识。换言之,会计理论来自会计实践,来自具体的会计工作,是人们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从会计现象到其本质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而系统的结论。它不断地从实践中产生、完善和发展。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使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而会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四

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加以评估后,然后把它当作资产在财务报表上表示的一种会计处理程序。作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对企业及各类组织来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源,根据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进行计量。当然,还需要对自己雇佣的员工进行计量,来反映员工对组织的经济价值。所以运用人力资源会计来计量成本数是会计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和研究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决策,以此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向政府主要管理部门和相关利害人提供有关企业履职信息放映其社会责任。

二、研究意义。

1、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对于如何提供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配置、维持、运用、评估、报偿等一系列内控资金数据,便于企业经营者能第一时间了解本企业在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实际效益。

2、对于广大资金投资者来说,人力资源成本让他们能真正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人力资源项目,了解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真实的经营效益和状况。

3、对于整个社会会计来说,人力资源会计能了解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真正掌握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运用状况。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和派尔等人(1968)认为人力资源可以计量,并介绍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列弗和舒瓦茨(1971)认为如何通过预定的服务期限对运用贴现率来反映企业的利润贡献率。pouran(1981)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可以影响财务分析师的决策,应在各期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与此同时,众多国外专家学者对于运用人力资源会计以及其计量方法的探讨。不同的方法带来的思维方式对我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潘序伦(1980)提出,目前我国最迫切需要开展的就是人才会计研究,如何确定计量标准,在讲成本的基础上也要讲效益。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已经从国外介绍转为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

1、对人力资源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裴玉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核算、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是内部管理、国家宏观调控及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葛小羽从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障碍、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设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与模式、加快付诸实践步伐和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创建宽松的社会环境。

苏晖()着重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方面,提出完善用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明确劳动者权益。

2、对人力资源会计现存问题与难点所做的研究:

刘良惠提出只有人力资源产权界定清晰,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才能对人力资源权益组织会计核算,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才能参与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程淑荣()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人力资源会计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机制的引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吴泷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产权客体的分析与探索,进一步界定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客体,提出了全新的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论,并引入产权运作的关系变量据以划分有关人力资源活动的会计事项,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之设计的方法论。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五

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会计工作中沿用传统的手工记帐、算帐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的需要,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推广不仅提高了会计处理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还改变了传统手工会计方式下的会计处理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仅是对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问包括一下几部分内容:

1.阐述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发展,并详细分析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2.深入剖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及传统会计工作的影响;

3.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最后,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审计。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账、算账、报账、查账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并且由计算机完成计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判断乃至提供决策的过程,包括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过程。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对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规范和细化,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已经成为必须。但是,会计工作电算的手工记账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此,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从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会计电算化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用于支付职工薪金的核算,库存材料的核算、现金收支等会计业务的数据处理,只能局部地代替一些手工劳动,就其处理流程来说,仍然是模仿手工操作,但是计算机的应用,确实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六

中专会计电算法教学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会计工作实践中必不可少,必须学好记牢。根据会计岗位职责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实际,多接触具体案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只有这样,当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就能迅速掌握其工作要领,在会计电算化岗位上做出成绩。

案例教学是当前中专层次的学校会计专业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会计电算课堂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会计软件的熟练应用,同时也涉及到单位日常账务的处理过程。当开展案例教学时,如讲《会计电算化》时,精心设计课件着重通过整套的实务例题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电算化中的整个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模块、购销存模块、ufo报表。案例教学时采用的电算化实训题,要求学生多练习手工做账,练习独立完成整套账的分录及报表制作,案例教学可使学生清楚做账前及对整套账的账务流程清晰,有效地联系手工账与电算化之间的程序差别,教会学生手工实训和与电算化实训有无缝衔接。大多数中专学校之所以采取的会计案例教学法,不仅重视理论教学环节,而且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实战”的感觉,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开展思考和动手等实际操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充分调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善于思维、勇于实践。采取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体会到担任不同操作员,全程完成一套账的任务的成就感。不仅可以磨炼学生之间的分协作能力,还可以锻练同学们的团队精神。

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多采用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案例教学应再现用计算机替换手工做账事例。如在案例教学课件中应设置会计软件的演示、模块操作两个模块,演示操作是对课程中有关软件操作要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虚拟特性,演示系统原始状况的设置、总账模块的设置。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的实验机会,能亲身感受实例教学带来的真实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实例体验和亲身经历上机操作实践,不仅能加深学生会计电算化学习效果,实例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印象十分深刻。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

以下以东莞大华有限公司财会运行中20xx年1月份会计电算化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具体数据受篇幅的限制明细本文未列,但是其全部详细资料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介绍:

(1)系统管理:

1)增加操作员;

2)建账;

3)编码方案;

4)操作员权限。

(2)系统初始化:

1)部门档案;

2)职员档案;

3)客户分类;

4)客户档案;

5)供应商分类;

6)供应商档案;

7)外币种类;

8)结算方式;

9)会计科目及初期余额;

10)凭证类别;

11)应收账款初余额明细;

12)其他应收款初余额明细;

13)应付账款期初余额明细。

(3)日常工作:企业1月份经济及会计分录如下(由苏念奴制):

1)20xx年1月5日业务;

2)20xx年1月10日经济业务;

3)20xx年1月16日发生的经济业务;

4)20xx年1月31日经济业务。

中专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目标就是将来在走上会计电算化岗位并胜任该岗位工作。这实现这一目标,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提前在校学好并掌握会计电算知识。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标,课任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实际,准备足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为正常开展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准备素材。教师必须清楚让每一名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相关技术技能,是每名中专财会专业学生不二选择。正因为如此,学校要为财会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专业工作出路进行谋划工作。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寻找如何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强化中专学生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的案例教学活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制订科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相当长的实习机会到企业财务部开展实习和见习活动,完成实习和见习计划任务。二是在校建立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将现实中的企业财务工作模块设计成实验演示课件,供学生练习使用。

1.课堂教学离不开案例。课任教师应根据中专会计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精选一批典型的教学案例,成功的案例积累必是课任教师亲自参加社会上具体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经历所总结出来的符合社会实际的教学案,同时课任教师还可以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完备课堂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课件。课任教师也可以借鉴其他学校和相关教师成功的经验,归纳出课任教师自身具有特色的案例。

2.会计电算化案例同样需要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室来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因为只有在多媒体教室才能更好地应用声、光、电和银幕来充分展示会计电算化整个运行过程。教师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从全方位,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生动地演示各种会计电算化实用软件的操作过程及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创造条件让学在实验室上机练习的课时数增加。课任教师必须为学生在实验室上机练习做好相关内容的讲解工作。在学生模拟练习时尽可能按排足够的指导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单独经历一套或几套会计资料从原始的会计凭证的录入、过账直至报表的产生整个流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地掌握会计软件在实际应用时的操作方法,为将来掌握更多的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积累经验。这就是会计工作岗前针对性强的仿真演练。

4.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深入,目前出售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都带有具体的内容说明、操作方法的现场演示、疑难解答等帮助性的辅助文件,基于现代都普遍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其相关核心技术。为学生岗前训练提供了可能,即使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不缺其能力。

5.会计电算化应用考试必须通过上机考试,在筹划会计电算化考试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全面规划,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最终检验从最初的初始化到凭证的录入到报表的生成整个过程,以此来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理想。

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会计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目前中专会计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中专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结合会计岗位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中专对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践教学的探索是每一位会计电算化课任教师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七

学生:李德维学号:212299。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对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

一、选取的论文。

1.《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3.《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4.《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5.《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

二、研究内容:

《关于江西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3.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1.我国休闲体育的初级阶段以及休闲体育产业投资与国家产业总投资的比值。

2.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前景预测。

3.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策划。

《广西体育产业启动新战略》。

1.发展体育赛事表演。

2.体育旅游休闲。

3.体育训练教育。

4.体育传媒与体育彩票。

《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前景》。

1.农村广大群众为什么不能积极参加或无法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八

概要:本文以w大学xx学院院长(为外聘院长)任中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分析提炼科学的审计方法、总结审计经验和对审计工作的启示,旨在促进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以及促进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院系;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案例背景。

(一)立项依据及目标该审计项目根据《w大学中层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受学校党委组织部委托(学院院长在学校组织部在年初下达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建议名单函中),主要针对该学院院长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包括对院长聘任合同以及目标任务书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学院的务收支、预算完成、经济决策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

(二)学院基本情况该学院是w大学工学部的二级学院,成立于,有3个一级学科,教职工142人,学生近1600人。学院院长为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的外聘院长,本次审计期间为7月至6月。

(三)审前调查审计组通过研究学院上次内部审计报告、审前调查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确立了审计重点,具体为:学院重要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内部控制测评,包含学院对所属技术分院的管理、合作办学合同的签订与收入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

二、审计过程及方法。

经审前调查和编写审计方案,并获处领导的批准,审计组即按照审计方案实施步骤实施审计,主要是进行对风险较高领域的取证工作:

(一)重要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会、群众评议会以及会上回收的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调查表,审计组了解到学院院长未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预算编报和通报决算情况,而且学院与合作机构成立的技术分院的管理情况也未在学院领导班子中讨论,审计组认为该学院重要经济事项决策未做到充分民主。

(三)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组在对学院务部门电子账套有关科研协作费、劳务费支出的筛选中,结合对原始记账凭证的查阅,发现该学院一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向其配偶注册的公司分次支付科研协作费共计151。00万元,该课题组亦未能提供该资金支出与科研项目内容相关性的支撑材料。该重要审计线索的发现,缘于该教师的配偶在课题组和外协公司分别担任务人员和公司法人,并在科研经费支出报销单上和外协合同作为关联公司法人代表均签字、确认,遗留了书面文件证据。

(四)学院对关联公司的管理近年来,高校二级学院纷纷成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表现形式为学院成立、控股,学院领导担任公司法人代表,而学院对所属子公司的.管理和与之业务往来,成为院系经济责任审计关注事项频发的区域。审计期间,根据审计调查了解的情况,经处领导研究,要求审计组对学院所属技术分院进行延伸审计,审计重点为学院对该技术分院的管理情况。,该学院与学校参股的b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学院内成立了某技术分院,b公司承诺每年根据共同承接的业务量拨付相应款项至该学院。处领导高度重视,并参与到审计现场工作中。审计最终发现,学院对该技术分院的管理存在明显漏洞,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院未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具体表现为:提交b公司虚假的支出明细资料;学院在两次经济责任审计(任中、任期)提交的2份《技术分院管理暂行办法》中,制定时间相同,关键条款却不一致;且未按审计要求提供分院报销单存根联。

2。该技术分院未实行关键岗位亲属回避制度,相关内部控制和牵制机制缺失;3。该技术分院的务管理未做到主动公开、透明。具体表现为:制定经制度未经学院集体决策,相关资金收支情况未在学院进行通报。

三、审计结果及成效。

(一)审计结果和建议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分析、总结学院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审计认为,学院应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并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审计组提出几点管理建议,主要是:1。建议学院认真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学院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落实重要经济事项必须经学院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规范决策行为,防范决策风险。2。建议学院认真执行《w大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办法》,切实履行科研经费监管责任,防范科研经费支出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建议学院加强对技术分院的管理,规范分院的务管理工作,实行关键岗位亲属回避制度,切实做到务公开、透明。

(二)审计成效审计组在审计报告初稿征求意见阶段,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阶段,与被审计学院领导就审计关注事项的整改、落实审计建议事宜做了进一步沟通,该学院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积极整改,并及时提交了整改报告。

1。籍此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的工作之机,该学院领导班子着力加强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理顺学院与技术分院、b公司的关系,建章立制,规范对学院所属技术分院的运行管理。

2。针对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学院领导约谈了相关科研项目负责人,强调项目负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同时,科研课题负责人主动将违规转出的外协经费退还至学校账户,及时挽回了学校的经济损失,规避了学校接受外部审查面临的声誉风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业务实施中,帮助确认高校二级学院在内部控制执行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且予以提示和督促整改,达到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缺失链条,堵塞内控系统的漏洞。

四、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审计项目和审计事项的分析和思考,审计组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方法,以资参考:

(一)在审计现场灵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查找审计问题线索全面采集信息、综合数据分析,既要关注务信息,又要注重业务信息,既要能处理格式化数据,又会处理非格式化数据。通过了解、分析同类审计事项的共性,在全校范围内查找审计线索,不拘囿于对个别学院的分析审查,其他院系、职能部门等二级单位的审计经验成为内部审计可随时取用的智能资源库。

(二)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注重以调查问卷、座谈会、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查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院务会会议记录,通过合规性审查,例如审查评价学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能够为定位审计关注事项提供线索。

(三)在院系经济责任审计中嵌入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将抽查科研项目经费(包括专项)管理情况嵌入到对其中层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尤其是针对创收以科研服务见长的院系。实践证明,这种审计模式对发现违规、违纪事例,监管、促进学院科研项目经费合规使用是著有成效的。

(四)发挥审计团队的合力效应审计团队应从多渠道收集审计项目的关联信息和资料,共同分析、研究复杂的审计项目,形成合力;内部审计旨在促进规则的优化,为组织增加价值,必须超脱浩繁事务的羁绊,提升对规律的把握能力,为学校的运行提供洞见,切实为学校发展规避风险,增加价值。

五、结语。

总之,复杂审计项目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发挥审计团队的集体智慧,借助内外部力量,形成合力,查找审计问题线索。另外,审计人员的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亦很重要,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制定高效率的审计策略和方法,勤于思索、善于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加之明晰洞察,才能找到坚实的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1]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09)。

[2]吉慧鸿。高校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12)。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九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阳秋林()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胡素华()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阳秋林()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胡素华()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胡承德()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四)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陈玉清、马丽丽(),刘长翠、孔晓婷(),沈洪涛(),李正()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v^()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马连福与赵颖()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这个词语也日渐的深入我们的生活,并随之产生了会计学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科。它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生活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相关历史会计核算。

引言:

会计是一门古老但又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正文: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资本流动和相互竞争。全球的经济化、经济的知识化,使得人力资源、创新产品日益突出,新产品生产周期急剧缩短,所有权和经营权迅速分化,各方需求急速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随之添加了许多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理论与知识,《会计学原理》就是这样一本内容全面,知识新潮的会计学用书。

1.会计学历史。

会计学的目的在于使经营者随时掌握必要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需要会计人员将货币的收支情况详细准确的记录下来。而经营者自古就有,所以会计学又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会计的历史很早,早在公元前36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1494年是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会计开始以一门真正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而载入史册。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发生了产业革命,世界的贸易中心转到了英国,给当时的是英国生产力带来了空前的发展。由此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适应资本主义大企业的经营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了。因此,以“自由职业”的身份出现的“特许”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从此,扩大了会计的服务对象,发展了会计的核算内容,会计的作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这可以说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到了20世纪,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会计由原来的簿记(记账、算账、报账)发展到现代的财务会计,簿记只是会计的记录部分。这这一时期,锹克西的《高等会计学》(19)、乔治。利司尔的《会计学全书》(1903年)和皮克斯(的《会计学》(19)三大名著的出版,奠定了会计学的基础。

泰罗管理”理的推广,传统的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主要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而后者主要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定义。

会计监督可以定义为“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稽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经授权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监督是一种权力机制,会计监督的客体即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全面反映企业活动,监督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力量,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特点。

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同时进行,因此具有基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不但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还审查它们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从而全面完整地监督每一项经济活动,它是外部监督的基础,其它监督形式都是在会计监督之后借助会计已监督过的资料进行再监督。

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会计主要使用货币度量,并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可以利用这些指标总体监督经济活动。

以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规为约束,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是借助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所赋予的权力,因此,这种监督具有强制性。《会计法》不仅赋予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力,而且规定了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其它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如有拒绝、隐慝、谎报等情况,则属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正视会计的地位,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环境。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

实现会计职业管理社会化。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指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由于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并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成绩、执业执行情况做出完整记录并定期进行考核。

3.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方法种类。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内企业纷纷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国外企业也纷纷涌入,国内市场的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综合实力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企业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代会计核算的发展方向。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时间成本核算。

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结论:

从上面可以看出会计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一门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会计监督,增强会计信息化核算功能。使会计学不断发展,以实现经济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会计学原理》。

【a】《会计学原理》课程考查论文}百度文库。

【2】《会计法》。

【3】《中小企业会计实务丛书——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通》。

【b】李焕歌《谈谈会计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期刊:魅力中国。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一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预算会计制度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公共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必要条件,建立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政信息;运用绩效预算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促进绩效预算的实施进程,才能提高绩效预算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分析;改革。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基本体系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构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只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预算会计的基本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预算会计制度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相关概念。

1、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领域的规范性方针和工作指南。当前对会计准则的划分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其中采用最多的是以使用单位的经营特性来进行划分,通常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也是规范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的系统文件,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核算变得真实可信同时又是标准一致的从而便于使用。

2、预算会计准则体系预算会计制定的目的是为社会非盈利机构的会计信息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规则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预算会计准则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国家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核算的会计规范。

1、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使用的方法。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现金支付来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将资本性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这使得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与绩效预算的注重效率和效果以及财政透明性不相适应。收付实现制对于推行绩效预算制度改革是存在一些局限性。

2、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局限性。

(1)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许多承担的现实债务不能得到反映,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2)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出现预算已安排,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而不得不作为年终结余处理,从而出现年终结余虚增的现象。

(3)造成人为操作的问题。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将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分摊。

(4)没有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报表价值量的汇总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准确地反映行政单位政务成本情况,不利于考核政绩。

(5)只将政府参股反映为当期的财政支出。没有对国有股权和有价证券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国有资本运营状况没有全面反映,不利于考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

1、计划与绩效预算。计划与绩效预算,目的是对政府活动的产出成本予以衡量。在这种预算制度中,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投入都受到重视。换言之,比较重视效率性。这种预算制度是由于政府公共部门追求效率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投入—产出工具的推动下产生的。

2、设计、计划和预算制度。这种预算制度的雏形是1924年的通用汽车公司的一种管理制度。设计—计划预算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设计阶段,预算编制者寻求的是确认目前与未来组织之目标,以及对达成这些目标的各种可能途径作出评估;在计划阶段,预算编制人员将设计阶段所提出建议加以整合,并根据优先顺序形成各种计划,以备组织中不同层级进行决策制定时用;最后一个阶段即预算阶段,它的任务是通过工作分配和相应的资源分配,将每一个年度计划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年度活动。

3、零基预算是将每年的预算,从“零”的基准开始,不局限于上年度或以前年度预算数字的高低,重新审视其业务活动,决定其优先级,并根据成本—效益的分析,就下年度预算做出最适当的安排。由于决策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基预算在个人决策时显得简单和有效,因此零基预算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组织决策,在地方政府层面上零基预算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

第一,绩效预算管理工具改进了政府预算部门公共服务的方法与技能。绩效预算分析工具的实行带来了一系列以结果绩效为本的管理措施的运用。预算部门围绕其绩效战略进行绩效管理,采用目标管理、全面标杆管理等手段,强化政府对顾客(公民)的责任;增加顾客选择的机会,尊重顾客选择的权利,调查和审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让顾客参与管理;实行战略资源控制和成本核算,建立以结果导向为基础的公共预算制度,实行绩效审计和反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

第二,绩效预算分析工具提高了公共预算的效率,产生良好的绩效预算执行效果。现代化的绩效预算制度要求决策者必须专业化,顾客(公民)不会仅仅因为政府公务员的权威而信任,而是更因为政府公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而维护其服务,接受政府的预算决策。利用不断创新的绩效预算分析工具可以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使其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决策提高了决策的效率,也使实现预算结果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方法应用在绩效预算中,其分级实施将促进信息在组织层级之间的上下流动,提高决策效率。与传统的绩效预算评估方法相比,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更能促进绩效预算部门内部各组织之间的良好沟通。而且在公共绩效预算部门,要达到绩效目标,经常要跨越各层次和各服务部门,分级实施平衡计分卡技术能够促进内部协调。

2、全面标杆管理全面标杆管理在绩效预算中应用,其核心是给公共预算决策者提供一个恰当的方法途径,通过对领先部门的管理学习对比,提高本部门的管理流程和效率。在绩效预算中全面标杆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学习和引进了其他机构或私营部门的一些较好的做法后,会自觉主动地找出自己与之相比较显现出来的不足,从而缩短差距。首先,对公共预算部门的组织绩效而言保证组织活动方向的正确。

采用标杆管理,借鉴其他组织如何进行决策、如何配备组织人员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尽可能地做到最优决策,从而保证方向的正确。其次,在保证组织活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推行标杆管理可使组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再次,采用标杆管理可使部门绩效得到提高,有效实现组织的绩效预算战略目标。标杆管理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进并严格但非僵化地遵循一系列的程序。程序是工作不断反复的一种机制。组织工作人员能通过对业务处理中存在的显在或潜在的程序的认识,作出预测、保护程序,有效地处理业务。

公共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绩效预算实施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也就不可能推进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预算制度;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绩效预算的实施至关重要,绩效预算要求项目成本衡量准确,要求反映政府活动成本充分和完整,这些都需要财政信息完全充分,只有建立完善的财政信息系统,才能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政信息;绩效预算的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能够促进绩效预算的实施进程,同时提高绩效预算的决策和执行效率,也能够通过反馈进行正向激励;绩效预算的实施要求有一支能熟悉制度框架、了解政策内涵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处理业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队伍。

[1]王德祥。美国新绩效预算改革及其对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2)。

[2]刘群,邱锦异。浅议项目绩效预算[j]。现代商业,(23)。

[3]孙达男,宋良荣。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探讨[j]。商业时代,(6)。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二

户口所在:阳江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155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45kg。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会计:,统计员:,审计专员/助理:。

工作年限:2职称:初级。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佛山,阳江。

xx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xx-01—至今。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会计/金融/银行/保险。

担任职位:会计。

工作描述:代理记账、代理报税,发票检查,和工商年检及其相关财务工作。

离职原因:。

广州零媒广告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xx-03—20xx-12。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广告。

担任职位:会计助理。

工作描述:负责相关原始凭证的审核,编制记帐凭证,上交主管审核,编制试算平衡表月末根据凭证登记总帐,明细帐,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本月的收入和成本做分析。

离职原因:公司暂停营业。

xx计师事务所起止年月:20xx-12—20xx-03。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翻译,猎头)。

担任职位:实习生。

工作描述:编写工作底稿,代理记账,辅助相关审计工作。

离职原因:实习生。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财经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获得学位:毕业日期:20xx-06

专业一:会计专业二:。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xx-0920xx-06广东财经职业学院会计大学毕业证书-。

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良好。

自身素质:。

1、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工作仔细、严谨。

2、高度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纪律性强。

专业技能:。

1、持有初级会计师证,熟练使用相关财务管理软件。

2、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3、具有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财务管理及核算能力。

4、熟悉做账流程,会做全盘帐。

5、谙熟国内会计准则及税务、审计、公司法等法规。

其他能力:。

1、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头脑灵活,善于分析,细心稳重。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系统地学习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知识。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具备初级会计师职称。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舞弊扰乱正常经济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有哪些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会计舞弊的研究文献综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舞弊是人为达到不良目的,经过事先预谋,精心策划,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从舞弊的主体方面可把舞弊行为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收入舞弊途径

﹙1﹚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主要手段包括: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主要包括: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

﹙3﹚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均以拥有实质控制权作为纳人合并范围的标准。这样,一方面,对相关公司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必须依赖财会人员的专业判断;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等手段,进一步“拓宽”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费用舞弊手段

﹙1﹚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就是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虚增利润。

﹙2﹚费用摊提目标化。企业基于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盈利预期等,常常人为调节诸如广告费、折旧费、研发费、预计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的计提或推销的依据比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及推销期限的延长或缩短均可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

非经营性损益操纵

企业常常通过处置转让子公司、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整等手段制造非经营性收益,进行利润操纵,企业采用非经营性损益进行利润舞弊的手段主要如下。

﹙1﹚债务重组。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及配股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规定,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也就是差额不计入损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司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会计弹性,这给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

﹙3﹚借款费用。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这样,一些企业便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4﹚无形资产。虽然新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明确划分这两个阶段,因此,一些公司就可能通过主观划分,来决定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此外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这也给一些公司利用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或摊销年限来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5﹚政府补助。新准则规定,“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计入当期损益”。在这里,“已发生”和“将发生”是两个不同的时态,却关系到补助的确认金额及当期利润实现程度。当前的环境之下,是否如实确认,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诚信程度。因此,有些企业可能人为调节补助操纵当期利润。

﹙6﹚固定资产。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7﹚资产减值。新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不允许转回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存货,其他如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等资产的减值准备仍可转回。因此,新准则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仍可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公司可能为避免当年亏损,不按规定提足减值准备,留待以后年度进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8﹚公允价值。新准则按照现行国际惯例将“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很多处理上需要人为判断,加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允,可能一些公司会利用“公允价值”来调节操纵利润。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也频频曝光,使整个世界资本市场都笼罩在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阴影中。与此同时,国内经济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一些上市公司由于不同目的,进行财务会计报告舞弊,以获得大量投融资。这种舞弊行为的存在,干扰了证券和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通过分析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有关研究,得出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理论形式及影响因素,提出防范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对策,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率,抑制财务会计报告舞弊行为产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如果不加强打击和治理,我国的证券市场就很难良性地发展,而投资人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只有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才会有效的改变证券市场、进一步使资源有效配置和达成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因此,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舞弊的危害、形成因素的分析稳定证券市场交易,从而找到防范措施,稳定证券市场交易,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一)利用会计报表作假。利润表的粉饰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的真伪。虚构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结果;故意提前或延迟收入确认时间,使当期收入提高或降低;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将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在当前盈利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提前确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平衡企业的盈利状况不会造成后期的突然亏损;公司将本期己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不确认以提高当期盈利水平[1];将本期的费用确认为资本化支出可以有效地隐藏费用化支出从而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

(二)利用表外披露内容舞弊。表外信息指跨级报表的编写者提供给报表使用者有助于正确了解企业状况的内容的表内不能传达的情况。表外信息有助于相关使用者更好的了解公司状况、或有关事项和未来发展等重要信息,对表内信息的补充内容起到了解释和说明的作用[2]。表外信息的舞弊通常是在附注中填写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内容,隐瞒一些不利与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但不会对表内数据造成影响。舞弊方式包括:隐瞒或有事项、关联方承担借款和借款费用、向关联方支付管理费、为关联方输出资金等方式。

(一)财务会计报告产生的内在因素

1、公司的财务压力。对于当前的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偿债难和融资难。这两方面的压力共同造成了公司的财务压力。这些都迫使面临财务危机的企业想尽一切办法去隐藏自身的弱点,避免公众发现自己的经营窘境,尽力维持企业继续发展。

2、管理层的利益驱动。管理层介于企业所有者和下级员工之间,维持公司整体运营,既要迎合上级需求,又要维护下级稳定,在管理之余还要保障公司的利益。因此,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仅有利于建立威信还能得到领导的信任,这使他们更加重视企业经营状况,一旦经营出现问题,他们将会利用各种措施进行舞弊留住自身的职位。

3、会计信息不对称。在企业日常的运营中经常出现交易的一方行为与另一方所具备的信息是不符的,双方的信息不匹配也会对彼此为了验证获取信息带来高额成本这样是不划算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主要的影响表现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方面。

(二)财务会计报告产生的外在因素

1、政府援助地方企业。目前,地方政府特别重视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他们而言只要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事情他们就会做。并且想要上市的公司大多都缺乏流动资金所以很难争取上市资格,地方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因此地方政府就会利用当地资金成功筹集资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公司上市,而且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两全其美。

2、证券监管行为不规范。被公众所熟悉的监管机构无非就是税务局,法院,证监会等等。这些都是隶属于政府监管下的体制,这些监管部门有他们监管的通病,各监管部门职责不清互相交叉,导致重复劳动,不仅麻烦了相关监管人员而且也大量的浪费了企业的时间,效率大幅度下跌,并且成本过高,这些都使监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弱。独立性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是否可靠。按照规定来说应该是企业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的财务报表,得出报表是否可信的结论,从而反映企业的管理层是否能够胜任管理公司。但实际管理上,注册会计师的委托是由管理层发出的,由管理层决定审计机构聘用,费用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受到了管理层的制约,这一行为破坏了原有的三方关系,有时甚至会迫使注册会计师为了利益而听从管理层出具虚假报告,欺骗所有者。

(一)针对舞弊产生内在因素的防范措施

1、改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产权制度,才能加强监控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市场主体需要依靠完善的产权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交易活动。在此基础上所有者凭借财务报告追求资本最大化,在产权制度下才能使所有者和管理层形成良好的契约关系[3]。

2、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想要长久的治理下去,就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权利和责任,使他们明确内在关系,使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互相制约,达到权力抗衡,不能让任意一方轻举妄为。

3、建立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想要达到极佳状态就应该在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使公司时时刻刻在内部就有人监管,而非等到年末靠会计师事务所一次检查。这一结论是许多经营良好的企业得出的结论。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也是为了使公司的财务能够更清晰,保证无误。独立董事是一种新的理念,在当前董事会中所占比重不大,而会计信息披露违法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必须全力地加速审计委员会的建立。

(二)针对舞弊产生外在因素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体系。除了公司内部的监管和政府外部的监管外,还应该引入两种监管模式即媒体监督和市场参与者监管。这两种模式也是当前市场新型的模式,有效的利用他们有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办事效率,同时,健全整个监管体系有利于使公众参与进来,使企业信息真正的做到公开透明,使信息使用人因为有了这些监管模式而更加信赖企业出具的信息,做到全面监管。

2、完善证券市场监督制度。将股票的发行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使股票上市的资格条件更具体更科学,更加侧重于多变量控制研究,以此达到加剧一些股票操纵者的使用难度,不再利用手段控制大盘;同时,发行新股的条件也要作进一步的完善,将配股和增发的政策侧重点改为以净收益率为主;修改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条件。

3、加大违法惩罚力度。

第一,修改过宽的法律条文:将那些条文指向不明确的,处罚力度和处罚方式不明确的条款进行修缮。明确指出触犯条文的成本已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打消他们的违法心理。

第二,加强执法力度:制度的有效实施才能让他的制订达到应有的效果。法律应发挥它应有的威慑力,才可以降低舞弊现象的产生。对舞弊企业的严格要求,才可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者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警示想要舞弊的人不要再有舞弊的念头。

财务报表审计即为cpa中的法定业务,它是会计审计的关键,但是由于会计规范性偏差以及数据错误,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困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影响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在于财务报表缺乏规范性制度,科学性不强,其作用无法凸显。现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某些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投入,减少税费,就利用制度漏洞对财务报表中的会计行为开展不合规矩的应用,危害投资者的利益。对此,本文就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出现的会计舞弊行为做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完善制度体系,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世界各国被连接为了一个整体,作为财务保证的根本,会计行为一直是重点的监督项目。然而,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错误时有发生,会计舞弊行为愈加严重,在影响企业信用的同时,还不利于市场的协调发展,导致经济无法正常运转。

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大因素。其一,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程序不规范,在实际性会计工作中缺乏良好道德,基本上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用的审计方式也不够科学,与实际不相符,粗放型审计占主导,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也不高,有关企业经济的各项行为、关联性交易无法及时解决,舞弊行为严重;其二,企业资金较少,可是在审计中所要花费的资金却较多,两者的矛盾现象使得一些小企业不得不放弃部分报表的审计,隐蔽性的舞弊行为也就难以被发现。另外,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提高精准性,有时候就需要扩大审计的范围、增加审计的时间,也同样加大了成本投入。

会计舞弊行为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甚至会造成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资金的浪费。例如,我国蓝田股份公司,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非合法的手段,借助虚增投入的方法来增加收入,使得账面现金流有假,最终被查出问题后遭到了查封,涉事的董事长也被警方拘留起来,结束了职业生涯。具体而言,有关财务报表审计会计舞弊行为的危害如下:

首先,账目数据错乱。会计是有关企业财务收支的精准计算与报告,报表审计错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数据失真,无法为企业经营提供正确的数据。其次,影响企业的决策。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机构,企业的很多行为都是依靠会计数据为基础做出的决策。但是一经发生舞弊行为,企业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无法结合市场的运行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提出科学的规划。

最后,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也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方式属于开放市场,舞弊现象严重会损害开放性与高效性,导致信息的获取与对称性,阻碍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能够直观清晰的认识到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出现对财务报表审计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想要降低会计舞弊行为造成的严重危害,就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市场规律和科学的机制制定科学的办法,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1 实现政府介入

舞弊揭示机制是建立在政府介入的前提下的,政府介入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同时也体现了其主导作用。而在政府介入的过程中,政府行为要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对自身的责任及任务有清晰的认识。坚持依法治国,对于舞弊现象做到即时发现,即时通报,即时处理。

其次,要本着公正、公正、透明、负责的态度介入到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去,这样一来能够在给企业的工作人员一定的压力的基础上,有效的防止和规避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再者,现有的会计、审计准则在某些层面存有一定缺陷,从而对审计工作结果的真实,客观性造成了一定影响。鉴于此,要完善现有的审计准则,审计结果反馈后要对问题整过程进行跟踪,对于整改不到位或者是无整改效果的,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管控力度对舞弊现象进行遏制。

3.2 健全完善会计舞弊揭示体系

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以及规范的原则是会计舞弊行为能够遏制的根本和遵循的准则,基于现实情况,企业会计必须制定科学的机制,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完善现有的工作评价制度,规范相关制度内容,用会计工作的科学办法规范约束管理内容;第二,建立会计舞弊组织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针对审计报表中的错误内容对舞弊方案实施管理,突出组织机构中人力的优势作用;第三,及时做好总结和分析工作,结合市场运行规律认识会计舞弊行为存在的不足,对发展中的规律做出有效的揭示,并不断的提出和完善相应的方案,推行切实标准设定体系,将舞弊揭示工作整理为有效的运行机制。

3.3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财务报表的内容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反映,通过对报表中资金流向数据进行分,可以了解在该时间内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报表中不同项目背后体现的经济含义不一样。比如,企业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平均准备金水平来反映的。而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则是体现在财产准备金率,所以在建立有效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中,建立健全相关的风险评估体系,使得企业的审计人员能够切实的掌握自身的经济状况,最大限度上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风险预警,能够有效的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促进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顺利进行。

3.4 加强监管力度

严格的监管,科学的监督是预防会计舞弊行为的有效对策,也是规范企业运营的方法。针对现阶段的问题,企业财务报表要及时更新,监管部门要独立设置监督机构,对监督控制人员开展集中培训,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在确保舞弊机制顺利运行的同时避免危害行为的发生。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财务报表审计中会计舞弊行为的出现,企业必须对报表的正确性做出确认,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建立舞弊揭示机制,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与此同时,企业要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推动经营方式的科学建立,探究运行的有效规律,从多个方法实施监管,减少舞弊行为的出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财务报表的审计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会计舞弊的现象使得财务报表的审计出现失真的现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周此,为了确保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会计舞弊揭露机制避免在审计的过程中会计出现违法操作的行为,确保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一) 审计程序存在缺陷

就目前来看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程序存在着缺陷形成了“ 上有政策,t有对策” 的格局在大部分会计舞弊的行为当中多采取虚构的经济行为措助关联交易的方式,串通舞弊会计审计人员依靠现有的审计方式很难能够发现舞弊行为,使得舞弊揭露存在一定的困难。

( 二) 审计成本较高

( 一) 实现政府介入

( 二) 建立健全会计揭露体系

( 三)梳理利益双方的关系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当中, 由于企业自身的审计委托关系较为复杂而这部分复杂的关系通常会对审计的程序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审计过程存在繁琐的现象甚至在审计的过程中会出现无源头可循的现象。因此在会计舞弊揭露机制建立的过程当中需要梳理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委托与代理双方的关系,建立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机制把企业的竞争转化成为领导的任命中,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使得自身利益诉求相一致的双方能够借助合并的方式增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从而使得市场活跃起来并利用市场经营在c p a 专业的人才体制当中加入替换机制。此外还需要明确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责任使得会计部门能够按照实施进行核算舫止其对企业经营者的相关决策进行干涉。

( 四)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当中, 主要就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要想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规避风险的前提条件之下尽可能的降低企业运行中的损失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当中,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其中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由于社会中的行业众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所进行的经营活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使得风险评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风险评估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价值取向以及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而这部分风险因素都能够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企业本身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特点会展示在财务报表周期性的资金流向上,同时企业在运营中所采取的价值取向是激进的方式还是保守的方式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平均准备金水平方面都能够得到清晰的表明而企业自身所能够承受风险能力的大小池能够在财务报表的财产准备金率上得到明确的结果,因此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够把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清晰的展现出来而在这一基础之上构建风险评估体系能够有效的对企业自身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监控, 从而最大限度上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风险预警,防止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五)强化内部监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财务工作愈加的重要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会计舞弊揭露机制通过政府的介入完善会计揭露体系以及强化内部监督等多项措施确保会计舞弊揭露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企业诚信经营从而维护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实现。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四

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要求其馆员具有较高的分析、管理、开发信息的能力。因此。馆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新型文献信息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应该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组织、加工、以及信息教育,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能自觉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信息资源发展的动向,发现和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综上所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应采取有效对策,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积极做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工作,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换言之,高校图书馆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运行体制,不断增强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投入,并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图书馆业才能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国际环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三:

篇四:

摘要:随着互联网网络的不断发展,经济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热度不断增加,企业也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本文回顾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是聚集在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上,研究方式多使用实证方式。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数字化转型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概括,有利于推动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研究。

引言。

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大智移云互联、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以及应用,企业不断应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来为企业生产经营赋能,试图以数字技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各种数字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学术上也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动因、过程以及经济后果做出实证或理论研究,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供理论支撑。宏观上,不断有学术理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的理论构架,微观上,企业不断进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措施,推动企业转型,适应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在企业的不断应用,推动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保证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更有效地设计企业商业活动的过程,从而帮助企业创造和获取更多价值。nambisan()认为,数字化转型成功公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数字组件、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王核成等()建立的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包括5个关键过程域(战略与组织、基础设施、业务流程与管理数字化、综合集成、数字化绩效)、19个一级指标与63个二级指标,科学和系统地反映了企业数字化的总体水平和具体问题。陈剑等()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重塑企业价值增长模式。肖静华()认为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升级业务,使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对于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区域范围,史宇鹏等()发现,我国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较多,农业企业则较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化转型企业少于东部地区。王永贵等()从数字化资源投入和组织适应性两个维度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类型进行了新的划分,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划分为变革依赖型、生态导向型、业务主导型和技术主导型四种战略类型。

(一)外部动因。

()发现,数字和移动技术的更新迭代,加大了企业进行战略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目前,全球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给不同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进行转型来适应行业趋势,对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说,赵西三()发现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突破当前发展瓶颈并且让企业能够在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正在推动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朱秀梅等()通过对数字化转型的文献归纳,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前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如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战略、资源或能力、企业特征、管理特征、组织学习)以及外部因素(如用户需求等)。

(二)内部动因。

聂高辉等()发现,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驱动着企业的转型升级。赵玉林等()发现,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制造业企业的改造和升级,直接途径则是产业融合关系。曾繁华等()则发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所以能被创新所推动的本质是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最终会使得整个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李嵩()发现,企业可以从产品、客户以及价值等方面出发,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并通过数字技术为企业转型赋能。吴英豪()发现,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提升各环节的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精简公司业务流程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发现,数字化转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驱动。曾德麟等()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以及数字化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杨金玉等()发现,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溢出效应,影响了供应商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水平,客户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供应商响应客户创新需求和供应商数字化转型和知识溢出和创新溢出影响供应商的创新水平。如今,固定的、规模化的供给很难再满足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碎片化的需求,供需两端之间矛盾日益增大。将业务数据化之后再实现数据业务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解然后重组,搭建-一个能够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并且快速给出解决方案的系统,重建企业价值链闭环成为目前企业解决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安筱鹏,)。

性、支撑性设施,为外贸企业发展新一代数字化提供广阔空间;最后,应当注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的协同联动,强化区域间数字化合作,利用数字化提升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交易效率,优化区域间分工结构。

的履行有正向促进作用,企业数字化对股东、员工和社区等责任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强化内部信息披露和规范盈余管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赵宸宇()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总体创新和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的服务意识,推动企业注重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外部声誉,最后,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其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张吉昌等()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适应能力。林琳等()以酷特智能和海尔为研究案例,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与企业边界四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更有效率,商业模式朝着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改变,生产方式由大规模生产逐渐转向大规模定制,价值网络中个相关方彼此信息共享、协作生产,企业实际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朱秀梅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发现,数字化转型的结果主要包括企业层面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企业绩效,生态系统层面的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社会层面的数字红利、数字创业、数字环境、数字社会等。

总结与展望。

的企业,应当区分对待,进行差异化的数字化转型策略,以自身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规划转型路线,充分调研,降低数字化转型失败的风险。

篇五:

数字化转型:?献述评与研究展望李载驰。

吕铁发表于《学习与探索》12期摘要本?围绕数字化转型主题进??献综述发现,学者们对数字化转型概念内涵的认识还存在较多分歧,相对来说,对数字化冲击??的研究则更加清晰和全?。数字化转型影响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具体包括消费市场、社会?活、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要素和企业价值创造等。?对于数字化转型阻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微观层?,多是管理学领域的学者进?单个或多个企业的案例研究,着眼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资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丰富。未来可以从中?企业选择、引?和融合数字技术的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需求、个性化需求如何满?,以及转型扶持政策等??进?研究。此外,还可以从国家和区域层?探讨中国情境下数字化转型体系的构建和治理,从制度和体制视?研究中国数字化转型演进历程的独特性。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冲击;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基?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登峰战略”产业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1引?数字化时代下,先进的数字技术驱动社会和产业迅速发展,数字化冲击在改变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对实体经济产?了巨?影响,颠覆了许多企业往?的?存状态。未来?段时期,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普遍?临的重?挑战。在过去?年?,鉴于伴随数字化转型的各种问题不断涌现,数字化转型的学术关注也?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涉及数字化转型的?献数量显著增加,已成为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前的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增强我们对数字化问题的理解,但理论视?和研究情境等的差异使学者们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前因后果等?般性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致。要全?理解把握数字化转型,有逻辑、成体系地对现有?献进?梳理和归纳依然不可或缺。基于此,本?围绕数字化转型主题构建综述框架,将数字化转型问题总结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怕什么”,厘清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冲击为何会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哪些,旨在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献,帮助学者们更加系统、全?地理解数字化转型问题,并据此明确未来的研究?向。

篇六:

目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821人工智能的概述及发展。

932对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应用的展望。

11422提升会计数据处理的整体准确度。

12423防控企业运营风险。

12431会计行业传统岗位需求减少。

12432会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在疾速发展的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往财会领域的方面深入。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人工智能其实已经越来越进入到了会计领域并产生着较为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有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也是会给传统会计管理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主要利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索国内外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上的应用现状和对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未来展望三个层次,根据分析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会计行业是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并应该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的结论。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会计行业;

影响;

应对策略。

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age,artificialintedevelopmentof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hasactuallyentehesametime,thereisanunavoidableproblemthatintheera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twillalsobringcertainimpactandchallengetothetraditionalaccountingmanagement.

intelligence。

accountingprofession。

;influence。

copingstrategies1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迅速。在3月,阿尔法围棋项目(alphago)迎战世界围棋冠军、职业棋手李世石。最终以总分4:1获胜的消息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激烈讨论。很明显,如果人工智能对解决围棋以外的事情没有帮助,那么它对我们的帮助也不会很大。但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似乎能够处理未来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据报道,麻省理工学院和麦肯锡都提到,近45%的工作将在大约一二十年后被机器取代。因此,不可避免的是,由于这份报告,也导致财税界人士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等财务领域工作的讨论中。

来论述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发展策略和我们对未来会计行业的展望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工智能是在未来新科学技术的发展项目,它由此将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当然,现代会计行业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的关系,因而在现代人工智能的时代下将会对会计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1]。

1.1.1研究背景。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使人担忧且质疑的。大多数人可能认为人工智能是相对较久的事情,因而人类对待人工智能总是持怀疑态度。但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现在的关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产品触及到我们生产生活。近年来,无人贩卖机、无人汽车、智能清扫车等名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实际上正在逐步成为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国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迅速发展。

5月,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开始逐步推出财务方面的人工智能用来代替会计师和审计师做一些重复简单繁琐的基础工作,解决企业的数据统计整理业务。在此之后,中化国际和商业银行也渐渐引入了财务人工智能,并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即全球各个国家的会计主体的财务行业业务位置有共享服务中心会计和报告,然后最终完成数字转换工作的一个业务流程。

很显然,许多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部门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填写会计凭证、编制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可以自动生成的工作项目。因此,许多财务工作者开始担忧他们的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代替。从机器人可以持续不间断工作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成本会低于会计行业财务人员的成本,而且对数据的统计整理方面会更加精准。因此,使用财务人工智能所犯的错误很少与人类犯的错误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人工智能的工作已经成为未来工作生活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趋势。而在这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下,会计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危机[2]。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98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了一份报告《人工智能与专家系。

统介绍》,这也就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财务会计领域。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财会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实现开发相应的技术结合着专家系统从而解决和应对高级复杂的财务决策工作。

以人工智能进入会计行业、税务以及审计领域为初步阶段的“ai+会计”运动,开启了会计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技术的新起点。会计和会计基础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财务会计相结合,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全面的会计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数据。因此,人工智能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多样化、多层次且全方位的变化。

理论意义:增强现代企业财务人员职能应用的理论知识储备。通过阅读大量全球相关数据,了解国内外在会计行业上的应用现状,分析总结,吸收国内外关于财务和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加强对人工智能在财务和会计领域应用的了解。

现实意义:促进人工智能在财会方面的应用,改变原来的传统的财会实务工作方法,促进财务会计工作效率,推动有关更加全方位掌握所有财务信息,切实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可帮助企业作出决策。

1.2文献综述。

与日俱增的科学技术上的变化已经逐渐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其实正在孕育着人工技能的行业危机[3]。

基于对剑桥大学的数据系统的剖析,bbc在对多种行业在将来的可能被淘汰概率的专题报道分析中表示,会计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何去何从成为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的最火爆的信息,业界对此大量渲染,引起会计界的担忧。

1.2.1国内人工智能现状。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仍处于在初级成长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将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科技技术趋势,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例如,为了推动人工智能的机器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信部和其他部门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计划》。

完成商业化进程。首先是像人一样做生意,二是要有相当水平的计算能力,可以简单判断;三是掌握更深入和完善的学习功能、逻辑思维功能和分析功能。

作为金蝶中国的副总裁,同时兼任eas事业部的总经理赵燕西表示,由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就必须走“数字技术+管理再造”之路。张庆龙在《财务转型始于共享服务》中指出,会计实务转型的本质是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管业务的分离。推动会计人员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使他们更加重视具有更大价值的工作,如决策支持、资产评估、财务共享和税务筹划等业务。

同年7月,在我国自主研发的“芸豆会计”正式启动试点。这是一款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会计软件,不同于传统的会计模型,具有更加智能化的作用。其中,采用it技术开发的智能会计模式,使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更加规范。利用了ocr技术和纠错机制,见证了财务会计工作由人工向人工智能的快速转变。

1.2.2国外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影响现状。

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词。198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撰写的《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导论》报告,正式将人工智能引入财会发展管理领域。在此之后,西方的财务会计行业便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在会计与财务及其监管中的可行性,并研究开发了大量的工具用来处理相对于高级复杂的财务以及决策方面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相应系统,通过类比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得财务和经营决策变得更加智能化,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完成以及向人工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

,罗马尼亚会计师丹尼尔声称,现代智能方法可以改善会计。它不仅能够简化财务工作的步骤,而且在某些过程中完全取代会计人员[4]。因此,智能会计系统应该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宣传,公司也必须根据这种环境设计新的模式。在3月,《华尔街见闻》报道,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touchetohmatsu)宣布与科技公司kirasystems合作。会计人员可以把他们的才能用在能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才能的地方,比如研究计算机数据和规划商业目标,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处理大量的合同和计算数字。

解决方案。其实,人工智能能做的主要工作是那些低要求、高重复的工作,比如检查和收集。将我们的财务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扩展到会计以外的其他领域[5]。

6月初,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不间断地推出了会计人工智能,并提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的实现分为流程分析、机器人匹配、供应商选择与签约、实施等内容”[6]。6月底,“四大”中最后一家即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也明确提供人工智能流程自动化的公司,并宣布将沃森认知计算技术用于会计和审计认知技术。毕马威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以财务方面的人工智能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在财会应用中所产生的影响挑战及相应对策进行探究。

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次选题的背景和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述与其发展过程,简洁地阐述财务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对于会计行业的展望。

第四章,介绍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五章,阐述会计行业应对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的对策及方法。

第六章,对人工智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

1.3.2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本文通过查阅、参考收集关于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发展联系的资料,整理并归纳国内外的学术网站的内容,进而进行分析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比分析法:通过人工智能和人类在财务应用中的区别浅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在会计行业的产生的影响,最终总结出会计行业应对人工智能的策略。

案例分析法:本文主要通过财务方面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实例来表述人工智能在财务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及产生的良好效果。

2财务人工智能概述与发展。

2.1人工智能的概述及发展。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科学技术,也是一门研究使用计算机如何来模拟人类思维的学科。它来自于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可以说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模拟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的模型,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简单重复性高的工作。

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都是具备高技术性和高专业性的项目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理解、数据推理与计算编程等各种方面。

人工智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萌芽、诞生、发展、集成。被称为人工智能的萌芽阶段是在1956年以前,概率论和计算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人工智能的形式化规则奠定了基础。人工智能的诞生阶段是从1956年到1961年。1956年,麦卡锡、明斯基等人召集了达特茅斯大学的会议,他们把各种科学领域的计算机青年专家聚集在一起。互相沟通交流关于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的经验后,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即人工智能,这也是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被提出。而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是从1961年到1987年[7]。在此期间,人工智能在人脑识别、专家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及其广泛的应用,并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专家系统在时代的轨道上卖出了巨大的一步,向国际宣布可以辅助专家或其他专业技术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人工智能的集成阶段是从1988年以来,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发展迅速,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大量问题和不足之处将收集反馈给专家,使专家持续改进项目,最终该系统实现了多种功能和各种各样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2财务人工智能概述及其应用领域。

财务人工智能是财务管理的理论模型,然后应用高匹配数据一般信息或现有的数据信息基础与研究大学的经济学和商业硕士分析,然后最快的速度得到公司的业务报告,商业策略建议的形成。人工智能可以专注于模仿人类金融业务和判断,同时在预测收入费用、控制和管理重大风险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财务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模式识别与资源规划在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分为五个部分:配置、智能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它转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会计行业作为一个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影响深远的行业,其提出和应用加强了会计管理模式的改革的意见促进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影响[8]。

3.1我国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新技术和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科学技术。其目标是生产一种能够对类似人类思维的模式做出反应的机器,比如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音乐识别等功能的技术系统。

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是会计行业主要触及的三种类型企业。

3月,德勤联手kirasystems共同推出了“德勤机器人”。通过智能浏览阅读技术构成一个文本,进而从大量的文档信息中快速提取重点要素,工作效率也同时被大大提高[9]。同年5月,普华永道等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也开始不断推出了财务人工智能。自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高效的人工智能处理方案后,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均开始引进人工智能进行实验。

中化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央企业,它吸取普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引进了普华永道机器人用来实现企业财务流程的自动化,特别将财务人员解脱了在银行对账、进出口项目余额提醒、增值税核销等大量枯燥重复的工作的约束[11]。商业银行也在与毕马威(kpmg)合作中,引进人工智能对进出口贸易和公司融资以及商品交易业务流程均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处理[12]。

主体对于各种不同业务的需求,从而帮助自己的企业完成财务方面的各种系统业务流程工作。

其实,审计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之一,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审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较少,因为审计行业需要审计人员自己填写大量的工作底稿,测算变化性大的数据以及数据的差异,所以这些数据的统计整理录入仍然依赖审计人员自己的手工。财务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模拟基本的互联网操作和会计业务基本流程,从而取代人工去处理一些高重复、低技术的会计工作。

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会逐步的优化财务人工智能,进而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从而可以实现大众化。在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也将会给会计行业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

3.2对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应用的展望。

在会计行业中,会计信息讲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严谨性和及时性。由于会计行业的程序复杂且工作量大,因此处理企业的数据信息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大量的工作任务进而导致会计人员经常加班。目前,会计行业的编制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的生成等基础工作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但这些也仅仅是基础工作,还不能满足会计行业的多样性、多元化和全面性的诸多要求。

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企业各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就能够有效的降低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在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会计分支机构中,会计职能已经逐步从传统的记账工作转变为为公司决策的管理工作[10]。所以,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为决策提供相应的准确信息。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和分析将会难以获得较为重要的数据,所以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充分的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来获得会计核算和数据的分析,从而解决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企业决策[14]。

4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疾速发展,并且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中,给各行各业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行业,通过使用智能处理系统对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会计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4.1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的融合。

首先,会计行业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与会计行业的融合,不仅提高了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够防范和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财务信息的造假情况。

其次,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发展,首要原因是由于第三方业务的疾速发展,并且互联网在线交易的规模逐步上升。根据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以及数据统计来看,我国从开始就进入了增长阶段。以前只有三万亿元,目前已经逐渐增长到二十四万亿元。可想而知,中国的互联网业务正在逐步拓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在线交易[15]。

在大多数会计人员看来,“会计”是指对收入和费用编制报表和纳税申报单进行会计核算。认为内外部的风险控制和为企业的高级管理工作者提供专业判断等预防风险的举措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面对大量的企业会计基础数据,财务人员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试算平衡。财务人员通过会计系统的固定模板,将收集到的数据筛选、统计以及整理最终将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上级领导。但是,在新经济体制的变革背景下,重复性高并且技术含量低的会计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企业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将面临着会计行业的变革。

4.2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积极影响。

4.2.1优化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和速度。

在传统的会计管理系统中,由于财务人员的精力和能力有限所以使得处理海量的会计数据信息比较困难。也就会导致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处理缺乏时效性,同样得,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程度也会相对较低。因为会计数据信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焦点,也是企业作出最终决策的科学依据。因此,拥有处理会计信息的高效率和优速度对于评判一个企业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就可以完成对会计信息的高效处理,从而弥补会计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人工智能的可以实现同时段的大量处理分析企业的数据信息,在此之后,企业的财务人员只需要登录企业的会计系统进入软件就可以随时处理。会计工作的重点将从会计数据信息的录入整理统计等工作业务转移到会计信息筛选和审计领域的其他高技术的重点方面。

4.2.2提升会计数据处理的整体准确度。

在传统的会计管理系统中,因为会计数据信息的筛选和录入需要财务人员手工完成,所以必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人工失误。同时,当由于失误导致的最终结果出现偏差时,会计人员只能反复的核对,直到找出错误的来源为止,这无疑消耗了许久不必要的时间,也增加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16]。人工智能在财务数据计算统计方面的应用可以用来避免和减少或多或少的人为造成的失误。人工智能系统如果记账完成后发现之前的会计信息记录已出现错误,会及时发出提示,帮助企业财务人员及时检查错误并改正。可见,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可以提高会计数据信息处理的全面准确性。

4.2.3防控企业运营风险。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多数企业会计都意识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机并对此风险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但也有一些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这主要是由于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分析数据得能力和作出精准正确判断的能力。但是,人工智能可以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进而为企业的运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则可以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风险事项。

4.3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消极影响。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五

张琦。

[1]。

()在《“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文中认为1985年9月2日至7日的^v^巴山轮会议^v^,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4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仍以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为主,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再次传入中国,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仍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1984年10月^v^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v^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直接背景是1984年底到198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此外,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论也构成了^v^巴山轮会议^v^召开的知识背景。参加会议的外方专家,围绕^v^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v^及^v^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v^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他们对中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及宏观调控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开始悄然转换,从传统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逐步转向现代宏观经济学。贯穿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关于^v^保增长^v^与^v^反通胀^v^的争论,实质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关于^v^高速度^v^和^v^按比例^v^之争新的表现形式。

钟祥财。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由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和运行体制构成。在实践中,改革开放的最初启动是搞活经济,在分配上拉开距离,随后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工厂企业经营管理上实施改革,最后才在经济体制上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在理论逻辑上,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是民营经济的兴起,无论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还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并行,作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期步骤和条件准备,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政策到制度、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v^人的创新智慧。

刘上琼。

[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到了近代。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能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v^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与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是由党的领袖、官员、知识分子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作为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他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v^所面对的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探讨围绕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v^知识分子和学者通过聚焦时代需求形成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v^领袖和官员对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观点的采纳、提炼和升华,制定出对待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相关政策,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全文分成六部分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来源等问题。第一章由三节内容构成,主要探讨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来的^v^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由此提出比较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理论,进而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革命道路。第二章分成三节,首先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v^领导学术界如何围绕调整、限制、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继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v^领导学术界如何在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基础上,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章分成三节,主要探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v^领导学术界如何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建设两个领域,破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左”倾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引入资本主义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引领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第四章也分为三节,根据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v^领导学术界分别对微观层面上如何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如何解决因资本主义因素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问题,以及批判西方右翼势力提出的“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引领和指导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分别从理论上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萧冬连。

[6]。

()在《过程与结局:1986年“价、税、财”改革方案研究》文中认为1986年年初,经济学界围绕改革路径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存在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以价格改革为重点的整体配套推进的思路,一种是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局部试验的思路。3月中旬,^v^中央提出价格、税收、财政配套改革的设想。经过研究讨论,初步拟定^v^价、税、财联动^v^的改革方案,准备次年在钢铁行业试点推行,此方案也得到了^v^的赞成。然而,这个方案遇到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的问题,中央高层对改革方案也难以达成共识,担心风险不可控。同时,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也对这个方案提出批评。于是,11月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搁置了这一改革方案,^v^也同意了中财小组的意见。经济增速的下滑使得中央对改革越来越谨慎,当时决策者希望在一个紧的环境下推进改革,证明是行不通的。

李瀚林。

[7]。

()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已由建国初期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转变为人均gdp近万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1952年至,中国gdp从亿元大幅跃升至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万元,实际增长70倍;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增加到的183352亿元,年均增长,增长了近3000倍;据imf测算,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近30%的增量。70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70年的伟大历程,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7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70年后再出发,要总结好、展示好、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绩,同时更要看到危机。古代中国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经济规模上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近代中国由于实验性技术创新的特点,加之落后的经济和腐朽的制度致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奋起直追,以年均的gdp增速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年来中国gdp增速开始明显下滑,中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由注重增速转向注重增长质量,经济增速的下滑不禁使我们发问,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之路在何方?本文在选题背景之中国经济增长历程中引出了主题,实现高质量的增长路径在何方?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散见于着作中,主要探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详细推导了马克思的简单生产理论、扩大再生产理论和一般再生产理论的数学过程,通过分析得出存在固定资本投资的经济体中,放任自由竞争经济的均衡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而有宏观部门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却可以通过合理宏观调控实现稳定均衡,当然这种调控不是随意的,应由宏观部门来进行。继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之后,较系统的研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要增长理论,分析其均衡增长路径。首先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概括五位古典经济学家有没有发现新的变量,或者就新的变量给予不同的解释,或是创立了新的不同的生产函数;随后推导哈罗德模型,索洛模型,罗默模型和熊彼特模型的数学过程,分析其均衡增长路径,并判断增长路径是否稳定。研究发现哈罗德模型强调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认识到投资的副作用;索洛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但是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的;罗默模型和熊彼特模型将技术进步(创新)内生化,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创新引发的技术进步,不同的是罗默模型强调的是创新出全新的产品(技术),而熊彼特模型突出的是创造性地破坏一种现有产品(技术)并用新的产品(技术)替代现有产品(技术)。研究西方增长理论之后,结合中国经济增长事实对比分析四种形式经济增长路径:投资型增长路径、劳动投入型增长路径、终端产品(gfp)消费推动型增长路径和创新驱动型增长路径;并就增长路径和中国增长阶段进行阐释;得出结论,中国的未来之路在于创新。随后界定创新的内涵,将创新区分为基础性创新和常规化创新,并就人口与创新、人力资本(企业家)与创新、制度(市场化程度)与创新的关系进行理论阐释;继而从市场规模和后发优势以及自主创新三方面分析中国的创新路径,并就中国的创新路径进行理论思考。实证方面,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创新、制度变迁(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以及劳动力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经济增长,通过面板门槛估计分析得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呈现近似倒“u”型的门槛效应。本文通过系统地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未来增长路径在于创新,创新路径是必然选择且任重道远。一是增强创新意愿:制度建设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二是提高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提升创新绩效。三是重“基础”强“常规”:加大基础性创新投入;激励常规化创新。70年后再出发,强烈的创新意愿,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创新方式是为未来中国持续增长的创新路径。

曾永良。

[8]。

()在《企业资本配置信息与经济增长质量预测——基于会计信息经济晴雨表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确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比较流行的是需求侧分析,即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分析总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仅仅从需求的角度对经济形势进行短期的静态分析,难以为我国经济出现的结构性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经济下行风险上升的情况下,许多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经济形势不应该从需求方面分析,而更应从供给侧的基本因素去分析,寻求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原因和应对办法,从供给侧层面看经济增长。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针对“怎么样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流方案认为应该立足于西方经济学新古典模型中支撑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供给(吴敬琏,),即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要素驱动及其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调控目标,在明确经济增长预测目标的同时,把稳定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降低金融风险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如何从供给侧的角度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全面的判断和预测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统计,另一个是会计。正如从量子的角度解释量子通信如何改变通信方式并对信息革命产生决定性影响一样,会计就是从最微观层面影响和反映整个宏观经济(刘尚希,)。会计信息作为经济环境中重要的公共信息,对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及时客观地反映,其决策有用功能逐步得到拓展,其中预测经济前景是其拓展职能之一。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会计信息的角度提出分析认识预测宏观经济的全新视角(kotharietal.,;shivakumar,;konchitchki&patatoukas,a;b;arif&lee,;shivakumar&urcan,;rouxelin,etal.,;balletal.,;方军雄等,;罗宏等,;罗宏等,;肖志超、胡国强,等;孙坚强等,;)。随着会计和宏观经济研究的逐步趋同,有必要建立清晰的渠道,会计信息通过这些渠道映射到总体的宏观经济。由于整个宏观经济是由众多企业细胞和企业行为结合而成,经济产出(gdp、社会投融资、进出口、社会消费、物价水平等)是企业产出的加总(姜国华、饶品贵,),同时从微观要素投入的角度来看,资本(狭义)、劳动、技术是决定产出的几个重要因素,其配置情况直接体现经济主体资产质量及盈利质量的高低,进而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可见,微观企业要素资本(广义)的配置情况通过会计信息的反映,可以为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参照新古典模型中三大供给要素结构,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四个方面出发,其中实物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和金融资本(金融资产)对应于资本(狭义)要素、研发资本(研发支出)对应于技术要素、人力资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应付职工薪酬)对应于劳动力要素,着重探讨基于企业汇总的反映企业资本配置状况的会计信息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预测能力及其实现方式,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导论部分主要是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背景,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贡献。第二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资本配置、汇总资本配置信息、经济增长质量、宏观经济预测等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界定,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及宏观经济预测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在对会计信息宏微观决策有用性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第三章,汇总企业资本配置信息宏观预测价值的理论分析。本章介绍本文研究的制度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汇总企业资本配置信息预测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动因及其实现方式进行阐释。第四章,汇总实物资本配置信息与经济增长质量预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去产能”和“去库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产能形成的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企业固定资产和存货这两项实物资本配置信息直接反映了经济主体的产能和产品库存状况,并与支出法下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资本形成部分(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密切相关,从而可能为未来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提供增量信息。本章着重探讨企业汇总的实物资本配置信息(固定资产和存货)是否传递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信号,以及实物资本配置信息实现宏观预测价值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汇总实物资本配置指标,尤其是汇总存货配置指标,包含了未来经济波动(包括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信息,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具有负向的预测能力;(2)这种效应对基于国有企业、行业竞争度较高的企业以及高市场分割地区的企业进行汇总的实物资本配置指标更显着;(3)从微观到宏观的路径分析显示,汇总实物资本配置的增加预示着经济主体未来盈利能力下降、行业景气程度降低及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这些结果表明实体企业实物资本配置信息具有宏观预测价值,能直观地反映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状况。第五章,汇总金融资本配置信息与经济增长质量预测。与实物资本相对的是金融资本,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盈利能力的下降,资本的供给侧“脱实向虚”的问题逐渐凸显。在企业资产负债中,金融工具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对企业乃至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终表现为经济金融化(刘尚希,)。理论上讲,金融化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促进效应”,即金融化有助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尤其在企业盈利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获取投资收益可以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支持该假说的有“流动性效应”和“蓄水池效应”。另一种则是“挤出效应”或“替代效应”,即企业投资泛金融部门(金融、房地产业等)会减少其用于固定资产和研发投资等正常经营性资产投资的资金,从而造成对实体经济的“攫取”。这一观点得到了近期大量微观层面研究金融资本配置经济后果文献的支持。这种效应会导致经济增长结构呈现“去工业化”态势,大量包括人力资本和资金在内的生产要素从实体产业转移到泛金融部门,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心化及生产效率的降低。基于此,本章探讨汇总金融资本配置信息与未来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企业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基于企业汇总的金融资本配置指标传递了未来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效率降低的信号,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能力;(2)分组检验发现,基于国有企业、第二产业、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地区企业汇总的金融资本配置指标与未来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显着;在经济上行期,汇总金融资本配置指标与未来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显着,说明企业金融资本配置信息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预测能力及预测方向,因不同情境下企业金融资本配置动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从微观到宏观的路径分析显示,汇总金融资本配置增加预示着实体经济未来主营业务利润率和生产效率下降、行业景气程度降低及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4)本章研究还发现,相比于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固定资产和存货)比值,金融资本与研发资本比值的高低更能反映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状况。说明金融资本配置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主要体现为对技术创新投资的替代,由此对经济增长质量等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第六章,汇总研发资本配置信息与经济增长质量预测。创新驱动效率提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实体企业创新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研发投资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率等提高未来经济增长质量。但制度缺陷和创新的吸收能力过低,可能导致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悖论”。从创新持续性角度看,已有文献对持续性创新的动因存在三种解释,如果“成功者更成功”和“学习效应”假说成立,创新持续性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体经济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强,最终体现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相反,如果支持“沉没成本”假说,研发支出(创新)持续性的提高可能不会带来研发产出的增加,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能不显着,如果创新投入不当,甚至还可能造成负面的经济后果。以汇总研发支出强度及汇总研发支出持续性作为研发资本配置状况的替代指标,本章探讨汇总研发资本配置信息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预测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基于微观企业汇总的研发支出强度及汇总研发支出持续性与未来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均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微观企业汇总研发资本配置信息能有效发挥经济增长质量的先行指示器作用。其中对于研发持续性的检验结果更支持“成功者更成功”和“学习效应”假说。第二,该预测作用对基于一般企业(vs.高科技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及知识产权保护较好地区的企业进行汇总的研发资本配置指标更显着。说明企业研发资本配置信息是否有助于预测未来经济增长质量,还有赖于一系列内外部条件能否保证企业研发投入发挥实际的经济效果。第三,汇总研发支出强度指标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的预测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优化经济增长结构、提升社会福利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而汇总研发支出持续性增强则预示着未来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改善。第七章,汇总人力资本配置信息与经济增长质量预测。稳就业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优先目标,考虑到充分就业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维度,本章直接考察汇总人力资本配置信息对未来就业增长的预测能力。以汇总劳动成本粘性作为反映人力资本配置状况的指标,本章借鉴管理会计领域对于成本粘性成因的分析,探讨汇总劳动成本粘性包含的三类有助于预测未来就业形势的信息。基于成本粘性的调整成本观、乐观预期观和代理成本观,研究发现汇总劳动成本粘性较高意味着经济主体更倾向于增加雇员或不解雇职工,从而未来就业率不会降低甚至在随后期间会有所增长,并且汇总劳动成本粘性对未来就业增长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基于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企业计算汇总劳动成本粘性时、以及在经济上行期、在劳动保护法实施后更显着。这些结果说明从稳就业的角度,汇总人力资本配置信息(劳动成本粘性)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预测作用。第八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建议。这是全文最后一章,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前沿性和创新之处在于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微观层面拓展到宏观层面,通过对反映企业资本配置状况的会计信息进行归类并汇总,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汇总企业资本配置信息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思想上,本文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运用会计学、宏观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遵循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范式,将汇总企业资本配置信息这一过程指标运用到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拓展了已往基于会计盈余这一结果指标预测经济增长数量指标的会计信息宏观经济决策有用功能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以及宏观经济预测的研究框架。第二,学术观点上,本文基于利润表观到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认为以微观企业资产负债表为主的反映企业资本配置状况的会计信息具有宏观决策有用性,即企业汇总的资本配置指标可以对供给侧层面出现的产能过剩、库存过高、资本的供给侧“脱实向虚”、就业波动及实体经济创新效果等进行及时地反映和识别,并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及发展形势做出判断和预测。如,(1)作为资本形成的构成,汇总实物资本配置信息(固定资产和存货)反映了经济主体产能和库存状况,对未来经济波动具有预测价值;(2)汇总金融资本配置信息可以反映实体经济金融化程度,从而有助于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结构及增长效率的变化;(3)如果实体经济(持续的)研发支出能发挥实质性的效果,那么汇总研发资本配置信息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效率,并表现出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福利的提升等),进而对未来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预测价值;(4)汇总劳动成本粘性可以反映实体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本配置状况,从而对未来就业增长或失业率具有预测价值。这些观点将宏观经济现象财务化,主张从会计的视角来观察宏观经济,彰显了“会计”与“经济”融通研究的独特效应。第三,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采用描述性统计、向量自回归(var)估计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及混合最小二乘回归法(pooledols)等对汇总企业资本配置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为会计信息的宏观决策价值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其中,对于资本配置状况的衡量,借鉴管理会计学中成本粘性的计算方法,利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反映资本配置状况的会计信息,计算研发支出持续性、劳动成本粘性等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汇总企业资本配置状况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基于汇总企业资本配置信息宏观经济预测价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了大量及时可靠的反映经济主体行为的会计信息,信息搜集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分析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有效促进了会计信息经济晴雨表功能的发挥。

毕小龙。

[10]。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研究——以社会思潮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稳步崛起和西方的相对衰弱导致21世纪的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v^》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思潮、21世纪初以《中国震撼》为代表的新权威主义思潮。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后更以空前的热情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对中西关系的看法虽然是中国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因此,基于社会思潮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中西观的核心问题、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演变特点,兼顾一般规律和时代特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分析工具,辅以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本文选择《^v^》《中国可以说不》《中国震撼》作为对应的三个时间段中主要社会思潮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三本书中的中西观及其引发的争议,还原由知识分子推动的中国社会思潮在这三个时间段中所反映的中西观全貌。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演绎法和归纳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对中西战略关系、中西发展现状、中西发展趋势的判断。中西观的形成过程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不同的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对中西关系现状和趋势进行认识的过程。中西力量对比与组合是自变量,中国民众的利益诉求是中介变量,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是因变量。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文明主导权的转移都会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演变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从弱国心态到强国心态、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因为无法全面掌握准确的信息或者无法正确解读掌握的信息,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中西观经常出现偏差。党和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中西观。

会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篇十六

一、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他的著作《会计理论》中认为,“理论”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对于会计来说,最为贴近的一个定义是:“理论是指某一研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由此,会计理论可以解释成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可以用来:一是作为评价会计实务的一般依据;二是指导和发展新的实务和程序。当然会计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当前的相关会计实务,以便更好的对他们进行理解。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莫斯特在他的著作《会计理论》中指出,理论是对描述或规定一系列现象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表达和说明,可以被视作有助于组织概念、解释现象以及预测行为的框架。会计理论是由对来自会计实务的原则和相关方法程序的系统表述所组成。

美国的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他主要是从会计生存的非常重要的角度来论述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理论通过为在会计中清晰地思维提供帮助来证实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会计理论的职责是对信念和惯例加以批评性分析,阐明了经验的重要性,并引导对会计工作的起点和结果的直接关注”。

美国会计学会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以民间团体组织的形式发表了对会计理论的定义的相关看法。美国会计学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引用了《韦氏新国际辞典》的定义,从确定范围、建立准则、指明实务改进内容、扩展范围这个方面来具体解释会计理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表了l号至6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进而系统的研究了相关会计概念,把“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看作是会计理论,这种体系可以引导出准则,并对财务报告作出规定。

二、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与国外相比,我国会计学者们对会计理论的定义的相关研究是比较迟的,大致是从8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个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的著名会计学者们提出对会计理论的不同看法与理解。本文主要列举了以下四位会计学者的观点。

我国会计学者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理论集中体现在会计学中,“会计学把人们对会计这一实践活动的认识,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中,他又进一步明确表述为“来自财务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又可指导会计实务的一套规范性的概念框架。”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彭在他的著作《会计纲要》中,指出会计理论的定义: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过程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的思维运动,所总结出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范畴、概念、观点的一个体系,它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实践,从而指导会计实践,促进会计的发展。

阎达五教授在他的《会计理论专题》这本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可以说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应当完整地、准确地回答如何认识会计工作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

会计学这徐兴恩同志则认为,会计理论,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于会计的一个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三、主要的会计流派。

在20世纪居于主导地位的三大会计学派有描述会计学派、规范会计学派和实证会计学派,下面就对这三大会计学派做一个介绍与梳理。

描述会计学派。该学派是学者采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发展起来的古典归纳法,通过对当时所存在的会计实务和惯例所进行的一些归纳,从而就形成了描述性的会计理论。他们认为,会计会因为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从而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与变化,那些已经经历了外部环境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和应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有它一定的必然和合理性。描述会计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桑德斯、哈特菲尔德和莫尔(sandershatfieldmoore,1938)的《论会计原则》、吉尔曼(gilman,1939)的《会中的利润概念》、利特尔顿(littleton,1953)的《会计理论结构》等。描述会计学派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他们所应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偏向于归纳法;二是坚持业主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三是在计量上,坚持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自于日常经营活动和独立当事人切身利益的相互作用。

规范会计学派。它主要盛行于20世纪70到80年代,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了许多新生的交易手段的产生使原先的理论基础不能支持而被淘汰。这时从会计学科少数几个最核心的基础概念出发,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讨论和界定,来逐步构建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从而指导实务的规范会计学派被会计界所推崇。规范会计学派主要运用演绎的研究方法研究会计。其主要标志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的51份《会计研究公报》、加拿大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与审研究委员会于1946年发布的《公告》第1号等都采用了规范会计学派的思想。

实证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是借鉴实证主义和实证经济学原理,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该学派宣称,其理论将能解释:为什么会计会这样?为什么会计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以及这些现象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什么效果?实证研究以有效市场假设作为基础。根据经济学等有关理论,设立各种有关影响会计事务因素的假设,然后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以证明这些假设的现实性。简单地讲,就是实证研究具体到会计领域,亦即把实证法用于会计研究。实证法是实证会计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即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种程序。

四、对会计理论的基本认识。

结合以上所述,通过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理解,我对会计理论的定义有了一个简单的自我认识,会计理论是为了满足各个方面利益集团对信息方面的需求,是由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概念和会计原则所组成的前后一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逻辑系统。它主要用在于可以作为评价和解释会计实务的一般依据,也可以用作指导和发展新的会计实务和程序。会计理论具有两重要的特点即模糊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功能即指导和预见。由此可见,会计理论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学者们对会计理论的一些见解只是对会计理论的一般属性和其客观规律进行了反映,但却忽视了对会计理论的特殊属性的认识,而西方学者们的定义主要是从认识会计理论的特殊性的角度出发的,重点阐述的是构成会计理论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严密的连贯的逻辑推理关系。西方国家更加注重于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西方的会计理论进行学习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理论,从而加快我国会计理论建设的步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