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生态教育论文范文(大全11篇)

生态教育论文范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6 18:27:28

相关推荐

生态教育论文范文(大全11篇)

生态教育论文范文800字

总结美食探索,记录下口味和心情的交织。选择重点和关键信息,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生态教育论文篇一

有学者将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

其中,专业的教育,重点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具体来讲,教育与实践辐射的对象涵盖三个层次,即同辈群体、中小学生、社会公众。

大学生同辈群体因相互之间地位的平等、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原有知识结构的积累等,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

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强,易于组织动员,但也要求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

社会公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多元,生态文明教育较难开展与实施,但也因此更加考验环保社团的实践性和持续性。

这些既是着力的重要平台,又充满着诸多挑战。

高校环保社团如能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行列,则能形成“滚雪球效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方向。

(一)集约性。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集体行动和集约效应。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校环保社团多是突出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乃至对外联合较少,以致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两年来,区域性和流域性环保组织联盟渐成气候,手挽手投身生态建设。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高校环保社团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应主动寻求与地区专业化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合作。

一方面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工作提升。

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联合呼吁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地区影响力,利于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专业性。

践活动中避重就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因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等往往难以使人信服。

事实上,高校环保社团可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性。

例如: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理工类专业,定期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加以指导。

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专业生态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便捷且体现主体性,但这对环保社团骨干收集、甄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

网络沟通的即时性也大大方便了高校环保社团从民间环保ngo那里得到专业的指导。

(三)社会性。

高校环保社团最终要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突显社会价值。

首先,社会性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上。

如在一些大型生态环保项目中,高校环保社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固有优势,在其中承担某一部分或环节的工作。

还可以建立青年与地方人大、政协代表的定期联系机制,递送社团所做的生态调研报告,找到合理的呼吁表达途径,同时为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争取支持。

其次,新媒体时代手机终端的普及应用,为高校环保社团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

社团自身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运营上下功夫,传播生态科普知识,准确解读环保热点,定期开展微直播、微话题等,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持续实践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能力。

因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者,高校环保社团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身教言传,持续开展生态环保实践行动,才能最终带动社团公众的自觉参与。

持续实践尤其应注意坚持两方面的行动。

首先,率先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分类处理垃圾、收旧利废、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减少塑料使用等。

其次,在持续实践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

高校环保社团十分重视借助地球日、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虽也能取得一定社会效应,但难免有些形式化,反而淡化了日常环保实践的感染力量。

而被认为无技术含量的清洁环境类项目其实是最好的日常生态环保宣传,只有持续坚持实践,才能于无声处动人。

三、高校环保社团的项目化运作。

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高校环保社团提供了努力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自身组织建设做起。

足会员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期待与兴趣,组织目标随负责人的换届呈现不稳定性,社团缺乏有效传承。

基于现状,尝试探索社团的项目化运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项目化运作“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而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运作,使社团的工作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环保实践,为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进一步开阔了思路。

(一)项目化运作丰富工作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然而,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工作内容却较局限,未能突破单一的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等工作形式,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究其原因,高校环保社团现有组织架构很难充分激发会员的创造力,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导致活动缺乏新意。

而围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主题,鼓励会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发特色项目,则能打开工作思路。

例如:围绕生态文明宣教开展绿色公益讲堂、组织青少年绿色环教、定期发起绿色微话题。

围绕践行低碳生活开展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出行。

围绕爱绿护绿开展绿植领养、倡导公益植树。

围绕清洁环境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推动政府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等。

单个项目因专门团队的负责能够推动进一步深化开展,而对于整个社团则因实施项目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项目化运作保障社团传承。

高校环保社团的传承容易受负责人个人特质的影响,新任负责人尚未很好地领会社团的宗旨与特色,就急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坚持的品牌。

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社团注重了组织机构的传承,而非内在精神与品牌特色的传承。

项目化运作能有效避免这种“因人而异带来的社团断层发展问题。

高校环保社团在探索项目化发展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可为领域,主动寻求专业的指导,可逐步沉淀社团发展的品牌项目。

如北京大学的“林歌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星星之火,‘纸’有行动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乐活lohas项目等。

社团若能在组织传承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传承,以项目为主体选任新的社团骨干,因事任人,则可有效促进社团品牌项目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社团精神的有序传承。

(三)项目化运作稳定人员队伍。

“会员流失率高是高校环保社团普遍遭遇的尴尬。

一年级新生刚加入社团时有较高的热情,也希望在参与生态环保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对社团活动抱有较高的期望。

但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实际情况与自我期待差距较大,社团活动中也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到最后选择离开。

部门设置未能很好地与生态环保工作有效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而项目化运作更多地体现了“事业留人的理念。

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也为项目的深化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目标的双赢。

(四)项目化运作争取经费支持。

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自筹、学校团委资助、商业赞助、环保项目小额资助几种渠道。

资金匮乏是社团发展面临的硬性挑战。

项目化运作可以从两方面为社团争取一定经费。

一方面是公益组织小额项目资助,如中华环保基金会发起的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团中央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项目资助等。

这就要求所提交项目要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能够聚焦问题,有相对专业的设计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并对项目组织者提出较高要求。

如果社团一直坚持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必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也能产生严谨切题的优势项目,这样成功申报的几率较高。

另一方面是企业专项资助。

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百胜餐饮集团必胜客品牌在全国17个城市发起的“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用于支持高校环保社团通过游戏的方式针对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

除争取此类子项目之外,高校环保社团还须积极通过项目化的方式争取地方企业的支持,完成项目目标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形象宣传。

生态教育论文篇二

摘要:园林设计不仅要外形美观,还要兼顾实用功效以及带给我们的人文价值,这是一个园林设计所要追求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点的一部分,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茶文化也有着它独特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灵感贡献。本文从园林植物茶树作为设计出发点,分析了它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用途及地位,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生态学搭配和绿化方案,弘扬了中华茶文化,推动了园林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设计;茶叶生态学;搭配;美学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在指定区域或某特定选区内,利用艺术设计和其本身地形地貌,加上植被选择,将所选区域变为园林景观的过程,给人们带来审美欣赏。风景园林设计力图在满足各个方面的硬件设计后,能增加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赋予它更多地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有其特殊的环境含义。所以在我国,园林设计不只是把一块地绿化,更多地是一件设计工程,让社会更美丽,让人民心情更愉悦。而在植被选取上,茶树又是很有传统传承并且植物类型多,花期和设计方面比较轻松的植物,所以在运用上就多了起来。

1茶树作为园林植物所具有的特点

茶树经过变异和人工培育,产生了丰富的品种,形态造型各异,这让茶树作为园林设计植物有了更大的选择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它的特点,也是它入选园林设计植被的原因之一。第一,茶树种类很多,造型各异。茶树是山茶属植物,它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有半乔木和灌木,所以在植株类型上也很丰富。在这些不同植株上,分支、叶型和颜色都又是千差万别,造就了茶树的观赏种类繁多。而且茶树的叶片寿命很长,所以常年都是绿绿葱葱,这对观赏园林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举个例子:奇曲种,有些茶树的分支呈“s”型,似一条龙盘旋,可以安排在设计景点中作为中间的压轴植被,再辅以其它矮灌木,是一个极富有中国文化象征的设计。又如佛手种,它的叶片很大,下垂或水平生长,似佛祖的手。这种特征在自然界很少有,所以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但是却极有观赏美。第二,茶树花期很长,而且花叶共簇。茶树的花一般六月中开始分化,九月到十月开花,到十二月中才谢,花期多达三个月之久。很多植物的开花期短短一月,在这上面茶树的优势更加明显。茶花洁白,并且枝繁叶茂,将茶树作为园林景观的一员,可以补充冬季园中花稀少的窘迫。而且茶树果实成熟期长,可与花共在枝头很久,与我国文化中的“子孙同堂”有相同意味,更有内涵。所以从这点来讲茶树也很适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第三,是茶树的分支层次分明,修剪之后的可塑性良好。它的分支结构和芽的轮次很明晰,多年培育的茶树分支就会从疏到密,由粗变细,形成半米左右高的单丛植株,只要稍加修剪就可以变成行道旁的群体绿化带。而且茶树的芽长的很快,不用担心因为修剪导致树木生长不均。因为它长的快才能经常修剪,而经常修剪又对植物生存有促进作用。总之,茶树在造型方面也完全不用担心。第四,是茶树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茶树的适应范围很大,它能在温带生活又不怕严寒,她需要肥沃的土地但是土地贫瘠它也能生长,阴阳对他来说都能生长,土地干旱与否对它影响也不是很大,总之它的良好适应性让它优于很多园林植物如冬青、黄杨等。而且茶树易成活,无论是种子播种还是扦插还是移苗,几年之内就能成型。

2茶树在园林中的地位和用途

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只把茶树作为经济作物来种植,并未想到它可以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像是这样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也不满足园林设计的宗旨。而现在茶树在风景园林中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它现在已经是很多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植被,江南水乡园林中经常用它来装点,行道树也常用它来点缀。近些年,一些茶博物馆和茶园运用茶树作为园林植被,无一不展示着茶树在园林风景中的比重。与其他树木相比,茶树的寿命、造型、花期、抗逆性以及种植方面都是个中翘楚,既能作为陪衬,又能独挑大梁,既能日常观赏,又能凸显文化,绝对是极为重要的园林植物。这些都体现了茶树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茶树的诸多优点让它的用途也多了起来。它不仅可以作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盆景栽培。观花观叶,可以种植在公园或园林,也可是街边货形道路旁或花坛四周,以草地作为依衬,更显其魅力。可以把种茶园改为观光园,这样在茶树作为经济作物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观赏,体现它的双重价值。一些小枝的茶树还可以插入花瓶中作为小的观赏植株,尤其在冬天其他植物不开花的情况下。野生茶树有很多是我国保护植物,传承着我国文化。这些茶树都是弘扬茶文化,丰富游园景点和风景园林设计考虑的植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茶树的优点以及它的诸多用途和在植物界乃至园林景观界的地位。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它也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素材。

3.1植物搭配

我国的`野生山茶花除了华东山茶花的变种耐寒,其他品种都是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所以在种植方面会稍微限制土壤条件和光照,但人工培育一段时间后情况会好转不少。所以在进行植物搭配时,要挑选适合山茶树生长的的土壤以及一系列与它相似或互补的植物搭配生长,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山茶树生长时其他植物也能好好生长。在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是把山茶树和杜鹃种植在一起。因为杜鹃花和山茶树对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所以不会出现生长上的不合。并且杜鹃花的颜色极为丰富,与山茶花相配更显美感,花开更有层次感。而且花期相错,正好可以延长观花时间。还有一类植物和山茶树相配,就是冬青。它是观叶植物,正好和山茶树相补,并且它是半阴植物,在生长上与山茶树也是相补的。

3.2配置方式及绿化应用

风景园林设计的配置方案一般有五种,在这五种的基础中加入茶文化,进行绿化应用,会有别样的设计和配置。首先是庭院绿化。山茶作为庭院绿化植被一直是大家偏爱的,可以追溯到唐代。山茶树形态优美,枝叶翠绿,加上花开颜色有几分禅意,让人们比起大红大紫的其他花卉对山茶的喜爱更多了一分。山茶属的观赏植物颇多,庭院绿化中加入它绝对是点睛之笔。可以单株培育也可大面积种植,栽在堂前或中庭最适。如果要再加入些人文思想,可以配以石头山。用石体的坚韧来衬托山茶的高洁,也是个不错的主题。或用短枝山茶属植物作为围院的“篱笆”,花篱更增加艺术氛围。其次在公园和风景区的公共绿化。用山茶属植物可选用冠形大而形态优美花枝繁茂的种植,如紫袍、十八学士等品种。独株也不会显得单薄,反而在它繁花之季落花缤纷,美不胜收。除了单独种植,还可以和其他树种合种,如玉兰树。用繁花锦簇的山茶和高雅的玉兰相辉映,给景区或公园游客们应接不暇之美感。此外,在公园一些高大乔木之下,可以种植山茶树的灌木,例如微花恋蕊。在乘凉的大树下,花团锦簇也效果很好。公园中一定不缺乏曲径通幽的长廊,在他们之间种些山茶,加些石景,布置成参天大树,小小茶花,落石参差的园林景观。公园中还可以中西结合,在雕塑周围用茶花点缀,凸显西方浪漫。第三是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绿化包括正常行驶道路和高速路。可以高速公路两旁种植茶树,但要修建整齐,不要枝叶横生,它的作用只是让司机在开车途中不要太过劳累,有时间休息。而在市区街道就可以将山茶和紫薇一起配置种植,再加上小叶女贞形成道路中间的绿篱,在可以在道路两旁种一些行道树遮阳。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能最大程度延长观赏花期,还可以满足山茶的种植条件。第四是关于厂房和矿区周围的景观设计。因为这些周围有很多污染,而山茶属有很多种类对空气中的这种污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实验证明山茶花的对抗性是最强的,所以在这些地方中茶树最好。除了抵抗能力好,山茶花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能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所以它是最好的种植植物。再加上一些龙柏、梧桐等搭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空气质量。最后是专业的茶园。这里的山茶花种类很多,而且研究的时间也很长,也是大面积种植的地区。在这里做一个专门的茶树园林,用来设计,种植,是再好不过了。它可以有观赏景观也有科普景观,也可以作为种植研究新品种的基地,还可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验基地,总之就是创造一个茶园林,供各种人直接体验。山茶园中可以摆放盆景和山茶地被等景观,让人走进园林就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惬意。

4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与茶树的设计结合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园林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茶树的重要地位在园林设计和经济作物里都有了很好地体现。它不仅体现出了作为经济作物的特点,还将现代园林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茶树树形美,四季常青,加上花期长,各种优点造就了他的地位。随着中国不断培育新品种的茶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茶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风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让我国的茶文化进一步得到推动。虽然茶树在风景园林上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园林设计中利用茶树植株的研究还远不能停止。如何更好地规划园林,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品种带来最大美感和人文价值都还有待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茶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已经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生态教育论文篇三

2、当前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上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会计体系。

2、2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2、3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

2、4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不强,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3、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运用管理会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3、1强化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3、2强化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会计观念。

3、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4创造运用管理会计的良好环境。

3、5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生态教育论文篇四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应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使其能够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这些未来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体系要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务必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潜力[2]。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的多元角色定位,同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教学活动,二者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生个体、整个班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各个因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动往往都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对整体的教学结果产生影响。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定性因子定律原理”[3]:在教育生态环境中,近乎全部的生态因子均可能成为限制的因素。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分析每一种限制因子[4]。

2教育生态学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创新

教育生态学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创新,是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多种教学共存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创建动态平衡的教学系统。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1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育生态学体系下的教学观念创新,首先要考虑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相辅相成,相互尊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共同进步。平等的生态地位是师生的平等和互动,因此,教学观念创新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是平等师生关系。

2.2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提高知识、能力、素质三点不可或缺,课程内容的调整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授依然是授课重点,同时应精选教学内容,将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概念和技术、方法等及时引入教学当中,减少陈腐、繁杂、琐碎的内容,充分显示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培养专业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方面,课时安排应灵活、科学。

2.3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生态学的视角,应当将竞争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三种教学理念相结合,提倡融合性教学方法[5]。答辩式的教学方法是竞争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师主持下,以卫生事业管理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中心,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小组陈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以及研究中遇见的问题等,然后老师回答问题,并且和学生共同讨论[6]。最后教师对整个答辩的准备、陈述和讨论等环节进行评价。合作学习主要是小组讨论或案例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提出前,教师首先要表明案例剖析法的意义、步骤和案例中主要体现出的内容,并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发散思维,进独立的行思考分析。自主学习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独立猎取知识的能力,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教科书、期刊文献、写论文、项目报告,并将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等自我学习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习惯。

2.4考核方式的创新:

对学生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及教学结束时通常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考核多为闭卷考试,不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在本科生的考核中应以闭卷笔试为主,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包括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的多种形式来综合考评[7]。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应用学科,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教学方法。如何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学科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教育生态够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让人们认识到了教学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从全新的生态学原理的崭新视角出发,探究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生态环境的现状,以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理论依据。

生态教育论文篇五

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意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以及拥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具有实用性的、超功利的人文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的通识课程,有必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其中,并且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语文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将通识教育理念在教育中贯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共识,通识教育更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自由的、没有专业束缚的环境下受教育。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大学人文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经典文献作为教材,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综合能力,而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等。

中国教育中功利主义一直存在,把教育当作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学教育是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为工业提供科技支持。所以大学语文教育在这样一种重功利的环境下畸形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使我国人才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中过分功利化和专业化的弊端也不断出现,教育界也不断在反思和总结,逐渐改变观念,认同并提倡通识教育理念。因此,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语文教育得到了认可,其重要性表现为:首先,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能够正确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人本教育,例如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人。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塑造。其次,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是一种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也就是道德品质教育,这与通识教育理念是相同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克己奉公、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高尚品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自我成长和命运与社会联系起来,尊重且追求知识和真理,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出自己的力量。

第一,革新教材内容。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教学侧重点个不一样。首先在教材编订内容上,应该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章,以一些经典的文选占据主导地位,但也要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丰富内涵的内容,通过学习经典文选,了解某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以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有能力适应职场和社会生活;其次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文学作品中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观念、文化和风俗,并且体会文章的韵味和美感。学生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学习,不仅是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从这些经典文献中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在学习过程只是为了以后在社会职场中创造多少财富的话,学习的过程是没有意义且没趣的,在通识教育理念的知道下,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人格品质等综合品质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第二,革新教学方式。在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要实现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并且从学生角度和需求出发,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思维和方式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例如在学习某一篇经典文章时,先让学生阅读并交流读后感,并提出阅读中不懂的内容或问题,之后教师在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革新考核方式。大学语文教育一般以考试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知识覆盖面不全,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贮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考核方式也应该注重时效性,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更不利于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通过平时的阅读报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趣味性活动进行考核,并把人文素质和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调动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综合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生态教育论文篇六

作者简介:程太生(1959-),男,山西太谷人,山西晋中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一、教育生态理论的形成与释义。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存在着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一根任何一处都不能打断的链条。”生态学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社会科学交叉融汇,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为教育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它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门学科。旨在为创造一个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以不断提高教育效益,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成长。而作为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教育生态系统.它是教育生态最高、最复杂的层次。

整个人类组成全球教育大生态系统。在教育生态的大系统中,又包含了若干不同层次、特点和功能的子系统。例如,按照教育水平划分,包括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中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大学后教育系统:按照教育类型划分,包括普教系统、职教系统、成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等。这些都是宏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它们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而一所学校特别是大学,通常都是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据此,从宏观上看.职业院校生态系统隶属于高等教育系统和职教系统,是二者的结合部分。而从微观上看,任何一所职业院校都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所以,职业院校生态系统的存在是有可能的.并且是符合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生态智慧:国外职业院校生态发展经验的启迪。

一个国家要攀登科技的顶峰.需要培养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型人才.这是传统教育即大学本科教育的职责所在.而整体国民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更需要培养大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这两类人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没有基础研究型人才,高科技的发展就缺乏后劲;没有生产一线的实用人才,企业在市场中就没有竞争能力。越是发达的国家,对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就越重视,越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以发展职业教育.表现在立法方面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由学校到就业法案》,加大了联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力度。德国在制定了《职业教育改革计划》,修改和完善了职业培训条例,等值承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历资格,以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二)制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树立教育整体的生态观念,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基础。在世界许多国家,高职院校已经改变了对口进行狭隘的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输送急需的技术人才的初衷,职业教育的观念有了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中,大会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闭职业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

2.贯通中、高等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的一生中所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而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动态平衡.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即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职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把生态管理策略融入学校微观管理层面.致力于教学改革,一直都是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第一,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扩大高职教育的专业涵盖面。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革的需要,特别是工商界对就业人员“宽专多能”的要求.高职教育不再是为一种工作作准备,而是越来越为通用技能做准备。与此相适应的是,各个国家的职业资格种类正在相应地减少。德国的职业资格种类由20世纪70年代的600个减少到377个.并要求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者熟悉7至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瑞典的职业资格只有24个专业范围:意大利的职业资格的专业范围只有9个,极大地突破了窄面向的实用主义的职业教育模式。第二,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领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及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以增加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灵活多域,特别是与全球一体化密切相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新技术内容。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不少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学徒制培训是实现产教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可以很好地增加就业机会.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19荷兰经济研究所应欧盟委员会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题为《学徒制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中的作用:学徒制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的报告,认为学徒制培训对改善青年人的就业前景起着关键作用。典型的学徒制培训有几个要素: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以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四)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管理模式。

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协调系统的外部生态环境.是发达国家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客观地说,近年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来自经济部门和就业部门。教育部门与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的密切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我国职业院校未来的生态发展。

在探究我国职业院校系统出现生态问题的缘由的同时,从国外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中找寻积淀深厚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意识,使我们在考量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时意识到,不但应在制度、经济、技术层面重视职业院校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应加强职业院校的生态意识,用一种生态的观念来引领我国职业院校系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树立职业院校良性发展的生态观念。

生态学的边缘效应认为,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物群落交界处,往往结构复杂,出现较多不同的生物种类,且特别活跃,由于种群密度较大,生产力相应地也比较高。边缘效应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态系统之中,教育生态系统也有边缘效应,如,交叉学科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诸多生命力旺盛的新学科,诸如人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教育生态学等.这也是生态学能在社会科学领域不断茁壮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在解决职业院校发展问题时.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即以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职业院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首先,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树立为职业院校提供基础性的社会生态的意识,运用政策法规、宏观调控等方式,切实转变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传统观念.在全社会倡导现代文明的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因为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是更新旧观念、肯定新事物最有力的手段。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近几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呈现今天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的,但是,要想进一步破除残存的鄙薄职业教育的旧观念,政府还应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快如关于高职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召开各种职教会议,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

其次,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本地的职业院校的发展。支持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通过政策加以引导.鼓励国有民办、民有民办、中外合作等形式,使职业院校更多地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化的办学之路。其地方财政也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支持,建立科学灵活的经费投入机制。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放权和提供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来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潜在师资,以此来鼓励职业院校的发展,形成浓厚的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最后.舆论媒体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来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地位及意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二者是并行的教育体系.改变单纯崇尚“学术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正确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发展职业教育应有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

(二)建设职业院校生态成长的战略环境。

职业院校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要使其实现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合理定位其发展方向。各职业院校对自身发展定位的正确选择和把握.对于其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达成最优化和最佳模式.实现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是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生态学的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在研究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其分析研究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问题,对于指导职业院校的科学定位不仅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各职业院校应该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整体观来指导自己的发展定位,因为作为个体存在的职业院校是构成职业院校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其脱离了整个职业院校生态系统.其就不再具有系统的特性和功能,而各院校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就能促进整个职业院校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功能的发挥,其自身也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越强,系统就越像一个无结构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一个要素的身份参加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职业院校是处于就业最前沿的教育子系统,对社会职业的变化也是最为敏感的,而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许多职业岗位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恒定目标和稳固基础,因此,职业院校系统不仅应该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努力打好“职业性”这张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就业预备,还要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让学生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的基础。

(三)依据教育生态链法则,保证充足的教育资源。

生态学认为.在生态系统中存在诸多食物生态链.如我国民间流传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美国科学家林德曼首先提出了“食物链”这一概念,认为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由于诸多的食物链共存于生态系统中.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直线关系.而是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一种生物往往以多种食物为食,同一种食物也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食物网。它能够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产生间接或直接的联系.其组成和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基石性作用。

职业院校生态系统中也有教育生态链,与自然界的食物生态链不同的是,它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也有知识流和信息流的富集关系。如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期间就是一个知识流富集的过程,而通常来说,随着知识流的富集,各个教育阶段所需的能量流也会随之不断增加,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即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会高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的教肓成本也相应高于初等教育,这也是教育发展历史的规律所在。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子系统,理应获得更多的教育投入.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由于其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特别是其“职业性”的塑造,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对学生实施技能培训,因此政府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以保证这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i]maltbyedward(英)著,康乐,韩兴国译.生态系统管理(科学与社会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2]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理论述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5).

[3]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

生态教育论文篇七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在于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1]。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学科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然而在本科生教学中,课堂上主要以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实践为辅,而事实上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和理论学习出现了严重脱节,因此出现了生态失平衡,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出发,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全新途径。

生态教育论文篇八

前言企业之间也像自然界生物之间生态关系一样,也存在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关系,研究这些关系,便于进一步了解创业原理,从生物生态关系方面得到创业启发,更有利于掌握创业规律。

一、原始合作创业原理

(一)原始合作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原始合作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我们常见的同种动物往往以群居形态生活。这些群居的动物个体之间就是一种原始合作关系。他们之间尽管有时也为了食物、空间等存在争斗,但仍然还要集体生活,主要是抵御外部侵害或者必须团结战斗才能击败对手赢得食物或生存空间。共同利益远大于个体之间的不利因素。如,原始部落人们集体狩猎生活就是原始合作关系。原始合作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原始合作关系原理,企业或生产者在共同的价值取向或利益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基于互相合作各自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创业模式。

(二)原始合作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一致。

2.表现为互助关系。虽然互助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但总体表象是合作。

3.合作者分离能够独立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当不同的创业者面临同样的发展机遇时,独立发展虽然也能够生存,但合作后却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收益。

2.适用对象。创业者面对的是同样的项目,只是独立创业者实力弱小,不能更好地发挥生产优势,合作共同推动项目发展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当前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是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能够统一享受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与市场竞争的红利,同时又能避开小规模生产经营的不利方面,这就是一种原始合作创业原理的具体体现。

二、共栖创业原理

(一)共栖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共栖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至少一方受益,任何一方都无害或无大害。生态学上生物的这种关系很常见。如,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的地方休息,火鸡为野山羊充当着警卫员的角色。冬天大雪封山绝粮的时候,野山羊用蹄子刨开埋在雪地里的草吃,火鸡也趁此时与野山羊一同进餐。野山羊与火鸡之间的关系就是共栖关系。共栖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共栖关系原理,不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彼此生产经营在不受损害影响的情况下,能为对方创造好的生产条件、机遇,各取所需各自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发展的创业模式。

(二)共栖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不同,各取所需。

2.互助关系或至少利大于害。

3.分离也能够独立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创业者合作过程中无害有益时,帮助他人成就自己,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2.适用对象。能够相助而没有竞争关系的创业项目。有些大型商场与入住的“世界级”的加盟餐饮店两者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都能从共同的顾客群上通过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分享得到各自的利益,它们相处经营互助有益无害,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运用了共栖创业原理。

三、共生创业原理

(一)共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生态学上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概念,刘云海主要是指生物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二)共栖创业原理特点。

1.利益共同体。

2.互相依存。

3.不可分割。二者分离则无法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创业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与自己利益生死攸关的合作伙伴,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肝胆相照,共谋发展。

2.适用对象。完全靠自己能力或资源条件难以达到创业的目标。葡萄酒厂与葡萄种植企业(户)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其间关系是一种唇亡齿寒关系,任何一方的兴衰与对方休戚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的就是共生创业原理。

四、寄生创业原理

(一)寄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寄生物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寄主危害。寄生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寄生关系原理,依靠已发展成熟的企业以“分一杯羹”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创业模式。

(二)寄生创业原理特点。

1.双方根本利益冲突。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

2.互相对立关系。一方索取,另一方付出。

3.合作或分离事关双方切身利益。合则寄主受损,寄生物受益;分则寄主受益,寄生物无以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背靠大树好乘凉。

2.适用对象。由于这种创业方式与依托的企业是相同的赢利形式,会争占依托企业的市场份额,一般被依靠的企业与创业者是一家人,或者被依托的企业想帮助创业者。否则,是行不通的。适合子承父业式创业锻炼,或者有可以依靠的企业创业。

五、捕食创业原理

(一)捕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二)捕食创业原理特点。

1.强迫性利益统一。

2.对立统一关系。

3.弱肉强食。捕食企业增强,被捕食者被并入捕食企业。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要瞄准同行业弱小企业伺机兼并实施战略整合,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统领地位。

2.适用对象。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中小企业等方式,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竞争创业原理

(一)竞争创业原理基本内涵。竞争关系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这里主要指种间竞争关系。生态学上竞争原理是指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二)竞争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的冲突。

2.互相对立关系。

3.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选择已经存在的行业创业时,要选择存在企业比较薄弱的行业切入,便于成长发展。

2.适用对象。拥有比较优越的资源等创业条件,在切入将要创业的行业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对手展开竞争,分享市场。在高端化妆品行业,竞争对手众多,法国品牌讲奢华,美国品牌讲科技,日本品牌讲精细,早已形成竞分天下的格局。我国化妆品业起步较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行业薄弱环节寻找突破口。当然,创业原理远不只这些方面,不过从这个角度能够透视出创业的些许规律性,也许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生态教育论文篇九

时下教育界最流行、最前卫的理念莫过于生态教学。据说生态教学最早起源于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只有领悟了理论要旨,才能付诸于实践。通过学习和琢磨,我认为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

一、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你要明白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舞台,而不是你唱主角,所以给学生的预设不能太多,否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思考。

其次,最主要的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想、多练,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教师要扮演主持人,创设情境,抛出话题,把学生推出场,并且做好节目之间的串联,做好总结归纳。

第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亲切交流,而且要不断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

首先,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灵动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有新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多一点预见,授课时要多一点机智。

其次,顺学而导,还在于教师导的技巧,是否导得自然,导得巧妙,导得到位。

怎样让自己的课堂生态起来?主任说“生态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影响、积累走进陌生的文体,寻找知识,塑造人格,健全性格,提升表达、做事的品位”,这又让我感到高深莫测;蔡主任又说“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听说读写不放松”,这终于让我明确了方向。

三、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移为实际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生态课堂”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对生态课堂的学习以及任教实践,谈一些见解。

首先,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

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新观念。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其次,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动”。

1.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心动”。“心动”是指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设计好导语。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脑动”。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可以说,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

3.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由于急功近利等原因(有人错误地认为:考试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往往被“粉身碎骨”式的课文分析或“堆积如山”的书面作业“挤压”掉。殊不知,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重视学法指导,架构知识学习桥梁,使学生会“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些话启迪我们: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会学”,自学能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好“桥”,备好“船”,提供“钥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语),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儿童的时空,使他们能到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倘若语文教师能真实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真切地倾听学生开的声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真实、扎实、朴实”,那么,在语文课上,我们听到的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绿满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生态教育论文篇十

2.1.1生态位中的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竞争性、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理论。生态位理论揭示了生态个体、种群和群落生存与竞争的基本规律,它不仅在现代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推广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等领域,形成了可操作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亲缘关系的、拥有相同生活习性的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一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生物链就会在出现时间或者是食物供给等方面把它们分开。我们把眼光放在动物界,就会发现没有哪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否则,物种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此我们称之为生态位现象。

2.1.2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揭示了每个生物单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生态位。该理论持有生命系统的共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笔者将高校创业教育视为一个生命体,它植根于政府、高校和社会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作为其中一个生命因子,同样遵循生态位理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由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因子组成,各因子之间及其与外部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系统。其中作为“生物群落”的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无机环境”的政府、企业、家庭等构成同一整体,它们在各自生态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彼此之间协调运作。

2.2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2.2.1明确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因而其生态位主要体现在:第一,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型的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大学生能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应该着重内在精神的培养,减少功利因素,建立起符合创业教育规律的目标体系。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上,应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结合普通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与定位,改变“为提高就业率或者创业大赛名次而进行教育”的功利性做法,建立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把创业精神的培养深深植根于课程开发当中,使高校创业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第三,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前提,为此不仅要注重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积极引进一些创业家、风险投资人、实业家进入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以专题讲座、专项教学、创业论坛等形式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普通高校应大力支持专职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创业相关活动、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培训能力。应有计划地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建立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丰富创业课程授课内容,使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实现“以创业推动就业”的目的,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打下基础。第四,营造积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正向功能,营造有利于提升创业素质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划出一个创业园区,作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孵化基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与创业园区配套的制度建设,例如:理顺大学生创业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创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

2.2.2明确政府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位政府是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为高校创业教育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一,进一步制定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税收、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多个方面,但由于我们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该类优惠政策并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关注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国创业政策的制定要系统考虑,可以结合高校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将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融汇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保障的作用。第二,拓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渠道。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支持,通过财政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贷款申请和发放流程,建立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二是鼓励权益资本,尤其是私人权益资本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投资,同时要对权益资本的投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三,协调各部门关系,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保障系统。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学生、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对于政府而言,也涉及到各部门沟通,比如教育部、财政部、金融系统等多个部门,所以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总体协调的机构,开展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工作。同时,政府可以研究建立一套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给予大学生在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2.2.3明确企业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第一,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要与高校的产学研用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同时,企业也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培养人才。第二,企业要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直击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欠缺实践经验,这是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通过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或者聘为兼职教师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传授经验。所以,企业及企业家有责任为高校创业教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2.4明确家庭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支持是学生创业的坚强保障。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要想使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就需要把创业教育植入家庭教育之中。每个家庭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创业观念,这是提高孩子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应该引起每个家庭的重视。

2.2.5明确学生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目前,我国高校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素质欠缺,没有创业的勇气,这就需要加强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大力宣传成功的创业案例,从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进而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业教育,注重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最终提升综合素质。

生态教育论文篇十一

(一)生态及生态世界观。

生态是不同生命相互关联和良性互动的生命体系,它强调个体对生命链条的依赖,如果进行形而上的抽象,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也因此被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即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源于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它促使人们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发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机械世界观,“拼命追求决定论的精确轨道,一味夸大把事物抽离环境的实验方法在任何学科中的作用……深深地沉醉于用单一的简单化模式去描绘复杂形象性的世界”〔2〕。人夸大自身的主体性,不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存在,忘乎所以地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导致生态失衡。随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论的建立,生态世界观逐渐形成。生态世界观强调三个方面:(1)强调整体,认为世界是由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3〕(2)强调秩序,认为世界的永恒变化导致了世界的宏观有序和自然界的进化。(3)强调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重,人类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而且人类价值包含于自然价值之中。人类在征服自然,毁灭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所以,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其他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德育的生态性及我国德育的生态危机。

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提供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当以此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审视和建构德育时,便赋予德育以生态性。所谓德育的生态性,即以生态世界观观照德育,认为学校德育是整个生态系的组成部分,应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身边的人的沟通,同时丰富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生态性德育把每一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存在,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这是生态性德育操作层面的主导原则。其次,必须把德育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体验人生,借助实际体验不断超越自我并进一步扩展和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国德育还存在低效性,这种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生态世界观的理解和认同不够,对教育现象、对学生成长的文化依赖性认识不够,造成德育操作的生态性危机。

1.现代德育生态系的断裂与凝滞。

德育工作不能囿于校内,应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中。建构整体德育就是使德育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然而,用生态整体观审视现代德育,我们发现它的保守与封闭。学校德育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文化氛围及教育理念出现凝滞现象,这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封闭。长期以来,我们以割裂的方法看待学校的德育影响,把它看成是“可以脱离其他诸种德育影响而独立存在、自成系统的存在物”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的变量”。〔4〕由于对生态整体性认识不够,德育实践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价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品德形成方面的作用难以产生有效合力。因此,在多元价值共生的社会转型期,如果一味把学生封闭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德育,显然是不可能的。学校德育必须由一元封闭向多元开放演进,以生态整体观理解德育、实施德育。

2.现代德育对生命的漠视与刻板化。

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在《大地伦理学》中说:“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他与此相反对时,它就是错误的。”他认为生态系中每一物种对整个生态的“完整、稳定和美丽”都有价值,因此强调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将此观点引入德育,同样要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每个学生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用生态生命的观点来审视现代德育,发现现代德育是一种无人德育。所谓无人德育是指无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教育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5〕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权力,成长为标准模具的翻版。被动性、统一性是现代德育的特征,其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漠视。所以,生态德育思想的确立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意义深远,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强调个体生命的多样和独特,弘扬个性的自由和发展。

3.现代德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

顺应现代人生命意识的凸现及个性张扬,道德教育须回归生活,因为人的个性是体现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严重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的德育模式,“不关心每一个人独特的生长环境,不关心他们的内心潜藏着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冲动所指的方向”〔6〕,造成德育对生活的疏离与概念化。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美德袋”模式,它把学生的品德看做是“一袋美德”,因此在内容上只注重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在方法上强调单向度的德育灌输,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绝对缺乏道德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在效能评定上,竟也采用课程考试的方式或限于简单化的学生在校的操行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学生的“双重人格”。因此,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德育的生态性。

上述德育的生态性危机有其历史的根源,也有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其中的有些表现是过去长期存在的,有些表现是新近形成的,但都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凸现出来了。社会的转型所要求的人性,以及现时代表现出来的人性都与传统很不相同,德育的要求也必然不同了。

二、转型期的人性特征及德育要求。

转型是指事物运动形态的转化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文化和价值体系发生的渐变或突变,这种变革势必引起新旧势力的激烈交锋,使人们思想意识、道德信念和价值体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人在其中也必然改变着和校改变着。

(一)多种生存模式的共存性。

自有人类以来,人从对他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直至完全自由自觉,主体意识、独立性不断增强,人类大体经历了三种生存模式:自在自发的模式、异化受动的模式和自由自觉的模式。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在区域间的巨大差异性,三种生存模式并存,以一种相互碰撞的方式影响着民众行为。一方面,我们经历着传统农业文明自在自发的生存模式向现代文明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模式的转变,它要求人充分展现创造本性,成为自由自觉的和成熟的现代化主体;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历着工业文明的异化受动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人越来越追求物欲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物质的奴隶,表现为严重的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多以商品的形式表现。所以,在我国的社会转型中,人的主体性增强与人性物化共生共存,它要求学校德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却灌输和强制的反主体性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选择和判断,克服由物化而产生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

(二)文化多元与道德价值迷失。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快速经济增长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使人容易受新观念的影内,社会也因而突然迷失方向”〔7〕。帕森斯也认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牵动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迁移〔8〕。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东西方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裂变。价值多元化打破了单一价值观念造成的僵化,增强了社会价值观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价值多元又会产生价值冲突,引发价值迷茫,进而打破现代德育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产生大量道德失范现象。面对这样一种多元价值共存,学校德育如果采用封闭单一模式,不考虑社会的巨大变迁,仍教导学生顺从已有的社会规范已不合时宜。德育必须使主流道德价值观吸收多元价值观念的合理成分,使其从冲突走向融合,达到相互制衡状态,即进行价值观的整合;还必须“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道德现状,自主、合理地选择个人的道德取向及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9〕从而走向和谐,实现人在道德价值上的自主、提升及超越。

(三)个性张扬及其价值诠释。

个性是个体有一定价值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文化历史条件和现实数育情境。我们考察中国人的个性及其在社会转型期中的改变,也必须考察中国社会长期固化的深层文化意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哲学奉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整体、全部、长远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很明显,这种价值取向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够维护社会的整体统一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容易造成对个性的压抑,个性压抑抹煞人的创造性,其直接后果是扼杀社会活力。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创造性需要个性张扬和开放,这需要我们对“个体本位”进行新的诠释和价值定位。个体本位立足于个体、局部、近期利益解决价值冲突,它未必是对整体利益的否定,而是在强调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的同时关注、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社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个性张扬,期望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人的个性总是显现于个人生活,学校德育应尊重真实的个人生活,促进和拓展人的个性张扬的空间。

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人的变化及其社会化要求的新内涵,一点儿也不比经济变化本身带给人们的震撼小,其中个体本位和人的主体意识提升最突出,这带给学校德育以生动,同时也带给学校德育以困惑和挑战。它打破了学校德育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所以德育必须适应这一转型,进行生态性建构。

三、现代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我国社会转型随着加入wto程序的完成而加快,这一历史现实带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但我们必须防止人才培养上的急功近利,一方面要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也必须努力构建德育氛围,培养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的人才〔10〕。我国现代德育的非生态性带来的德育低效不能顺应社会转型的要求,我们必须赋予德育以生态性。

(一)生态性德育理念的内化与培植。

德育的生态性建构,首先是数育者的生态性德育理念的内化与培植。我们无论怎样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和价值,都无法排除教师及所有学校员工对学生言传身带的作用,如果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中未能确立整体生态德育理念,那么他们在教育操作中又如何能够具有整体德育的思想、又如何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差异、又如何能够赋予德育过程以生活化、又如何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呢?那样的话,德育的生态性建构就仅仅是一种德育理想罢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德育关涉人的成长,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以学校德育不是影响学生道德养成的唯一变量,它与各种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与各种社会领域同生共构和相互依存,共同建设社会文化而又处于这种文化的制约之中,它是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的一个部分。这些认识必须深深同化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德育的生态性含义,使开展生态性德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二)渗透与整合;德育文化建设。

德育的生态性建构要从全方位来实施。首先,通过德育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实施德育。多元价值追求并不完全拒斥德育“灌输”,而“灌输”也不都是无视学生的主体存在,历史文化积淀的道德规范和适应现代社会转型特点的道德要求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德育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为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提供前提。而各学科的发展都是无数仁人志士先进思想的结晶,有深厚的德育价值,所有教师都可凭借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教师本人也应是学生最接近的道德典范,时刻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应该说,所有教师,甚至所有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共同建设着校内的德育生态系统。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德育,这是德育生态性的典型形式。校园文化是影响师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社会性因素,它是通过精心营造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德性成长的道德文化氛围,学生受其熏陶,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达成德育目标,可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最后,还要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实施德育,这是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功能,以社区为依托,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形成道德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从德育“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三)生命主体的道德价值实现:道德建设的参与。

生态系的整体性与秩序性强调每一物种、物种内每一个体在生态系中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其在维护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同样,在生态性的德育系统中,学生个体也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生态个体,他在参与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自我的道德价值,因此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与生态性德育的建构与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鼓励学生个体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参与与创造。社会转型带来的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觉醒,必然使社会个体更加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种创造性在青少年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理由相信,青少年学生具有更大的“生态性”,其生命主体具有生态性的道德价值实现的倾向,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社区的道德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通过多与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丰满自己的个性,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使德性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动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另一方面为社区道德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体验道德价值的自我实现,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1).

[2]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1.

[3]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37,。

[4]鲁洁。试析德育影响与德育效果[j].教育研究,1991,(1).

[5]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7).

[6]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63.

[7]k:freepress.

[8]ies:oodcliffsn.j.:prentice-hall.

[9]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3).

[10]宋晔。现时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国民理想人格重塑[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11]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