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师带徒心得(八篇)

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师带徒心得(八篇)

时间:2020-02-01 10:23:33

相关推荐

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 教师带徒心得(八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最强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这张扶贫“精准牌”。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并按照“规划到社、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吴坪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

三、吹“响”攻坚的号角,精准整合资源,打好连片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各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四、加强领导。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要求要把全村贫困人口核实好,在核实贫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门的低保人口衔接起来,通过认真相对比较,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省委、市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五个力量”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市、县的要求。

二是构建“一套机制”, 即十子法。 探索构建“十子”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三是突出“一个抓手”, 即抓手法。围绕目标具体、措施具体、进度具体、责任具体“四个具体”。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 即产业链法。要在产业链上发展,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上突破。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链动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核心要素和科技、教育培训、融资、特色品牌4个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产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民尤其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要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着眼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实施好当前的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做到项目到村到户,资金到村到户,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近年来,贵州省威宁县不断总结扶贫经验,加大扶贫力度,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年以来,威宁提出了“12346”工作思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立足一个中心

以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为中心。威宁把“六个到村到户”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这个中心,积极创新扶贫方式,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精准化扶持,摒弃了“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突出两个重点

以对象识别为重点。根据贵州省、毕节市的安排部署,威宁立足“五个结合”(即结合“”规划、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结合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结合乡镇具体情况、结合威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启动了全县141个类别村和30.53万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在识别工作中,严格按照省、市明确的识别贫困户九个步骤和识别贫困村“一高一低一无”(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27%,行政村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819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要求进行识别。

以建立帮扶台账为重点。通过详细记载扶贫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所在乡镇(村)、收入情况、收入来源、帮扶责任人、帮扶内容、帮扶目标、帮扶措施、帮扶进展等情况,建立统一标准的帮扶工作台帐,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帮扶措施的制定、帮扶目标任务的设计、帮扶成效的实现等情况。帮扶台帐的建立有利于准确了解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把握三个结合

与“威宁试点”工作有机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和“威宁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在全面推进“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实践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创造和积累新的经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的行动和内容之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沉下去、接地气,洗心灵、提境界、锤炼自我,真心实意为贫困对象查实情、办实事。

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的建设资源,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四个机制

建立健全帮扶机制。以今年全县6万人脱贫为首要目标任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充分进行资源整合,以“六个到村到户”为主抓手,制定了相关帮扶计划,建立了帮扶台帐,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措施全覆盖。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扶贫项目监管,积极落实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将目标、任务、资金、审批权下放到县的“四个到县”政策,确保所有扶贫项目覆盖到户。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执行《贵州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及时更新“贵州省涉农资金监管系统”数据。

建立健全进退机制。通过民主评退、返贫核查、落实政策三个步骤来建立扶贫对象进退机制。对识别出来的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帮扶范围,落实帮扶责任人并按规定落实扶贫政策;属于民政救济范围的,及时给予救助;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取消其享受的扶贫政策。

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将部门和乡镇“六个到村到户”暨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动态跟踪督查考核体系,分时间分阶段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并作为干部工作业绩和提拔使用的依据,对扶贫开发工作不力、工作滞后的单位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

做到六个精准

结对帮扶精准。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帮村、百所学校助村”的方式,按“4321”开展干部接对工作,确保全县干部职工和贫困户真正结成帮扶对子,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目前,已将8227名干部职工与14523贫困户60001名农村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

产业扶持精准。紧紧瞄贫困村、贫困户,根据产业分布特点,按照凉山类型区、半凉山类型区、河谷类型区三个地型类别,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对每户贫困户实施1-2个优势产业,确保其增收脱贫。

教育培训精准。紧紧围绕贫困乡村“一户三人”培训计划(即1户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者1户1人接受培训后转移就业或者1户1人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坚持“四个需求”培训原则(即按照项目需求情况进行培训,按照乡镇需求进行培训,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培训,按照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进行培训),确保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农村危房改造精准。对今年贵州省下达的1182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结合20xx年度减贫任务,按照 “四早”(即早宣传、早发动、早实施、早竣工)和“六公开”(即改造政策、改造对象、贫困类别、补助资金、建房标准、改造时限)的工作要求,及时开展分解指标和工程建设工作。

扶贫生态移民精准。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结合20xx年度减贫任务,精心实施今年下达全县的723户3163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任务,确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精准。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目标,以村镇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设施为抓手,打造农村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村容整洁、管理有序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州委“4155”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县委“12138”精准扶贫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关卜“梅滩模式”,按照县委提出的“一做、二争、三抓”的扶贫工作要求,迅速行动,扎实推进联系村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一、联系村基本情况

赵家沟村位于百和乡西部,属典型的干旱山区,属汉族、东乡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有179户、932人,其中:筛选出贫困户39户,贫困面覆盖率22%,已全部建档立卡。全村耕地面积1584.4亩,人均占有耕地1.7亩。全村草原总面积4713亩,草畜平衡1279亩,羊存栏达699只,出栏1165只,牛存栏233头;全村共有劳力352名,其中劳务输出200人。

何闫家村位于百和乡北部,属典型的干旱山区,是属东乡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全村有152户、745人,筛选出贫困户xx户,已全部建档立卡。全村耕地面积1558亩,人均占有2亩。羊存栏达699只,出栏1165只,牛存栏233头;全村共有劳力352名,其中劳务输出200人。经济以养殖、劳务输出为主,

二、所做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县x班子高度重视,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双联扶贫党建“三位一体”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队,抽调了xx名专职工作人员,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紧紧围绕实现脱贫和实现小康两大目标,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计划、增收有路子、脱贫有目标”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一年扶贫工作方案、精准扶贫三年发展规划和五年奋斗目标,进一步把减贫目标和脱贫时间细化,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为全面开展好此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做到对象精准。赵家沟村、何闫家村两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按照精准扶贫核心要求,为进一步摸清扶贫工作底数,全面了解群众在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方面的困难,严格规范对象识别程序,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利用2周的时间,逐门逐户对贫困农户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将贫困户人口信息、住房、羊圈等基本信息以文本和图片等形进行了归档整理,并认真组织开展了“回头看”工作,全面完成了两个村258户、1032人的建档立卡工作,真正做到了贫困数据清,贫困底子明,为下一步全面落实好扶贫项目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资料。

三是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认真落实促农增收“七个一”工程,以产业培育、富民增收为核心,全面完成了xx亩旱作农业推广种植任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xx期、多人次,发放良种羊只,修建暖棚xx个,扩大了养殖效益。组织引导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人次,继续加大在外枸杞种植面积,今年又在青海诺木洪、格尔木等地在原有的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近xx亩,进一步增加了劳务创收。

四是关注民生困难,夯实发展基础。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工作理念,认真谋划,向省财政厅争取的总投资700万元的百和乡赵家沟、何闫家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下达,项目建设规模426.5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3.65公顷。通过农、田、水、路、林工程的实施,实现“田块平整化、排水沟永久化、道路网络化”,逐步完善百和乡赵家沟、何闫家等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按照精确识别、精细管理、精准帮扶的工作要求,

一是全力实施好“六个一”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真正把扶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每一个贫困人口身上,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

二是加大基础项目争取实施力度。针对两个贫困村缺乏的基础所需,进一步加大汇报衔接和争取力度,千方百计实施一批道路硬化、饮水、医疗、住房、荒山造林等项目,帮助两个村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

三是着力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向省州部门的汇报争取,千方百计发动、组织、引导群众发展规模养殖、药材种植,鼓励更多的能人发展清真餐饮业。进一步加强与县劳务部门和双联帮扶单位的衔接联系,及时掌握并提供各类用工信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转规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贫困户破破烂烂的旧房子,变成了一排排的新楼房,一座座蔬菜大棚生机盎然,一个个新建的文化广场、一座座新建的养殖圈舍让贫困户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虽是初冬,但在永寿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永寿全县社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全县社区贫困村102个,贫困户13634户,贫困人口50854人,贫困发生率29%。

在这样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社区、六盘山片区扶贫重点县社区,先后有娄勤俭、姜锋、岳亮等中省市7名领导来永寿调研指导包抓扶贫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工作形势,永寿县社区坚持把摘贫穷之帽、奔小康之道作为当前的民生工程来抓。近年来,该县社区积极调整扶贫思路,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脱贫”的六个精准为抓手,紧紧瞄准扶贫对象,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贫困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中,永寿县社区连续两年被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评为*。

精准识别摸清底数夯基础

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以来,永寿县社区迅速建立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责任,顺利启动这项工作。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的规范程序,严把“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工作环节,20xx年,全县社区共摸排出贫困对象13634户50854人,全县社区贫困发生率29%。

在贫困村评定过程中,首先由各镇区召开村“两委会”,评出贫困村名单,进行公示;其次县社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贫困村评定会,各镇区对拟定贫困村贫困现状逐村申述,由成员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评委小组评议打分;再次,由主管扶贫县社区级领导和镇区领导审定贫困村名单;最后,审定的名单通过县社区政府网站进行公告,确保这项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在此基础上,该县社区还组织专门队伍进村入户,走访座谈,调查研究,详细划分出贫困户因病因学支出型、技能劳力欠缺型、生存环境制约型、发展资金瓶颈型、收入低下温饱型等五种致贫类型。(下转a2版)

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确定全县社区脱贫攻坚的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20xx年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基本脱贫任务。

精准帮扶,对症施策拔穷根

“目前全县社区共有省市26个部门派驻工作队在我县社区贫困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每年落实帮扶资金500多万元,这使我县社区更加坚定了摘掉穷帽子的信心。”县社区扶贫办主任邵国栋说。

该县社区提出“一年起步,两年打基础,三年稳定脱贫”的目标,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面实行“县社区级领导联镇包村扶户、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和“532”精准帮扶措施,县社区级领导每人至少帮扶5户贫困户,科级领导每人至少帮扶3户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至少帮扶2户贫困户,现省市县社区三级部门6130名干部结对帮扶全县社区1.3634万户贫困户,实现贫困村包扶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扶贫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在产业扶持上,重点在技术、资金、信息、物资等方面予以帮扶,切实达到保农时、保投入,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

为不断创新扶贫模式,该县社区在每个镇区都成立扶贫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备2名扶贫专干。对于102个贫困村还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石油大学、咸阳农行、市财政局、商务局、盐务局等部门精准扶贫工作家喻户晓,措施有效,滴管到人;中国银行总行、江苏启东、苏陕扶贫协作等项目落实帮扶资金300多万元。

精准考核跟踪问效激活力

今年以来,永寿在精准扶贫的考核上是动了脑筋的。

将整村推进、移民搬迁、贫困大学生资助等3个重点项目列入全县社区民生工程,由县社区级领导亲自包抓,每两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县社区委、县社区政府督查室每季度进行一次倒排工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县社区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全县社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对全县社区102个贫困村及贫困户进行挂牌管理,县社区两办督查室定期对扶贫工作进行督促考核。

在考核制度上,制定出台《永寿县社区干部驻村包户工作管理考评办法》、《关于永寿县社区干部精准帮扶万户脱贫工作考核办法(暂行)》、《永寿县社区“三包三扶三为”精准扶贫考核表》,通过对扶贫对象识别、帮扶、脱贫全过程进行量化考核,加强对各镇、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考核,建立以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方式上,坚持日常检查、阶段督查和年度考评相结合,以查阅资料、电话测评、入户调查走访和现场查看为主要方式,考核组深入现场实地核实脱贫村、脱贫户,客观认定工作成绩。

将干部“532”帮扶工作纳入个人和单位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推荐、考察、使用和重要依据,提高广大干部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扶贫项目,群众尽享幸福果

该县社区坚持把移民搬迁工作和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对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进行科学分类,采取农村新型社区安置、城镇及工(农)业园区安置两种方式,积极鼓励搬迁户进城上楼安置。全县社区重点实施了店头阳光小区、永平裕丰社区两个示范安置点,累计搬迁贫困群众718户2786人。

20xx年以来,永寿县社区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000万元。全县社区共硬化村内道路7.7公里,新修排水渠903米,铺设花砖2750平方米,建文化广场4043平方米;建成人饮配套(管理站房)1处,安装路灯45套。果园滴水灌溉186亩,扶持696户贫困户发展西瓜545亩,新建果园1173亩,果蔬大棚40座,建养殖场3处,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0个。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共投入365万元扶持贫困户1162户,发展中药材2567亩、南瓜434.8亩、西瓜1522.9亩,套种大豆628.1亩,苹果示范方898亩,新建核桃园390亩,果蔬大棚35座;产业化项目投入350万元,扶持700户贫困户,其中498户已养獭兔7485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6期,培训贫困群众131700人次。共资助1090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对贫困家庭接受中、高职教育的1659名学生实施了雨露计划。今年,县社区财政拿出200万元作为担保抵押金,银行按照1:10比例对贫困户进行放贷;全县社区筹措互助担保基金900万元,银行按照1:5的比例对贫困户进行放贷,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9月份正式运行以来,示范合作社贷款170万。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五

按照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印发在科学重建中开展联镇包村帮户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雨委办发〔20xx〕87号)和《关于印发在科学重建中开展联镇包村帮户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区帮扶办《关于深入开展联镇包村帮户活动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的通知》(雨帮扶办〔20xx〕1号)文件要求,我局结合实际,现制定雨城区机关事务管理局20xx年至20xx年度帮扶工作计划。

一、xx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xx镇西南端,与xx区xx镇接壤,距离政府所在地八公里,县道1.6公里,机场高速2.5公里,共12个村民组,1105户、5140人,耕地面积3248亩(田2756亩、土492亩)、森林面积4500亩,享受低保户86户188人,精准扶贫户105户248人,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完成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在家劳动力1870人,外出务工1050人,有正式党员76人,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150元,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善了五星、华丰、明光三个村民组的硬化公路,解决了远丰、新场、华丰、明光、联合、云丰几个组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对云丰、明光山塘水库进行了整治,修筑防渗渠5000余米。20xx年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186万元,对100余亩土地进行了平整,修筑平远大坝防洪渠道1240余米、配套硬化公路1260米,人行便道硬化1800米,防渗渠2500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主要存在于一部分农户天灾、生病、残疾、子女入学、智障、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等。

三、帮扶计划

xx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帮扶措施总要求,通过对贫困户建档立卡,为尽快解决贫困户脱贫特制定以下帮扶措施:

1、救济粮款向贫困户倾斜,

2、镇、村落实帮扶单位责任人,

3、农业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掌握1-2门农业种植技术,

4、向用人单位推荐劳动力输出,

5、争取贴息贷款,

6、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开发旅游项目、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通过以上帮扶措施,达到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的。

四、工作要求

1、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2、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3、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紧密配合,对照帮扶计划,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加快逐一落实,并及时发现和反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定期向镇扶贫办报告工作实施进度,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六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确保今年底整村脱贫销号和贫困群众全部越过贫困标准线,全面迈进小康社会,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根据《某某县201x年扶贫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梁委办【201x】84号)文件精神,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县委、县政府“137”总体部署和我镇建设某某东部“生态蜜蜂之乡、风情滨河小镇、特色边贸集镇”的战略目标,强化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突出生态涵养发展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提升发展能力,以更高的重视程度、更大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紧盯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形成财政扶贫、行业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确保我县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把扶贫脱贫攻坚战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分级负责,明确职责,层层分解任务,立下“军令状”,落实扶贫脱贫目标责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对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瞄准贫困村、贫困户,找准“穷根”,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和精准考核,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优势,依靠扶贫集团,整合资源配置,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攻坚,鼓励富帮穷,促进共同富裕。

——创新思路,因户施策。将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和贫困户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创新方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到户。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x年底实现xx村市级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全镇377户1182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201x年查漏补缺;201x年巩固提高。

(二)具体任务。

1.到201x年底xx村实现“八有”:一是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覆盖70%的在家农户,其中建卡贫困户不低于30%。二是有一条硬化村社公路,至少6个村民小组通泥结石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一个便民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并配套建设便民超市等设施。有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贫困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低保。有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工作思路清晰,群众基础好。有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有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xx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以上;为xx村贫困户解决“八难”:着力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难、便捷出行难、安全饮水难、住房改造难、素质提升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公共服务难。

2.到201x年底实现全镇建卡贫困户377户1182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2300元。

四、具体措施

(一)强化财政投入,突出政府主导

1.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扶贫攻坚。充分利用市级补助资金,积极争取县财政更多的资金扶持,重点抓好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和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扶贫,同时抓好贫困户节日慰问、小额扶贫保险、资助贫困学生就学等。

2.积极争取部门资金用于扶贫攻坚。积极争取县财政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交委、县林业局等县级部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人饮安全资金、交通发展资金、农村危旧房屋改造资金、一-4-

事一议资金、巩固退耕还林资金等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户解决“八难”,实现贫困村“八有”,力争年底实现xx村整村脱贫销号。

(二)强化资源整合,形成推进合力

1.充分发挥帮扶集团的力量,集中定点对xx村进行帮扶。县委常委孙代勇、县政协主席王峻波为扶贫集团的牵头领导,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县法院、司法局、统筹办、投促中心、烟草专卖局、邮储银行为责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帮扶集团资金项目帮助发展产业和完善基础实施及公共服务功能。

2.积极申请“一圈”帮扶“两翼”资金(涪陵对口帮扶某某资金)用于整村扶贫。广泛宣传调动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商企业、民间团体、慈善机构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来。

(三)强化分类指导,实现精准扶贫

通过反复调查核实,对全镇1182名贫困人口分成6类,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人头”。

有关精准培训名师带徒心得体会怎么写八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期间,截至20x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x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x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x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

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

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

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习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