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桃源木雕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哪些?

桃源木雕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哪些?

时间:2018-10-09 14:20:11

相关推荐

桃源木雕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哪些?

前言

桃源木雕是江西常德“桃源”的一种民间美术,具有题材丰富、工艺精湛、风格独特等特点。桃源木雕源于桃源的民俗文化,其题材和内容,创作手法和造型都充满了桃源民俗的美学和文化特色。桃源木雕既反映了工匠们的巧思,又反映了他们的创作手法,同时也包含了桃源人潜藏的美学理念和思维理念。

桃源木雕艺术的由来及其发展

因为木雕很难保存,所以现在还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明清时代的木雕,这些木雕来自于古代的建筑和家具,甚至还有一些来自于古墓。由于目前桃源地区仅存少量的木雕作品,桃源木雕的形成年代已无法考究。不过,根据出土的文物,以及古籍上的记载,他们还是能猜到个大概。

桃源一带,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居住,可以用木材做一些简单的东西。桃源境内,小溪纵横交错,水网发达,一条沅水贯穿了整个区域,这条河是原始社会赖以生存的源泉,所以,在这条河旁也渐渐出现了远古人类的踪迹。

位于桃源附近的常德石门县,湖南省仅存的一个古老的人形遗迹,其年代可追溯到五万年前。在桃源县二里岗村的殷家岗遗址中,发掘出一批石柱和石片,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的年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表明桃源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

桃源木刻在明清两代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荣王府之建,为桃源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常德府志》中有“弘治十四年,建于明月桥畔,府西半里,由大学士陈珂创盖三个大殿,两侧有六个厢房,并有一道仪门。”

荣王府的建造,在从常德及邻近县调集大批工匠为劳力的基础上,融合了宫廷匠人的雕工技术与美学风范,使“桃源木雕”得以快速发展。到了清代中后期,民风奢靡,统治者更是不惜耗费人力物力,雕琢器物,建造殿堂,雕工更是朝着复杂精美的方向发展,桃源木雕在这一阶段发展到了极致。

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和艺术的交融

在我国几千年的时间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其中,儒、道、道是主流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统治阶级对此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儒、道、佛三种文化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对桃源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桃源木雕艺术的形态、特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经得到了中央统治阶级的认可和认可,并且对我国产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影响。佛教是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佛教虽然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但是在进入我们国家以后,又与我们国家的特点相融合。

从而被我们国家所接纳和传播,并且在我们国家生根发芽,成为我们国家的一种主要文化。儒、道、佛三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统治者的努力下,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桃源地区深受儒学、道教等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桃源地区佛教曾经一度繁荣昌盛。

但是,随著时间的推移,佛教在桃源一带日渐衰弱,桃源木雕对其整体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了。在保留原产地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原产地木雕的艺术风格与雕刻主题,是对主流文化的吸纳与接受,主要表现在木雕造像与木雕版画的题材上。

儒道文化是桃源的主导文化,对桃源木雕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桃源木雕美学思想永不枯竭的源泉。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儒学倡导“仁”、“礼”、“智”、“德”,强调“德”的教化,而“桃源文化”则将其纳入其中,作为“德”字思想的主干,世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与当今社会思想相适应的儒家文化仍在传播和发展,对桃源地区的人们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启发作用。

吉庆文化的具象表现

桃源木雕的纹样主要是各种主题的结合,也有个别的主题的独立组合。在桃源一带,人们喜欢把各种纹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各种形式的组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吉祥如意之意。

特别是在雕花床的雕刻上,它甚至可以将动物、植物、人物题材融为一体。尽管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但在匠人们巧妙高超的艺术构图组合下,雕刻画面整体杂而不乱、和谐统一。

其纹饰形态常带有特殊的吉祥性,寄寓了桃源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桃源木雕所反映出的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蕴,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反映了桃源民俗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蕴涵着我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深刻的祈愿文化心态。

吉祥文化是从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中诞生出来的,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在原始时代,人们就有了向神灵祈祷的心态。

在河南出土的一件远古时代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中,器体上以简洁而抽象的线条,描绘了一只正在啄食一条大鱼的水鸟,在水鸟的身边,还有一柄竖立着的石斧。

故《鹳鱼石斧图》被视为氏族喜气洋洋、丰收兴旺、吉祥吉祥的写照。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寻求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而祈祷祥瑞,这是一种本能,后来逐渐形成的吉祥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意识。

对桃源木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传统手工制品的需求急剧下降,那些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手工制品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部分的手工艺品,从生活日用品,沦为文物馆、博物馆上的摆设,丧失了其使用价值,成为仅供观赏和研究的文物。

“桃源木雕”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建筑、家具、祭祀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需求,但如今只有在某些古老的民宅或旅游景点才能见到与之相关的木雕家具。再加上大部分手艺都很难继承,学徒也很少,所以手艺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手工制品的衰落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的。在桃源木雕的创作中,桃源木雕的工匠们不但表现出了精湛的雕工,更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态度,让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一种心灵的寄托,更是让每一件作品都能带给每一位艺术家更多的感情体验。

所有的传统手工艺者都在制作和装饰物体,以使这些物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再现。工匠们在雕刻的同时,将木头一点一点的打磨,将自己的性情与雕刻的物体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出一种创造的满足感。

工匠们通过雕刻出一件件精致的木雕,来满足工匠们的期待和情绪,工匠们和他们的作品都是相互成就的。非遗画派的传人仇庆年,向大家介绍了他用天然的矿石和宝石来做画料的大概流程,在磨砂环节,每天要进行8个小时的磨砂,20天的时间,总共要用160个小时的时间,直到它泛着光泽,就可以用来绘画了。

在层析阶段,需将脏物分成四层,层层沉淀,每层沉淀一次,耗时两日。每一种色彩都需要日夜不停地精炼,费时费力,但经过精制后的色彩却能保存上千年而不褪色。它不但表现出了手工的美感,而且表现出了我国人的沉稳的气质。

桃源木雕的雕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雕工要分几个步骤,一个是打毛坯,一个是实心,一个是精细,一个是打磨,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有丝毫的大意。最具代表性的是桃源木雕床头,也被称为“千工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雕刻的时间太长了,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三年五年的时间。用这种方法雕刻而成的木雕,带着工匠们的一颗赤诚之心,既能表现出他们朴实的劳动精神,又能展现他们珍贵的工匠品质,更能将他们对工匠们的一丝不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笔者观点:

“桃源木雕”是桃源地区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品,具有题材丰富,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等特点。桃源木雕艺术在桃源地区已有很长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桃源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作为桃源地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生活水平,生产组织方式,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直接体现。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桃源木雕”的审美文化进行了整理与剖析,并就“桃源木雕”的审美文化根源、审美文化内涵、审美文化作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