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江南文化讲堂丨熊月之 冯羽:江南的开放与包容

江南文化讲堂丨熊月之 冯羽:江南的开放与包容

时间:2021-12-14 02:06:39

相关推荐

江南文化讲堂丨熊月之 冯羽:江南的开放与包容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将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江南文化讲堂”(第一季)第十期“江南的开放与包容”10月30日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以下是特邀嘉宾熊月之先生和冯羽女士在本讲活动上的演讲内容。

01

熊月之 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南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特点

熊月之,男,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史、社会史、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曾主持“上海通史”“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上海社会生活史研究”等各级各类重大课题。主编《上海通史》《辞海(中国近代史分册)》等重要出版物,所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冯桂芬评传》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历史上长江的出海口在不断地东移,但是江海相连的开放气势古今无异。浩浩的长江,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轮明月在海潮中上下浮动,这是多么宏伟开阔的气象。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原来是在中原一带,即河南、陕西那一带。后来随着形势变化,因为人事、自然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在秦汉时期,江南是很落后的地方,地广人稀,饮食习惯等都被中原人看不起,江南人也是披发纹身,被视为缺少文化。

但到了两晋以后,北方发生战乱,北方人口一次次向南迁移,我们称之为“衣冠南渡”。众多的移民人口,频繁的文化交流,以及宋代以后广泛的海外联系,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得江南文化呈现鲜明的开放、包容特点。“衣冠南渡”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东晋以后;第二次是唐代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南宋以后。大批的北方人来到南方,北方的文化与南方的文化交融,北方的农业技术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加速了南方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此前江南落后最关键的原因是水患,一旦人们把水患治理好了,这个地方就成为鱼米之乡,适合生存。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广泛联系海外,发展商品经济,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一次次的迁移就是江南开放包容的具体体现。

北方人是如何迁到江南的?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知道。第一次东晋以后,山东、河南等地的大批人来到南方。东晋时来到南方的有90万人,占到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也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这给南方带来很大变化。那时人口南移就是文化整体移到南方,很多南方大姓都是那个时候从中原过来的。北方世家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北方的文化,也带来了上流社会的优雅、精致与享乐之风。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唐代刘禹锡在《乌衣巷》诗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就是从北方迁到南方来的士家大族。随着三次衣冠南渡,还有很多大族迁移南方。比如浙江衢州有“南孔”。孔夫子是文化的象征,衢州之所以会成为南方的孔学中心,就是跟北方孔子的后代迁到南方来有关。这是我们讲江南开放的一种表现,就是对内地人口的开放。

还有一种开放是对海外开放。中国历史上,凡是偏向于东南的政权,都比较重视海上贸易。三国孙吴重视海洋,造船、航海都较发达。从唐代到清代,江南地区是进行国内国际贸易的重要地区,扬州、江阴、青龙镇、刘家港、温州、乍浦、上海、宁波等港口,都处于江南地区。从这些港口此兴彼衰、交替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到,这是大一统中国进行区域经济联系与文化融合的需要,也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互通有无的需要,是江南开放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

宋代高度重视海上贸易,有力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两宋时期,与江南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和文化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在今天东亚和东南亚范围的就有37个,在今天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的有26个,在今天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的有15个。这时的对外开放主要是由民间力量推动起来,规模庞大的海商群体是中外经济交流的主力军,在推动文化开放和政治交往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史书记载,从公元10到1278年,到高丽那一带贸易的宋朝商人就有130批次,其中确切可查人数的有87批次,将近5000人,其中相当部分是江南海商。与此同时,大量的海外人涌到江南来,他们或经商、或留学、或传教、或游历,有的短暂停留,有的长期定居。这都与江南发生了很大的联系。

邢少兰《六国码头通商图》

元代江南也是对外非常开放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的时代,上海县就是在元代设立的。公元1292年,根据县志记载,上海县设立的时候,其中人口有一半跟海运有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很重要的原因是,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元代是最早把首都设在今天北京这个地方的,而唐代以后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就是江南、就是长三角地区,元代政府的时候必须要从长三角一带运输大量的东西到北京去。要运输就要海运,要熟悉海路,要造大船。元代政府要解决南方物资向北运的问题,就找到了上海地区的两个人,一个叫朱清,一个叫张瑄,封他们为万户侯,他们的船甚至比朝廷的船还厉害,对海路也非常熟悉。这两人果然不负朝廷所托,造了大船,探明了海路,解决了海运问题。元代太仓这一带被称为“六国码头”,是中外交汇的据点。从太仓到上海,一直到嘉兴,都是跟海运有关联的。

徐光启和利玛窦

江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开明的态度。今天数学所学的几何,点线面、对角、锐角等这些词,都是徐光启翻译过来的。他与利玛窦等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很多书,对待外来文化持有非常开放开明的态度。徐光启说,中国要想超过西方,第一步必须要翻译,第二步是会通,第三步是超胜,有“翻译—会通—超胜”三步走的论述。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江南士人走在全国前列。如王锡阐是苏州人,西方讲的天文学现象跟中国过去了解的不一样,他为了看看对不对,每到晚上天气好的时候,就爬到屋顶上面去看天象,用天象跟西方传过来的学说进行验证。明清之际的方以智、梅文鼎是安徽人,他们研究西方来的文化,然后进行中西文化交融,在交流创新方面做出了非常可贵的贡献。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锡阐、方以智、梅文鼎等,形成了江南士人探索西学的氛围。

明清两朝,中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徐光启写了《海防迂说》的文章,专门谈海外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他说正常的贸易开展,能带动整个国家经济以及沿海地区的发展。

海红亭

清代乍浦港,远洋航线与日本长崎、东南亚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爪哇(印度尼西亚)、文郎(今属印尼)等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康熙六年(1667),朝廷特准乍浦与日本长崎港通商以采铜料。1684年平定台湾后,设江、浙、闽、粤四海关,浙海关设于定海,下设乍浦等15个口址。乍浦、定海、宁波、温州等成为对外贸易港。乍浦港以生丝和丝绸通日本,采办洋铜铸钱,在清代海外贸易中独占鳌头。乍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日本著名史书《吾妻镜》即由此港传入中国,中国名著《红楼梦》,在乾隆与嘉庆年间,从这里出港传到长崎。从日本正德四年( 1714)至安政二年(1855)的140年间,中国商船运到日本的书籍多达6630种,计56840部。清代乍浦港的舶来品,有五十余种,如金、银、铜、锡、铅、珠、珊瑚、玛瑙、琥珀、水晶玻璃、龙涎、沉檀、紫檀、花梨、象牙、犀角、虎骨、羚羊角、牛黄、熊胆、翡翠、猩猩毡、哗叽缎、燕窝、海参、鳖鱼翅、胡椒、槟榔以及暹罗米等。

近代江南的对外开放集中表现在上海。近代上海人口绝大多数是移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江南人,有80%的人口是江南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近代上海人直接延续继承了江南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并有所升华。

轮船招商局大楼

刘海粟 黄海一线天奇观

老上海外滩公园一角

上海最早兴办实业的,以江南人为主。如盛宣怀、朱其昂、张叔和等,盛宣怀是常州人,朱其昂是崇明人,张叔和是无锡人,张謇是南通人,张元济、刘国钧等都是江南人。在上海办实业出名的,如叶澄衷、虞洽卿、陈光甫、荣氏兄弟等,前面两个是浙江人,后面两个是江苏人。最早兴办现代教育事业的,很多也都是江南人,有的办大学,有的办小学,有的办启蒙学校,有的从教会学校办起,有的办业余学校等,引领着整个中国近代教育的前行。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绘画、雕塑艺术的,有刘海粟等。近代最早把西方公园、园林管理理念引进到中国来的,也是江南人。如1868年外滩公园创办以后,租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禁止华人入内。张叔和便自办大花园,私园公用,自办大花园,免费给大家进来,这是中国人在引进西方公园管理理念方面的先河。张园有一段时间聘请英国人为经理,经营业务,张叔和自己做老板。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江南知识分子走在近代吸纳西学的前列。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宣传民约论、进化论等思想,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留学西方等方面,江南人才济济、成就斐然。近代较早提出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家,多是江南知识分子,冯桂芬、王韬、薛福成是其中翘楚。郑观应在青年时期就来到上海,长期生活在上海,其革新思想主要是在上海形成的,《盛世危言》是其代表作,是洋务运动时期开放包容思想的典范之作。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特别提到《盛世危言》对他的影响。至于陈独秀、瞿秋白、陈望道、张闻天等江南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上海广方言馆在学习外语方面,成效卓著,培养外语人才甚多;江南制造局及其翻译馆,在仿效西洋坚船利炮、翻译西书方面,举世闻名,翻译馆59个人中绝大多数来自江苏、浙江一带。江南特别是上海在近代所出的外交官特别多。晚清同文馆与上海广方言馆等外语学校共培养出9名驻外公使,其中8名出自上海广方言馆。这和江南开放的特点是有关系的。

江南地区还最早建立义学,为穷人小孩读书创造条件。上海人口主要是移民人口,这座城市包容接纳了他们,让他们找到了工作,让他们得到了教育,让他们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总的说来,江南地区襟江带海,海上交通便捷,自然禀赋卓越。东晋以后,历经“衣冠南渡”,文化交流、形成开放、包容传统。从唐代到清代,有一群对外开放的港口。

近代江南,以上海为开放基地。在被动开放中有主动抉择,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不失文化自信,坚决抵抗列强侵略,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江南文化。

02

冯羽 从博物馆的发展

看“江南文化”的开放与创新

冯羽,女,硕士,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先后参与“上海科技馆更新改造项目”“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展示工程项目”“上海科技馆‘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上海博物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五年行动计划”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主持或参与过1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编ar4d科普图书7本,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著有《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研究》《数字媒体科技传播创意设计研究》等学术论著,曾获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上海是座独特而卓越的城市。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的高度异质性带来了文化来源的多元性和文化发展的包容性。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在上海的出版,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从第一所中美合作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到李佳琦等特殊人才的引进。最前沿的思想观念和最新潮的艺术风格,可以在上海存在并显露峥嵘。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也可以在上海演绎出美美与共的精彩篇章。

上海城市文化是孕育博物馆文化的沃土。博物馆文化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滋润着城市文化,养育着城市风骨。回眸博物馆的变迁、起伏沧桑和典藏轮回,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在上海诞生与发展的博物馆是如何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构建独特的博物馆文化品牌。

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博物文化在上海的渐行,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上海博物院(以下简称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在上海诞生了,这座中国最早期的博物院设有自然史与中国文物的展览室,也是最早对社会开放的沪上博物馆之一。

回溯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历史,中国早期博物馆与今日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联系不仅在于藏品的承继保存,且有着博物馆理念、“江南文化”开放与创新精神的延续。

一、开放的收藏观念

(一)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

中国古代有文物收藏场所,但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这种文化机构。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深深影响了近代中国,来华西人向中国引进了“博物馆”这种文化设施概念。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为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它一经建成,便向社会开放,“任人游览,不取游资”。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免费向公众开放,节假日照常。参观的人“主要是学校儿童、高校学者及大学生”,博物院每月都新增一些有趣的展品。它是上海最早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院,其藏品多靠社会捐助,体现了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性本质。早在1857年,亚洲文会创始人裨治文(e.c.bridgman)就在成立大会上提出:“要建立一个标本陈列室,未来建立博物馆,放置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博物学标本,这是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建立后,呈现了一种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方式。它向中国传递了西方近代的博物学知识,中国人知道博物院是公共事业,收藏向社会开放,人人均可免费参观,同时它将人人有受教育权利的民主观念传播给了中国人;它告诉欧洲人,中国的“古老”不是一种逝去的文明或者“停滞”的文明,它是一个自然进化的世界。历史文物、古董、艺术品的收藏更是大大改变着西方人对华的认识,他们不再以新奇的眼光看待中国,而是一种获取知识的目光看待中国。

(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在半个多世纪里,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专业与诚信的精神对待天下的收藏家,使众多熠熠生辉的文物宝藏得以相继入藏上博,铸就起上海雄厚的文物家底。

上海博物馆对捐赠者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在上博的前厅,有一面“金榜”,上面排列着捐赠人的名字。上海博物馆的陈列室里,凡属捐赠的文物,都在说明牌上注明了捐赠人的姓名。上博为捐赠人举办专题展览、组织媒体宣传、申请政府表彰等,比如“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等特别展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上博对捐赠人一以贯之的善待态度和亲切务实的作风,使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捐赠文物的活动至今持续进行,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众望所归,百川汇流,许许多多由收藏家捐赠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上博藏品的坚实基础,上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宝荟萃的艺术殿堂。

(三)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标本收藏,有些来自徐家汇博物院,有些来自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有些是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采集所得,有些是国际标本制作大师带着徒弟制作所得,还有很重要一部分来自贝林先生所领导的世界轮椅基金会的捐赠。

上海自然博物馆部分标本来源

上海自然博物馆“非洲大草原”“生命长河”“缤纷生命”等板块,300多件珍稀标本均来自贝林先生的捐赠。,贝林最先向上海科技馆捐赠了他收藏的“蜘蛛展”,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食肉蜘蛛标本,还有世界各地的各种蜘蛛。,贝林又捐赠了170余件精美的珍稀动物标本,总价值超过1500万美元,由这批标本组成的上海科技馆“动物世界”展区,至今仍是上海科技馆最受好评的展馆之一。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与包容的收藏观念,使得她不仅拥有徐家汇博物院、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等留下来的非常珍贵的模式标本,同时也有国际最新工艺技术制作的动物标本,他们共同见证着自然与生命的演化,见证着大航海时代对于物种的新发现,同时也见证着自然博物馆的变迁。

二、创新的展陈理念

(一)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

创新的展陈理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场景复原陈列法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悉照英美大博物馆用大玻璃柜布以天然环境”的展示方式,“使观者如身入荒山丛林之间”。参观者不但能“看到鸟兽的形状,就是鸟兽们的生存环境也能了如指掌”。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最早采用复原陈列法,成为展陈的一大亮点,效果显著。

第二,动物剥制技术应用于动物标本的展示

1875年,《申报》即报道其高超的标本制作技术能将动物形象生动展示于观者:“珍藏羽毛各类,西国向有妙法,虽皮已干枯,而毛可不落。现在此法,华人已得之;且又从外国购到玻璃眼睛,故无论是何异兽珍禽,一经装点,便栩栩然大有生气。”

(二)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陈列体系根据时代的发展经过四次重大调整和修改。从国际博物馆陈列发展水平看,上博馆藏陈列设计不仅形式新颖,而且与时俱进,避免了“千人一面”,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参观得到文化和艺术的享受,体现了其作为国际一流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水平。

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今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的创新展陈理念。步入展厅,第一件展品就是《康熙南巡图卷(粉本)》,展示了人稠物穰的市井人间,告诉我们“江南,是人的江南”。展览包括五个部分:“悬古垂文”,选择性地讲述江南何以成为“昌明隆盛之邦”的过程;“安礼达生”,展陈逻辑是关于思想文化的嬗变,昭示了江南文化兼容并包的本质;“铸业铭志”,聚焦于创造江南文化的江南社群,表现了从古至今所有江南人的文化认同;“雅意闲趣”,指向了江南社会广大城镇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怀器鸣棹”,表明了江南必将走向更广阔的美好未来。展览最后,将观众指向展厅出口,同时也是展厅入口,《康熙南巡图卷(粉本)》依旧陈列于此,既是展览的序章,又可被理解为尾声。在领略过江南的上千年历史演变后,在起点与终点重合的位置,这片由人创造的千里沃野之上的江南,春风依旧。

“江南文化艺术展”展览尽可能地挖掘了展品所具备的文化内涵,用一种理性又富有逻辑的态度引领观者走进江南的世界,探索一个属于所有人与每一个人的江南。于展厅之中,观众更多的是在感受、回味,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观看。

(三)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建馆之初,着手探索和实践“课题中心”模式“展区制”,这个做法在之前全世界的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都没有过,是上海科技馆的首创。

一个展区有一个特定的公众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展示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展示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了解某一个展品所表达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若干展品了解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这种模式可以避免像传统科学中心那样只注重知识点的内容体系,又能避免传统科技博物馆只关注科学发展的历程。在世界科学教育各种内容框架中,这即是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课题模式,这种模式强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课题来学习科学和技术。

上海科技馆不仅注重展项展品设计,也很注重空间装饰效果的设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在展示建设整个过程中,从内容策划、展项展品创意和展示空间设计上来说,来自全国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设计师等参与指导和建设,还先后获得了几十项专利和国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上海科技馆就是开放式大协作的结果,这是上海科技馆开放、创新的见证。

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国科技馆新馆、上海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馆的建设,引领国内科技馆建设进入综合性现代化科技馆建设的新阶段。

(四)上海自然博物馆

创新的建馆理念:展示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将人予以定位,弥合人与自然的鸿沟,强调人对自然的认同归属感,更深层次上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

创新的展示内容体系:

第一,系统的网状结构阐述主题

借鉴我国古人讲述历史的方式把理念传递给受众。例如:关于“演化史”的展示,通常的做法是依照时间顺序的体系,以大量的化石标本证据,演说生命演化的事实,这类似于“编年体”;针对特别重要,并有足够化石标本的部分内容,采用“纪传体”的方式,为这类动物单独成章、“树碑立传”。

第二,以人为本的内容选择标准

公众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社会热点的内容,尽可能地优先选择。例如,在“生存智慧“展区撷取了自然界中鲜活的案例,解读世间万物繁衍生息的智慧。

第三,美学高度的内容演绎标准

自博馆不仅仅是揭示自然规律,其更深层的目的是向大众展示自然的宏大、华美、精致与深邃,激起人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绪,正向引导人们形成生态主义的自然观。由“美”而“爱”,由“爱”而“护”。

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建筑生态学方面的创新也值得一提,注重展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内外呼应、功能布局合理。

三、结语

从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创新发展的建设理念,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了解在世界大都市的上海诞生与发展的博物馆是如何以开放与创新的形态构建独特的博物馆文化品牌。

“江南文化”的开放与创新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而博物馆的发展推动了公民科学与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由此绘出了我们心目中美好的江南。

来 源:上海社联、上海博物馆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社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