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丨探析《红楼梦》中贾政的儒家思想观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丨探析《红楼梦》中贾政的儒家思想观

时间:2023-08-15 21:16:12

相关推荐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丨探析《红楼梦》中贾政的儒家思想观

贾政,字存周,贾母偏爱的次子,荣国府的当家人,是《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的父亲,不管是从其身份还是与主要人物的关系来说,地位都极为重要。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的传统思想,几千年来,其所倡导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

从贾政这一人物形象来说,他在书中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红楼梦》着墨大多在众多女子身上,但其本身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所以它仍然构建了一个现实的环境。

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君权父权体系下的皇权专制的社会,而贾政便是这个君权父权体系中的核心人物,由于贾府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所以贾政无疑是贾府乃至当时社会的一个正面代言人。

贾政从小受贾母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教以礼义廉耻,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熏陶十分明显。

在他的思想观念里,积淀了厚重的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通过分析贾政在《红楼梦》中的一言一行,能够反映出他所践行的儒家思想观。

而贾政的儒家思想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忠君的贤者情操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君权具有绝对的权力。而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引导世人做圣贤之人。

所谓圣贤者,便是忠君爱国,有礼义廉耻,能够对国家社稷作出贡献的人,而贾政一直努力朝着这条道路前进。

1、事君以忠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中贾政说的话便是最好的体现。贾政曰:“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

惟朝乾夕惕、勤勉谨慎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贾政的忠心,通过他说的这段话表现得淋漓尽致,肝脑涂地,只为尽忠心。

2、尽忠职责

《论语·八佾篇》记载: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拿君主的俸禄就要为君主担忧,重视民生,关爱民众,尽心竭力地为君主办事,而贾政也是一直践行着他的忠君道路。

贾政在其从政生涯中曾担任过工部郎中、江西粮道等职位,也曾派到省里督察学政。

在任职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尽职尽守,一次“河南一带决堤,淹没了几府州县”,贾政从十月直到冬季,天天有事加班,常在衙门里,连家都不回。可见,贾政真正做到了事君以忠。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君主的忠心,在当时社会,便是他对自己入仕的要求,他要求自己要像儒家学说所倡导的那样,做一个真正的贤者。

二、家庭伦理观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家庭是非常看重的。儒家学说中所倡导的家庭伦理观是“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红楼梦》中贾政便是一个忠实地遵守者。

1、侍母以孝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思想,孔子说:“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

意思便是说:仁者的人侍奉父母如同侍奉天一样,侍奉天就如同侍奉父母一样,这就是所说的孝子成就自身。

而且孝不是随礼而行的,必须有礼法的约定,依礼而行,不依礼而行就属于不孝。

贾政在《红楼梦》中就是以一个十足的孝子身份出现的,对贾母发自内心地“敬”,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以及对于伦理道德的十足的敬畏,而不仅仅体现在“供养”之上。

在其母亲面前,贾政温良有礼,听从母亲的话,对其要求的事事都上心。一次因儿子贾宝玉不听话将他痛打了一顿,贾母极其宠爱孙子而极不高兴,贾政见此在贾母面前不敢多言,自责自己教育不好,苦苦叩求认罪。

而在儒家思想中衍生出来的孝道中,守丧是孝道的延续。贾母死后贾政以表自己的诚敬之心按礼守丧三年,一切活动都要免除,并卸官待在家中。送殡那天清晨,“到了辰初发引,贾政居长,衰麻哭泣,极尽孝子之礼”。

待丧礼结束在家守丧期间严格按父母去世时的礼仪行事。与来人谈话,也只是粗衣麻布坐在地上。

2、“望子成龙”

贾政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身上担负着家族的荣辱兴衰。对于荣国府未来的发展,是贾政一直担心的事情。

因此,他对自己的儿子贾宝玉也是十分严格的,希望儿子以后走上仕途,延续家族的发展。贾政时常督促儿子宝玉要勤读书,多用功,多读四书五经,要上进。

虽然在平时贾政给宝玉的形象是一个严父的形象,但是就是在这种严厉中显示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盼,以及对家族命运的担忧之情。

三、“仁”的践行者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切美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总和。孔子要求人们要讲求“仁”,仁可以使人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同时品格比一个人的能力更为重要。

以政为德

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用德行来服众,不应当以法或者用刑。孔子认为“为政以德”。作为官员首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德行。

儒家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特别是追求士大夫阶层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人格。贾政作为朝廷官员,便十分重视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

贾政清廉为官,洁身自好,在外地做官的时候不接受贿赂。贾政到江西当粮道“便查盘各属州县粮米仓库……便与幕宾商议,出示严禁”,防止该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人的这些弊端再次发生。

并谕“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只想一心做一个好官。

四、“读书入仕”的价值观念

通过读书入仕成为士大夫官员,可以说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是获取功名的首选之路,是提升家族地位的基本途径。

儒家的培养目标不是简单地教授文化知识,而是要培养能够从政、能够辅佐君主或诸侯的人,也就是说是培养治国安邦人才。

儒家并不反对追求官禄,但追求官禄的目标是“行仁政,福百姓”。

育子理念

贾政始终坚守“学而优则仕”,他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在他大儿子贾珠去世后,更是把所有的期望放在了宝玉的身上。

一直要求宝玉读四书五经,勤勉学习,走仕途的道路,将来可以谋取官职,以延续贾府延续昌盛的可能,为荣国府增色,为祖宗添光。

贾政曾对宝玉说:“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他专门抽出时间用来检测宝玉平时学习的内容。

此外,贾政对宝玉在人品上、道德修养上要求极高极严,立业之前先成人,对宝玉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颇多。

五、奉行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原则

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孔子认为这是最高美德,它告诉人们,凡事都会有一个度。

需要把握好分寸,充分了解和考虑事物发展的多个方面,而不应该偏于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使各个方面达到一个平衡。中庸的主旨在于人性的修养,尤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应如此。

处事周全

在日常的为人处世上面,贾政做得很是周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面也很圆滑。一次临安伯请吃饭,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新得了几个戏子,邀请贾政前去,当贾赦问:“明儿二老爷去不去?”贾政道:“承他亲热,怎么好不去的”。

而后来贾政刚好县衙有事无暇分身,他便让儿子宝玉前去代其赴宴,由此可以看出贾政处事比较周全。

不谙世情

贾政深受儒家文化的教化,在儒家文化多年的熏陶下,对比当时社会其他人而言他是极其不错的,品行端正、为官正直、扶危济困、礼贤下士。

但是他不谙世情,无法约束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虽然严格按照礼法,但自己身边的人把他拉入了无底的深渊。

在外放任上,他的手下贪赃枉法,把他的名声搞得很差。尽管他经常对自己的家族成员提出严格要求,但始终没有对家族彻底地整治,被家族中贾琏等人连累,最终导致贾府抄家。

贾政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他时刻践行着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具有局限性,给他自身也带来了悲剧。

结语

贾政的性格真实、立体地体现在《红楼梦》中,体现出了在一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真实特性。

他既是传统父亲,又实现了一定的超越;既是传统士大夫,又有着多面性的特征;同时他还包含着强烈的悲剧意蕴,体现出儒学自身存在的一定矛盾性,带给人们很深的思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