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汉藏一家亲?汉藏语系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汉语的起源

汉藏一家亲?汉藏语系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汉语的起源

时间:2018-06-07 08:22:45

相关推荐

汉藏一家亲?汉藏语系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汉语的起源

提到“汉藏一家亲”,许多人或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只是一种被倡导的意识形态,殊不知“汉藏同源”可在历史、语言、文化多角度得到考证。

其实,具有同源关系的不仅是“汉藏”,还包括许多其他我国境内的许多民族,“汉藏”之称只是其中族群人口最大的民族作为代表。

一、汉语与汉族的起源

(一)汉语,即汉民族的共同语。

汉语,既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历史的源流演变,又包含了空间上的分布差异。

汉语形成的时期,远在“汉语”、“汉族”概念形成的汉代更早以前。汉语形成之谜的答案,要从汉民族出现的源头问题上去追溯才能真正搞明白。

(二)“汉族”从哪里来?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占全国人口的91.51%(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中国或海外华人中的主体民族。

当谈到我们的先祖、我们的血脉起于何时、源于何处时,海内外的华人大概都会不假思索且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词,就是“炎黄子孙”。

可是,“炎黄”的来头又是什么?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注:或为今陕西武功)成,炎帝以姜水(注:或为陕西宝鸡)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水经注·渭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就《国语》《史记》《水经注》《舆地志》等史料中对炎、黄二帝的身世经历的记载对照来看,或有许多出入和不通,但比较之下,仍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线索。

黄帝,姬姓,生于天水,居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炎黄联盟入主中原后建都涿鹿,又迁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故又号有熊氏。

炎帝,姜姓,生卒不详,号神农氏。关于炎帝的生卒年代、地点,历史上一直有比较大的争议,但据较多数的材料可推定,神农氏发迹于西北,姜水(今宝鸡)一带或为其早期根据地。

炎、黄的关系,其实就是姬、姜两姓与轩辕、神农二氏的关系。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来看,神农氏部落原本处于西北,在长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部落联盟的霸主地位,到了黄帝长成时,神农氏衰微,逐渐丧失了主导权,部落间互相倾轧征伐,轩辕氏在黄帝的带领下乘势获得了新的霸主地位。

不过轩辕氏取代神农氏,并不完全靠的是武力的杀伐和驱逐,权力的更迭是以一种缔结新的部落联盟的姿态呈现,甚至黄帝在某种程度上仍承认神农氏的影响力,这由今日我们称“炎黄”仍以炎帝为首,可见一斑。并且,黄帝战胜炎帝,与之后炎黄联盟的“逐鹿之战”中斩杀蚩尤及对其部落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轩辕、神农二氏在语言、文化、地缘应该有高度一致的身份认同,甚至存在血缘上的共通。

炎、黄二帝势力的结合与扩大,在源头上直接缔造了华夏民族,亦是第一次姬姜联盟。

既然有第一次,自然有人会问,那什么是第二次姬姜联盟?

答:武王伐纣。

由于神话传说及小说故事如《封神榜》深入人心,相信大家对于武王伐纣的故事更耳熟能详。

简言之,武王伐纣的实质就是上古华夏与东夷的民族矛盾,即炎黄进入中原并扩大势力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问题。

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赖于姬昌、姬发(文王、武王)父子与姜望(姜太公or齐太公)为首缔结的第二次对抗东夷的军事联盟。

自周代建立分封制,周王室分派子嗣或追溯血缘于九州各地建立姬姓国,姜望的直系后代也得封齐国,在历史上彻底打压了东夷族的势力,并完成了战后的利益划分。

华夏族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向四周移民与各民族融合,此举影响千秋。同时,华夏族以其先进的生产力、文化制度,不断吸引周边民族向其靠拢。

自此, 华夏族由原来的血缘、地缘认同的民族逐渐转变为文化认同的民族。此后的几百年中,华夏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不过,历史也是残酷的,随着华夏族文化、血缘的扩散,华夏语在语言的接触与竞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通用于全国的官方语言——雅言。(注:“雅”与“夏”一语之转,古音接近)

顺带提一句:秦国始祖为颛顼之后,姬姓嬴氏,亦发迹于陕陇之间。后来秦国能统一六国,冥冥中又有炎黄、文武之遗风。

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华夏族又被称为“汉人”,乃至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皇室也以出身陇西、为大汉飞将军李广之后为傲,自称“汉家”。

二、汉藏语系民族的历史渊源

(一)又从神农氏说起——华夏族与“羌”

炎帝的形象及传说往往伴与“羊”存在关联,或头上长着羊角,或故里争议地之一的“羊头山”(位于今晋城)。

讲到文字,炎帝“姜”姓,“姜”字由“羊”“女”组合会意而成,普通话语音为jiāng。

而另一个字“羌”,从“羊”从“儿(人)”,语音与“姜”为一语之转,今音qiāng。

字形上,“姜”“羌”构型相同;语音上,二者皆以“羊”为表义兼表音符号;语义上,二者都为指称与“羊”有关的族群的专有名词。

此为语言上的一个证据,神农氏与“羌”的性质应是一致的,即语言、文化相通的部落群体。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猜测:神农氏、轩辕氏及构成华夏族先民的其他部族,最初和“羌”有共同的历史来源。

“羌”还有了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东夷族为主导的商代,一直是商代贵族征伐并获取奴隶的重要对象。

这在今天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屡见不鲜,甲骨文中,“羌”的男人为“羌”,女人为“姜”。当中有被商贵族阉割的奴隶,有被商贵族当做活人祭祀烧死的奴隶……

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述的历史上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

只不过,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进入中原的部落与留在西北的部落间在各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在周代,这些留在西北的“堂兄弟”由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被华夏族略带鄙夷地称作“西戎”,与“北狄”“东夷”“南蛮”并称“四夷”。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当然,此“羌”并非特指今日羌族,而是远古时期的一个历史上存在的民族,比华夏族的形成还要来得更早,可以说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与今天其他诸多民族,都是“羌”的后代。

(二)与“羌”有关的今日各民族

在后世,华夏族那些西北老家的“堂兄弟”们,即“古羌”的其他各个部落,走上了与向东扩张的华夏族分道扬镳,又若即若离的发展路线。

一部分较早离开西北,向青藏高原进发,与当地土著融合,历史上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吐蕃”,后来演变为我国境内的藏族,不丹、锡金境内的的不丹族、锡金族、绒巴族等;

另一部分,在隋唐时期的青海、甘肃一带,历史记载中可见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狼、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与北宋抗衡的“西夏”即党项羌所建立。之后,继续南进入四川云贵高原,甚至进入缅甸、泰国,形成羌族、景颇族、彝族、独龙族以及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白狼羌之后)等民族。

史料中关于华夏族的文化制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騂。”

夏后氏尚黑、周人尚赤。华夏族的衣冠主要以玄、赤二色为重,这在中国历代汉族政权的帝王盛装中可窥一斑。

帝王祭祀朝服的衮衣冕旒是汉服的顶级代表,左衽交领,腰带系玉佩,体前围挂敝膝。衣体玄黑,敝膝赤红。

天子冠戴冕旒,旒上镶串白、青、黑、赤、黄五色玉珠,象征金、木、水、火、土五德。比照今天其他上述各族服饰,无论衣服佩饰的组成还是颜色上,居然有许多巧合。

三、汉藏语系与原始汉语

(一)汉藏语系

语系的概念,是19世纪西方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物。按照其观点,语言之间存在结构上的亲缘关系,属于同一语系的语言来源于一个共同母语。

在这方面,最早最完善的考证应是印欧语系的研究。伴随着殖民时代的东方大发现,学者们认知到古印度梵文与古希腊文、拉丁文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着高度的对应,最终确定了印欧语系的亲缘关系。

使用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材料,18西方学者就提出汉语、藏语、缅甸语的基础词汇之间有同源关,并提出了“汉藏语系”的构想。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汉藏语系最终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同。

(二)原始汉语

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停留在汉语本身史料的研究上,运用西方的理论为公元6世纪(中古)、公元前11世纪(上古)的汉语构拟出了一系列可靠的成果。

但仍然无法解决许许多多的难题,例如谐声问题,【蓝】lam 为何从【监】kam 取声。

研究的突破,有赖于仰仗古藏文、古缅文的拼音文献。以下以古藏文为例。

藏文,有学者认为是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由国王松赞干布派遣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到北印度学习梵文,回国后引用梵文字母创制的。

虽然古藏文记载的是公元7世纪之后的内容,但由于藏族进入青藏高原后相对封闭,语言接触少,语言发展速度慢,保留了很多汉藏语系原始的特征,如没有声调、音节前后可以出现复辅音。这与中古、现代汉语的面貌差距巨大。

借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与古藏文等其他民族语言的材料,我们可以将汉语史的研究向上延伸到汉语文献产生之前的上古阶段,汉语研究的历史难题也可以从中找到突破。

如下列参照了古藏文后构拟的“上古汉语”部分的拟音,解决了声母 k-l 、b-l 的谐声问题。

———————手动分割线———————

最后,请大家感受一下上古汉语拟音版《封神榜》片段……

感受一下……感受一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