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明知故问:第28届摄影国展作品赏析(三十二)纪实组照

明知故问:第28届摄影国展作品赏析(三十二)纪实组照

时间:2024-04-04 06:48:45

相关推荐

明知故问:第28届摄影国展作品赏析(三十二)纪实组照

因这段时间写第28届国展赏析,结识了很多本次入展的作者,更结识了很多外省的摄影人。感触很多,向他们学习了很多。每件入展的作品都不是侥幸,都是摄影人默默付出了很多很多才得来的。每个人也都对摄影语言有着自己的思考。只出一张或一组片子不是他们的目标。持续不断的寻找创作源泉才是他们追求的。我相信这是每个摄影人共同的追求。这条路并不平坦,我的文章也并不全面,相信能给有心人一点有用的信息。感恩那些支持我一路写下来的朋友们,这才是属于你们的赞歌。

中直-张武军

《武汉战疫记忆》

每一位参加武汉战疫的新闻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纪录着自己经历的一切,他们也用各自的语言讲述。为那段记忆致敬,因为值得。

第一张近景。人物居于画面右侧,面朝左前。手中拿着的出院证明是视觉焦点,同人物表情及手势相呼应。出院证明的文字信息将基本情况交代完整。

第二张中景俯拍。画面下方的蛋糕是焦点。中间两名同切蛋糕的人员则是主体。观看细节后发现这是援助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护人员,这是一对夫妻,大家在庆祝他们新婚快乐。

第三张中景。人物在画面右侧黄金分割线。从服饰可以判断是上海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左侧是墙板上写着每个医护人员的名字。护目镜上的水汽说明了这是在隔离区内。

第四张中景。举着小红旗挥手的应该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在欢呼,右二人员胸前还佩戴了党徽。右上角旗帜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徽章。他们是武汉雷神山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

第五张全景。这是军队援鄂医疗队乘坐运输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武汉加油是那时最响亮的口号。他们面对的是最危险的时刻。

第六张中景。2月的那场春雪,让每一个在外拼搏的人都记忆尤新,再苦也要坚持下去。手抱着大包萝卜的志愿者是画面焦点,特别是人物眼神的锐利和雪花的真实虚化形成呼应。

第七张中景。下方被救助的病人和监护仪器及环境说明了紧张程度。两名医护人员为了不惊扰病人正在用手势进行病情处理交流。

第八张全景。背景环境是武汉东湖樱园,的春天,这里的樱花为援鄂医护人员绽开。前景是医护人员,他们结束隔离修整,在离开武汉前来到樱园拍下这张纪录自己的照片。

第九张中景。画面中间是医护人员和患者虚空相拥的动作。这是方舱医院,看环境应该即将休舱。

战疫的瞬间有很多很多个,这组照片从胜利的角度出发,呈现了即将走出疫情的瞬间。这是幸福的记忆、喜悦的记忆、自豪的记忆。作品本身单张表达都很清晰,整体逻辑也围绕记忆做呈现。呈现了众志成城携手战疫的精神,更呈现了武汉保卫战战胜疫情的成果。这是符合大主题需要的。从拍摄角度说,构图到位,画面细节丰富,基本不用文字都可以表达清晰。这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从拍摄对象上有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也算全面的展示了疫情核心区的对象。不足之处在于对象的包容性略窄、场景不够丰富。片子的逻辑性可以更统一,目前看图6、7和其余的作品有些不在一条线上。

这是一段过去了再也不会重复的岁月。我们也无法再思考怎么拍摄。所有呈现出来的照片已经是无法再现,这就是摄影的魅力。同时也是对摄影人的考验。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该怎么进行摄影表达,最终达到自己的想法。这是一条共同思考之路。

重庆市-崔力

《笑靥依然》

这是一组纪录希望,继续变迁的作品。因为缺少照片信息还是百度进行了查找,很巧合的查到了作者原发稿件,对图片的幕后故事有了了解。这是一组反映农村变迁的作品,作品的主线是第一张图中的孩子,整组作品两个时空序列,相隔,以呼应和对比的形式呈现了这组故事。

第一张中景。三角塔式肖像构图。12月11日,刘兴敏抱着复习资料,满怀信心备战高考。背景条幅希望二字寓意未来。

第二张全景。合影式构图,这是在重庆市云阳县农坝镇云峰村小学前,所有学生的合影。刘兴敏在前排左四。

第三张中景对中景。上图三角构图,刘兴敏和哥哥一同借着微弱的灯光在做作业。下图三角呼应构图,学生宿舍内,刘兴敏在右侧床铺上架着自习灯学习。

第四张中景对全景。左图12月11日,云阳县云峰村,6岁的刘兴敏(左)和同学提着火炉,踏着泥泞小路走向学校。右图12月11日清晨,云阳县江口中学,刘兴敏和同学们走向教学楼,准备去上早自习。

第五张俯拍全景对全景。上图12月11日,云阳县农坝镇云峰村,刘兴敏和妈妈、哥哥一起吃早饭。下图12月11日,云阳县江口中学,刘兴敏在学校的食堂吃早餐,一碗面、一个蛋。

第六张全景对中景。上图12月11日,云阳县云峰村,刘兴敏(右二)和同学烤着火炉在教室上课。下图12月11日,江口中学的教室里不仅安装了空调,还用上了电子黑板。

第七张中景。12月11日,学校放“大周末”,刘兴敏和同学走向校门口的农村客运小巴,准备乘车回家。

第八张全景。在远处雪山的映衬下,一条条道路串起农村的家家户户。

第九张全景对中景。上图是,在土坯房屋檐下堆放着刚收获的农作物,刘兴敏正在清洗整理。下图12月11日,云阳县农坝镇云峰村,刘兴敏回到家里和父亲一起拌饲料,身后是新的水泥房。

对于作者时隔的有心之举,我们是要学习的。有心才有后来的采访,才有这组故事的一个阶段呈现。笑靥依然是主题,贯穿整组画面。在刘兴敏两个时间段的画面里,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笑意的存在。这是面对困难乐观的笑,这是面对未来幸福期盼的笑。笑容的背后,是向往美好的生活,是家庭的愈加幸福,是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深根发芽。在作品拍摄上,从全景到近景都有所涵盖,略缺少特写诠释笑的细节。从编辑上,对于跨时空有相同场景的,作者有意识的拍摄,有意识的放在一起对比。对无法对比的,作者选取特定场景进行关联呈现,在突出主体人物的同时,注意了逻辑循序的延续。整体看图7、8两张信息关联度不太强。图6下可以有更好的拍摄角度。缺乏一张对新家内部环境的交待。图九下也应该有更好的拍摄角度。

对于跨时空长期关注的题材,目前的表现手法是比较一致的——对比。这手法固然简单明了,直接说明问题。但是用多了以后,看着就有些审美疲劳了。我们从对比的角度出发,第一要考虑对比图式的变化,比如上下排列、左右排列、对角排列。第二考虑景别的变化。不要全部是全景和全景对比,要考虑全对全、中对中、特对特,还有景别交叉对比。第三考虑构图的变化,目前用的最多的应该是水平正视和对角斜线构图。实际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呈现,特别是俯拍、仰拍、平视的变化要加进去。从对而不对的角度出发,第一我们要考虑对比的内容到底是一个事,还是两个事。毕竟时空在变,怎么还原有些东西也是不可能再现的,那么我们应该对比的到底是什么。第二叙事逻辑的延续,当年的故事可能是个悲剧,而今的故事可能是个喜剧,这种方式也是可行的。至于更复杂的叙事逻辑也可以尝试。第三就是作者选择的这种对比一部分的做法,明显让看者重复疲劳少了很多,增加了叙事性。只有用心思考,我们才能做出不一样的作品,这点必须牢记。

重庆市-高路

《为千年水下碑林洗脸》

这是一组稀缺题材。从大方向看是文物大保护,从小细节看,这包含了三峡蓄水水位上涨,特定的历史文化遗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艰难的养护过程等多方面内容。

第一张全景。画面主体在右侧黄金分割线。在上半部分灯饰的照射下,下方的石碑刻字隐约可见。潜水员增加了水下的动态感。

第二张俯拍全景。潜水员居于画面左侧黄金分割线,突出了潜水员水下作业的困难。

第三张中景。上部灯光照亮潜水员以及吐纳出的气泡,突出了水下作业感。

第四张全景。对角构图,潜水员居于画面中央,正在清扫石碑的动作清晰准确。水中的灯光较好的勾勒环境。

第五张近景。隔着耐压窗看潜水员清洗石碑,是恍若隔世的感觉。圆形窗增加了整组照片的变化。

第六张全景。依旧是水下清扫,上部风光和下部石碑形成对比感。

这组照片受到拍摄难度的影响,并没有太多拍摄点可以选择,整体围绕潜水员水下作业做文章,这是比较遗憾的。从百度查找上有涪陵融媒体中心记者拍过这个题材,也不深入。从这点说,作者对于整体光影和构图的把握比较好,在拍摄时注意了场景和景别的变化,特别是图3、5。在构图上作者也比较到位,图1、2、3、4都有所思考。问题也比较明显,受限制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石碑处在长江水下40米,潜水员进出均要经过压力舱增压减压。摄影师亲身进入体验是不论是人力还是设备都较难实现。这就决定了比较难拍出新意来。

但是我们从这个题材可以思考学习。比如水下摄影怎么拍。从现有条件说,还是有包括运动摄像机在内的水下摄影设备。在拍摄者无法进入的情况下,可以让潜水者代为携带进入进行定时拍摄,也是可行的方式。其次对于水中摄影,怎么克服水波纹的影响,通过长焦以及遮光罩消除玻璃的影响,最终获得更多样的景别和角度是可以探索的。

重庆市-佘中云

《高墩风彩》

这组作品拍摄于渝利铁路涪陵蔡家沟特大桥,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大桥的美景。蔡家沟特大桥新建于渝利铁路(重庆市至湖北利川市)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境内,是渝利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蔡家沟特大桥全长2050米,共有41个桥墩,其中主墩23号桥墩净墩高为139米,超过40层楼的高度,建筑高度近200米,该桥墩的建成刷新了世界双线铁路第一墩的纪录。

第一张中景,斜线构图。金色霞光中,高铁列车穿过云雾飞驰而来。

第二张近景。三角纵深构图,列车轨道线缆向远处延伸,环境烟雾缭绕。

第三张中景。对角构图,夜晚的慢门,高铁列车灯光划出的光轨。

第四张全景。两山之间高铁桥飞架而过。特有的人字桥墩藏在云海之中。

第五张全景水平三分法构图。高铁桥和高铁处在画面下方黄金分割线。中部是云雾缭绕的群山。上方是远山霞光的逆影。

第六张全景,春夏之际高铁列车从绿色中驶过。

第七张全景,对角构图。升腾的云海将列车藏起,反倒是人字桥墩清晰可见。

第八张大全景俯拍。斜线构图。更大幅的流淌云从高铁桥墩下流过。

第九张中景。水平两分法构图。穿过群山的列车和前景宣鲜花呼应。

这组作品与其说是纪录片,更应该说是艺术片。但巧妙就在这个地方,所有色彩景色都是真实未经太多后期处理。这说明了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观察大桥,拍摄大桥这并非易事。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的努力付出值得尊敬。

但我们要思考。这样一组作品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到底叙述了什么样的内涵故事。这才是下一阶段我们要探索的。整体看桥梁特写还可以做文章,桥梁的人文属性可以做文章,桥梁的底部视角可以做文章。从光影角度说还有星空可以拍,还有冬季大雪可以拍,至于风雨天估计有难度。怎么做到极致是可以探索的,这样才有不断去创新去挑战的可能。

11月13日 虞旻子于明知故问

虞旻子,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负责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在湖北省美术馆举办“指墨百年——虞氏三代人画展”。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疫先进个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