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文征明二十四年著《停云馆帖》 精严伪书少 成就明代刻帖精品

文征明二十四年著《停云馆帖》 精严伪书少 成就明代刻帖精品

时间:2023-10-30 23:26:45

相关推荐

文征明二十四年著《停云馆帖》 精严伪书少 成就明代刻帖精品

注:本文内容因为限于篇幅,里面的内容是《停云馆帖》卷一和卷二,即《晋唐小字》卷和《唐抚晋帖》。后面会根据情况分六篇或者十二篇文章全部发布,请谅解。

关于文征明父子介绍:

文征明不但自己位列“明四家”,诗文、书法、绘画均擅长。子孙们很争气,有史可记的其后第四代也是个个在当地很出色,或者诗文、书画均擅长,或者擅书画。其孙文震孟更是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其子文彭、文嘉也是承文征明,均擅长书画、诗文,其四个孙子个个也是书画名家,其玄孙有三,两玄孙子也为清代著名画家,玄孙女文椒更是历史少有的女画家之一。可见文征明对于自己孙子后世影响之深,这肯定同文征明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所以本人也在这儿说个自己的观点:做为一个能长久传家,保持良好家风,并能让子子孙孙个个争气,忠厚是起码的家训,所谓富不过三代,无非就是太尔虞而诈是无法让自己家族基业长青的,唯有书香和忠厚才是家族长盛的秘诀。而且史载:文征明为人谦和而耿介。这也是人家家风传承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

以下来自于引用的《停云馆帖》中人物介绍:

文徵(征)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 ,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授秀水训导。官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能诗,有《博士诗集》。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仲子。吴门派代表画家。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画得徵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文徵明)一体。”詹景凤亦云:“嘉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径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 章简甫〔明〕嘉靖时著名碑刻艺人。生卒不详。一九八0年,江苏吴县藏书公社潘家祠堂遗址,发现明代《香山潘氏新建祠堂记》碑。祝允明撰,文徵明书并篆额。碑文最后有「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岁在戊戌二月立石,章简甫刻」字款。碑高167厘米、宽81厘米。碑文楷书24行,计1034字。碑文书法淳熟清劲,镌刻精工端重,字字匀称,一笔不苟。

关于《停云馆帖》名字渊源:

《停云馆帖》中的“停云馆””三字是文征明父亲文林对自己书房取的名字,取自陶渊明的停云诗。

文林(1445~1499),文征明之父,字宗儒,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洲(今江苏苏州)。为不忘故里,自号衡山。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知永嘉县,改知博平县,历迁南京太仆寺丞。后因病告归,复起为温州知府,卒于任所,家无余财,士民厚赙葬仪,其子文徵明坚辞不受,温州人特为建“却金亭”。博学多识,通晓堪舆卜筮,尤精易数。著有《文温州集》十二卷及《琅琊漫钞》传世。

《停云馆帖》简介:

《停云馆帖》是文征明亲自编辑,其子子文彭、文嘉钩摹,章简甫、温恕镌刻,这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竟然历时24年之久,先后刻成十二卷,而且直到文征明去后一年之后才完成了第十二卷。可谓是文氏斧子的呕心沥血,也是用心精选之帖,有资料记载说:《停云馆帖》初为木刻,仅4卷,不久即为火焚,故四卷本极为难得。后面又增至10卷,毁于火灾。最终重刻于石,增至12卷。在文征明生前一共刻成11卷。

在漫长的二十四年,先后刻成十二卷。帖石一百二十块。

跨度这么大也有财力原因,毕竟《停云馆帖》这个在古代相对比较浩大的工程,是很费资金的,而且是私人刻制没有官方那么雄厚的财力支撑,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耗这么长的时间。

当然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24年间,文征明父子是广征墨宝进行摹刻,这也是跨度比较长的原因之一。可以这样理解,开始刻印的是已经收集到的或者文征明临摹过的墨迹,比如其老师沈周就曾帮他借过唐摹晋帖九种,要文徵明钩摹,而文征明交游也甚是广泛,好友众多,不排除有好友知道他汇刻丛帖,贡献珍藏书法真迹给其钩摹,所以也会影响到刻印时间跨度变大。

而且从文征明的历史记载来看,文征明临摹过诸多晋唐名家之作,而且喜好收藏名家字帖,鉴定在当时也是属于一流的。所以他编辑的《停云馆帖》被评伪书很少,绝大部分都是真品。

当初选木刻是因为木刻更容易刻版和印制,而且最能体现出墨色变化,而且还是还原作品原貌的最佳选择,但是木刻不容易保存,还容易断裂和磨损,这也是为什么木刻本的古籍印数一般比较少的原因,基本印制一次就是磨损一次,逐渐就会失去原来的风貌,所以在明清经常有官方或者民间重新翻刻之前的书籍,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文家的《停云馆帖》的石刻也非石版印刷,而是仿效唐朝书法上碑之法,刻在石上,这样更容易保存,石版容易保管,印制进行拓印即可。

而且《停云馆帖》每刻成一卷就将拓片装订成册进行出售,这其中或许也有弥补刻石资金短缺的原因吧。据说: 《停云馆帖》的拓片都由拓工尤敬椎拓,明代书论家赵宦光称:昔有尤敬以拓工艺冠吴中,且与温、吴、章诸君齐受知于待诏先生父子,其拓法必推之数次,务以轻墨几番刷之。(注:这个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赵宦光的儿子赵灵均娶文征明的曾孙文从简之女文椒为妻。)

《停云馆帖》选帖内容:

选帖从晋唐起、经宋、元至明代,由王羲之的黄庭经开始至文征明的西苑诗十首结束。

十二卷分别为:卷一晋唐小字卷(晋唐小楷);卷二唐抚晋帖卷(抚同摹,唐代摹晋帖);卷三唐人真迹卷—孙过庭;卷四唐人真迹卷;卷五﹑六﹑七宋名人书;卷八﹑九元名人书;卷十﹑十一国朝名人书卷(因为是明朝出版,所以国朝是指明朝);卷十二停云馆帖卷,收录的是文征明书法。

《停云馆帖》中收有历代名家八十七人的书法,有的多篇收入,晋唐人物有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陶弘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怀琳、孙过庭、释怀素等,宋代有欧阳修、王安石、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苏舜钦、范仲淹、秦观、陆游、范成大、朱熹、虞允文、文天祥等,元代有赵孟(赵子昂)、赵麟、鲜于枢、胡长孺、王蒙、倪瓒等,明代有宋濂、詹希元、解缙、沈度、徐有贞、李应桢、祝允明、文徵明等。还收有四十二人次的题跋,题跋中有明代沈周、王鏊、顾璘、王宠等人的书法,还有文徵明自己和儿子文嘉的题跋。如将《停云馆帖》十二卷全部展开,每卷相连有九十多米长,会呈现出一幅恢宏的书法长卷。

文征明在六十八岁时镌刻成了《停云馆帖》卷一,在嘉靖十六年春正月长洲文氏停云馆摹勒上石(1537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文征明去世后一年才由其子孙将文征明书写的《黄庭经》 《乐毅论》刻印成第十二卷。

《停云馆帖》的历史价值:

《停云馆帖》经文征明父子三人精选,而且非常严谨,选择精严,伪书独少,多以墨迹上石,较当时其他丛帖为优。刻者为铁笔名手章简甫,与《真赏斋帖》并为明代刻帖上品。也有人称为明代刻帖之冠。

通过上述的评价,根据其选帖内容来看,《停云馆帖》用石刻方式最大保留了历代书法名家墨迹,即使原墨迹已经丢失,我们却仍然能从此帖中一窥前人书法之妙,书法之真容。

虽然木刻、石刻也罢,总有些人抱着”非真迹不看,非真迹没有价值“的观点,一直抨击和诟病历代丛帖。但是他们忽略的事实或者他们就是明显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一是:有些原作早已经散佚不再存世,丛帖却有效保存真迹。二是:即使存世真迹还在,或者在私人收藏手中不轻易示人,即使在博物馆中也会因为真迹已经脆弱的展示展览也不舍得拿出来了。即使展示也并不那么直观和清晰,会有重重玻璃和安全来影响观赏。普通百姓及普通书法爱好者也不是能观赏到的。

这时木刻、石记得书法丛帖就是最好的观帖方法,也是最好的欣赏方式。虽然有些丛帖是临摹手法,但是在古代除了作伪的不法商人外,做为书法名家他们爱惜名气,不会去做什么伪作的,他们的书法造诣使得临摹之作的质量肯定是有所保证,而且文氏父子是用得勾摹之法,这是还原原作最优秀的方法。如最能体现《兰亭集序》原貌的神龙本就是唐代勾摹高手和书法家冯承素之作。

《停云馆帖》的辗转经历:

《停云馆帖》刻石完成后,在文家仅停留了五十四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文徵明的玄孙女(第五代,文嘉的重孙女第四代)文俶嫁与赵宦光儿子赵灵均为妻,文家将《停云馆帖》刻石作为嫁妆,到了赵宦光家。可见文家对自己女儿的重视。这个嫁妆非常的贵重,不但重,一百二十块刻石重量可想而知。而且其价值连城,这是文徵明、文彭、文嘉二十多年的心血刻就的。虽然从文家到赵家路程只有十公里多,但是在古代那种运输并不很发达的情形下,运输难度也是非常大的,有可能是船运上码头之后再马车转运。(注:文征明家世居苏州,赵宦光也是后来迁居苏州寒山长居,而苏州的水路纵横,不但在当时很发达,即使是当代也很发达的)。

作为一个书法家,书评家 赵宦光得到《停云馆帖》刻石后那自然是爱不释手了,亲自写了“书家藏法帖贞珉后”一文(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起句是:余有法书之嗜,染成膏盲之疾,……,即今遡观宋元以来淳化、大观、戏鱼、临江等帖具已烟销莫知何所,则此帖不珍,更何可珍,此帖不宝,更何可宝。而今而后,吾知法书至此,止矣,无以加矣。

所以赵宦光对于刻石是很珍重的,遂件包好珍藏起来都不轻易示人,而且”抠门“的每年仅拓印几帖,为了不破坏原刻石,都是请非常好的拓工来拓,因为拓本是有很多拓法,不同的拓工拓印也会有差异,在古代拓本拓好之后也会装裱的。所以他出售时会根据拓法、纸张、用墨、装璜等的不同来定价,定了十档价格,而且还恕不还价。

但在四百年多年时间里,人和物的变迁是永远变化的。《停云馆帖》的刻石也不例外屡易其主,也有散佚,即使在赵宦光这样的谨小慎微的保管之也仅停留了四十四年。

后代有相关资料记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刻石归常熟钱朝鼎,钱氏又曾修补了十余石,乾隆年间又有36石卖于武进刘氏。道光十八年(1838)无锡窦俊三、赵伯仁两人从刘处购得。但常熟钱氏还保留了《停云馆帖》刻石85块,后归太仓毕沅,又归桐乡冯集梧,在清光绪四年(1878)藏于嘉兴孙氏,存石64块。

《停云馆帖》的现今收藏情况:

注:如下内容来源于网络:

1983年有人发现无锡东林书院保留原石一块,补刻一块(应该不是原作,只是补刻罢了)。1997年在无锡窦氏新街巷老宅折迁时而被发现有《停云馆帖》刻石十四块,现已由无锡马山祥符禅寺收藏,准备修复后,供人观赏。

不过记载会有一定的偏差,另一个文章记载流转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石归苏州赵宦光所有,清顺治十五年(1658)又归常熟钱朝鼎收藏,钱氏补全了残损缺失的十余石,清乾隆年间,其中的35石售于武进刘氏,还有86石售于苏州状元毕沅,毕沅所得于其殁后被抄家没收入官。清道光元年间(1821),为嘉兴桐乡人冯集梧所得,冯氏把缺少的帖石根据“停云”帖补刻齐全。几经转手,于清光绪四年(1878),为嘉兴孙家桢所得,仅存64石。

周道振著《停云馆汇考》的帖石流转表中讲到:帖石到嘉兴孙氏后,又到南浔朱氏,再至新塍许氏,后归嘉兴博物馆。

现在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的《停云馆帖》册是明代拓本第六卷而且是局部本,并不全,无题签、题跋,每册钤“效禹审定”印。

《停云馆帖》的存疑情况:

此帖为哈佛大学图书馆所收,其介绍为清代拓本,但是第十二卷的文征明的《西苑诗十首》同网上流传版本有所出入,差别非常明显,所以存疑是伪作。

不过从上面”《停云馆帖》的辗转经历“中可以看出,清拓本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到了清代已经开始散佚了,完全原本拓本有可能并不全,有些可能是补刻,丧失了文征明原来的风格,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是没有临摹出原貌。

现在故宫版也只有第六卷,而且还不全,本想找到明拓本,结果没有找到,只能发布清刻本了。不过《停云馆帖》限于篇幅我预计要分六到十二次的样子发布,如果后期能找到明拓本,我会依照明拓本来发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