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中国文学艺术 书法散论 魏碑的审美价值意义

中国文学艺术 书法散论 魏碑的审美价值意义

时间:2021-04-08 03:08:39

相关推荐

中国文学艺术 书法散论 魏碑的审美价值意义

本文乃作者美食界的小阿哥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当前书坛的确比较混乱,既有因书学修养贫乏,对“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的歪曲理解,也有确实不知何以为书艺,只能以歪就歪胡弄成书者。此中少数人确实是存心利用混乱沽名牟利,多数则是素质低下,不知美丑,相互影响,卷成一股“时风"。他们根本不懂继承与创变的辩证关系,也根本不知何以叫艺术追求,他们被生活和艺术的辩证法无情地戏弄了。

实际上,当今人们所向往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拙朴、真率,乃是若无工夫实基于很深的工夫、修养造成的,没真实修养而强为之,只能是没有审美意义与价值的做作之“丑"。对于确实具有审美意义价值的“丑朴、真率”的欣赏,是要相应的修养的。坦率地讲,即使最具权威性的书展的评选,也不一定每个评选者都具有慧眼,都有真知灼见。更何况作品太多,难免没有混珠的作品从过分疲劳的评审目光中溜过。确具审美意义与价值的“丑”,与无审美意义价值的丑,确实混杂在一起了。事情并不奇怪,却能考验、锻炼审美能力。

有人说:当今,老老实实在书法家的修养上做真功夫的固然多,察言观色窥测方向,千方百计制造展览效果的也不少。这种现象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没有什么奇怪,短时期内也不会消灭。当前几乎一切严肃的有品位的文学艺术都不景气。这首先是十年黑白颠倒的时代留下的后遗症,它造成了文化发展的断裂,影响了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大批人文化素质的低落。改革开放后,随着外来物质文明进来的精神产品及文化思潮,人们对书法艺术形式感到似熟识实陌生,不少人投入这当中来,一种盲目的和急于以之攫取名利的浅俗浮躁心理,使其往往将实无是处的胡闹当了奇美无比的“艺术”,玩弄于人前,以示自己的“超前”“现代意识强烈”,一些人也真假莫辨,是非莫辨,也影响了有志于书者专心致志的追求。

不过,即使更有甚者,我对中国书法终将出现质量不断提高的繁荣,仍然充满信心。因为种种非艺术现象,伪艺术现象与真正的追求混杂,会锻炼人的鉴识力。艺术是不朽事,忠心耿耿于书艺的人总是有的,他们在纷乱中思考书法的发展,辨识自己的取向,下自己的功夫,抓自己的修养。目前,作这种努力的人很可能被炙手可热的“英才”们视为“迂腐”,然“迂腐”人最终获得的成就。他们的经验,也可能影响一批人、一些地区、一个时代的书艺。所以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应该慎重些,想得更扎实些,更深远些。

魏碑的审美价值意义何在艺术美,是充分把握艺术创作规律,运用艺术技巧,进行艺术形象创造所展现的艺术家的才能、工夫、修养、精神即“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形象化的美。然而这里的事实是:显然具有“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被历来书人奉为圭臬被尹旭先生称为“真正书法艺术家的作品”,反被康有为为代表的尊碑者否定了, 而“那些非真正书法艺术家的作品”,竟成了近两百年来直至今之许多学者心目中的宠物,这岂非以无可否认的事实否定了上述基本观点?

我所称的艺术是形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之说,是就艺术美的本质而言的。而且,这种“形象化”也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在艺术创造中,精雕细刻,镂金错采,固然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但是(比如说),以祁连山上搬来的巨石,依其形、质,作“简单加工”,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置于霍去病墓前,使墓区顿时产生一种气壮神威的效果,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现实;善于见人所不能见,从一般人未见其美的事物、形象,发现其美并化为自己的艺术(如从儿童书中发现稚拙的天趣,吸取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表现。.

魏碑中许多确非“真正书法艺术家的作品”,其生拙真率之趣,朴实浑厚之味,也是特定时需、特定工艺造成的,恰是改造帖书甜熟的良药。康有为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指出其审美意义与价值,开启书家们的创造心灵,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表现。这是从审美对象说的。在书法由拙朴向精熟发展的历史时期,从前以精妍与否看作品所展现的“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 ;

在极尽妍媚的帖学使人产生审美逆反心理后,人们反而觉得碑石上“那些非真正书法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生拙、真朴的“天然之趣”。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所以“大量的“墓志’、‘造像之作”,被尹旭先生认为“非出自书家手中,实乃称不上艺术作品”的东西,自清雍、乾以后直至现今,反背书人视之为艺术、取之为营养。这就是美与审美的辩证法,“刻舟求剑”的人是认识不到这一一点的。这里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是向稚拙的工匠之书学习,为什么一定要学碑书之稚拙者?如果一定要学稚拙的石工匠人之书,今之坟头墓地也有大量这类碑书且字口清晰,为什么弃而不取,却要舍近求远,寻向断石残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借木刻字画作为例子。

木刻最早是为了复制字画采取的,但是无论复制技能多么精良,经刻印而出的复制品绝对没有直接以笔画所做之线条生动自然。反之,即使书画家之笔“力能扛鼎”,“入木三分”,也写不出木、刻、印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很好地利用这一一点,“创作木刻艺术”就产生了,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就成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艺术。正是这个原因,即使可乱原作之真的现代印刷发明,使复制木刻失去意义后,“创作木刻”、“刻字艺术”,却以笔画、笔书所不能取代的审美特点存在、发展。

参考资料《陈方既论书法 第4卷 书法散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