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从古代的治水神话和传说 聊聊远古治理洪水的“鄄障”与“疏导”

从古代的治水神话和传说 聊聊远古治理洪水的“鄄障”与“疏导”

时间:2021-01-27 15:20:32

相关推荐

从古代的治水神话和传说 聊聊远古治理洪水的“鄄障”与“疏导”

我国的水利事业起源于何时?原始人类是怎样与水害作斗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你就会看到,我国是最早利用水来为人类造福的国家之一,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变水害为水利的斗争。

一、神话传说与水利起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劳动、生息、团结战斗,渡过了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同风雨雷电、洪水火山、毒蛇猛兽、酷暑严寒……,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斗争中,他们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然而,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的思维活动还十分简单。天地的形成,日月的运行,星辰的出没,乃至风雨雷电,洪水火山,以及人类的起源等等,在他们看来是奇异而不可思议的。他们便幻想在宇宙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巨大力量存在,可以主宰一切,这就是神。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原始人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就产生了色彩缤纷的种种神话传说。

在我国,治水的神话传说就有“女娲炼石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疏通九河”等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是人们对我们的祖先与水害作斗争的赞歌。这些神话传说中歌颂的英雄群象,其实就是用某种生产工具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是远古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力量和愿望的化身。他们那高超的本领和不畏艰苦的精神,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幅远古劳动人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动人场面。在这些美好的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要算是大禹治水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涉及的范围广,影响大,为历代广大劳动人民所敬仰。它不仅反映出我国远古劳动人民渴望征服水害的理想和与洪水作斗争的精神,而且还记载着我国远古时代劳动人民治水的技术与方法。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据考证,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社会已进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北方的农作物主要是旱作,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蔬菜种植也已经开始。原始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方便,他们以氏族公社为单位,集体居住在河流和湖泊旁边。如在黄河流域,人们在便于生产和生活的河旁阶地营造住所。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村落分布相当密集。例如在西安市沣河下游两岸约7公里的地段内,就散布着8处村落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曾发现过距今7000多年前的谷粒。

人们濒水居住固然有着很大的便利,但到洪水季节,又常常遭受河水泛滥之灾。人们由于受到水流自身造成的“天然堤”现象的启示,逐步产生了土能挡水,水来土挡的概念。于是创造了原始形态的防洪工程。传说中共工“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故事,正是对这种防洪方式的描述。西汉初期成书的《新语》曾经记述以下传说:

“后稷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辟土殖谷,以用养民;种桑麻,致丝枲,以蔽形体。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为害,禹乃决江疏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

这个历史传说,正说明了农业发展与治河防洪工程起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由此可见。大禹治水代表着我国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的治水事业。

二、禹凿龙门与除怪兽的神话

关于大禹治水,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后人的传述,有些地方固然具有神话的夸张性,有其虚幻不切实际的地方,但和宗教迷信是有区别的。

禹姓姒,生活在离现在大约5000多年前,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传说大禹治水,经历了九州土地,天下万国,疏通了9条大河,时间达之久。直到今天,在我国的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等流域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大禹治水的生动故事。如黄河干流上的“龙门”和“三门峡”,传说就是大禹开凿的。

相传古黄河八弯九曲至“龙门”这个地方(今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被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正好堵住了去路。奔腾的河水来到这里找不到出路,就四处横溢,两岸的广大地区经常受洪水泛滥危害。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决定替黄河找一条出路,于是举斧便劈,一斧将大山劈成两半。黄河从此有了出路,洪水也被大禹平息了。大禹劈山之后,黄河上出现了一个险要的峡口,两岸悬崖陡壁,河水奔腾而下,浪击石壁,水声如雷,水流犹如从大门内湧出,就是再强的艄公,再好的舟筏,也不能由此经过。每年到一定时候,江河湖海的鱼,纷纷来此争相跳跃,跳过去的便化龙升天,跳不过去的仍旧为鱼。这个“鲤鱼跳龙门”“鱼化龙”的神话,就是“龙门”名字的由。

相传禹开凿龙门以后,便骑着马沿河察看地势,又发现黄河三门峡这个地方(今河南省境内)有一静水湖,四周群山环绕,山崖垂直插入湖中,河水盘山绕湖而过,严重地影响了黄河洪水的下泄,并且阻塞着航运交通;大禹面对这一障得,便举斧连劈了三下,高山峻岭,立即化作了三条深谷,黄河从此欢快地穿谷向下游流去。后来,人们便把这三条深谷称作鬼门、神门、人门,三门峡由此而得名。大禹消除了这一障碍后在靠近神门河的地方有一小石岛,人们为了歌颂大禹的业绩,将这一小石岛命名为“中流砥柱”。唐朝皇帝李世民还在砥柱石上留有“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

禹“凿龙门、开砥柱”虽然是神话,但这些神话传说却记载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想征服黄河的愿望。关于“龙门”和“三门峡”的成因,并非大禹的“神工鬼斧”开凿而成。据地质学家们考证,三门峡原是横在黄河上的一块完整的岩盘,经黄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击,逐渐冲开缺口而形成分割的小岛,并非人工开凿。历代把三门峡的形成写在大禹的账上,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传说中的治水神圣人物大禹的崇敬而已。

对于大禹治水的业绩,我国民间还有很多传说。例如,在长江流域就有大禹斩龙的神话:相传大禹治理了黄河之后,便来到了长江巫峡(在今湖北境内),禹看见了这个地方山高峡深,江面狭窄,江水来到这里严重地受着地形的束缚,禹就派遣了一群龙在这里引导水路,有一条龙没有按规定,错行了水路,开凿了一道不必要的峡谷。禹很生气,就把这条蠢龙斩杀在一座山岩上,用来警戒其它的龙。直到现在巫山境内还有错开峡、斩龙台这样的古迹,至今游人途经三峡,饱览三峡风光时,还遐想着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还到过淮河流域。在淮河发源地桐柏山(在今河南省境内),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人民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伏它,为民除害。但是,跟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没有得胜,后来在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铁链拴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附近,镇压在龟山(今江苏省境内)脚下。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年。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座禹王庙,如今在庙中还可见到“雕梁画栋碧玉墙,飞琉檐角八宝镶,朱红圆柱描龙凤,金打兽环放光芒”的诗句。

三、洪水的“鄄障”与“疏导”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很多,但对后人教益最大的,要数大禹在上古洪荒时代(有的文字记载是新石器时期)的“通九河”,平治天下洪水的传说了。

相传在上古时代,尧做帝王时,我国曾发生了一次长期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记载着这次大水灾的情况:“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的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人们好不容易开辟出来的家园被洪水荡涤一空。从洪水里逃出来的人们,除了身上穿的外,什么也没有了。无家可归的人们,只得扶老携幼,逃进深山老林,穴居野处,与野兽争食,山上能吃的食物都吃光了。凶暴的野兽就来残害无辜的人民,到后来人们也相互残食,眼见大地上的人一天天减少,野兽一天天地增多。

当时身为天子的尧,看到这种极为可怕的情景,心急如焚想不出好办法来解救人民的苦难,只得召集四岳和在朝的诸侯商议。尧问大家:“如今洪水滔天,浸山灭陵,老百姓都愁日子过不下去,有谁能去治理洪水?”四岳和众诸侯们回复:“此事可以派鲧去!”尧连连摇头说:“鲧素好固执己见,恐怕不能担当治水的大任。”四岳说:“除他之外,再无别人可派了。”尧无可奈何地说:“好,那就让他去试试罢。”

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一连治了9年,丝毫没有成效。原因是他骄做自满;不虚心听取他人的见解,只按照自己想的“鄄障”的办法去治洪水。所谓“鄄障”,就是用泥土来阻挡洪水。鯀拿泥土阻挡洪水,不但阻挡不住,反而愈挡愈高,所以终于失败了。结果尧把他杀死在羽山。不久,舜做了国君,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是个宽宏大度、志向远大的人,并未以尧杀了他父亲而不满,却以拯救天下黎民为已任。他说:“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怎对得起天下苍生?”

禹在治水当中,不畏艰苦,身体力行。他婚后3日而出8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亲自背着行李、农具,冒着狂风暴雨,跑遍全国,到处查看河川,把腿上的毛都磨光了。有三次治水路过自己的家门口,河工们劝他回家看看,他都拒绝了。他向河工们说:“如今洪水未平,万民受苦,我那能为自己的私事而耽误治水大事呢?”大禹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河工们。他们都以禹为榜样,忘我地劳动,顽强地向洪水作斗争。

禹治水不但忠于职守,兢兢业业,顽强不息,而且很讲究方法。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有事就同大家商量,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他把“鄄障”的方法改为“疏导”,顺水之性,因势利导,结果疏导的方法成功了,滔滔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平治下去了,顺畅地注入了大海。人们总算死里逃生,得到了拯救,大地上又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大禹治水成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虞舜的信任,四方诸侯对禹更是饮佩。舜年纪大了,就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这样他就成了夏代的开国君主。

大禹治水的传说告诉我们: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洪水作斗争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水的特性,了解洪水泛滥的规律,懂得了用“疏导”的方法战胜它,变水害为水利。这种合理的思想,一直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