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唐代网络暴力受害者:“诗鬼”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 无缘进士考试

唐代网络暴力受害者:“诗鬼”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 无缘进士考试

时间:2022-05-29 15:39:03

相关推荐

唐代网络暴力受害者:“诗鬼”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 无缘进士考试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讳辩》

以上这句话,出自唐代大诗人韩愈为唐代诗人李贺写的《讳辩》中的一句,意思是说:如果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那如果父亲的名字里有“仁”这个字,那儿子是不是就不能为“人”了?

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其中“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出于要避讳父亲的名讳,有人就借此提出,李贺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尽管韩愈专门写了文章据理力争,无奈反对和攻击李贺的人太多,韩愈当时是人微言轻,再加上李贺的心高气傲,愤而离京,不参加考试,为此,他再也没有报考过进士科。

你一定听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经典名句,这句诗就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坛有将李贺与李白相比较,“李白仙才,李贺鬼才”。之所以称李贺有“鬼才”,是因为他的诗大多构思新颖,而且经常涉及牛、鬼、神、蛇之类,读起来险怪异常。

钱钟书先生曾评价李贺:“若咏鬼诸什,幻情奇彩,前无古人。”

李贺虽有一腔才华,但是,却因此也遭到了世人的妒忌,使得他遭受了唐代的“网络暴力”。

李贺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和他的出身,以及病态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一、奔着皇子的剧本,却只能演绎落魄书生

李贺(790年生),《新唐书》中记载他活到27岁;但是《旧唐书》又说他只活到了24岁,总归是英年早逝吧。虽然他祖上是李唐皇族,但是,到他这一代,早已经是家道中落,贫困异常。为了改变命运,他唯有通过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这一条路可走。因为李贺刻苦读书,加上确实天赋异禀,他小小年纪就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诗。《新唐书》和《太平广记》中都说,李贺七岁的时候,就以能写好诗而出名。《新唐书》记载,他在贞元末年(805年),15岁的时候,就名满京城。

本想通过考取进士踏入仕途、一展抱负,只可惜,在他进入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却有人说,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李晋肃”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他应该避讳父亲的名讳,不参加进士考试。

虽然古人有忌讳父母的名字这一说,但是,却不是这样的用法。古人讲究的避讳,遵循的是“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就好比《琅琊榜》中的梅长苏(林殊),为了避讳母亲的小名,所以写字的时候,若遇到母亲名字中的这个字,都会刻意减掉几笔。还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要避讳其母亲名字中的“敏”字,不但写的时候会减一二笔,凡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还会故意将“敏”读成“密”。

而当时人们拿李贺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同音,说李贺应该避讳父亲的名讳,不参加进士考试,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虽然后来,李贺在他人的帮助下,争取到了一个“奉礼郎”的职位,但是这个官位只有从九品,低得不能再低,而且只是负责皇家朝拜和祭祀时使用的供品和礼仪事宜,李贺觉得根本不能施展他的一腔抱负,展现他“大唐皇孙”的风采。为此,李贺终身感到抑郁而不得志,所以,他才借助描写牛鬼蛇神这类的鬼魅氛围,来表达他苦闷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中,之所以对牛鬼神蛇如此地熟悉,估计也是因为担任了三年奉礼郎的缘故。奉礼郎成天接触的都是有关陵墓、祭坛之类的事务,即便是李贺再不喜欢这个官位,但是,工作性质和内容决定了他一天到晚是要和鬼魂打交道。他本身就是思想敏感、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三年下来,势必会对他的思想产生一些深刻的影响。

二、恃才傲物,不懂尊重他人

虽然正史中没有写明是什么人害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但是在宋代王谠(dǎng)编撰的《唐语林》中,我们却可以看到,李贺之所以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是因为李贺在考试前,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那就是元稹。

根据《唐语林·卷六·补遗》中记载,李贺的才华,名动京城。元稹也是爱好诗文之人,就去拜见李贺,想与他结交。因为元稹是参加“明经”考试中选而进入仕途的,李贺在得知元稹来拜访自己时,不但不以礼相待,还出言讽刺说:“你这个考明经中选的人,有什么事情需要来看我?”意思就是看不起明经考试出身的元稹。

元稹好好地去拜访李贺,两人无怨无仇,只不过是文人之间的普通拜访和结交,李贺因为看不起明经考试,就如此奚落平生第一次见、且比他年长11岁的元稹,想必元稹心里真是比窦娥还冤,不恨李贺那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他们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之后元稹在制科中考中第一,官位升至礼部郎中,就以李贺考进士与他父亲的名字犯了忌讳为由,将其除名。

李贺为韩文公所知,名闻搢(jìn)绅。时元相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诣贺,贺还刺,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元恨之。制策登科。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父名晋肃,不合应进士,竟以轻薄为众所排。文公惜之,为著《讳辩》,竟不能上。——《唐语林·卷六·补遗》

但是,《唐语林》中的这段说法,经不起推敲。根据《新唐书》记载,元稹是在元和元年(806年),在制科中,夺得对策第一,才被封为左拾遗;没多久,就被贬为河南县尉;很快,又由于其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三年;服丧结束后,才回京当了监察御史。李贺进入长安、报名参加进士考试应该是在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不但在那前后几年没有担任过礼部郎中,而且一生都没有担任过礼部郎中这个官职。所以,元稹不可能在那个时候作为进士科的主考官,不让李贺参加考试。

在宋代人编写的纪实性小说《太平广记》中,也出现了李贺得罪了元稹这一段,描述得和《唐语林》中的差不多。

另外,在《太平广记》中,还有一段对李贺待人傲慢的描述,是这样的。

说是唐代的李公藩想要汇总李贺的作品,编撰成册,但是一直都没有搜集全。他得知李贺有一个表兄,过去曾抄录过李贺的作品,就召见了他,拜托他帮助搜集李贺失散的作品。表兄答应了,说道:“李贺的诗歌我已经全部抄录了,但是涂改的地方太多,希望您能把您搜集到的作品给我看看,便于校对订正。”李公藩听了以后很高兴,就将手上的李贺作品全都拿给了他。可是整整一年过去了,李贺的表兄也没有来回复。于是,李公藩又把他叫来追问,那个人回答道:“我与李贺是表兄弟,从小便生活在一起,可是他太傲慢了,我很恨她,想着总有一天要报复他。如今正巧得到你所收藏的他的作品,连同我原有的,已经全部被我扔进河里了。”李公藩听后非常生气,一边呵斥他,一边将他赶了出去。

如果元稹为难李贺的故事是人们杜撰出来的,那李贺的表兄因为恨李贺,而将他的诗歌作品丢进河里去的行为,就充分说明,李贺除了才华出众以外,确实待人接物很是傲慢,而且不是一般的傲慢,是那种傲慢到招人恨的地步。

与李贺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当时和元稹同时登科,且成为至交好友的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也是进士出身,但是,和李贺不同,白居易没有看不起考“明经”出身的元稹,他和元稹多年来就是很要好的朋友,欣赏彼此的才华。况且以当时的科举制度来看,报考“明经”,还是报考“进士”,对当官仕途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即便“明经”和“进士”考中了,也不能马上当官,后面还要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元稹是在贞元九年(793年)报考明经中第,但是却一直没有被授予官职。直到贞元十九年(803年),才登书判拔萃科,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元稹和白居易同时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中考中,元稹考得第一名,被授为左拾遗(从八品);白居易被任命为盩(zhōu)庢(zhì)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集贤校理。元稹最后还一度升官升到宰相。

李贺得罪元稹这一说,可能是出于旁人的杜撰。因为当时元稹的名声并不是很好,其他人就想再给他安上陷害李贺这一条罪名。

当时的李贺,确实因才华横溢,引起了许多人的妒忌。那些人肯定想着,在才学上比不过,那就从别的旁门左道上压压他。而李贺,也有恃才傲物,少不更事的缺点。虽然他也的确有骄傲的资本,但是,这是在京城,暂且不说他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和后台,单讲文人间普通的结交,以他这样傲慢的脾气,势必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自知,所以,当时才有那么多人出来反对让李贺去考进士。

话说回来,考进士,在当时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李贺如此执着于进士,而瞧不起其他科目考试出身的考生,认知上未免太过狭隘。如果李贺肯放下“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执念,像元稹那样,想开点,去报考明经,也是可以入仕为官的。

不要忘了,想当年,名满天下的名相狄仁杰,也是“明经”及第,进入仕途的。

三、缺乏家庭教育,自卑和自傲并存

李贺出生于皇族,他的祖先是大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叔父),但是,李贺家并不属于嫡支,所以,他只能算是有皇室血统的旁支,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待遇,属于没落贵族,所以,他的家境一直都是贫困不堪。

可能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李贺长得很瘦。他双眉相连,手指很长。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但是,李贺却是很自豪于自己的皇室血统,这一点很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看李贺的诗,里面都是以“皇孙”,“宗孙”自称,或者是变着法地暗示自己皇家贵胄的身份。例如,《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中有一句“陇西长吉摧颓客”。因为李唐王朝的祖籍在陇西,所以李贺即便是出生在河南,但他还是以“陇西长吉”自称,暗指自己身为“皇族”,在现实中却不受重用,屡遭挫折,真是意难平。

如果当时有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软件,李贺给自己的备注,一定是“唐诸王孙李长吉”(见《金铜仙人辞汉歌》序言)。

正是由于现实中的自卑心理,才使得李贺在他的诗作中过度地渲染了他是皇亲贵胄的这一身份,所谓“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什么”。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补偿心理。李贺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皇族身份”,来补偿他家境贫困、仕途不顺、被人轻视的这种自卑心理。

但是,即便是补偿心理,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补偿心理,可以让人忘却生活中的不如意,从其他方面找回希望和快乐。可是,李贺虽然借助写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他的诗作中,还是没有摆脱那些愁苦的思绪,反倒是让人觉得,他是在追求更加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目标。

李贺这种强烈的病态心理,应该和他从小的家庭教育有关。李贺出生的时候,他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很不好,根本不可能让他感到自己是皇家贵族。唯一会给他灌输这一思想的,就是他的父母。所以,小小年纪的李贺,虽然生活苦寒,但是,心中始终抱着自己是“大唐宗孙”的虚无身份,刻苦读书,期望早日考取功名,重新光耀门楣。

李贺的日常就是早上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出门,身边跟着一个背着锦囊的小童。每次李贺有灵感写出诗句来了,就放到锦囊中。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就将这些句子整合成一首诗。每天都是如此,只有喝得大醉,或者是有吊丧的日子才会停歇,路过母亲的住处也顾不得上去问安。

这样的日常生活,势必使得李贺空有才华,却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打交道,再加上父母刻意向他灌输“身份高贵”的思想,自然也就不知应该如何尊重他人。他初到京城,虽以才华征服了韩愈等知名的文人墨客,但是,同样的,也得罪了一大批官员士族。可以说,李贺是属于那种思想不成熟、社交能力差、又不懂得尊重人的大男孩。

结束语

如果李贺只是一个资质平平的人,或许,他会过得开心一点。可惜就是他的才华横溢,又极度敏感和脆弱,再加上生不逢时,才造成了他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李贺虽有写诗的才华,但是,不见得就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

钱钟书先生就曾在《谈艺录》中评价李贺,只能算是“奇才”,但并不是“大才”:

“蹊径之偏者必狭,斯所以为奇才,亦所以为非大才欤。”

(注:本文由[热爱瘦身的鱼]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