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汉中——汉朝以及汉人 汉语等汉文化概念 都与它有关

汉中——汉朝以及汉人 汉语等汉文化概念 都与它有关

时间:2022-02-16 12:16:39

相关推荐

汉中——汉朝以及汉人 汉语等汉文化概念 都与它有关

“汉”以及汉族、汉人、汉礼、汉字、汉语、汉服、汉文化、汉学等概念,皆与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有关。

汉朝之名,则来自于一个地名—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汉中是汉民族的根,汉族人的老家。”

银河、汉水与汉中的渊源

汉中之名,来自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

古时,“天汉”、“云汉”都指代天上的银河。

《诗经小雅》中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诗经大雅云汉》中有:"倬避云汉,昭回于天┅┅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屈原的《离骚》中有"越云汉兮南济,秣余马兮河鼓。

在古人的认知中,根据天地一一对应的宇宙观,横亘天空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形成天地对应关系。

古人认为,地上的汉水与银河的夏季走向一致,因而被称为地上的银河,故得名汉水。

这体现了古人原始、朴素、美好的世界观。

"汉"之名称源于古人对上天的崇拜和敬畏,体现了古人对博大深邃的宇宙的一种虔敬情怀,成为一种神圣的图腾。

汉水(又称汉江、汉江河),发源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宁强县境内,流经陕西、湖北省,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流域面积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早在旧石器时代,汉中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此地已考古发掘出几十处史前文化遗迹,以南郑龙岗、西乡李家村文化遗迹最为典型。

这印证了:汉中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汉中位于南北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政治交锋的中间地带,因而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有的具南方巴蜀文化特征,有的属北方商文化特征。

此地自古有个褒国。褒国是姒姓的夏朝方国。大禹治水时,封姒姓贵族在汉水上游建立褒国。

商朝时,褒国是进入西南地区的咽喉。

褒国有褒水(又称褒谷水、褒河),所产鲜鱼有悠久的历史。

《诗经》中有“南有嘉鱼”,西晋左思《蜀都赋》中有:“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

甲骨卜辞中有“伐缶与蜀”。此处“缶”应是文献中的“褒”,因古代无轻唇音,读褒为缶。

因此,西周时称褒国为“孚国”,称褒姒为“孚姒”。

据说褒国曾向周天子贡献美女褒姒。

《诗经》中《大雅瞻卬》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诗句,均指周幽王宠幸褒姒,以致荒政亡国。

其实,褒姒有“倾城倾国”之颜值,并非她的错,却成为“红颜祸水论”的典型。

这是荒谬的逻辑。

现代国学大师钱穆的研究结果,以及清华大学整理的战国竹简(清华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早的褒国青铜器“孚公甗”、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公父宅匜"等史料及考古实物,都说明了:

“烽火戏诸侯”没有真凭实据,只是个传说而已。

这是男权主义时代,强加给褒姒的“莫须有”、以讹传讹的罪名。

褒国,历经夏商周三代,雄踞秦巴汉水之间,是秦岭之南著名的方国,是北方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基地。

《诗经》中有《周南》、《召南》,并称“二南”。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因而“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

孔子说:不读“二南”,犹面墙而立,鼠目寸光;唐人说:“二南风雅道,从此化东周。”、“不读关雎篇,安知后妃德。”;宋人说:“诗教始二南,皆著贤圣迹。”、“关雎于周室,耿洁配后妃。”

西周时,汉中之地在周朝的南方,在“周南”地域范围之内。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便是《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作为“二南”的方国,歌咏汉水,祭祀汉山。

旱山挺拔俊秀,耸立于汉江之畔。《南郑县志》载:“旱山,汉山也。”

《诗经》中的《大雅旱麓》是描写祭祀情景、为君子(或指周文王)祝福的诗歌。

它记载了周文王的使臣来到汉中,选择汉山作为宣喻政治、教化臣民的祭祀道场,行祭天之礼,祈祷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朝的君民。

这深刻体现了先秦时期汉中之地的礼乐文化与生态文明互相交融的历史文化特征。

当时西南地区的著名方国,有褒国、蜀国、巴国、庸国等。

周朝时,庸国被巴国、秦国、楚国联合攻灭,其国土被巴国、秦国分割。

后来楚国强盛,占领其地。后来归蜀国。

于是此地长期成为几个国家都想争占之地。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秦国占领此地,置汉中郡,治南郑(今汉中市南郑区)。辖境相当于今陕南、川北、鄂西北的各一部分。

《华阳国志·汉中志》对此记载:“汉中郡,本庸国地。周匡王二年,巴、秦、楚灭庸,其地分属秦、巴。六国时,楚强盛,略有其地。后为蜀。恒成争地。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

因为其地在汉水中游,故而得名“汉中”。

汉朝与“汉”文化的影响力

秦末,群雄蜂起,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一路人马最先攻入关中,推翻秦朝。

但西楚霸王项羽主持分封时,未守信约,而将刘邦分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郡一带。

这对于刘邦实在是个侮辱。

有人进言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

汉中是汉水的发源地,“其称甚美”,而且是战略要地。从而有了“得汉中者得天下”之说。

于是,刘邦才心安,以汉中为根据地,韬光养晦,厉兵秣马。最后攻占三秦,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坛”、刘邦的汉王府遗址至今犹存。

宋代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一坯土”指残存的汉王台。

南宋辛弃疾有《满江红汉水东流》:“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

其中“汉坛旌节”指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

汉中是刘邦的福地、汉家发祥地,"汉"也就成了国号。

刘邦创立的汉朝是强盛而且统治长久的大一统王朝,与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文明的强大帝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西汉之后,以国号为"汉"者绵延不绝。

例如,刘玄创建的玄汉、刘秀创建的东汉、刘备创建的蜀汉、李雄创建的成汉、刘渊创建的赵汉、刘知远创建的后汉、刘创建的南汉、刘崇创建的北汉等。

这些,是能够建构起完整的官僚体系并维持一定稳定局面的政权。

还有一些流动性、临时性较强的“汉”政权,昙花一现:两汉之际赤眉军扶持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汉”、北魏末年邢杲建立的“邢汉”、南梁末年侯景建立的“侯汉”、唐末朱泚建立的“朱汉”、金末郝定建立的“郝汉”、元末陈友谅建立的“陈汉”等。

这些,是仅持续了一年左右且未形成稳定局面、未被传统史家视为正式王朝的小型割据政权。

他们沿用“汉”这个国号,往往声称是为了复兴“汉朝”而举兵、建权,以此获取更多人的支持,为政权赋予某种意义上的正统性,也寄托了政权象汉朝一样强盛长久的希望。

这其中,包括匈奴人刘渊、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汉”政权。

这种现象,说明了人们对于汉帝国时代长治久安的缅怀和渴望,也充分体现了“汉”文化的号召力。

这充分体现了“汉”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银河、汉水、汉中、汉王国、汉王朝,以至内涵丰富的汉文化,使汉中这个神奇、古老的礼乐之地更富有斑斓色彩。

“汉人”成为汉民族乃至中国人的代称,并衍生出汉礼、汉服、汉字、汉语、汉文化等称呼,绵延至今。

“汉”文化,甚至超越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秦、唐帝国及其文化,也影响至国外。

外国人至今习惯称汉文化、汉学等概念,也使其成为象征中国的“正统文化”。这说明了“汉”的世界影响力。

朝鲜半岛也有一条重要河流叫汉江(韩国语 / 朝鲜语:,英语:Han River)。

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首都汉城(后改称首尔)围绕汉江开发,发展重心向江南()转移,经济腾飞,出现了“汉江奇迹”。富人陆续迁往江南。

前几年风靡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中的“江南”便指此地。

韩国“首尔中国语标记改善推进委员会”提出,应将“汉江”改为“韩江”,理由是“汉”字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的“汉代”。

“汉”代表的是华夏民族的辉煌和光荣。

能输出文化并能影响世界,这才是一个民族及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影响力的体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