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寻找人类记忆 跟随考古学者走进历史现场

寻找人类记忆 跟随考古学者走进历史现场

时间:2020-08-30 08:30:06

相关推荐

寻找人类记忆 跟随考古学者走进历史现场

寻找人类记忆,跟随考古学者走进历史现场 原创 jojo 了不起的匠人

我们从哪来,

我们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我们在寻找人类的记忆,

顺着人类的脚印往回走。

我的理解,

这就是考古的意义。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洛阳之北的邙山,不仅拥有庞大的墓葬群,更成为古人去世以后灵魂安放的理想去处。《登场了!洛阳》第三集,尝试探索墓葬文化,顺着人类的脚印,往回走。

本期了不起的匠人,让我们跟随了不起的考古学者

王咸秋老师 ,走进历史现场。

人类最早有埋葬死去同伴的概念,可以回溯到石器时代。先民朴素的意识认为,肉体与灵魂是可以分开的,陵墓的修建与灵魂的安顿有关,讲究魂有所归、入土为安。从哲学角度讲,“慎终”认真地对待死亡,肯定了人的存在;“追远”缅怀先烈,确认了生者对现实世界的责任。

从一道浅浅的土坑开始,到深埋、葬具,再到严密的墓室、地下宫殿,到地上的坟-丘-冢-陵-陵园。先民在黄土之下,创造了一个宏大的彼岸世界,也为现在的我们,创造了一条寻找人类记忆的线索。

考古学者,就是顺着这条线索,尝试还原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

王咸秋 / 匠匠

访谈时间

王咸秋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郑州大学考古系博士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

您觉得考古尤其是墓葬文化,它最大的魅力在哪?

王咸秋:今年考古学100年嘛,虽然在很多领域都有突破,但还是未知大于已知。做每一个项目都会有新的发现,考古并不是重复的,不是枯燥的。

考古学跟历史学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不一样的地方是,历史学是研究文献资料,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史料,他们要从史料里探索历史发展的脉络。而考古学面对的是古人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它是研究物的,跟历史文献材料相比,它是真实的,历史文献会有很大的主观性,还有一些偏差,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历史文献的特点侧重于为帝王家书写,更侧重于上层。但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考古学提供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得更全面。

我们有句话叫,走进历史现场。当你走进考古学发掘的现场,你好像就走到了历史的现场,非常生动。

墓葬文化是考古学很重要的一块,从墓葬文化中我们能了解什么?

王咸秋:考古研究的对象分为几类,首先是古代人居住的地方,高等级的是都城,低等级的郡县,包括聚落村庄其实就是阳宅。

第二类就是墓葬,帝王就叫帝陵,然后一般老百姓叫墓葬叫坟,就是我们所谓的地下世界。

第三大类是手工业和公共设施,比如说窑烧瓷器的窑址、制盐的手工业相关的,占了相当一部分。

虽然墓葬是模型,但从模型里能还原真实的古代社会,蕴含了很多历史信息。中国的墓葬都是潜埋,埋的很深。浅的也有三四米左右,深的都是十几米,不容易被破坏。而古代城市,古代的居住遗址,经过战乱,经过王朝的更替,不如墓葬保留得完整。

为什么您说墓葬文化研究,能为中国5000年不断裂文明提供佐证?

王咸秋:中国的文明发端并不是最早的,习总书记有提到中国的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裂的文明,从墓葬文化上能有一些体现和佐证。

帝陵跟普通墓葬不一样,不单是一个死亡观念的产物,有它的政治标志作用。帝陵从先秦萌芽、形成到东汉确立,一直走到明清。它的发展能穿成一条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原正统,证明统治天下是合法的,政权是权威的,他会主动延续前朝或传统的帝陵规制。

您觉得研究墓葬文化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一些什么样的联系?

王咸秋:中国当代的墓葬文化已经极度衰落和简化了,但很多地方依然能发现一些遗留下来的形式。好比说送葬的路上要怎么样,在入殓之前要有什么样的仪式,这一套礼仪的传承,都在不停的变化,但现在的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了,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在里面的。

我的理解,这也是考古的意义。我们从哪来,我们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其实我们是在寻找人类的记忆,考古也好,都研究中华文明也好,我们在顺着人类的脚印在往回走。

另外墓葬,不光是死亡观念的产物,也是孝文化的产物。

中国从周礼到明清,一直非常讲究忠孝家国同构的观念。孝文化在部分历史阶段,达到非常夸张的地步,它是一种社会风气,为了能实现风光大葬甚至整个家庭倾家荡产的都有。我们研究墓葬也是研究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中忠孝的精神内核。

您能简单的聊一聊墓葬文化的发展沿革吗?比如厚葬薄葬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王咸秋:最开始的时候墓葬产生,这两年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在旧石器时期,人还生活在洞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识的埋葬亲人现象。

那个时候原始的观念,可能对灵魂有一些思考。

到了商周时期,开始流行殉葬,很多的奴隶被杀掉来陪葬。周礼时期就开始人性化了,杀殉已经不是社会主流了。秦始皇的时候产生了兵马俑,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发的兵马俑照片,连鞋底的纹路全部都做出来了,非常的精细。

秦汉时期我们称之为厚葬时代。

三国算是一个分水岭,曹操开始倡导薄葬,非常彻底的薄葬,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国力消耗巨大,不允许花那么大的财力去修建陵墓。另外曹操这个家族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他们认为墓穴不是你灵魂的永久居所,自古未有不灭的王朝,没有不被挖掘的墓葬。

到了北魏,少数民族入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彰显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开始恢复用汉字,恢复汉代的礼仪,其中一项就是丧葬文化。

宋元的时候开始注重地上的建筑,包括风水堪舆对帝陵的选址和营造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墓葬文化跟前朝都是延续的,是一脉往前发展的,然后到了明清是顶峰,最后的顶峰。

有句话叫“生在苏杭,藏在北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古人想要葬在这个地方?并当成是一种人生理想?

王咸秋:北邙山为什么会有这么集中的墓葬,首先跟洛阳的建筑历史有关。洛阳当时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王朝最高等级的人都住在这里,他们去世以后就近葬在都城北边的邙山。

邙山是一个低矮的山丘,它不是石头山,是土山,土层很深厚,特别适合做墓穴。土壤的立体性很好,不容易坍塌,也不容易渗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墓葬群、陵墓群。慢慢的邙山就从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人文概念,另外邙山的邙字,后来有人解释是亡人之依,就是死去的人的归属。

红楼梦里还有北邙乡女的说法,也就意味着北邙山是死亡之后的理想归属。

您是如何看待盗墓的?比如说摸金校尉是真的存在吗?

王咸秋:盗墓产生很早,战国时期就有。从古至今盗墓都是为人不耻的,有违伦理纲常,与忠孝理念或者价值观是完全不容的,但是又屡禁不止。

我发现流行文化的影响,有个很不好的导向,应该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对盗墓没有正确的认识,首先是盲目崇拜,还有把盗墓跟考古混淆。

要纠正的是,首先盗墓是违法的。其次盗墓跟考古完全是两回事。盗墓是为了一己私利,对文化遗产的破坏非常大,他们一旦进入墓穴就破坏了现场,被盗过的墓再去发掘信息丢失的很厉害。大家要知道墓葬是一个整体,好多文物一旦离开这个墓葬,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还有一个误解,认为盗墓贼的水平很高。其实都是小说和影视作品演绎的,他们完全靠一点有限的经验。比如通过墓葬的形式就能确定大致的年代,随葬品的摆放都是有规制的,也很容易判断。

而考古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太复杂了,我们要还原整个古代社会状态,我觉得这是需要及时纠正的一个观念或者说印象。

您觉得想要进入考古领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王咸秋:考古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跟其他的工作基本的要求是一样的。只不过就是确实挺辛苦,需要做好长期扎根在田野,远离都市的准备。

另外需要对历史文献有兴趣,要愿意读文献。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同样一个墓葬或者遗址,不同的人去发掘完全可能是两种结果。

其实考古是一门杂学,一旦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好多问题需要去协调,跟村里头各种人都要去打交道。做好考古其实对综合素质是一种考验。

网上有一个说法,说人工智能发展出来之后,有几大行业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其中就有考古学。

您能聊一聊这么多年的考古经历,给您最大的人生影响是什么?

王咸秋:比如我是09年发掘曹休墓,博物馆待建;发掘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也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也建了博物馆。后来主持发掘了西朱村曹魏墓,现在也要建博物馆。

王咸秋老师带领探索团探秘曹休墓

我好像没有白白度过这十几年,很多东西会永久的就保存在这儿,而且可能有很多的人会来这儿。

通过发掘,能够获取对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是支撑我做这个事情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且你一旦揭示了一个什么规律,其实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考古工作有点像解谜的过程。文物是不会说话的,是需要考古学者去阐释的,替它说话,把背后蕴含的信息提炼出来,表达出来。

开始接触一处墓葬,我会有一些设想,然后去求证,再自我否定,再去求证,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而且是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去反复研究的一个过程。

在研究帝陵的过程中,你会真的走进这个人的人生,去理解他的遭遇,品尝他的人生况味,好像真的回到历史场景中去,我觉得这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

《登场了!洛阳》正在爱奇艺热播

锁定本周三(10.6)第四集

将有王咸秋老师带领探索团探秘的精彩呈现。

-Fin-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运营 |匠匠

编辑 |jojo

* 如需转载请联系匠匠并注明媒体来源

原标题:《寻找人类记忆,跟随考古学者走进历史现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