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古代官员服饰:衣冠上的禽兽

古代官员服饰:衣冠上的禽兽

时间:2019-09-18 21:48:11

相关推荐

古代官员服饰:衣冠上的禽兽

古代官员服饰:衣冠上的禽兽

文/李盼

衣冠禽兽,一个纯贬义的现代成语,谁能想到在明清时期,它指的是令人羡慕的官员穿戴。衣冠还是那衣冠,成语却由褒到贬。在那个衣食住行都有相应规制的年代,衣冠穿戴自然有一整套的礼制等级。官吏服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承载了大量的文化符号。

看明清的宫廷剧,与其他朝代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他们官员衣服上的补子。补子,是官员朝服的前胸后背处装饰的方形图案。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清朝以马上得天下,官员的服饰也体现了这种观点。整个臣子如同一匹马:袖子是马蹄袖,跪下后双手伏地,如同一匹马状;朝珠就是马缰绳;补子就是马鞍。《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子,龙褂用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及前后各一团,间以五彩;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鳞二团,前后各一,固伦额附同;镇国公,绣五爪正鳞二方,前后各一,辅国公和硕额附、侯、伯补服同。

清朝的补子,继承了明代官服的程式,但是又不完全相同。清朝沿用了汉冕服中的十二章纹的纹饰。清朝补子的纹样是直接绣在方形或圆形补子上,然后再加饰于衣服上。它的样式袍子短,对襟、平袖等,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适用于多种场合穿着。清代的官服补子虽然沿用了明朝的官服,但是却有变化,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同时,稍作修正,略有创新。在补子的样式上,清朝比明朝的补子缩小了10厘米,改为30厘米;在色彩上,明朝的补子以朴素的颜色居多,一般用金线修成图案,彩色绣的补子较为少见,而清朝的补子则多选用明快彩色;在花色上,清朝补子的周围则多饰以花边,而明朝补子的周围一般不做边饰;在图案上,清朝文官的补子全部织绣单只禽鸟,而明朝文官的补子上常绣一对禽鸟;共同的是明朝的武官补子和清朝的武官补子一样,都只绣单只猛兽。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要求形式上的美观与内容上的概括相统一,这也是中国丝绸染织品艺术的一大特色。清代的官服补子纹样装饰,传递了吉祥如意的心理色彩,有图案必有吉祥的意念表达几乎成了民族纹饰的唯一内容。文官绣禽,象征清秀,具有文采的意思;武官绣兽,象征勇猛、强壮有力。以武官一、二品的狮子图案为例,狮子被称作百兽之王,因其凶猛威严,常被看作是驱邪的瑞兽。“狮”和“师”谐音,借狮喻师。古官制有太师、少师,太师为三公之一,少师为三孤之一,地位及其显赫。用这些吉祥的寓意代表最高官阶的武官,其意自明。

补子虽小,却能比较完整的体现传统的文化特征。从位置上看,前胸后背是官服最显眼的位置,不仅对称呼应,同时让官员时刻不忘皇恩浩荡、使命在身。从内容上,补子的图案用飞禽走兽表示,用动物界的强弱来映射官场的尊卑贵贱。宗法和专制在“立国之经”的服装制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上千年的礼制沿袭中,成就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

原载于《农村青年》杂志

责任编辑:张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