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读刘皂的《渡桑干》 搞清楚好诗如何判断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读刘皂的《渡桑干》 搞清楚好诗如何判断

时间:2020-10-30 13:00:56

相关推荐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读刘皂的《渡桑干》 搞清楚好诗如何判断

《渡桑干》是一首好诗,作者存疑。

一说是贾岛作品,但是看风格并不像,而且这首作品的时空、经历指向比较明确,与贾岛不合。

另有一说是唐德宗贞元时期诗人刘皂作品。刘皂的身世无详考,《全唐诗》存其诗五首,粗读下来,风格倒是一致,现在一般采用的是刘皂作者说。

我们都知道盛唐出诗人,其实诗歌真正在大唐全面开花,当属中唐。虽然中唐没有再出现李、杜、王那样灿烂的恒星,但是在诗歌宇宙中的银河,却是中唐诗人铺就的。中唐诗歌是真正走到顶峰的全面开花,好诗、好诗人如繁星闪烁,不可胜数。

渡桑干/旅次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中唐的诗歌,承法盛唐,文法清晰,义理明白,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与委蛇。相对于盛唐富有创造力的情感喷发,中唐的诗人文法上更加干净、规矩,情感上却一脉相承,悲伤、愉悦,各各分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比晚唐李商隐后的作品要好懂易读。

读盛唐的诗,会惊叹于诗人的想象,情感喷薄而共鸣,读中唐的诗,没有一丝理解压力,情感能在娓娓道来中代入和共鸣,晚唐的诗,就要费脑子一些。

中唐诗歌算是诗的正道,后来虽然花开百枝,张祜、杜牧、白居易等人还是将这种风格一直延续下来,只不过因为修辞方法的增多、复杂,到北宋开始区分出江湖体和江西诗派。

中唐诗是文字好懂,情感清晰的。

为什么我们说《渡桑干》是首好诗?好诗的判断依据在哪?这个在以前的文章里面详细讲过,一首诗的好,无非是两点。

一是主题好。写出人家也有,但是没有表达出来过的感觉,这叫做主题新颖。

二是表达好。主题很多人都写过,但是诗人用别人想不到的表达方式写出来,这叫做手法新颖。

此二者有一,如果是诗(形式上)的话,就是好诗。

《渡桑干》的表达方式没有突破,中唐的诗歌文法突破只有韩愈的散文入诗,其它的突破都是主旨上的,如李贺的鬼诗,李益的边幕诗,刘禹锡的怀古诗,都是在主题上别开生路或者比盛唐诗人走得更远,成就自己的诗坛地位。

这首诗好在第一点,他写出了很多人都有,但是未曾表达过的情感——对第二故乡的眷恋。

“桑干”是桑干河。我们听得多的应该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它是今天的永定河上游,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桑乾”,因汉字简化而写作“桑干”。

另题“旅次朔方”,“次”,是停留。“朔方”这里通指北方,而并非指“朔方州”,就是在北方旅行暂歇而题诗的意思。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这不都是大白话吗?字词上理解没有丝毫难度,这正是盛唐一脉相承的文字修辞和表达思路。

“十霜”,一年一霜,这里指“十年”。

我在并州客居十年了,日夜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没来由的,无缘无故的。“更渡”,再渡过,这就是回故乡了,来的时候是“一渡”,回去的时候就是“再渡”。

现在我要回家了,再次渡过桑干河,回头望向并州,却产生了一种这里才是故乡的感觉。

是真的没有来由的感触吗?当然不是。只是刘皂不说,这正是绝句留白的高妙之处,他写出很多人都有的情感,但是情感从何而来,那就大家自己去琢磨。这种写法深得绝句藏意之妙,在读者被这种情感触动共鸣的时候,自然会开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种情感的来处。

刘皂这种“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想法,自然是来源于在并州十年间的奋斗、失败、成功(可能有)的经历。

一个人怀念一个地方,是真的喜欢这个地方吗?

有可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怀念自己在这个地方度过的青春岁月。

我们在某天离开奋斗过多年的地方,回望就会发现这么多日子,这么多经历,都变成了新的血液进入了我们的身体,难以割舍。

这些地方,才会有“第二故乡”的称谓。

我们为什么怀念故乡?其实也是怀念在故乡度过少年时期的自己。

说到底,我们都是在被自己的青春,被自己的过往所打动。

在这一点上来说,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论故乡还是他乡,只要自己留下过美好的、难忘的经历,那就是值得我们回望的地方。

我们在意的是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并州、咸阳并没有必然关系。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对过往的感触,那就是大智慧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绝大多数人是达不到这种大智慧境界的,所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曾经挥洒过自己的血汗泪的地方,都会成为自己的第n个故乡,也会在离开的时候产生一种难舍的情感。

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这种情感从何而起,所以才会有“莫名的伤感”和刘皂的“无端”之诗句。

你不过是怀念自己在这块土地上拼搏的青春岁月罢了。

《渡桑干》好在哪里?就好在将这种情感通过平直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情感没有在诗歌中泛滥,因此显得题材新颖,引起很多他乡游子的共鸣。

为什么这首作品流传不广呢?

自然是因为“咸阳”、“并州”这些地域限制,虽然抒发的情感是大众化的,而且是新颖的,但是他的诗句,是其他地区、其他情境下的人无法套用的。即使语言直白,也很少有人引用,从而逐渐失去了流行地位,慢慢被埋没。

另有一点就是这种情感虽然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去细究的话,其实属于两地都不讨好的说法。

个人的伤感可以,但如果我们想套用到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将“并州”改成“国外”,将“咸阳”改成“中华”,这种情感当然还是成立的,不过并不适合用诗歌来表达——因为在政治正确的思维中,这种承认“第二故乡”的情感是不合时宜的。

祖国是我们永远并且唯一的故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