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杜甫的悲秋诗《登高》 为什么说是千古第一?

杜甫的悲秋诗《登高》 为什么说是千古第一?

时间:2022-03-17 23:02:38

相关推荐

杜甫的悲秋诗《登高》 为什么说是千古第一?

杜甫的登高,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悲秋题材中的绝唱,属于第一梯队的水平,但是绝对不能说他的这首诗,是千古悲秋的鼻祖。

好玩的国学,先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这一方面,来说说中国人的悲秋意识从何而来,然后我们再来赏析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说是千古悲秋诗歌中的最高水平。

先来说说中国人为什么会悲秋?特别是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为何面对天高气爽的金秋天气,而变得悲悲切切?

第一,中国人的悲秋意识,来自于我们传统的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结构。以农业为本的 国家,在人类的婴儿期,基本上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所以,先人们对时序的变化特别敏感。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很明显的。春天万物萌发,夏季万物即将走向成熟,秋季万物走向成熟,但是也是走向衰老的过程,而冬天则是万物萧杀。所以,秋天到了,事实上代表着生命已经走向定点,开始向衰亡迈进了。所以,古人看到秋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生命的即将衰亡,心中自然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第二,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是同样的追求。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的发展合二为一,达到庄子所说的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的境界。所以,人们认为,人的身心与大自然是和谐的,是同频共振的。大自然怎么样,我们的生命就怎么样。所以,悲秋的意识,其实也是对自我生命的无可奈何的焦虑。

第三,悲秋是一种文学传统。当一种意识被写成了文学作品,而这种文学作品又因为写出了人类的普遍的意识而广为流传,这种文学作品的意蕴就会演化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悲秋的意识就是这样来的。

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上来考察,我们发现伤春悲秋的意识,首先来自于《诗经》,来自于南方的《楚辞》。

按理说,春天里万物勃发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生命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秋天天高云淡意味深长,我们应当欢喜才对,起码也是淡淡的小欢喜,为何我们会伤春悲秋呢?

我们先来看看《诗经》中的春天。《采薇》中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大概是最早表达伤春情绪诗篇了。在诗中,杨柳依依的春天竟然成为诗人悲伤的起点,中国人的伤春情绪似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屈原在《招魂》中写道:“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屈原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绝望,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屈原在离骚中说得更加明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原来,屈原从春天花木繁茂的背后,看到了生命由盛而衰的悲剧。人们最不能承受的东西,就是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人类最大的悲剧其实不是必然走向死亡,而是英雄末路与美人迟暮,是留不住四季变化的时间。所以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屈原的伤春,到了弟子宋玉那里,就变成了悲秋的情绪。宋玉在《九辩》中诗意地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明白了悲秋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就知道,杜甫的登高,纵然是一部伟大的悲秋的作品,但他绝对不是悲秋的鼻祖。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先,我们先分析,杜甫在登高的时候,为什么会悲秋?这个很简单,因为杜甫的一生,就是穷困潦倒的一生,要说杜甫是儒家的忠实信徒,所谓的孔颜乐处的理念,对他很有影响,因此生活上的贫困并不能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相反,是杜甫一生理想的破灭,他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再也无法实现,所以他在晚年,精神上是极度痛苦的。所以他在登高的时候,看见满天的萧瑟的秋景,自然而然有悲秋的情绪。这既是

其次,我们来分析,围绕着悲秋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安排诗歌的意象。杜甫在这首诗中,集中地安排了大量关于秋天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本身又是萧瑟的、灰色的,是属于悲凉的情绪的体现。秋风烈,猿猴悲哀地叫声,无边的落木,奔流不息的长江。这是自然景象。接下来杜甫说了自己的心灵的意象。

常作客是说自己就是一个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漂泊者,百年多病,是说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终日多病焦虑,头发苍白,穷困潦倒。在这个萧瑟的秋日,自己孤独无依的一个人,只能举起手中的劣酒,一饮而尽,品尝这生命的孤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