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范文,分享全网优秀范文,学习好帮手!
2000字范文 > 《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作品展:徐启文

《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作品展:徐启文

时间:2021-08-30 04:41:50

相关推荐

《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作品展:徐启文

「来源: |文学与艺术 ID:zhongguowenxuezz」

散文如水(外一篇)

——《心水》三部曲第一卷《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自序

徐启文

水,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的水,一种生活中最普通的不可或缺的物质,以至于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对其习以为常,对它的感知也甚少。其实,它不仅仅是HO,是大自然最神奇的东西,我一生对散文的认识和追求,也与它密切相关。

孩提时,那一天,阿母(清西人对母亲的称呼)喂我一口水,那是从“祖公井”里艰难地提上来的。她一边喂水,一边说:“水,生命的液体,是祖公恩赐的琼浆……” 她唱起了一首《祖公井》童谣:“祖公井,静唔(1)哗,清冽水,滋百家。神灵现,天造化,上善水,人间撒五谷丰登村子旺,大道似水美如画。祖公井,静唔哗,清冽水,滋百家。祖公恩,人造化,快快大,追梦华,我本喺(2)一条小绿芽,长成大树映朝霞。”

等我长大了一点,阿母又说:“你饮的井水,其实是北江水,你要不忘北江水的浸润和洗礼。它经沙土潜流,藏于地下,含而不露,祖公开掘而为井……”

水,真神秘,静默的;水,原来是从地下来的吗?

少小时,那一天,我的四哥领头带我们一班小伙伴踏上高高的北江大堤清西围游逛。瞩目北江,江水如一条连着天边的练带,牵着天空纯白的云絮,引我们进入一个童真美妙的遐想。此时,江心有一艘如诗如画的“花尾渡”迎风破浪向我们驶来,越驶越近,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一支阿母教的《花尾渡》童谣:“‘花尾渡’(3),赛秋千,‘花尾渡’,胜花鞋;嘟嘟搭我去省城,(4)嘟嘟搭我去上街。(5)”童稚清脆的歌声,撒向北江河,飘向“花尾渡”……浪中嘟嘟前行的“花尾渡”,你听见我们天真烂漫的歌声吗?《花尾渡》,成了我们一班小伙伴唱给北江河上行驶的美丽“花尾渡”的歌谣,成了我们向北江河浪花倾诉情怀的歌谣。

以后,我读了小学,我考上了清远县立中学,考上了广东省化学工业学校,我真的有机会搭上了“花尾渡”,去上街,下省城……

阿母说:“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如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你要学水,水自有水流之道……”

这时在省城工作的四哥说:“你到了省城,就饮珠江水了,经受珠江浪的锻炼和考验。珠江是西江、东江、北江‘三水’汇合的总称,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

水,真神奇,灵动的;水,原来是从山上来的吗?

青年时,那一天,广东省化工学校从广州搬迁湛江,学校师生搭乘广州海运局“海棠号”客轮,从广州洲头咀码头启程,要经历20多个小时的颠簸旅程到湛江港靠岸。客轮出了珠江口,一片开阔大海,风平浪静,波光粼粼,一帆风顺,一望无际;突然,风乍起,积聚的云层慢慢遮挡了日晕,天空浓云密布,一声沉雷响过,豆粒般的大雨像天河决堤的水,飘撒而下,刹时大潮汹涌,烟波浩渺……数千吨的轮船颠簸得很厉害,同学们七颠八倒、身不由主回到了客舱……

举目四望,只见大海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分不清是水还是天……偶尔,潮水溅到了我的口中,我喊了一声:“啊,好咸!”

“这是南海水了。你不食珠江水,食南海水了呀!” 和我同爱文学的尹日康同学幽默地说了一句。“对呀,以后我们都食南海水了!”我应和地说。

这一夜,我睡的很香,做了一个美梦:“‘海棠号’搭载着我,在大海的大潮里磨砺和陶冶,在海阔天空里自由翱翔,闯海,过埠,走天下……”

日后,我走进社会,我写成了一首《我为祖国走天下》的诗:“我为祖国走天下,铁锤一把肩头挂,南征北战去创业,万里江山我当家。……”

水,真奥妙,又分又合的;水,原来是从天上来的吗?

《乐记》曰: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想:水处天地之间,形散形合,自由自如。它或动,或静,或合;静则为井、为池、为潭、为湖泊;动则为涧、为溪、为瀑、为江河;合则为涓涓细流、滔滔江河、茫茫海洋……

古语云:“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散文,散漫如水,每一个题材材料都是一颗水珠,一朵浪花,一个波涛……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散文,宽容如海,每一个格式手法都是一口清水,一条川流,一片大海……

鲁迅早就说过,“散文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散文形散如水舒放,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我孩童、青少的脚步,也随缘随意,走过了北江、珠江、南海,饮过了北江、珠江、南海的水,我从水里感知了很多的水珠、浪花、波涛,感悟了一口水、多条河、多片海,我从水里找到了散文。因此,我的书名称为《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它是一幅经受了北江水的浸润和洗礼、珠江浪的锻炼和考验、南海潮的磨砺和陶冶的山水粤北、靓丽珠江、浩瀚南海的风情诗画;它是一卷历史的祖辈、父辈、晚辈与家国情怀的感人篇章。

因为我心爱水,涉足水——心水,为喜欢偏爱的意思,与普通话里的“喜欢”和广府话里的“中意”可为替换,我下来还写两本书,连同这一本书,我称为《心水》三部曲……

1962年我参加工作踏进社会,工作之余,我喜欢云游。1997年1月严冬,我和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以及一批广州文艺家去东北采风,参观哈尔滨冰雪节冰雕群、雪雕群,有冰雕人、冰雕树、冰雕塔、冰雕车、冰雕房、冰雕狮子、冰雕鹿、冰雕鱼,还有冰雕小企鹅……一个“大、奇、美、精”的冰雪园林景观;1月底,我和太太去湖南衡山游览,看到了绝美南岳衡山雪景雾凇——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卓诡变幻……

水,真瑰异,鬼斧神工的;水,原来是从蓬莱仙境来的吗?

1993年10月,我和广州几位作家去黄山浏览,在诸多景观中,黄山云海最为神秘莫测,袅袅如烟,忽隐忽现,轻薄飘摇,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弥漫着整个山脉;1996年8月,我和花都一批作家赴呼和浩特昭和草原采风,路上,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 远外朦胧得看不着方向,汽车只好在公路上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五米以外的物体看上去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仿佛正走进一个童话世界……

水,真诡秘,天造地设的;水,原来是从世外桃源来的吗?

《原道训》曰:水“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广韵》云:神,灵也。我想:水随机应变,神聚气凝,自然而然。它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水,以不变呈现万态……

俗话说:“善心如水”。散文,神聚如缘,可以看到道家的无为,看到空灵和云水之意,也可以看到超逸和洒脱之自然;古诗曰:“花非花,雾非雾。”散文,神聚如卷,中心思想不拘成法之中,寄托一个物像,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现、当代著名散文家如朱自清、杨朔、魏巍、秦牧、刘白羽、余秋雨等,创造了几种散文的范式,这些散文家的作品都被选入过课本选本,影响极大,对他们的贡献当然不能忽视。但是,也不要把它奉为散文的圭臬,以为散文仅是这个模样。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浩瀚云海,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先秦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庄子》散文将一种人生哲理故事化,称寓言故事散文;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当代散文家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现、当代出现了以纪实为主的一种散文,以及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向特征的称为报告文学之散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因此,我写的《心水》三部曲第一卷《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我尝试将“散文、传记、故事、诗性”糅合;将“人物、事物、历史、社会”糅合;将“感情、思绪、行动、叙事”糅合。我想从这三个方面突破各种文学形式的羁绊,不受散文范式的束缚,在知识和审美的角度表现出文学应有的超越性,实现散文多功能性和多形式组合特质的超越。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作家写出“形散神聚”优秀散文作品的大考。

唐.李白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本来不应留有“刀斧痕”。唐.韩愈诗曰:“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韩愈这诗句比喻诗文刻意造作的痕迹,不自然,不可取。

我相信“大道似水”,“善心如水”。水的作用无数,水之善心无边……在水里,能找到“高山流水”知音,能寻到“行云流水”妙境,能领略人生的“山清水秀”,能让我们“如鱼得水”……

我想,散文如水,不留下刀斧的痕迹,是散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对散文的梦想和追求……

而水,无穷尽,人的认识也无穷尽。小少漫起的脚步,有多远,走多远……小少骚动的心水,有多深,划多深……

注:(1)唔:不。

(2)喺:是。

(3)花尾渡:又写花尾艔,是19世纪末到1980年代两粤与珠三角地区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此种木船本身无动力,靠前面的机动船拖行,所以又叫“拖渡”(又写拖艔),又因为木船装饰得好靓,是旧日广东特有的河上风景,所以叫“花尾渡”。

(4省城:清远人称广州为“省城”。

(5)街:清远人称县城为“街”。

.7.10. 于羊城麓湖畔

★远去的“乡愁”风景

一口古井,一间老屋,一片地塘(草坪),一泓塘水,一丛青竹,一棵老树,一首家乡歌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我从娘胎里带来的基因,它连着我的童年、青少年,连着我无法磨灭的记忆……

儿时走在村子,村子虽不大,前排四间、后排两间半火砖屋(家乡人说的俗语,学名青砖屋)。它是珠江三角洲普遍见到的“三井二廊”砖木结构、瓦屋顶的老房子,建于清末,看来十分古朴有致。

青少年时走在村子,村子逐渐起了变化。上世纪50年代,村子一些在穗、港做工的族人挣了点钱,准备在前排前面的地坪建二间房子。辈分“盛”字的三公(那时村中“奕”字的长辈己升仙,最高辈分是“盛”字长辈)说:“新建的屋舍要和前排的屋舍的距离要留‘耙齿巷’(约2.5米宽)”。这样,新建的屋舍成为村子的第三排,且是“红砖屋”,村子已少了点古朴味了。

新建的屋舍虽然变成了红砖屋,但留了一条“耙齿巷”。徐氏家训有“训子弟以止恶为,睦相邻以禁争讼”之一条,族训有“家风淳厚,族规谨强”之一项,村子建新屋划出了“耙齿巷”,为村子以后新建屋舍订出了族规族训。这一条“耙齿巷”,就是遵循的族训家训吧。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族人的“文”文字、“明”字派辈子孙长大成人,需要结婚,婚后一般是分家、起新屋。分家就把原来的屋舍拆下来,分砖、分瓦、分木梁、分杉木阁,这样原来的六间半青砖屋拆了五间半,各兄弟分家建新屋时,把分到的青砖用来垫基或起墙脚。多间新屋建成后,村子又多了一排。这样,村子的新、旧四排屋含,只剩下我们家一间青砖屋了。第三第四排屋舍的距离为了增加宽度,留了双“耙齿巷”。这时,村子的古朴味已不多了,但屋与屋之间的南北巷道能人行人通大板车,排与排之间的东西巷道能行人通面包车。应该说,还是遵循族训家训吧。

但是,到了21世纪开始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村子建起的第五、六排新屋,有些新屋为了增加面积把巷道也用了,因而堵塞了巷道,第三第四排屋子有些跟着也把巷道增建为杂物屋,也堵塞了巷道。

村子仍是旧时那个名字,但屋村却乱了,“家”的情感淡了。古老的宗族家训废了,传统村子的格局丢失了,邻居不见环境不和谐了……

美好的乡愁,渐渐远去……

不知从何时起,村子的族人蚕食祖先徐利泽开村时开挖的池塘。从周边一块块的围垅填埋,用来做种菜之地,使池塘日渐缩小。

过去,池塘是村子的福塘。饮牛、灌溉、浇菜、洗农具、洗家具;防火救灾,保障村中安全;春来时,春水灌满了池塘、涌沟,漫进田里成了一片汪洋……“春鱼”儿跨过田埂、涌堤,欢蹦乱跳,跃过“龙门”,在田水里自由自在地追逐、游玩,就像小精灵一样跳跃在一片汪洋的水面……于是,我们一群孩子一个个头戴竹篾编的斗笠,身披用草编织的蓑衣,带上上小下大两头圆的竹罩和削好的竹尖叉,捉“春鱼”儿去……

大约在21世纪初,看着池塘逐渐被围填缩小,我约在广州工作的几位房族兄弟徐瑞文、徐健文在西关泮溪酒家饮茶,商议对策。我提出,是否可以由我们三人出资购买水松树苗,在池塘周边间种水松,以固定水塘的水面积。他们认为是个好办位,也愿意投资。当即打电话时任村长徐明佳,他在回话中也表示赞同。但是,此事可惜却没有落实。

到了前几年,有一家靠近池塘边的族人起新屋,为了增加自家院子的面积,把半边池塘填埋了。这样,池塘剩下的水面积就不多了。看着这家人这样做,过了一二年,多家人把剩下的池塘水面也填埋了,作了自家菜地之用……

村子仍是旧时那个名字,但象征村子“根”的池塘流水不见了。古老的乡规民约弃了,传统的民居风俗失落了,人的“亲水情结”没有了……

美好的乡愁,渐渐远去……

上世纪50年代初,村子的孩子出生,还行“开丁”礼。“开丁”,俗称挂灯、上灯。正月初十那天,孩子母亲便会带自家孩子去宗祠“开丁”、挂灯。

花岗乡本来有徐氏、梁氏、汤氏三间宗祠,还有一间郭子庙。“土改”初期,有些人片面理解“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思维简单化,行为粗俗化,至使祠堂的一些物化形态受到了破坏。花岗乡民兵队有一位民兵叫徐耀培,人称“耀培仔”。此人其实是个收买鸡毛鹅毛鸭毛的“收买佬”(现称收“破烂”),可说是乡村中的三教九流,他带上人称“大军”的一个民兵,不听老人劝阻,花了几天时间,把几间祠堂、庙宇里的供器、祖先牌位、神台、香桌、神像、文物全被卸下、捣毁,连祠堂、庙宇的门匾、贺联、赠联等也不能幸免,被送进柴火堆焚烧,在熊熊的火堆中消失了!

“土改”过后,孩子出生的“开丁”、“挂灯”礼俗便没有了。

大约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村子的辈分“明”字的孩子出生了。《清远花岗徐氏族谱》里载着的“徐氏祖宗字派”是:“有、贤、超、世、泽,奕、盛、振、文、明,作、述、光、昌、远,中、华、大、发、荣。”这宗谱上的排序,是族人起名的依据,这20个字包含着先祖对后代的希望与寄托,我们这一代后生晚辈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是多么的需要知道和明白啊!

村子开村祖先徐利泽,辈分是“泽”字,“泽”字在名字的末尾一个字;接下的“奕”,如利泽的四个儿子“奕成”、“奕创”、“奕永”、“奕生”,“奕”字在名字的开头一个字;接下的“盛”,如奕生的儿子“衍盛”,“盛”字在名字的末尾一个字;接下的“振”,如盛的儿子“振棠”,“振”字在名字的开头一个字;接下的“文”,如振棠的儿子“伟文”,“文”字在名字的末尾一个字;接下的“明”,如惠文的儿子“明佳”、“明桂”,伟文的儿子“明毅”、“明科”,“明”字在名字的开头一个字。但村子辈分“明”字的孩子,有些却在名字的末尾一个字,如英文的儿子“海明”,瑞文的儿子“渭明”,“明”字在名字的末尾一个字。有些“明”字的孩子,不少还不按辈分起名了。特别是到了辈分“作”字的孩子,按辈分起名的虽然还有,但已是不多了。

现在,村子辈分“文”字的人已经成为长辈。我这个漂泊在异乡60多年的辈分“文”字的游子,已成了异乡人,成了文化人。虽然我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与日惧增,但故乡对我却日渐视为陌生人。现在,村子里我认识的人和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去我回到村子,一说到我辈分“文”字的族人,“阿叔”、“阿哥”的叫个不停。但现在岁数小的,压根儿就不认识我,他们不按辈分起名,也就不懂叫我“阿爷”、“阿叔”了。

村子仍是旧时那个名字,但族人传承起名却随意了。古老的家族宗谱丢了,传统的世系次第不分了,人的长幼先后所居的地位、孝道就不讲究了。

美好的乡愁,渐渐远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受了长期战争创伤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解放初期也经历了“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但旧的过年习俗:腊月二十三,祭灶,在灶前燃香、灶龛点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八,贴春联、贴门神;二十九,切猪肉,包粽子,炸油糍;除夕三十,吃年夜饭,饭后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这称之为过年”。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小孩换上新衣裳,大人先放爆竹,“这叫‘开门炮仗’。”

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放完鞭炮,孩子们手舞足蹈地哼起了一首童谣:

“新年到,真热闹,

穿新衣,戴新帽,

包粽子,蒸年糕,

打灯笼,放鞭炮……”

现在,村子仍是旧时那个名字,但时代在变,家乡的很多习俗记忆,已经很少能得见到了,过年的庆祝方式,大大地被削弱了。不过贴春联、贴年画的风俗习惯,依然保存完好。

美好的乡愁,渐渐远去……

过去,一个农民的命运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农民只有两条路不当农民:一条路是上学,通过考试离开农村;一条是当兵,通过转干离开农村。而现在,有了第三条路:做生意,还有了第四条路:打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子的人做起作坊手工生意。一些家庭缝制用于打磨电镀合金的布辘,然后卖给广州、深圳、东莞等的工厂,辛苦努力地积攒下点财产。他们赚了一些钱,就到广州、深圳、南海、清远等城市购房,让年青人到那里居住、打工,还有些人,干脆把布辘也搬到那里经营。

人们以走出土地为荣,像父辈那样视土地和祖屋为生命的老一辈农民渐渐逝去,向往城市的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而没有在城里买到房子的年轻人也出去当了农民工。没有了年轻人的身影,只剩下留守的孤独的老人和孩子,村子渐渐空了,没有以前热闹了,让人十分心酸。

许多在外面打拼的人,或许成了老板,成了白领,但却成了异乡人。父母不在以后,他们春节、中秋节也不回来了。很多人开始怀念人多热闹的族人的聚会——村中长者的寿宴,孩子的弥月宴,年青人的婚宴、嫁宴,这些宴请成了回老家的动力。

村中一有宴席,在省城的,深莞的,清远的,港澳的游子就不约而同返乡。返乡潮在南国涌动,怎么也要赶回来饮酒,催生了一阵浓浓的乡情乡愁。但是,他们似乎却找不到童年的记忆:蒸油糍,包粽子,嘴“馋”没有家乡的美食;那些记忆的很美好的温情:走亲戚,团圆餐,乡俗乡土味越来越淡。

大家离家久了,回来一起摆小方桌,不分昼夜,天昏地暗,打麻将,玩扑克,欢欢喜喜一决高下……酒宴过后,漂泊异乡的游子又满怀豪情的北上、南下,等待下一次村中族人的宴请,回来重复同样的故事……

村子仍是旧时那个名字,但房屋不是“家”了。古老的“家”的根脉失了,族人的联系只能是“血脉”了,人的感情归宿的港湾找不回来了……

美好的乡愁,渐渐远去……

啊!村子仍是旧时那个名字,但却看不见“咕噜”的石磨,“咯咯扑”的“大碓臼”,幽深老井的洗衣妇……没有了池塘,春鱼,草坪,耕牛,甚至是鸡鸣狗叫,炊烟袅袅,夜不闭户……华夏农耕文明在社会的巨大变迁面前,少了点韵味,淡了份情怀,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村子空心化严重,萧条、衰败,甚至消亡,难道这真会是乡村的命运?

我每次带着眷恋的心回到故乡,曾经美丽的“乡愁”,渐渐远去,变成难以释怀的“乡痛”,我湿润的眼睛迷蒙了远去的“乡愁”风景……

作者简介:

徐启文,男,1940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曾任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作协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和广东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诗集《情眸》《生命的超越》《宝岛行游》等9部,歌词集《心中的歌》1部,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1部,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登山临水》等4部,报告纪实文学集《南国之星》等2部,论文集《感悟星光》1部,小说集《天魔海怪》(合作)1部,《徐启文自选集》等文学类专著共20部。1965年11月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佘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

【重要通知】《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招聘签约作家(签约诗人)启事

厚待名家,不薄新人。一直是五大微刊的办刊宗旨,微刊成绩的取得是与广大作者细心周到的呵护、支持、信任、帮助、关爱与精彩纷呈的作品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一批固定的老作者,微刊就会成为无水之舟,同样,如果没有了新作者的加入,微刊也会成为无源之水。为此,经五大微刊编辑部研究决定,在《文学与艺术》全国首届签约作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即日起继续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招聘《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签约作家(签约诗人)。

名额有限,按报名先后审核,额满为止。

请应聘者将作品(体裁不限,小说、散文不超过五千字,诗歌十首以内)、作者简介(含详细通讯地址、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微信号)、照片一张(请将所有文字放到一个文档内,照片用附件发送),发送到以下电子邮箱:mingjie1750@

投稿时请一定在主题栏注明“姓名+应聘《xxxx》签约作家(签约诗人)”

资料发送完毕后请及时与明杰主编微信联系。

五大微刊编辑部将向应聘成功的签约作家(签约诗人)颁发证书和奖牌,奖牌上将镌刻签约作家(签约诗人)的名字和照片,奖牌为24K镶金彩印,精美绝伦,光芒四射,无论是摆在书橱里,还是放在桌案上,都会无言地体现着签约作家(签约诗人)的至高荣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